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羽皓 Cheng, Yu-Hao |
---|---|
論文名稱: |
社福、監察、新媒體:2010年後臺灣報導文學初探 Social Welfare Group, Supervision Institute, New Media: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Taiwan Reportage after 2010 |
指導教授: |
陳芷凡
Chen, Chih-Fan |
口試委員: |
張俐璇
陳允元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9 |
中文關鍵詞: | 報導文學 、社會性 、《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 、《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 、《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 |
外文關鍵詞: | Reportage,, Sociality, 16: Who Let the Teenager End His Life in Pain and Fear, Silence: Collective Sexual Abuse in a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in Taiwan, Fraudery, Exploitation, and Floating Sweatshop: The Bloody Truth Behind Taiwan’s Distant Water Fisher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社會性」為出發點重探報導文學的各項議題,引用韋伯「社會行動」的概念,將創作報導文學視為一具有明顯社會意圖的行動,既是對大眾發聲的媒體也是社會運動的策略,並且常常與實際的社會行動相關聯。本論文也參考幾本從社會運動角度出發的報導文學前行研究,聚焦在較實質的社會性視角,將文本外部的行動與背景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探究報導文學在社會性上的幾項議題。以三本近幾年具高度社會性的報導文學為例,分別是《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這三本文本都有相當明顯的社會性,包含在創作背景上皆出自社會上的特定機構或人士──監察委員、人本基金會、「報導者」新媒體,創作主題皆是曾在媒體上引發關注的社會案件,且在出版前後都帶來試圖改革體制的效應,可以說文本的創作本是為了對政府與大眾發聲,是現實的社會運動中的一環。
本論文的主體架構便由這三本文本分佔一章節,而各小節分別是創作背景、文本分析與新聞效應、報導文學議題探討,循序漸進梳理文本內外部的社會性,最後再進入討論報導文學相關的重點議題。其中在創作背景上也納入討論相關的其他報導文本,包含監察院報導文學、人本教育叢書、「報導者」的調查報導,而新聞效應則是文本中案件的新聞與出版後的效應,最後研究與報導文學這文類相關的幾項議題,包含當代「官方」報導文學的面貌、報導文學的文學性與社會性、報導文學的文類性質與界限等等,這幾項議題都出自這三本文本的創作與背景,用意在探索報導文學研究一直以來未被關注的領域,期望能從社會性的角度,重新梳理報導文學的理念與初衷,並能對這文類有新的視野與見解。
This paper takes “socia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re-examine the various issues of reportag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Weber’s social action”. It considers reportage literature as an action ith obvious social intentions, both as a medium and a strategy for social movement, and often in association with actual social action. This research refers to several studies on repor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ovements, focusing on a more substantive social viewpoint, placing greater importance on actions and backgrounds beyond the text, and exploring several issues from the social aspects of reportage.This thesis discusses three recent reportage books featuring a high degree of sociality—16: Who Let the Teenager End His Life in Pain and Fear (16: Shi shui rang shaonian daizhe tongku yu jupa zouwan tade rensheng); Silence:Collective Sexual Abuse in a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in Taiwan (Chenmo: Taiwan mou tejiao xuexiao jiti xingqin shijian); and Fraudery, Exploitation, and Floating Sweatshop: The Bloody Truth Behind Taiwan’s Distant Water Fishery. Sociality plays a noticeable role in these publications, in the form of specific social institutions or individuals in the environmental context—members of the Control Yuan,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the new media The Reporter. The books center on social events that attracted media attention and effectively led to structural reforms prior to or following their publication.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an appeal to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and a part of a realistic social movement.
This thesis devotes one chapter to each of the three books. Each chapter contains subsections cover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book, text analysis and news effect, and discussions on literary issues. The content of each book is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rom the sociality perspective before the key issues of reportage are finally discussed. Other relevant reportages for each of the books are also scrutinized, including Control Yuan reportage series, Humanities Education series, and investigative reports by The Reporter.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news effect refers to the impact produced by media coverage of an event as well as publication of the related book. Each chapt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n issues related to the reportage, including contemporary “official” reportage, the literary and social nature
of reportage, as well as its academic nature and boundaries. These issues are identified through research of the three publications and their contextual background, with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areas that were overlooked in previous reportage studies, an aim
to reorganizing the concept and original intent of reportage from a sociality perspective, and the hope of introducing a new vision and interpretation for this genre.
一、專書
(一)研究文本
王美玉、午台文,《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臺灣:時報,2016.12)
李雪莉、林佑恩、蔣宜婷、鄭涵文,《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臺灣:行人,2017.04)
陳昭如,《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臺灣:我們,2014.01)(二)中文專書與譯作
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精簡本》(臺灣:巨流,2015.02)
甘炳光,梁祖彬等,《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
向陽、須文蔚,《報導文學讀本:台灣現代文學教程》(臺北:二魚,2002.08)
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臺灣:三民,2004.02)
李建立、周武彪、郭建如等著,《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臺北:昭明,2000)
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01)
房慧真,《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臺灣:時報,2017)
姜華,《現代思潮與新聞文化》(香港:中和,2014)
洪鎌德,《當代政治社會學》(臺灣:五南,2013)
陳銘磻編,《現實的探索──報導文學討論集》(臺北:東大,1987)
揭陽,《走出白塔之殤──邱小妹遺愛人間》(臺北:商周,2008)
黃惠禎,《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臺灣:秀威,2009)
黃慧貞,《媒介與性╱別》(臺灣:遠流,2004)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臺北:稻田,2001.09)
銓敘部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十七》(臺灣:銓敘部,2003)
張堂綺,《現代文學百年回望》(臺灣:萬卷樓,2012)
監察院監察調查處 ,《監察調查理論與實務策進之研究》(臺北:監察院,2009)
鍾怡雯,《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Ⅱ》(臺灣:聯經出版,2016.08)
蕭新煌、王仕圖、官有垣、顧忠華等人,《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精簡本)》(臺灣:巨流,2011.12)
約翰.哈特利(John Hartley),鄭百雅譯,《全民書寫運動》(臺北:漫遊者文化,2012)
戴衛•赫爾曼(David Herman)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羅伯特‧斯科爾斯(Robert Scholes)、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羅伯特‧凱洛格(Robert Kellogg)著,于雷譯,《敘事的本質》(南京:南京大學,2015)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振軒,〈非營利組織與公共關係〉,《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4 期(2006.6)
石啟仲,〈報導攝影與報導文學〉,《中山樵》14 期(1992)
向陽,〈一個文學公共論域的形成:小論《文訊》在台灣文學傳播史上的意義〉,《文訊》273 期(2008.07.01)
朱雙一,〈台灣左翼報導文學的理論傳承和創作經驗──以《人間》作家關曉榮、鍾喬為例〉,《中國現代文學》21 期(2012)
阮桃園,〈真相的顯與隱—論藍博洲二部有關作家和醫生的報導文學〉,《東海中文學報》18 期(2006.07)
阮桃園,〈論散文創作和報導寫作的區隔--比較余秋雨〈我拒絕說它美麗〉與William Dalrymple〈恆河之源--濕婆髮、聖河源〉〉,《東海中文學報》15 期(2003)
林書帆,〈書寫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意義──論吳音寧的農村書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8 期(2014.12)
林淇瀁,〈擊向左外野:論日治時期楊逵的報導文學理論與實踐〉,《臺灣史料研究》23 期(2004.08)
林淇瀁,〈臺灣報導文學的虛構敘事規約〉,《文史台灣學報》6 期(2013)
林燿德,〈臺灣報導文學的成長與危機〉,《文訊》29 期(1987.04)
吳秀玲,〈論我國監察權的演變與未來發展方向〉,《國家發展研究》16:1 期(2006.12)
官鴻志,〈我把痛苦獻給您們--湯英伸救援行動始末〉,《人間》雜誌20 期(1986)
周陽山、王增華,〈監察權、監察使與監察院─監察功能的跨國分析〉,《展望與探索》13 卷1 期(2015.01)
陳雅惠,〈探索網路新聞敘事新方向〉,《新聞學研究》121 期(2014.10)
黃子謙、龔欣宜,〈網媒建立專業形象需時〉,《傳新報》24 期(香港:恆生管理學院,2017.12)
黃怡菁,〈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權力政治: 以《中華民國文藝史》為觀察對象〉,《台灣學誌》1 期(2010.04)
須文蔚,〈吳希聖〈人間.楊兆佳〉之真實再現與文體研究〉,《成大中文學報》30 期(2010 年10 月)
須文蔚,〈台灣報導文學與社會運動框架之互動關係研究──以台灣原住民還我土
地運動為例〉,《文史臺灣學報》6 卷(2013)
張堂綺,〈體系化的探索、建構與可能──台灣報導文學研究理論綜述〉,《政大中
文學報》5 期(2006.06)
楊依欣,〈從商周〈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與柏楊〈穿山甲人〉論報導文學在媒體傳播的困境與突破〉,《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94 期(2011.04)
葉啟政,〈重估韋伯的「理念型」-後設理論的啟示 〉,《社會科學論叢》11 卷1
期(2017)
劉依潔,〈陳映真在人間雜誌中所表現的媒體觀點與實踐方式〉,《東吳中文研究集刊》7 期(2000)
劉時君、蘇蘅,〈政治抗議事件中媒體的創新使用與實踐:以太陽花運動為例〉,《資訊社會研究》33 期(2017)
蔡琰、臧國仁,〈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 期(1999)
臧國仁,〈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3 集(1998)
賴婉婷,〈新聞議題設定之傳播效果研究:以「遙吟e-nelja 榮耀vuvu~獅子鄉大
龜文古文物返鄉特展」為例〉,《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6 卷3 期(2013)
鄭楨慶,〈新聞敘事觀點與敘事聲調分析〉,《廣播與電視》2 卷4 期(1996.07)
謝若蘭,〈二二八口述歷史看臺灣族群關係──兼談臺灣研究方法〉,《臺灣學研究》5 期(2008.06)
蕭新煌,〈全球民間社會力:台灣NGOs 與國際社會的改革〉,《新世紀智庫論壇》11 期(2000.09)
(二)學位論文
林家儀,〈台灣報導文學獎傳播現象研究(1970-201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01)
林雅雯,〈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胡文嘉,〈《綜合月刊》報導文學作品之敘事分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耿珮婷,〈新媒體衝擊下廣播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陳欣竺,《地方,記憶與想像:「臺中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的地誌書寫》,(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2015)
陳柳妃,〈台灣女性議題報導文學:以文學傳播理論為核心的初探〉(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5)
陳震,〈原住民報導文學與原住民運動之聯繫─從公眾行動的角度探討報導文學的社會功能〉(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耀仁,〈從「人間副刊」到《人間》雜誌:台灣報導文學傳播論(1975-1989)〉
(臺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三)研討會論文
林東泰,〈新聞敘事結構有兩種:話語結構與故事結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2009)
陳雅惠,〈一場以媒介為名的「運動」〉,「中華傳播學會」2002 年年會論文(2002.06)
連慧珠,〈從邂逅到「山」盟「海」誓:臺灣原住民文化傳播變遷的探討〉,「第二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資訊傳播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2010)
游勝冠,〈國家認同與九0年代的臺灣文學論戰〉,「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11)
三、報紙文章
李利國,〈期待報導文學再出發〉,《聯合報》,1993.10.16-17,第25 版
四、電子媒體
Lisa,〈專做深度調查報導,何榮幸、張鐵志宣佈網路新媒體「報導者」成立〉,「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網路新聞(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2015/09/01/the-reporter,2015.09)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南部特教學校性侵案」部落格,(來源:http://nancongxingqinan.blogspot.tw/)
向陽,〈再現現實──談報導文學寫作〉,《人間福報》「人間講座」,(來源: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6147,2005.11)
何珮琪,〈商人被判為惡匪 彈劾檢座失職-檢察官黃朝貴彈劾案 喚回司法正義〉,監察院「守護台灣‧守護人權」專欄第3 期,(來源:https://www.cy.gov.tw/sp.asp?xdUrl=./DI/prfm/humanrights.asp&CtUnit=635&CtNode=2167,2010.03)
林瑋婷,〈法務部,尚未邁出的矯正改革腳步?〉,(來源:https://www.jrf.org.tw/articles/1371,2017.08)
林瑋婷,〈如何避免另一個少年不明死亡──談「監所死亡調查」怎麼做》,(來源:https://www.jrf.org.tw/articles/1489,2018.04)
施悅文,〈新媒體大未來 公共媒體決勝點〉,「PBI 國際公共廣播機構年會」出國報告,(來源:https://info.pts.org.tw/open/hrm_staff_2010.html,2010.10)
陳映真,〈回歸民眾、回歸生活、回歸現實〉,「2003 年第二屆夏潮報導文藝營」總結演講,(來源:http://chinatide.net/xiachao/page_542.htm)
陳映真,〈楊逵與台灣報導文學〉,夏潮聯合會「楊逵百年誕辰紀念專輯」(來源:http://chinatide.net/?p=460,2005.10)
陳惠遙,〈臺灣當代短篇小說對於孩子的觀察與想像──以1980 年代爾雅「年度短篇小說選」為例〉,《咁仔店電子報》4 期(來源:http://taiwan.ntue.edu.tw/info/recruit.php?class=402,2012.11)
陳耀宗,〈新媒體「報導者」創立 致力公共議題深度報導〉,《風傳媒》網路新聞
(來源:http://www.storm.mg/article/64112,2015.09)
管中祥,〈管中祥:成露茜的另類媒體理念〉,《天下雜誌》「獨立評論」,(來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2709,2015.04)
鄭涵文,〈漁工之死重啟調查 行政院:落實漁工勞檢〉,「報導者」臉書,(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posts/1834508800130317,2016.12.23)
蘇碩彬,〈0211 課程紀要-【非虛構寫作在中文世界的前世今生】蘇碩斌、富察〉,「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來源:https://ohsir.tw/746/,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