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晴雯
Yang,Ching-Wen
論文名稱: 案例促進者在數學教學案例討論歷程中發問技能成長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a Facilitator Improving Questioning Skills In Mathematical Case Discussion
指導教授: 林碧珍
Lin,Pi-Je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促進者發問數學教學案例案例討論
外文關鍵詞: facilitator, questioning, mathematical teaching case, case discuss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文探討一位在職教師以使用案例促進者的角色,藉由現成數學教學書面案例促進其他教師數學專業成長,並經由反思、與諍友討論,提升數學案例促進者的發問技能。
    本研究以校內在職教師為研究場域,進行數學分數教學案例討論會,討論的案例包含「一定要等分嗎」、「單位內容物為單一個物到多個個物的學習」和「假分數和帶分數的互換」三個案例,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究法。收集的資料包括案例討論前後晤談錄音資料、案例討論會錄音資料、研究者反省日誌。
    本研究從帶領參與教師討論數學教學案例的歷程中,提出促進者在提問和追問上具體的行動與策略,並描述促進者學習發問能力的學習活動。最後本研究建議促進者的提問問題來源可直接引用案例問題或修正調整案例問題、或是新增提問。修正問題時可以視原問題複雜度改為分段提問,或加入肢體說明、加入背景說明、調整問題順序。利用轉問引入觀點,並以指明特定成員發表的方式進行。聆聽、分析現場對話重點是追問的重要基礎。追問能力應從分析其他成員、學習典範人物的追問中培養而得。追問的品質則應從平日的語言習慣養成良好的用詞、語意表達。促進者的學習活動依照順序應有學習理論與知識、參與團體討論會、分析典範促進者、同儕團體討論促進者練習,最後才獨立帶領案例討論會。促進者的專業度應是所有成員中最高的,而且是決定討論品質的重要關鍵,促進者應在自身的專業度上努力不懈、更上層樓。促進者的角色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任務,從討論會前的規劃、討論會中的引導討論到討論會後的成效評估,才能完整帶好討論會。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at an in-service teacher played the role as a case facilitator promoting professional mathematical growth in teachers and upgrading the facilitator’s questioning technique in mathematical case discussion through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with colleagues.

    In this research, the participants involved the in-service teachers who attended mathematical fraction case discuss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issues of case discussion included “ Is it must be divided into equal parts? ”, “Learning the subject matter from one to many. ”, and “The exchange of an improper fraction to a mixed frac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the way of action research. The collected data comprised the interviews before and after the discussion, recording data of case discussion,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er.

    Through leading the teachers discussing mathematical cases, this research not only addressed the facilitator’s questioning and cross-examining actions and strategies, but also described the facilitator’s ability of asking questions in learning activities. Finally, this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the source of facilitator’s questions may directly quote or adjust or increase case questions. When adjusting questions, the facilitator can change the original question into several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ity, or can add body language, background explanation or change the order of questions. The discussion was proceeded by pointing to specific members to answer questions with congregating viewpoints. Listening and analyzing dialogues are the basic foundation of cross-examination. The ability of cross-examining should be developed by analyzing other members and learning from models. The quality of cross-examination should be cultivated from daily language habits that can develop proper phrases and eloquent expression. The facilitator’s learning activities should follow the order from learning theories and knowledge, participating group discussion, analyzing model facilitators, practicing with peer-group facilitator discussion, to finally leading the case discussion independently. The facilitator should have the mos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ich will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case discussion. The roles of the facilitator differ from various times. From the planning before discussion, the guiding during the discussion, to the assessment afterward, only with full preparation makes the discussion successful.

    目錄 第一章 研究緣起 1 第一節 召集人的著急 1 第二節 艱困環境的突圍 1 第三節 一道曙光 3 第四節 第一次帶領案例討論團體 3 第五節 第一團的學習和教訓 6 第六節 第二次成立案例討論團體 14 第二章 最大支柱—文獻 17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 17 第二節 數學教學案例討論 22 第三節 發問 28 第三章 最適切的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徹底學習行動研究 37 第二節 我身處的問題情境 39 第三節 我想怎麼做—研究架構 45 第四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52 第五節 研究效度 56 第四章 發問的行動歷程 57 第一節 促進者增加提問能力的行動歷程 59 第二節 促進者增加追問技巧的行動歷程 91 第三節 對新手促進者發問能力、角色成長歷程的反省 105 第五章 行動後的分享與建議 121 第一節 行動後的分享 121 第二節 對促進者的建議 125 第三節 研究後記 125 參考文獻 127 附錄目錄 附錄一 數學教學案例所附問題討論舉例 132 附錄二:會前訪談大綱 135 附錄三:會後訪談大綱 136 圖目錄 圖3-1 研究場地平面圖 40 圖3-2 行動—反思循環的發展 46 圖3-3 行動研究的螺旋歷程 46 圖3-4 Somekh的教育行動研究歷程圖 47 圖3-5 研究架構圖 48 圖4-1 布題一的六位學生的解法 63 圖4-2 整數相除得到假分數和帶分數的課本內容 77 圖4-3 連結案例每項內容圖 79 圖4-4 「包含除或是等分除的布題會讓學生比較容易以幾份中的幾份來回答問題」的提問圖 87 圖4-5 案例「需要等分嗎?」學生的解法 89 圖4-6 輔導團討論互動圖 114 圖4-7 有特定促進者討論團體的討論互動圖 114 圖4-8 有特定促進者討論團體問答式的互動圖 115 表目錄 表2-1 在職教師的專業成長活動整理表 20 表3-1 參與教師背景資料表 41 表3-2 案例討論會時間表 51 表3-3 修正案例問題的編碼表 53 表4-1 四個數學教學案例分析表 57 表4-2 我在案例討論會提問、追問問話數量分析表 58 表4-3 我對學生解題錯誤類型、關鍵性問話的提問比較表 61 表4-4 參與教師對學生解題分類方式 66 表4-5 案例「內容物單一個物到多個個物的學習」的修改問題舉例 67 表4-6 案例「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換」提問題目順序調整 72 表4-7 案例「從單一個物到多個個物」,我在二團的提問來源分析表 73 表4-8 案例「假帶互換」,我在二團的提問來源分析表 74 表4-9 所有案例中對教師布題的問題 75 表4-10 各版本在引入M/N的分數意義布題 80 表4-11 典範促進者的布題問話分析表 82 表4-12 我提問問題來源分析表 85 表4-13 我的提問問題類型分析表 88 表4-14 案例「假帶互換」,我在二團的提問類型分析表 88 表4-15 參與教師對學生解題的分類方式 90 表4-16 案例「從單一個物到多個個物」,我在二團的提問類型分析表 90 表4-17 我在二團的追問數量分析表 92 表4-18 我帶領第二團案例「需要等分嗎」追問目的表 93 表4-19 我追問目的題數分析表 95 表4-20 我在第一團、第二團的追問目地題數分析表 97 表4-21 我追問類型分析表 99 表4-22 第一團、第二團追問技巧分析表 102 表4-23 學生「二分之一包」解題類型分析表 116 表4-24 學生「2.1包」解題類型分析表 117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增銓(2007)。由「教師專業」談教師精進教學能力。屏縣教育,30期,P17-20。
    王千倖(1999)。案例教學法。新世紀課程改革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大學。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玉珍(2004)。現職教師協助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大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仲謀(譯)(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Jean McNiff & Jack Whitehead)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10期,P63-84。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李茂源(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讀書會對其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源順(1999)。數學教師在校內互動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天賜(譯)(2003)。問題引導學習PBL。台北:心理。(Robert Delisle)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臻、林沂昇(2007)。數學教育改革之檢討、成效評估與未來展望。載於陳清溪(主編),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頁241-273)。台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林孟真(2005)。應用布魯姆教育目標認知分類理論設計發問工具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林孟嶸(2007)。一位實習教師受實習輔導專業成長團體之輔導教師協助下之數學教學問話。新竹教大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1986)。團體領導者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心理。
    林碧珍(2000)。在職教師數學教學專業發展方案的協同行動研究。新竹教大範學院學報,第13 期,pp.115-148。新竹教大範學院。
    林碧珍(2001)。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6)。數學教學案例—分數篇。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蔡文煥(1999):以學校為中心的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發展模式。1999數學教師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數學教育系
    林碧珍、蔡文煥(2006)。研發、評估、和推廣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策略之研究(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521-S-134-00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碧珍、蔡寶桂、陳姿靜(2001):在職教師數學專業發展行動研究之研究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上冊,pp.199-238. 台北:揚智。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林寶山(2000)。教學論。台北:五南。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Margaret E.Gredler)
    柯藍婷(2004)。數學專業成長團體中一位五年級教師的分數專業知識。新竹教大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如芬(2001)。從學校本位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主編:2001 年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85-208)。高雄:復文。
    姚如芬(2005)。「案例教學」在數學師資培育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4-2521-S-415-002-)。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姚如芬(2006)。成長團體之「成長」- 小學教師數學教學專業之探究。科學教育學刊,2006, 第十四卷第三期, 309-331。
    洪碧霞(譯)(1987)。有效的發問技巧。高雄:復文。(Trevor Kerry)
    高熏芳(2000)。案例教學法在提升職前教師專業知能發展、應用與評鑑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8-2413-H-032-003)。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高熏芳(2002)。師資培育—教學案例的發展與應用策略。台北:高等教育。
    張民杰(2001)。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玉成(2004)。教師發問技巧(再刷三版)。台北:心理。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慧美(2003)。國小數學種子教師在校推動成長團體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龍安(1999)。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五版)。台北:心理。
    郭杏緣(2008)。數學案例討論支持一位初任教師分數教學布題之轉變。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數學教育碩士論文。
    湯維玲(1997)。批判反省取向的培育。載於黃政傑(主編)。當代師資培育的發展與趨勢(頁19-34)。台北:漢文書店。
    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濤石文化事業。(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1998)
    楊榮祥(1989)。生物教學問題與改進-談教師的發問技術。當前師範教育問題研究,1989年6月,頁770-779。
    熊祥林(1990)。管理個案研究(修正第五版)。香港:理明出版社。
    趙美聲(譯)(2000)。開放教育之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心理。(Fred Lockwood, Colin Latchem,1998)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劉祥通(2004)。分數與比例問題解題分析 : 從數學提問教學的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蔡宜君(2000)。案例教學法在中等學校師資培育之運用:教學案例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8)。教育行動研究(初版七刷)。台北:五南。
    蔡寶桂(2002)。數學成長團體「教師促發者」之行動策略與反思歷程。新竹教大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如玲(2005)。從「我」到「我們」之間一運用案例討論增強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崑瑜(2004)。一位三年級在職教師時健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新竹教大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秀芬、郭淑珍(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行動研究。台北:巨流。
    鍾靜(2007)。從數學種子教師培育談三層級教學輔導體系之建構。研習資訊,24(5),頁31-41。
    韓士松、葉于釧、周筱亭(1976)。國民小學教師基本能力之研究。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簡茂發(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13。
    魏靖峰(1990)。創意教學-國文篇。台北:幼獅。
    關定偉(2007)。透過分數教學案例討論提昇教師分數教學知識成長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數學教育碩士論文。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英文文獻
    Cohen, L. and Manion, L. (1989).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New York: Great Britain
    McKeachie, W. J. (1990).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rseth, and Katherine K. (1991). The early history of case-based instruction: Insight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oday.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2 (4), 243-249.
    Merseth, and Katherine K. (1994). Cases, case methods,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duc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6082)
    Resnick, L.B. (1995). Inventing arithmetic: Making children’s intuition work in school. In C.A. Nelson(Eds.), Basic and applied perpectives on learning,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pp.75-101) . Mahws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anders, N. M. (1966). Classroom questions: What kin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Schon, D. (1987). Education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Shulman, J. (1992).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assermann, S.(1994). A case for social studies: The centennial high school grade 11 social studies project. Phi Delta Kappan, 73(8), 27-30.
    Wassermann, S. (1995). Getting down to cases: Learning to teach with case studies.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ebb, R. (1990). Action research: Philosophy, methods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4(2), 403-4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