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玉華 CHENG, YU-HUA |
---|---|
論文名稱: |
杜甫詠物詩研究 A Study on the Object-chanting poetry of Du Fu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唐詩 、杜甫 、詠物詩 、比興寄託 、政治關懷 |
外文關鍵詞: | Tang poetry, Du Fu, the Object-chanting poetry, Analogues and Metaphors, the political concer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杜甫詠物詩研究
摘 要
詠物一體在中國詩歌長河之中淵遠流長,是歷代詩人抒情寄志的最佳載體。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其詠物詩題材廣闊、含意深遠;詳觀物態、細推物理、領悟生理;寄寓其用世情懷,且各體兼擅、技巧多元,在中國詩學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本文即以「杜甫的詠物詩」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杜甫詠物詩的創作時代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風格、精神境界以及在詠物詩發展史上的開拓意義與價值,全文共分為七章來探討:
第一章「緒論」:交代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現況、研究方法與步驟、選材原則,以作為本文研究之依據。
第二章「杜甫詠物詩的創作淵源、時代背景與題材類型」:探討杜甫詠物詩的繼承與創作背景,以及詩人詠物題材的類型。
第三章「杜甫詠物詩的情感內涵(一):生活情趣與身世之感」:析論杜甫詠物詩中偏向日常生活情趣與個人的身世之感的內涵,以見詩人對大千事物的珍愛對人生的感悟。
第四章「杜甫詠物詩的情感內涵(二):現實關懷與政治情志」:析論杜甫詠物詩中寓寄憂國憂民的思想內涵,了解其對政治社會的關懷以及悲天憫人的人格情操。
第五章「杜甫詠物詩的藝術技巧」:從章法結構、物我關係、意象經營與修辭技巧等方面探討杜甫詠物詩的藝術表現與突破之處。
第六章「杜甫詠物詩的審美風格與精神境界」:探討杜甫詠物詩的各種風格類型與精神境界。
第七章「結論」:總結全文的研究成果,並從整體上評價杜甫詠物詩的價值與文學史上的地位
綜合全文,可見杜甫昂然熾熱的情志不只展現在對人的關懷,更澤及萬物,杜甫為詠物詩的創作開啟了嶄新的一頁,其中的思想價值與藝術成就具有著獨特的意義,他對詠物詩的貢獻與影響更是無可取代。
關鍵字:唐詩、杜甫、詠物詩、比興寄託、政治關懷
A Study on the Object-chanting poetry of Du Fu
Abstract
The Object-chanting poetry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ese poetry, and it is the best type of literature for poets in past dynasties for releasing emotions and ambitions. Du Fu’s Object-chanting poetry were very important to Chinese poetry. The Object-chanting poetry of the great realistic released the concern and ambitions of society. These poetry had multiple subject-matters, profound meanings. Du Fu observed states of objects detailed, concluded meanings of objects carefully and realized the meaning of life. He was good at each genre and had the abundant skills. The report selected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of Du Fu for the study, which focused on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of Du Fu,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rtistic skills, style, spiritual realm, developing and value in the Object-chanting literary histor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o explore:
Chapter 1“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included motive and purpose,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and the principle of selection to be the basis for this research.
Chapter 2“The creative origin, background and the subjects matters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of Du Fu”: focused on the succeeding and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of Du Fu, and the types of the subjects.
Chapter 3“The emotional content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of Du Fu”:The delight of life and the feeling of life experience”: analyzed the delight of daily life and the feeling of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to understand the cherishing of everything and the thought of life of the poet.
Chapter 4“The emotional content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of Du Fu”:The concern of reality and the political emotion”: analyzed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national emotion to understand the concern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the state of bemoan the state of the universe of the poet.
Chapter 5 “Artistic skills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of Du Fu”: to explore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the relation of the matter and me, image management and rhetorical skills to realize the artistic present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of Du Fu.
Chapter 6“The Aesthetic style and spiritual realm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of Du Fu”: to research on the styles and spiritual realm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of Du Fu.
Chapter 7“Conclusion”: to summarize the study results and to evaluate the value and status in the Object-chanting literary history overall.
To sum up the report, we can realize Du Fu’s enthusiasm is not only for human but also for everything. Du Fu had opened a new page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try, the ideological value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have distinctive meaning, and his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or the Object-chanting poetry are irreplaceable.
Keyword: Tang poetry, Du Fu, the Object-chanting poetry,
Analogues and Metaphors, the political concern
參考書目
一、傳統典籍: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毛亨撰、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莫堯譯注《毛詩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2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出版,1979年4月
[南朝梁]鐘嶸著、楊祖聿校注《詩品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月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南朝陳]徐陵編、吳兆宜註《玉臺新詠箋注》,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7月。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經文化出版,1983年11月
[唐]張彥遠撰、[明]毛晉訂本《歷代名畫記.卷二》,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5月
[五代]劉昫著《舊唐書‧玄宗紀下》,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10月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4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韓愈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新唐書.卷二百一.列傳》,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明]胡應麟著《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籤》,卷一,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年7月
[明]王嗣奭著《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
[清]俞琰輯、易縉雲、孫奮揚合註《詳註分類歷代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1月
[清]仇兆鰲著《杜詩詳註》,臺北:正大出版社,1974年6月
[清]浦起龍撰《讀杜心解》,上海:中華書局,1977年11月
[清]劉熙載撰《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吳楚才編,王文濡校勘《古文觀止》,卷七,臺北:華正書局出版,1979年5月
[清]紀昀編《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五》,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3月
[清]楊倫《杜詩鏡銓》,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
[清]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1988年9月
[清]張玉書、王鴻緒等編《佩文齋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11月
[清]葉爕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出版社,1998年8月。
[清]金聖嘆《唱經堂批唐才子書:杜詩解》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1月
二、近人著作:
1. 詩學論著、文學理論
王國維《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9月
蘇雪林《唐詩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2月
李辰冬《杜甫作品繫年》,臺北:三民出版社,1977年2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6月1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4月1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4月1版
張夢機、陳文華合著《杜律旨歸》,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0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0年5月1版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益智書局,1981年10月
朱東潤《杜甫敘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3月
余冠英《唐詩選注》,臺北:華正書局出版社,1983年1月
郭紹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12月
簡明勇《杜甫詩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3月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月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
方瑜著《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文化,1985年5月
唐圭璋《詞話叢編》,卷八,臺北:中華書局,1986年1 月
施鴻保著《讀杜詩說》,臺北: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臺靜農《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印書出版社,1988年3月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9年5月
李壯鷹著《中國詩學六論》,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6月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12月
許永璋《杜詩名篇新析》,臺北:天工書局,1991年8月
詹幼馨《司空圖詩品演義》,臺北:仁愛出版社,1993年1月
莫勵鋒《杜甫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香《杜詩評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93年6月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3年10月
聞一多撰,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第六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出版社,1994年1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7月
李澤厚《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七)》,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局出版,1997年4月
吳文治《明詩話全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8月
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2月
葉嘉瑩《迦陵說詩》,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5月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3月
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3月
林淑貞《中國詠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2002年4月
陳貽焮《杜甫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易中天注《新譯國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5月
王之望《文學風格論》,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5月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黃雅莉《詩心的尋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8月
莫勵鋒《杜甫詩歌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年1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人圖書,2007年7月
歐麗娟《杜甫詩之意象研究》,臺北: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頂淵文化,2008 年10月
聞一多《古詩神韻》,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6月
鈴木大拙撰、劉大悲譯《禪與生活》,臺北:志文出版社,2009年7月
鄒顛《詠物流變文化論》,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程千帆撰、莫勵鋒編《程千帆全集‧卷九》,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詩歌之部(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2年3月
王國維撰、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12月
2.學位論文
廖美玉《杜甫聯章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79年
金龍雲《杜甫寫實諷喻詩歌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0年
簡恩定《杜甫詠物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馬寶蓮《兩宋詠物詞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3年
黃雅莉《陳後山宗杜之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局出版,1997年4月
洪素香《杜甫荊湘詩初探》,嘉義: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于志鵬《宋前詠物詩》,山東:山東大學博士碩士論文,2005年
李方婷《俞琰歷代詠物詩選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建沛《生命圖像與詮釋-張劉月阿嬤的樸素繪畫個案研究》,花蓮:花蓮教育
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呂怡倫《史達祖詠物詞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林雨蓁《杜甫詠雨詩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曾曼亘《鄭谷及其詠物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思妤《林癡仙詠物詩研究》,臺中: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3.期刊論文
程千帆、張宏生「火」與「雪」︰從體物到禁體物──論「白戰體」及杜、韓對它的先導作用,《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1987年
趙克堯〈盛唐氣象論〉,《復旦學報》,上海,第4期,1991年
李炎〈托物寄慨,自傷明志─杜甫〈古柏行〉賞論〉,《玉林師專學報》,第2 期,1994 年
蘭甲雲〈簡論唐代詠物詩發展軌跡〉,《煙台大學學報》,第2期,1995年黨天正〈古代詠物詩再探〉,《寶鷄文理學院學報》,第3期,1996年
黃師雅莉〈一部杜詩之總序—說杜甫的「偶題」詩〉,《鵝湖月刊.二十五卷》,第7期,2000年1月
張子剛〈詠物詩審美特徵漫談〉,《延安大學學報》,第22卷第1期,2000年
孫春青〈唐宋詠物詩中的時間意識和生命意識〉,《邢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年
方瑜〈李商隱學杜詩新論〉,《臺大中文學報》,2001年12月
聶大受〈杜甫秦州詠物詩二題〉,《杜甫研究學刊》,第3期,2002年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以漢代詩歌為考察對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2年3月
于志鵬〈中國古代詠物詩概念界說〉,《濟南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
馬慶國〈〈橘頌〉及詠物詩的傳統特色〉,《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五期,2004年9月
黃雅莉〈論宋代詠物詞之發展〉,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11期,2004年12月
張滌雲〈略論唐宋詠物詩的寫法類型〉,《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2006年
林淑貞〈寓意、符號與敘寫技巧──論寓言詩與敘事詩、詠物詩、賦比興之交疊與分歧〉,《中興大學中文學報》,第12期,2006年12月
俞燕〈中晚唐詠物詩生命意識〉,《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9卷,第11 期,2007年
楊鳳琴〈論唐代詠物詩的時代精神〉,《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
趙紅菊〈古代詠物詩探源〉,《語文學刊》,第1期,2008年
于志鵬〈杜甫詠物詩情感內涵試論〉,《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第1期,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