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馬振瀚
Ma, Chen-Han
論文名稱: 夾縫中的選擇:西安回坊與回族居民的認同建構
Between the Hui nationality and Muslim: the identity dilemma of the Hui residents in Xi’an Quarter.
指導教授: 方怡潔
Fang, I-Chieh
口試委員: 古明君
Ku, Ming-Chun
張中復
Chang, Chung-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西安回坊回族穆斯林自我認同空間多重現代性
外文關鍵詞: Xi’an Quarter, Hui Nationality, Muslims, self-identity, space, multiplemoderniti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回坊,是位於西安市城牆內西北角的一片回族傳統聚居區。其身兼西安市著名的觀光景點,以及在當代中國各大城市中心區域,幾乎絕無僅有的城市原生回族社區。回坊既是西安城市內顯而易見的異質性空間,同時又與這座城市維持著巧妙而緊密的連結。這塊異質性空間的存在,一方面體現出坊內回族居民與地方政府之間,彼此和諧卻又相互衝突的關係;另一方面,回坊也作為多重現代性與意識形態交疊和作用的場域。而空間作為一種「方法性的存有」(methodological being),它是各種物質或其它社會拼裝體得以存在,並且得以分辨其中不同主、客體間的特定關係、安排配置、性質乃至功能的方式。
    因此,本研究希望以空間作為切入視角,透過民族誌的書寫與歷史文獻的爬梳,勾勒改革開放至今,回坊空間與坊內回族居民的關係,以及回族坊民在此空間中,如何與不同的外部主體和影響力進行互動的過程。由此深入探討,回坊空間如何促使回族坊民在與各式外力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對其自我的主體與認同,展開反覆地思索、調整和重組。而他們在不同的情境和脈絡下,又將是如何對其自我身份,進行選擇性地展演與實踐。
    本研究藉由對當代西安回坊的案例討論,發現「回」作為一種多重且混合的身份與認同。它無法被單一的「民族」或「宗教」概念所匡限,這同時也回應著發生於清末民初的那場,有關「回」的族教屬性論辯。「回」不論在當時抑或現在,都是一種生存的方式與實踐。


    The Xi’an Quarter is a traditional settlement of the Hui people, which sits i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the core of Xi'an city. Aside from being a tourist attraction, it is also unique in being possibly the only remaining native Hui community in the city center of a major China’s city. Although an obvious heterotopia within Xi’an, the Xi’an Quarter maintains a close and delicate bond with the city itself. The existence of this heterotopia plays witnes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i residents of the quarter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which is simultaneously volatile and at peace; it is also where ideology and multiple modernities cross paths and interact. Space, as a methodological being, is a method for which various materials and other social assemblages come to exist. It is a method for which they come to differentiate their specific subject-object relations; their arrangement; their properties; and often even their functions.
    This research therefore aims to outl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Xi’an Quarter and its residents, along with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residents and external authorities since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through a spatial perspective. This will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writing of an ethnography and by combing through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literature. Our intention is to shed light on how the space of the Xi’an Quarter enables the Hui residents to rethink, to adjust, and to reassemble their sovereignty and self-affirmation in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external authorities, and how they optionally perform and put to practice their identity in various situations and contexts.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s the concept of “Hui” a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heterogeneous identity. It cannot be reduced to any single nationality/ethnicity or religious concept, which, as such, constitutes a response to the debat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over whether “Hui” should be seen as an nationality/ethnicity or religion. Whether then or now, “Hui” is a method of survival put to practi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問題 1 第二節 回顧與對話 7 一、民族、族群與認同 7 二、「具中國特色」的回族/穆斯林研究 9 三、空間:作為一種方法與切入視角 17 第三節 田野說明 18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回坊與坊民 23 第一節 回坊空間 23 一、面:輪廓 23 二、線:紋理 31 三、點:清真寺 34 第二節 坊民日常 47 一、飲食 47 二、婚禮 49 三、殯禮 51 四、開店做生意 53 第三章 抉擇的歷史:族教論辯 58 第一節 「分類」的歷史 60 一、回族與穆斯林 60 二、帝國的遺產 63 三、語言和人群劃界 65 第二節 族教論辯中的自我論述 68 第三節 他者視角下的族教論辯 74 一、知識份子 74 二、中國國民黨 77 三、中國共產黨 80 第四節 族教論辯及其餘韻 100 第四章 空間、行動與選擇 104 第一節 合作: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 105 第二節 角力:灑金橋大街拆遷改造計畫 114 一、政府視角 117 二、坊民視角 119 三、城市少數民族社區 121 第三節 協商:回坊 123 一、集體論述 123 二、個體認知 125 三、回坊的內與外 128 第四節 多重的空間,交織的身份 132 第五章 回族:一種身份框架 135 第一節 作為回族(BEING HUI) 135 一、坊上話 135 二、抽菸 141 第二節 成為回族(TO BE HUI) 145 一、辦活動 145 二、創業 148 第三節 情境式的回族/具中國特色的穆斯林 151 第六章 名為「回」的生存實踐 155 第一節 不得不的身份選擇 156 第二節 不被允許張揚的認同 158 第三節 與歷史的對話 160 第四節 多重混合體 162 參考文獻 164

    Anderson, Benedict
    1983[1999] 想像的共同體,吳叡人譯。臺北:時報出版。
    Akram, Ejaz
    2007 Muslim Ummah and its Link with Transnational Muslim Politics. Islamic Studies 46(3): 381-415.
    Barth, Fredrick
    2014[1969] 族群與邊界—文化差異下的社會組織,李麗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Bianco, Lucien
    2017[1967] 中國革命的起源1915-1949,陳三井,何啟仁譯。臺北:聯經出版。
    Cohen, Abner
    1969 Custom and Politics in Urban Africa: A Study of Hausa Migrants in Yoruba Town. 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resswell, Tim
    2006[2004]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
    Duara, Prasenjit
    1995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sposito, John L. Editor in Chief
    2003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Isla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1983] 國族與國族主義,李金梅、黃俊龍等譯。臺北:聯經出版。
    Gillette, Maris Boyd.
    1997 Engaging modernity: consumption practices among urban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2000 Between Mecca and Beijing: modernization and consumption among urban Chinese Muslim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ladney C. Dru
    1991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China. Cambridge, MA: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Ethnic Identity in China: The Ma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Nationality. New York: Wadsworth Publishing.
    2004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London: Hurst.
    Høyem, Harald
    2001 西安鼓樓回民居住區更新實踐[Redevelopment of the Drum Tower Muslim District Xi’an]。世界建築 2001(6):56-58。
    Høyem, Harald, et al.
    2002 西安鼓樓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國外城市規劃 2002(3):26-29。
    Harvey, David
    2002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The Socialist Register 38: 93-110.
    2003[2002] 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王志弘譯。刊於城市與設計學報 15&16:1-19。
    2005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2005]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
    Hobsbawm, Erick J.
    1992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raeli, Raphael
    1980 Muslims in China: 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 London: Curzon Press.
    Lefebvre, Henri
    1991[1974]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Donald Nicholson-Smith, trans.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Inc.
    Lipman, Jonathan N.
    1997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Yang, Fenggang
    2012 Religion in China: Survival and Revival under Communist Ru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Atlas of Religion in China Social and Geographical Contexts. Boston: Brill.
    Zukin, Sharon
    2010[1993] 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臺北市:群學出版。
    人民日報
    1949 把消費城市變成生產城市。人民日報,第1版,3月17日。
    丁萬彔
    2001 20世紀回族研究成果略述。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 2002(4):53-58。
    丁仁傑
    2012 全球化下的地方性:臺南西港刈香中的時間、空間與村際網絡。臺灣人類學刊 10(1):93-158。
    丁明俊
    1997 元代回族史研究的開拓者—楊志玖。回族研究 1997(1):76-84。
    2013 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回族認同—以泉州陳埭、白崎回族為例。寧夏社會科學 2013(6):81-87。
    于治中
    2013 意識形態的幽靈。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王柯
    2013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年代至1940年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6 「回教圈」的幻影─日本侵華戰爭與伊斯蘭空間的虛構。國史研究通訊 第十期:52-63。
    王日蔚
    1972[1936]a 與陳援庵先生論回紇回回等名稱。刊於禹貢半月刊,顧頡剛、馮家昇主編,第四卷第十期,頁777-787。臺北:大通書局。
    1972[1936]b 回教回族辯。刊於禹貢半月刊,顧頡剛、馮家昇主編,第五卷第十一期,頁399-406。臺北:大通書局。
    王明珂
    2003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
    2005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王汎森
    2008 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 19(2):1-46。
    王曉龍、劉春凱
    2010 西安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探討。規劃師 26:50-53。
    王曾善
    2012[1933]a 長安回城巡禮記。刊於回族歷史報刊文選・社會卷・調查,王正儒主編,頁234-235。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2[1933]b 長安回城巡禮記(續五)。刊於回族歷史報刊文選・社會卷・調查,王正儒主編,頁245。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2[1933]c 長安回城巡禮記(續六)。刊於回族歷史報刊文選・社會卷・調查,王正儒主編,頁246-247。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王鐵銘
    2014 建國後西安歷次城市總體規劃及工業佈局特點分析。中外建築 2014年第4期:67-69。
    王志弘
    2018 空間作為方法:社會與物的空間存有論。地理學報 90:1-26。
    2019 道路建設的視線權力、空間修補與僵固性:臺北市中華路一段的社會物質性。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報 19:51-92。
    王東蕾
    2018 疏離與聚合:城市化進程中昆明順城回族寺坊空間宗教生活變遷研究。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博士論文。
    王伏平
    2019 從《關於回回民族問題的提綱》到《回回民族問題》。中國穆斯林 2019(1):13-16。
    尹伯清
    1926 回教與回族辨。中國回教學會月刊 1(5):55-5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
    1993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
    1991[1940]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關於回回民族問題的題綱。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648-658。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務院宗教事務局 編
    1995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1985[1937] 中共中央致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刊於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頁385-386。北京:檔案出版社。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黨組、教育部黨組
    1993[1955] 關於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的情況和目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請示報告。刊於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八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頁93-105。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 編
    2010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網路資源,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2012 中國穆斯林的歷史貢獻。網路資源,http://www.chinaislam.net.cn/cms/whyj/yslgk/201205/21-56.html。7月24日。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
    1991[1934]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關於紅軍沿途注意與苗民關係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2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1935]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關於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339-340。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1936]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關於回民工作的指示。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362-365。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1991[1935]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關於回民區域政治工作。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344。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1991[1934]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川陝地區的標語、口號、對聯。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250-252。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1936]a 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政治部關於少數民族工作的指示。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358-361。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1936]b 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政治部關於進入回民區域工作的指示。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383-386。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
    1991[1936]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366-367。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56 國務院關於伊斯蘭教名稱問題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1956年第25期:605。
    1980 國務院批轉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1980年第20期:646-652。
    1982 國務院批准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等部門關於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請示的通知(國發[1982] 26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1982年第4期:137-142。
    中共中央政治局
    1991[1935] 中央政治局關於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刊於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冊,中央檔案館編,頁543-546。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1991[1935]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強渡大渡河給各軍團縱隊的訓令。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260-261。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1[1931]a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165-166。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1931]b 關於中國境內少數民族問題的決議案。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169-171。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毛澤東、張國燾、項英
    1981[1931]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布告。刊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文件選編(1931-1934),江西社會科學編輯部編,頁1-2。南昌:江西社會科學發行科。
    白壽彝
    1937 從「小錦」說到邊疆教育上的文字問題。新聞雜誌 2(1):7-8。
    2001 民族宗教論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白壽彝、丁毅民、韓道仁
    1957 回回民族的歷史與現況。北京:民族出版社。
    白崇禧
    1939 敬告全國回教同胞。回民言論半月刊(重慶版) 1(1):3-7。
    白友濤
    2005 盤根草—城市現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7 回族文化模式轉型論—基于對大城市回族社區文化模式變遷的思考。貴州民族研究 2007(1):86-92。
    白友濤、尤佳、季芳桐、白莉
    2011 熟悉的陌生人—大城市流動穆斯林社會適應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白凱
    2012 自我敘事式解讀回族宗教活動空間的意義。地理學報67(12):1698-1715。
    民族問題研究會
    1982[1941] 回回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
    古明君
    2013文物之用?文物體制的商品化。刊於權力資本雙螺旋—臺灣視角的中國/兩岸研究,吳介民主編,頁212-261。新北市:左岸文化。
    田濤
    2015 古城復興: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間規劃模式研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博士論文。
    旦正才旦
    2018 從相遇到相離:一個多民族村落族際交往與分離的社會學考察。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8(1):54-58。
    史達林 Stalin, Joseph
    1953[1913] 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張仲實譯。刊於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殖民地問題,頁22-98。北京:人民出版社。
    史紅帥
    2008 明清時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維漢
    1986 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李一氓
    1991[1936] 回民工作中的幾個問題。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518-521。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李富春
    1991[1934] 關於紅軍沿途注意與苗民關係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2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李忠全 編
    2016 陝甘寧邊區文獻選編・軍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西北問題報社
    1932 發刊辭。西北問題 1(1):1。
    西北問題研究會 編
    1934 西北問題研究會緣起簡章宣言及職員(民國二十一年六月三十日)。西北問題研究會會刊 創刊號:1-2。
    西北局城工部
    1991[1949] 回回工作簡要手冊。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1337-1341。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西安規劃局
    2008 西安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概要。建築與文化 2008(7):9-17。
    回族簡史編寫組 編
    1978 回族簡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安瑩
    2009 西安市蓮湖區回坊灑金橋居民搬遷意願調查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公共管理碩士論文。
    呂大吉
    2002 中國現代宗教學術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展望。刊於宗教與民族(第一輯),牟鍾鑑、中央民族大學宗教研究所等編,頁2-18。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沙麗華
    2009 論回族語言的交融性文化特徵及其漢化過程。回族研究 75:120-126。
    肖莉
    2004 西安鼓樓歷史街區保護項目與保護研究。中國建築信息 2004(7):59-62。
    束錫紅
    2004 西北回族社區現代化實踐的新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志明
    2006 從《回回民族問題》看回族在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回族研究 64:135-137。
    良警宇
    2006 牛街:一個城市回族社區的變遷。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何志明
    2006 從《回回民族問題》看回族在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回族研究 2006(4):135-137。
    何萬順
    2009 語言與族群認同:從臺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臺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 10(2):375-419。
    宋群、何理 編
    2011 本地。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吳曉、吳珏、王慧、陳海明、夏茂華
    2008 現代化浪潮中少數民族聚居區的變遷實考—以南京市七家灣回族社區為例。規劃師 9(24):15-21。
    金吉堂
    1971[1935] 中國回教史研究。臺北:珪庭出版社。
    1972[1936] 回教民族說。刊於禹貢半月刊,顧頡剛、馮家昇主編,第五卷第十一期,頁387-397。臺北:大通書局。
    林美容
    1987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2:53-115。
    林幹 編
    1957 清代回民起義。上海市:新知識出版社。
    林恩顯
    1988 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東亞同文會
    1918 支那省別全誌(第七卷・陝西省)。東京市:東亞同文會。
    和紅星
    2002 城市文化與城市特色—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與實踐。刊於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建設,陝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頁223-230。西安市:三秦出版社。
    邱樹森
    2012 中國回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虎隆,馬獻喜
    2006 「消經」日記《正大光明》與普洱馬阿洪。回族研究 63:76-82。
    孟西安
    2005 西安文化—聯繫世界的五彩紐帶。人民日報,十五版,11月10日。
    孟西安,王樂文
    2005 西安規劃恢復古城風貌。人民日報,十一版,4月12日。
    邸鑫、武聯
    2019 回坊歷史街區更新與保護策略。地域建築文化 180:236-237。
    洪醒漢
    2008 現代化發展下西安都市策略的空間批判。地理研究 49:1-26。
    哈斯額爾敦
    2012 川滇瀘沽湖地區納日人社會文化變遷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紅星報政治部:
    1991[1949] 嚴格尊重回民風俗習慣守則。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1346。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高文遠
    1988 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運動。臺北:學海出版社。
    高占福
    1997 中國回族研究的歷史軌跡(上)。回族研究1997(1):6-15。
    1997 中國回族研究的歷史軌跡(中)。回族研究1997(2):77-85。
    1997 中國回族研究的歷史軌跡(下)。回族研究1997(3):15-23。
    2009 懷晴全真集—伊斯蘭教與中國回族穆斯林社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桂榕
    2018 族群邊界與認同梯度:雲南省隴川縣老馬寨回族的飲食與族屬。臺灣人類學刊 16(1):159-216。
    馬斌
    1998 伊斯蘭教伊赫瓦尼教派在西安地區的傳播經過。西北民族研究 22:157-162。
    2001 蕭德珍與西安伊赫瓦尼教派。西北民族研究 28:83-90。
    馬通
    2000a 中國西北伊斯蘭教基本特徵。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0b 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馬戎
    2004 理解民族關係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6):122-133。
    馬平
    2006 阿拉善的「蒙古浩騰」人族群—對阿拉善地區蒙古族穆斯林群體的初步田野調查報告。回族研究 64:45-50。
    馬強
    2006 伊斯蘭「烏瑪」精神與都市穆斯林社區—廣州穆斯林哲瑪提現狀田野調查。世界宗教研究 2006(1):128-140。
    2011 回坊內外: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西安伊斯蘭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馬鴻逵
    1934 西北之兩大問題。西北問題研究會會刊 1(1):3-7。
    馬長壽
    1993 同治年間陝甘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資料。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馬次伯
    2001 伊斯蘭教在中國(上下)。臺北:唐山出版社。
    馬壽榮
    2003 都市回族社區的文化變遷—以昆明市順城街回族社區為例。回族研究 52:33-38。
    馬健君
    2008 西安回族民俗文化。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2 西安穆斯林傳統寺坊組織試析。世界宗教研究 2012(5):138-146。
    馬海雲
    2009番回還是回番?漢回還是回民?-18世紀甘肅的撒拉爾族群界定與清朝行政變革,李麗琴、馬成俊譯。青海民族研究 20(2):1-14。
    馬廷章
    2012[1935] 長安回教一瞥。刊於回族歷史報刊文選・社會卷・調查,王正儒主編,頁257-259。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馬成俊
    2012 「許乎」與「達尼希」:撒拉族與藏族關係研究。西北民族研究 73:198-206。
    馬景、楊燕
    2013 白壽彝先生與小兒錦的研究。回族研究 89:24-33。
    馬東平、馬超
    2018 紅一方面軍與甘肅隴南回族革命。回族研究 2018(3):11-19。
    馬冠男
    2019 都市回族社區中的傳播基礎結構及身份認同研究—以西安「回坊」。西北大學新聞學碩士論文。
    烏蘭托亞
    2010 蒙古族穆斯林歷史與文化研究概述。黑龍江民族叢刊 116:111-114。
    烏・額・寶力格
    2014 從民族到族群:蒙古人的身份轉換。刊於中國社會:變革、衝突與抗爭,裴宜理,塞爾登主編,頁317-351。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陝西省西安市人大常委會
    2002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網路資源,http://trs.shaanxi.gov.cn/trsweb/Detail.wct?SelectID=3817&RecID=24。
    陝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
    2004 西安市殯葬管理實施辦法。網路資源,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88296。
    2005 西安市人民政府關於灑金橋大街拓寬改造工程拆遷工作的通告(市政告字[2005]6號)。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報 2005年第四期 4。
    陝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6 陝西省清真食品生產經營管理條例。網路資源,http://mzzj.yanan.gov.cn/zwgk/zcfg/27357.htm。
    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人民政府
    2020 蓮湖區北院門風情街簡介。網路資源,http://www.lianhu.gov.cn/lylh/yzlh/5e732c36fd850867449657d5.html。
    孫玉萍
    2011 小社區述說大變遷。人民日報,五版,2月11日。
    孫嬙
    2014 當代回族建築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翁振進,汪錫奎
    2002 黨政幹部民族宗教知識讀本。北京:民族文化出版社。
    夏鑄九
    1995 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的都市設計制度。刊於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頁247-268。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崑岡 等著
    1899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網路資源,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10^1584370064^807^^^8020607900070006000100010001^7@@863643396#top,12月26日。
    陳垣
    2009[1923]a 開封一賜樂業教考。刊於陳垣全集,陳智超主編,第二冊,頁63-110。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9[1923]b 元西域人華化考。刊於陳垣全集,陳智超主編,第六冊,頁209-389。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9[1928] 回回教入中國史略。刊於陳垣全集,陳智超主編,第七冊,頁838-857。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陳碧
    2007 民族、宗教與身份認同:福建陳埭丁氏回族的個案研究。廈門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史碩士論文。
    陳漢章
    1926 中國回教史。史學與地學 1:1-36。
    陳碧琳
    2015 空間生產與抵抗:1980年代之後宜蘭空間飛地化與在地化。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
    陳熙遠
    2002 宗教—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新史學 13(4):37-66。
    陳國強
    1991 福建陳埭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民族研究 1991(4):56-59。
    畢沅
    1781 軍機處檔摺件,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八日署理陝西巡撫畢沅奏報陝省回民生活情形及並無總掌教名目,6月14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故機031320。
    曹荻秋
    1991[1949] 曹荻秋關於少數民族問題的講話。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1347-1350。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張珣
    2002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8:78-111。
    張錦秋
    1996 晨鐘暮鼓,聲聞於天—西安鐘鼓樓廣場城市設計。城市規劃 1996(6):36-39。
    張巨齡
    1998 中國回教俱進會初創記評(中)。回族研究 29:10-22。
    張中復
    2001 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臺北:聯經出版。
    2003 回族現象觀察的「點」與「面」—從三本回族調查資料的研究取向談起。回族研究2003(2):60-65。
    2005 「華夷兼蓄」下的邊緣游移:論當代中國回族民族屬性中的「少數民族化」問題。政大民族學報 24:115-147。
    2008 論族國體制與少數民族族群意識形態的互動意義—以海峽兩岸「回族」認定為例的探討。發表於「冷戰時期海峽兩岸的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臺灣臺北,6月5-6日。
    2013 中國伊斯蘭門宦系譜的再現及其當代觀察意義—以臨夏大拱北為例。青海民族研究 24(2):78-87。
    張兆和
    2010 黔西苗族身份的漢文書寫與近代中國的族群認同—楊漢先的個案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3):1-11。
    敏俊卿、馬丹
    2019 中國伊協舉行「《堅持我國伊斯蘭教中國化方向五年工作規劃綱要》研討會」。中國穆斯林 2019(1):11。
    崔忠洲
    2021 坊之解體與回民認同的維繫:阿訇、清真寺與寺管會的權力互動。刊於隱藏的人群:近代中國的族群與邊疆,黃克武主編,頁391-421。臺北:威秀資訊科技。
    梁啟超
    2009[1902]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與夫子大人書。刊於梁啟超年譜長編,丁文江、趙豐田等編,頁6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思成
    1952 蘇聯專家幫助我們端正了建築設計的思想。人民日報,三版,12月22日。
    黃登武
    2001 中國經堂教育與陝學阿訇。西安:未出版。
    黃鎮磐
    2005[1907] 論回民。醒回篇第壹號。刊於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四編・清真大典・第二十四冊,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頁498。合肥市:黃山書社。
    黃嘉穎
    2015 遺落古都心臟的民族文化瑰寶—西安鼓樓回族聚居區結構型態變遷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黃興濤
    2017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香港:三聯書店。
    菅志翔
    2006族群歸屬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義:關於保安族的一項專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葛兆光
    2011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出版。
    2017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關於「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董衛
    1996 自由市場經濟驅動下的城市變革—西安回民區自建更新研究初探。城市規劃 1996(5):42-45。
    董強
    2017 斯大林民族理論的貢獻和局限—基于歷時性的分析。民族研究2017(6):23-33。
    傅恒 等撰
    1986[1782] 皇清職貢圖九卷。刊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352冊,頁395-7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傅統先
    1996[1937] 中國回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華濤、翟桂葉
    2012 民國時期的「回族界說」與中國共產黨《回回民族問題》的理論意義。民族研究 2012(1):12-24。
    華濤
    2021 民國時期有關「回族界說」的爭論與中國回回民族的最終形成。刊於隱藏的人群:近代中國的族群與邊疆,黃克武主編,頁371-390。臺北:威秀資訊科技。
    楊文炯
    2006 回族形成的歷史人類學解讀。民族研究 2006(4):30-39。
    2007 互動、調適與重構:西北城市回族社區及其文化變遷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楊聖敏
    2008 中國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楊占武
    2011 回族語言底層與回族歷史文化傳承。回族研究 82:5-14。
    奧托.布勞恩[Otto Braun]
    1980[1973] 中國紀事,李逵六、鄭伊倩、王亞汶、馬其靜、趙曉紅、區延佳等譯。北京:現代史料編刊社。
    蒲文娟
    2017 歷史街區保護的微觀視域。重慶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博士論文。
    新華社
    1949 向建設新西安邁進 西安各界代表集會討論 賀龍將軍提出五大任務 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人民日報,第2版,8月7日。
    2017 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 公布修訂後的《宗教事務條例》。網路資源,http://www.gov.cn/premier/2017-09/07/content_5223307.htm。
    當代中國的民族工作編輯部 編
    1989 當代中國民族工作大事紀1949—1988。北京:民族出版社。
    趙鍾奇
    2005[1907] 中國回教之來歷。醒回篇第壹號。刊於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四編・清真大典・第二十四冊,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頁501-502。合肥市:黃山書社。
    趙海霞
    2010 關於「纏回」正式更名「維吾爾」的時間問題。華夏文化 2010(4):37-38。
    2011 「纏回」更名「維吾爾」時間考。甘肅民族研究 2011(2):59-61。
    趙秋蒂
    2012 臨夏宗派:中國穆斯林的宗教民族學。臺北:政大出版社。
    趙錫麟、張中復等
    2019 主命的傳承與延續—回教在台灣的發揚和展望。臺北:政大出版社。
    翟斌慶
    2014 中國歷史城市的更新與社會資本。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齊思和
    1936 民族與民族主義。大眾知識 1(5):1-8。
    臺北清真寺
    2020 清真(HALAL)食品介紹。網路資源https://www.taipeimosque.org.tw/about_%20Halal_certification_food.html,10月22日。
    劉春
    1996 劉春民族問題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劉偉
    2018 紅軍長征與《回民地區守則》。回族研究 110:61-66。
    劉義棠
    1971 中國邊疆民族史。臺北:中華書局。
    1990 突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學報叢書編輯委員會。
    劉小萌
    2008 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曉原
    2013 從「五族共和」到五域統合-辛亥革命和中國國家形態近代轉型。刊於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107-138。臺北:國史館。
    蔣中正
    1946[1943] 中國之命運。上海:正中書局。
    遼寧省圖書館古籍部 編
    1989[1744]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瀋陽:遼瀋書社。
    龍小鳳
    2010 西安歷次城市總體規劃理念的轉變與啟示。規劃師 26:40-45。
    謝松濤教授論文集編輯小組 編
    1996 謝松濤教授論文集。出版地不詳:謝松濤教授論文集編輯小組。
    韓驥、關鎮南
    1982 西安古城保護規劃。城市規劃 1982(2):47-52。
    瞿秋白
    1991[1926] 列寧主義與中國的國民革命。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71-72。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鄧隆
    1934 五族宗教之真義。西北問題研究會會刊 創刊號:50-53。
    戴康生
    1990 伊斯蘭教在中國。刊於伊斯蘭教史,金宜久等編,頁425-46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麗澤隨筆事實部
    1911 醒回篇之出現。麗澤隨筆 2(5):15。網路資源,https://www.cnbksy.com/search/detail/a9d59224d669f7a99c6611e3b062be72/7/6186cefb23b0996983636379。
    關烽、楊清、德生等 編
    1991[1938] 我們對於第三期抗戰中保衛陝西與保衛西北的意見。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762。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羅瑞卿
    1991[1938] 抗日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刊於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統戰部編,頁803-804。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覺羅勒德洪 等修
    1986a 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九十四,頁257。北京:中華書局。網路資源,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8^1389183203^810^^^8021100100070097000100070001^N@@123091035#top。
    1986b 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八十,頁47-48。北京:中華書局。網路資源,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5^2068192180^807^^^702110010007008300010007^1@@780734791#top。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