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明純
論文名稱: 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臺灣、滿洲國為例
指導教授: 劉人鵬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1
中文關鍵詞: 女性文學臺灣新文學滿洲國東亞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臺灣、滿洲國為例》分六章,分章、順時地討論在日本帝國主導的東亞體制下,臺灣和滿洲國兩地女作家文學表現及其文化影響。
    第一章從滿洲國建立前的東北講起,探討在五四文化以及特殊地緣位置的交相影響下,東北文壇感時憂國精神的極致發揮。雖在國仇家恨的最前線,女作家卻表現出強烈的性別特色,這得回歸當時東北的社會環境討論。本章採用東北女性的口述歷史和回憶錄,並由彼時勢力龐大的民間教化團體「萬國道德會」切入,試圖從現身說法中了解當時的婦女家庭處境,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折射和因應。
    論文第二章討論大東亞體制前夕的殖民地臺灣。從1895年被日本殖民政權接管,臺灣其實已經累積不少物質和非物質的近代文明發展。但其中許多今日看來順理成章的說法,回到當時脈絡爬梳卻仍有待商榷。本章仔細檢視1920年代以來被擴大解讀的「自由戀愛」論述,並透過新文學女性文本和庶民文化的相互對照,探討此時臺灣女性是否存在某些和檯面上「自由戀愛話語」相異的情感實際操作模式,以及小眾局部的女性公共領域是否已隱約成形。
    論文第三章從滿洲國文壇變化談起。在蕭紅白朗逃離滿洲國、左翼作家陸續流亡關內後,滿洲國文壇重心從北滿哈爾濱往南轉移到了國都新京。儘管此時文壇處於相對肅殺的文藝統制,第二代滿洲國女作家們的創作力卻非常蓬勃。就算分列不同的文學集團,但從女作家們對官方護持封建禮教的回應、對古老大家庭內部鬥爭的批判、對不同家庭結構下女性角色的衝突、新興職場女性的困境……這些共同關懷,都可看出共同體的成形,「性別」的概念,已成為這些女人思考面對問題的主要認識論,是女作家觀看新體制造成的新秩序時的一個重要文化角度。
    論文第四章討論1937年廢馳漢文後臺灣少數漢文刊物上的女性文化,主要是透過《風月報》這個隱約成形的公共領域,來探討女性角色讀者的討論參與,對於1920年以降架空的自由戀愛論述產生何種變化。透過長達七個月「姚徐戀愛論爭」和由女性執筆的白話通俗小說,本章試圖討論臺灣女性在共同體變更時認同感的重新形塑,以及戰爭造成的疆界浮動所帶來的心靈轉變。
    論文第五章討論滿洲女性作家如何回應大東亞體制後期的政策。隨著《藝文指導要綱》的出台,滿洲國文學環境進入高壓狀態,本章呈現大東亞體制後期女作家關懷的新發展:或者試圖透過剖析內心陰暗的病態書寫向內挖掘,在文本中發明承載負面能量的主體;或者透過超越疆域和種族的書寫將認同自土地解放,重新形塑和世界在互動中改變自我的溝通模式;或在高壓戰時體制下橫向串連起女性聯結,以共同體生活捱過艱難時刻;也有人擅於操作大都會新興娛樂事業和通俗媒體市場,在官方打造的賢妻良母論述外,以文本建構起自己的人生。在法西斯主義國家機器的高度控管下,不同個體都以不盡相同的方式回應新時代對她們的新要求,然而延續前期的一貫路線,「同為女人」的認同感仍是滿洲國女作家非常重要的特色。
    論文第六章則延續第四章的討論,隨著南進政策的推進和太平洋戰爭後帝國疆界的擴充,臺灣有了重新向中心流動的可能性,於是女性的自我定位、對於自由戀愛的參照系也有了新風貌。在《南方》這個試圖和日本內地、滿洲國接軌並保持同一感的華文讀書平台上,一個大東亞的世界想像隱隱成形。而在近衛新體制和大政翼贊會影響下,1940年代初期台灣一度有過地方文化振興的生機。在政策轉換間隙,保留本土文化的《民俗台灣》得以創刊,這個場域的建立對於臺灣的女性書寫產生了正面影響。此外從新文學女性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臺灣女性以不同方式,對「新女性」形象和「母職」的把握賦予了新的時局性。有的是強調新女性的「職域奉公」,目的在延遲進入婚姻體系的時間;而有的是以「良母」的身分,來作為台灣媳婦重新賦權的契機。
    透過殖民地臺灣和滿洲國的橫向並置,本論文試圖在上下直向的殖民╱抵殖民關係外,開展出東亞圖景對於兩地女性產生的文化影響,並經由兩地的對應參照,探討女性如何在文本中建立自己能動性,如何以文學行動回應著體制的要求與召喚。


    序論 1   第一節 東亞:作為一個範疇 1     東亞圖景的成形 2     大東亞的分期 4     年號對照表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     女性中心批評 8     婦女能動性的追尋 9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11 第一章 體制前夕的滿洲國 17   第一節 大東亞體制前的滿洲文壇 17   第二節 東北女性社會環境 22   第三節 東北現代女性文學的起源 31 第二章 體制前夕的臺灣 55   第一節 「戀愛」觀念的發明與置換 55     從平埔婚戀制度談起 55     進步人士「發明」的「自由戀愛」 56     關於彰化戀愛事件 59   第二節 邊緣文本中的愛情呈現 63     該被仔細審視的「自由戀愛」 63     新詩文類中的未竟懸念 65     庶民文化中的情感實踐 68   第三節 女性公共領域的成形 70     《臺灣婦人界》的女性文化圈 71     雪子戀愛事件 74     黃寶桃的誕生 77   第四節 小結 82 第三章 大東亞前期的滿洲國 88   第一節 大東亞前期的滿洲國文學 88   第二節 王道政治下的封建家庭制度 91     被官方收編的萬國道德會 91     王道政治下的封建禮教 92     女性文本再現的封建家庭制度 96   第三節 大東亞體制下的都會女性 109     從媳婦到主婦 109     職場新女性的性愛問題 115   第四節 殖民現代性下的女性底層 124     底層人民的生存策略 124     兒童視角的成人書寫 133     「女童」的局外人視角 134     殘酷兒童世界 137   第五節 小結 142 第四章 大東亞前期的臺灣 144   第一節 華文讀書市場 144     《風月報》上的華文讀書市場 145     《風月報》和《華文大阪每日》的遙相呼應 147   第二節 雙性共享的公共平臺──關於「姚徐戀愛論爭」 150     《風月報》的公共空間成形 150     戀愛的真諦 152     論爭的性別化 155     當「感情私事」遇上「預設公眾」 157   第三節 另類女性羅曼史──南佳女士〈愛的使命〉 162     提倡純粹戀愛的「情人制」 164     男女不同調的性愛問題 168     玉梨還魂:鴛蝶派小說的東亞新包裝 171   第四節 結論 178 第五章 大東亞後期的滿洲國 181   第一節 《要綱》頒定後的文學環境 181   第二節 向內發展的意識流風格 187     從自然主義傾向談起 187     意識流色彩 188   第三節 女性的跨域與流動 195   第四節 戰時體制下的女性生活 207   第五節 都會生活與摩登女郎 218   第六節 小結 229 第六章 大東亞後期的臺灣 235   第一節 近衛新體制下的世界圖像 235     從大政翼贊會到皇民奉公會 235     《南方》的地理圖像 238   第二節 《民俗臺灣》的女性地方論述 247     關於《民俗臺灣》的創刊 247     民俗臺灣上的女性創作 249     〈長衫〉中的女性地方論述 252   第三節 臺灣少女黃鳳姿 259   第四節 打造文明新女性 268     文明女性代言人 268     難以鬆動的婚姻體系 271     戰時體制下的婚姻政策 274   第五節 臺灣媳婦的賦權之路 276     「賢妻良母」主義的變異型 276     以「小孩」為家庭中心──賢母的賦權之路 278   第六節 小結 285 結論 287 參考書目 294

    女性文本、女作家作品集
    臺灣部分
    月  珠
    1982 〈我的心思〉,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10─廣闊的海》,頁117-118。臺北:遠景出版社。
    朱氏櫻子
    1990 〈指腹為婚〉,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1輯:頁142。
    李氏月雲
    1990 〈嫁娶〉,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1輯:頁168。
    徐氏青絹
    1990a 〈咒咀〉,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23-124。
    1990b 〈婚禮習俗─食姐妹桌〉,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30-131。
    1990c 〈漬豆乳〉,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19-120。
    1990d 〈擲筶(擲杯筊)〉,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21-122。
    張碧華
    1979 〈上弦月〉,葉石濤、鍾肇政主編,陳曉南譯,《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3─豚》,頁331-343。臺北:遠景出版社。
    1996 〈新月〉,葉石濤《臺灣文學集(1)》,頁167-178。高雄:春暉出版社。
    張碧淵
    2003 〈羅曼史〉,邱香凝譯,《文學臺灣》45期:頁233-243。
    許氏月霞
    2002 〈稻江宵〉,羅淑薇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15。
    1995a 〈臺灣的家居生活〉,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95年版):頁26-43。
    1995b 〈祖母逝世感言〉,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95年版);頁292-294。
    陳氏照子
    1990 〈蘭陽俗信〉,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47-148。
    陳氏董霞
    1990a 〈香香(香包)〉,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2輯:頁115-116。
    1990b,〈蔭豉〉,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5輯:頁114-117。
    辜顏碧霞
    1998 〈臺灣女性觀與希望〉,張良澤輯譯〈臺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民眾日報》,1998年5月10日。(原載於:《臺灣藝術》第5卷第6號〔1944.6.1〕)。
    1999 《流》。臺北:草根出版社。
    黃氏寶桃
    1982a 〈秋天的女人聲音〉,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11──森林的彼方》,頁201-204。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2b 〈故鄉〉,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11──森林的彼方》,頁205-206。臺北:遠景出版社。
    1996a 〈感情〉,葉石濤譯,《臺灣文學集(1)》,頁189-194。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6b 〈人生〉,葉石濤譯,《臺灣文學集(1)》,頁185-188。高雄:春暉出版社。
    2002a 〈憶起〉,陳俐雯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9。
    2002b 〈離別〉,陳俐雯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9。
    2002c 〈詩手〉,陳俐雯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10。
    黃鳳姿
    1940a 《七娘媽生》。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1940b 《七爺八爺》。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1943 《臺灣の少女》,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3年。
    1990a 〈佃農的家〉,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2輯:頁222-226。
    1990b 〈往事(艋舺的少女)〉,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94-224。
    1990c 〈做月內(坐月子)〉,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58-60。
    1990d 〈掠猿(捉猴子)〉,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69-71。
    1990e 〈教養小孩的方法〉,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92-95。
    1990f 〈花〉,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261-264。
    1990g 〈臺灣婦女服飾〉,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2輯:頁59-62。
    楊千鶴
    1979 〈花開時節〉,葉石濤、鍾肇政主編,陳曉南譯,《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8─閹雞》,頁175-198。臺北:遠景。
    1990a 〈女人的命運〉,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2輯:頁25-28。
    1990b 〈待嫁女兒心〉,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49-52。
    1992 〈花開時節〉,施淑編,鍾肇政譯,《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頁289-311。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5 《人生的三稜鏡》。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8 〈臺灣的孩子們〉,張良澤輯譯,〈臺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聯合報》副刊,1998年2月10日。
    2000 〈花開時節〉,江寶釵、范銘如主編,林智美譯,《島嶼妏聲─臺灣女性小說讀本》,頁4-30。臺北:巨流出版社。
    2001 〈花開時節〉,邱貴芬編、林智美譯,《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頁66-93。臺北:女書文化。
    2001 《花開時節》。臺北:南天書局。
    葉 陶
    1982 〈病兒〉,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11──森林的彼方》,頁349-350。臺北:遠景出版社。
    1996 〈愛的結晶〉,葉石濤譯,《臺灣文學集(1)》,頁179-184。高雄:春暉出版社。
    2001 〈愛的結晶〉,邱貴芬著、向陽譯,《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頁54-59。臺北:女書文化。
    趙氏靜眸
    2002 〈無題〉,羅淑薇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7。
    賴氏金花
    1990 〈蘭陽民話〉,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11-18。
    賴氏雪紅
    1996 〈夏日抄〉,葉石濤譯《臺灣文學集(1)》,頁195-215。高雄:春暉出版社。
    靜 眸
    2002 〈別離〉,羅淑薇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1。
    滿洲國部分
    左蒂(編)
    1943 《女作家創作選》。新京:文化社。
    白 朗
    1984 《白朗文集》(1-4)。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10-1986.4)。
    朱 媞
    1944 《櫻》。新京:國民圖書株式會社。
    吳 瑛
    1939 《兩極》。新京:益智書店。
    張泉(編)
    1997 《梅娘小說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尋找梅娘》。香港:香港明鏡出版社。
    梁山丁編
    1986 《長夜螢火──東北淪陷時期女作家小說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梅 娘
    1940 《第二代》。新京:益智書店。
    1999 《黃昏之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梅娘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5 《梅娘近作及書簡》。北京:同心出版社。
    陳曉帆(編)
    2002 《又見梅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楊 絮
    1943 《落英集》。新京:開明圖書公司。 
    1944 《我的日記》。新京:開明圖書公司。
    羅穎(編)
    1989 《羅麥詩文集》。瀋陽: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

    雜誌、報刊
    臺灣部分
    (以下刊物見東方文化書局「景印中國期刊五十種」之「新文學雜誌叢刊」)
    《人人》,(人人雜誌發行所刊行,1935)。
    《文藝臺灣》,(臺灣文藝家協會刊行,1940-1943)。
    《先發部隊》、《第一線》,(臺灣文藝協會刊行,1934-1935)。
    《南音》,(南音半月刊刊行,1982.7-9)。
    《華麗島》,(臺灣詩人協會刊行,1939)。
    《福爾摩沙》,(臺灣藝術研究會刊行,1933 -1934)。
    《臺灣文藝》,(臺灣文藝聯盟刊行,1934-1936)。
    《臺灣新文學》,(臺灣新文學社刊行,1935-1936)。
    《臺灣文學》,(啟文社刊行,1941-1943)。
    《臺灣文藝》,(臺灣文學奉公會,1944-1945)。
    (以下刊物見東方文化書局之婁子匡輯集「景印中國期刊五十種」)
    《臺灣青年》,(蔡培火編輯,東京臺灣雜誌刊行,1920-1922)。
    《臺灣》(1922-1924)、《臺灣民報》(1923-1930)、《臺灣新民報》(1930-1932),
    (臺灣新民報社刊行)。
    《三六九小報》,(三六九小報社刊行,1930-1935。今據版本為成文出版社印行)。
    《民俗臺灣》,(東都書籍臺北支店發行,1941-1945。今據中譯版為:林川夫編譯,《民俗臺灣》〔共7冊〕。臺北:武陵出版社,1995。)
    《風月》,(風月俱樂部,1935-1936)。
    《風月報》,(風月俱樂部刊行,1937-1942)。
    《南方》,(南方俱樂部,1941-1944)。
    《新建設》,(臺北市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1942-1945)。
    《臺灣公論》,(臺灣公論社,1936-1945)。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44)。
    《臺灣婦人界》,(臺灣婦人社,1934-1939)。
    《臺灣時報》,(臺灣時報社,1898-1945)。
    滿洲國部分
    (以下刊物見:《偽滿洲國期刊彙編》。北京:線裝書局,2008)
    《大同文化》2冊,(滿洲文化協會,1935.4-1936.5)。
    《文教月報》2冊,(文教部,1935.8-1936.7)。
    《文選》1冊,(文選刊行會,1939.12-1940.10)。
    《弘 宣》1冊,(吉林長春,1940.1-1944.5)。 □
    《同軌》11冊,(鐵路總局總務處,1934.2-1943.9)。
    《奉天教育》12冊,(遼寧瀋陽,1933.3-1940.1)。 □
    《明明》1冊,(月刊滿洲社,1937.4-)。
    《東方醫學雜誌》11冊,(遼寧瀋陽,1933.1-1939.9)。 □
    《青年文化》3冊,(吉林長春,1943.8-1945.2)。
    《建國教育》14冊,(吉林長春,1939.11-1944.11)。 □
    《商工月刊》6冊,(商工研究社,1938.6-1943.7)。
    《新青年》9冊,(新青年旬刊社,1935.10-1940.6)。
    《新滿洲》6冊,(滿洲圖書株式會社,1939.6-1945.1)。
    《新潮》2冊,(滿洲經濟社,1944.1-1944.2)。
    《道慈雜誌》8冊,(道慈雜誌社,1934.9-1936.12)。
    《滿洲公教月刊》1冊,(奉天市南關天主教堂,1940.1-1940.11)。
    《學 藝》1冊,(吉林長春,1941.2-1942.1)。
    《興仁季刊》1冊,(奉天省立女子師範校友會,1934.12-1936.6)。
    《藝文志》4冊,(吉林長春,1943.11-1944.10)。
    《麒麟》14冊,(滿洲雜誌社,1941.6-1945.2)。    
    《大同報》
    《青年文化》,滿洲青少年文化社。
    《青少年指導者》
    《國際協報》
    《盛京時報》
    《華文大阪每日》,大阪每日新聞社。
    《華文每日》。大阪:每日新聞社。
    《學藝》,學藝刊行會。
    《興滿文化月刊》,興滿文化月報。
    《興亞》
    《藝文志》,藝文書房。(滿洲文藝家協會編輯)
    《讀書人》,藝文志事務會。

    文集合集
    羊子喬、陳千武(編)
    1982 《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2 《亂都之戀》。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2 《廣闊的海》。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2 《森林的彼方》。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2 《望鄉》。臺北:遠景出版社。
    李南衡(編)
    1979 《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臺北:明潭出版社。
    1979 《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出版社。
    1979 《小說選集一》。臺北:明潭出版社。
    1979 《小說選集二》。臺北:明潭出版社。
    1979 《詩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
    1979 《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
    郁永河
    1959 《稗海紀遊》(原刊行於169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
    徐枕亞
    1994 《玉梨魂 雪鴻淚史》(原單行本刊行於1913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張毓茂(編)
    1996 《東北現代文學大系:1919-1949》全14集。瀋陽:瀋陽出版社。
    梁山丁(編)
    1986 《長夜螢火》。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黃英哲(編)
    2006 《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 雜誌篇》全4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
    處。
    楊守愚著、張恆豪編
    1991 《臺灣作家全集.楊守愚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葉石濤、鍾肇政(編)
    1981 《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出版社。再版。
    1981 《一桿稱仔》。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一群失業的人》。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豚》。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薄命》。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牛車》。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送報伕》。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閹雞》。臺北,遠景出版社。
    葉石濤
    1996 《臺灣文學集1〔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董天工
    1961 《臺海見聞錄》(原刊於1753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蕭 紅
    1998 《蕭紅全集》。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錢理群(編)
    1999 《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7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東北現代文學史料》,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
    鷲巢敦哉
    1941 《臺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臺北:臺灣警察協會。

    研究專著
    三澤真美惠
    2002 《殖民地下的「銀幕」》。臺北:前衛出版社。
    山田敬三、呂元明(編)
    1992 《中日戰爭與文學-中日現代文學的比較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央檔案館(編)
    1994 《偽滿傀儡政權》。北京:中華書局。
    尹章義
    1995 《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文訊出版社(編)
    1996 《臺灣現代詩史論》。臺北:文訊出版社。
    方孝謙
    2001 《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
    片岡巖
    1981 《臺灣風俗誌》(原作於1921)。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今據版本由陳金田、馮作用合譯,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
    王中忱
    2001 《越界與想像-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向遠
    1999 《筆部隊和侵華戰爭-對日本侵華文學的研究與批判》。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 輔
    1990 《日軍侵華戰爭(1931-1945)》。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
    王秉忠、孫景悅(編)
    1991 《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日本與中國東北—滿鐵秘檔選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王鴻賓等
    1992 《東北教育通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王寶平
    2003 《神道與日本文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王乃信等譯
    1989 《臺灣社會運動史1-5》(原刊於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臺北:創造出版社)。
    王培元(編)
    1992 《東北作家群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司馬嘯青
    1998 《臺灣世紀豪門──辜振甫家族》。臺北:玉山社。
    史桂芳
    2002 《「同文同種」的騙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史朝(編)
    2004 《中日民族傳統文化與教育現代化的比較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吉林省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1990 《偽滿洲國大事記》。遼寧:大達出版。
    成令方
    1991 《戰爭•文化•國家機器》。臺北:唐山出版社。
    江文瑜(編)
    1995 《阿媽的故事》。臺北:玉山社。
    1995 《消失中的臺灣阿媽》。臺北:玉山社。
    呂紹理
    2005 《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
    呂元明
    1992 《日本文學論釋--兼及中日比較文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成、王長元(編)
    1998 《老滿洲(上、下)》。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
    李茂杰(編)
    1993 《偽滿軍事》。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李 今
    2000 《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李文卿
    2010 《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
    吳密察(編)
    2008 《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
    沈衛威
    1992 《東北流亡文學史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汪民安、陳永國
    2003 《後身體 : 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卓意雯
    1993 《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
    周慧玲
    2004 《表演中國:女明星、 表演文化、視覺政治 1910-1945》。臺北:麥田。
    周 蕾
    1995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
    周婉窈
    2003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周艾民
    2004 《東方馬其諾防線大揭祕:侵華日軍偽滿洲國要塞實錄》。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孟悅、戴錦華
    2004 《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尚會鵬
    1998 《中國人與日本人-社會集團、行為方式和文化心裡的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編纂委員會(編)
    1991 《中國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綱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總編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會(編)
    2010 《偽滿洲國的真相──中日學者共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正珍
    2002 《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林繼文
    1996 《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姜念東、伊文成等
    1991 《偽滿洲國史》。遼寧:大連出版社。
    姜東年(編)
    1993 《偽滿社會》。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施 淑
    1997 《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出版社。
    施叔青、蔡秀女(編)
    1999 《世紀女性•臺灣第一》。臺北,麥田出版社。
    柯志明
    2003 《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公司。
    俞元桂、賈植芳(編)
    1993 《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胡 澎
    2005 《戰時體制下的日本婦女團體(1931-1945)》。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倪 偉
    2003 《「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夏志清
    1991 《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孫 歌
    2001 《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孫中田、逄增玉、黃萬華、劉愛華合著
    1999 《鐐銬下的繆斯: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綱》。長春:吉林大學。
    徐迺翔、黃萬華
    1995 《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高樂才
    2000 《日本滿洲移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常淑珍口述、曹保明整理
    1993 《細說偽滿妓院》。長春巿:時代文藝。
    張福貴、靳叢林
    1999 《中日近現代文學關係比較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張鶴立
    1940 《滿洲國之現階段》。南京:中央書報發行所。
    張競生
    1926 《美的社會組織法》。北京:北新書局。
    梅家玲(編)
    2000 《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
    淡江中文系(編)
    1999 《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
    莊永明
    2000 《臺灣心女人》。臺北:遠流出版社。
    許俊雅
    1995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雪姬
    1995 《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昭如
    2005 《羅爾摩沙.愛情書》。臺北:柿子文化。
    陳其南
    1980 《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7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
    陳明台
    1997 《臺灣文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東原
    1994 《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陳 因
    《滿洲作家論集》。(出版頁佚失)
    陳昭瑛
    1998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
    陳芳明
    1998 《臺灣人的歷史與意識》。臺北:敦理出版社。
    1998 《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2 《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4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社。
    陳益源
    1997 《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
    1999 《臺灣民間文學採錄》。臺北,里仁書局。
    陳光興
    2006 《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出版社。
    陳本善
    1989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陳姃湲
    2005 《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板橋:稻鄉出版社。
    傅大為
    2005 《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臺北,群學出版社。
    彭小妍(編)
    1996 《認同、情慾與語言──臺灣現代文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1999 《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曾秋美
    1998 《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玉山社。
    游鑑明
    1994 《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 《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新店:左岸文化。
    游珮芸
    2007 《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臺北:玉山社。
    程光煒、吳曉東、孔慶東、劉勇、郜元寶(編)
    2003 《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馮為群
    1992 《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瀋陽:瀋陽出版社。
    黃美娥
    2004 《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
    黃靜嘉
    2002 《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金麟
    2002 《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
    黃裕元
    2005 《臺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臺北:向陽文化。
    楊 翠
    1993 《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臺北:時報。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
    1995 《雙鄉記》。臺北:人間出版社。
    葉石濤
    1998 《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葉渭渠
    1997 《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解學詩
    1993 《歷史的毒瘤:偽滿政權興亡》。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
    廖炳惠
    2003 《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齊紅深(編)
    1991 《東北地方教育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劉人鵬
    2000 《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劉禾
    2002 《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
    劉海瑛(編)
    1993 《偽滿文化》。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劉信君、霍燎原(編)
    1998 《中國東北史》第6卷。吉林:文史出版社。
    劉岳兵
    2003 《日本近代儒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晶輝
    2004 《民族、性別與階層--偽滿時期的”王道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紀蕙
    2004 《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出版社。
    劉登翰(編)
    1991 《臺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劉小沁(編)
    1992 《南玲北梅》。深圳:海天出版社。
    劉愛華
    2004 《孤獨的舞蹈──東北淪陷時期女性作家群體小說論》。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劉心皇
    1970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9: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臺北:成文出版社。
    撫順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1992 《偽滿皇帝群臣改造紀實》。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
    潘國正
    1997 《天皇陛下の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新竹:齋風堂。
    鄭玉麗
    2000 《鄭玉麗女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蕭耘、建中(編著)
    2002 《蕭軍與蕭紅》。北京:團結出版社。
    霍燎原(編)
    1993 《偽滿人物》。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戴錦華
    2005 《性別中國》。臺北:麥田出版社。
    薛虹、李澍田(編)
    1993 《中國東北通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藍博洲
    2001 《臺灣好女人》。臺北:聯合文學。
    羅久蓉訪問、丘慧君紀錄
    2005 《姜允中女士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羅久蓉訪問,丘慧君、周維朋紀錄
    2006《從東北到臺灣:萬國道德會相關人士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嚴紹璽、中西進(編)
    1996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6--文學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蘇崇民
    1990 《滿鐵史》。北京:中華書局。
    顧燕翎(編)
    1996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

    外文專著及譯作
    史書美著、何恬譯
    2007 《現代的誘惑 : 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歐梵著、毛尖譯
    2006 《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順馨、戴錦華編
    2004 《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社。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等編,洪靜宜、柯臨清等譯
    2007 《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上野千鶴子著、吳詠梅譯
    2004 《近代家庭的形成與終結》。北京:商務印書館。
    大江志乃夫、三谷太一郎等編
    1992、1993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共8卷)。東京:岩波書店。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等譯
    2003 《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譯
    2004 《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森陽一著、陳多友譯
    2003 《近代日本國語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林善紀
    1998 《戦爭論》。東京:幻冬社。
    小林善紀著,賴青松、蕭志強譯
    2001 《臺灣論──新傲骨精神》。臺北:前衛。
    小熊英二
    1995 《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東京:新曜社。
    1998 《「日本人」の境界》。東京:新曜社。
    山川均著、蕉農譯
    1930 〈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的臺灣〉,收於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
    (2002),頁117-184。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吉田裕著、劉健平譯
    2000 《日本人的戰爭觀──歷史與現實的糾葛》。北京:新華出版社
    早川紀代、李熒娘、江上幸子、加藤千香子編
    2007 《東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ー 女性像をめぐって》(東亞細亞
    國家國家形成與性別──關於女性形象)。東京:青木書店。
    江原由美子著、丁莉譯
    2005 《性別支配是一種裝置》。北京:商務印書館。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
    2009 《日本女人在臺灣──日治臺灣生活史 昭和篇》。臺北:時報。
    赤澤史郎、北河賢三、由井正臣編輯、解說
    1985 《資料 日本現代史13 太平洋戰爭下の國民生活》。東京:大月書店。
    尾崎秀樹著,陸平舟、間ふさ子譯
    2004 《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臺北:人間。
    杜贊奇著、王憲民譯
    2003 《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岡田英樹著、靳叢林譯
    2001 《偽滿洲國文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近藤正己
    1996 《総力戦と臺湾─日本植民地崩壊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
    藤井省三・黄英哲・垂水千恵編
    2002 《臺湾の「大東亜戦争」─文学・メディア・文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
    会。
    秋山洋子、加納實紀代(編)
    2007 《戰爭與性別──日本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持地六三郎
    1998 《臺湾殖民政策》。臺北:南天書局。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
    2003 《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洪郁如
    2001 《近代臺灣女性史:日本の殖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
    房。
    野村浩一著、張學鋒譯
    1999 《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鹿野政直著、許佩賢譯
    2008 《日本近代思想》。臺北,五南。
    駒込武
    1996 《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
    2004 《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
    2008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臺北:行人出版社。
    鶴見俊輔著、李永熾譯
    1984 《日本精神史(1931-1945)》。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
    1991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
    Beauvoir, Simone de(西蒙•波娃)、陶鐵柱譯
    1999 《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
    Ching, Leo(荊子馨)著、鄭力軒譯
    2006 《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fy Formation)。臺北:麥田。
    Conrad Totman(康拉德.托特曼)著,王毅譯
    2008 《日本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Duara, Prasenjit
    2003 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 Lanham,
    Oxfor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Edward M. Gunn (耿德華)著、張泉譯
    2006 《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
    Eagletyon, Mary(瑪麗•依格頓),胡敏、陳彩霞、林樹明譯
    1989 《女權主義文學理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Elleke Boehmer(博埃默)著,盛寧譯
    1998 《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城、楊遠嬰譯
    2003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
    Greene, Gayle (格蕾•格林)、Kahn, Copplia (考比里亞•庫恩) ,陳引馳譯
    1995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
    James C. Scott(詹姆斯.C.斯科特),鄭廣懷、張敏、何江穗譯
    2007 《弱者的武器》。南京:鳳凰出版社
    Linda McDowell(琳達˙麥道威爾)著,徐苔玲、王志弘譯
    2006 《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社。
    Miller, Jean Baker(珍•貝克•米勒),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合譯
    1997 《女性新心理學》。臺北:女書出版。
    Moi, Tori (托里•莫以) 、陳潔詩譯
    1995 《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
    Mary Eagletyon編,胡敏、陳彩霞、林樹明譯
    1989 《女權主義文學理論》。長沙:湖南文藝。
    Tong, Rosemarie(羅思瑪莉.佟恩)、刁筱華譯
    1996 《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出版社。
    Woolf, Virginia(維金尼亞.吳爾芙)
    1979 《自己的屋子》,張秀亞譯。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2001 《三枚金幣》,王蕆真譯。臺北:天培出版社。
    Young, Louise
    1999 Japan's Total Empire: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
    Californi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單篇論文
    井迎瑞
    2004〈影片《沙鴦之鐘》的殖民情境與再現政治分析〉,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編,《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1-289。南投:國史館
    臺灣文獻館。
    王中忱
    2003 〈蝴蝶緣何飛過大海?──殖民歷史、殖民都市與《亞》詩人群〉,《視界》第12輯。
    2002 〈殖民都市文化與《亞》詩人群的詩意〉,發表於:「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
    再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
    申正浩
    2005 〈二十世紀前半期東亞文學殖民性比較研究:日本內地、臺灣、滿洲國、朝鮮、中國大陸比較研究〉,發表於:「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朴宣泠
    2002〈體制內抵抗:滿洲國統治之下的秘密反日活動〉,《漢學研究》20卷1期,總號40,頁369-397。
    池賢婌、趙吉譯
    2004 〈《婦女雜誌》(1915-1931)中出現的有關兒童的論說──與《新女性》(日帝治下的朝鮮)比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頁257-276。
    沙培德
    2004 〈關於滿洲國的建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4期,頁185-194。
    李柯炬、朱媞
    1992〈1942至1945年東北文藝界一窺〉,《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05-409。瀋陽:瀋陽出版社。
    沈潔
    2001 〈偽滿統治時期婦女參與社會活動的背景以及特徵〉,發表於「近代中國的婦女、國家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近史所主辨。
    周婉窈
    2003 〈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臺灣史研究》第10卷第1期,頁33-84。
    1994 〈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第5卷第2期。
    林雪星
    2002 〈澤地久枝的中國觀──從「至成人之旅」及「一個滿洲」來看〉,《東吳日語教育學報》第25期,頁343-373。
    林文冠
    2009,〈現實內頁,殖民外景──《臺灣日日新報》廣告欄中的臺灣婦女圖像〉,發表於「第六屆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邱貴芬
    1995 〈「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收於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
    1999 〈臺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27卷9期。
    施 淑
    1990 〈大東亞文學共榮圈──《華文大阪每日》與日本在華占領區的文學統制〉,《新地文學》第1卷第1期。
    2002 〈「大東亞文學」在「滿洲國」〉,收入於《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
    柳書琴
    2004 〈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卷7號,總號391,頁19-55。
    2009〈「滿洲他者」寓言網絡中的新朝鮮人形象:以舒群《沒有祖國的孩子》為中心〉,《韓中言語文化研究》第22輯,頁187-216。
    2010 〈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知識:1930年代臺北與哈爾濱的比較〉,發表於「臺灣與東亞的跨界:亞洲的地區主義國際工作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2010〈「總力戰」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論述、台灣文化甦生及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九期,頁91-158。
    洪郁如
    2000 〈日本統治初期士紳階層女性觀之轉變〉,收入於《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頁255-281。臺北:播種者文化。
    2008 〈學歷.女性.殖民地:從臺北女子高等學院論日治時期女子高等教育問題〉,發表於「臺灣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80。北縣: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合辦。

    2008 〈旗袍.洋裝.燈籠褲:戰爭時期臺灣女性服裝之探討〉,發表於「從性別看現代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高 翔
    1995 〈東北現代中篇小說史論〉,《東北文學研究》第6期。
    張 泉
    1994 〈關於「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新文學史料》第2期。(頁碼待補)
    1995 〈藝術借鑒:淪陷區散文同外來文化影響相處的基本格局〉,《東北文學研究》第1期。
    1995 〈談淪陷區作家的創作心態及其文學的基本特徵〉,《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1997 〈談談淪陷區文學研究中的歷史感問題──以《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中的華北部分為例〉,《中國現代文學叢刊》第2期。19黃萬華
    1999 〈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料建設的圓滿終結──《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評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
    許雪姬
    2003 〈「滿洲國」首任外交部總長謝介石〉,《歷史月刊》180期,頁80-89。
    許俊雅
    1997 〈鳥瞰日治時期臺灣報紙副刊──以《臺灣新民報》系統為分析場域〉,收於《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
    1997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收入《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頁29-60。臺北:南天書局。
    逄增玉
    1999 〈史學思考與學術還鄉──談孫中田的東北淪陷區文學研究〉,《文藝爭鳴》第1期。
    陳秀喜
    1984 〈陳秀喜自傳〉,收於陳秀喜、李魁賢合編,《陳秀喜全集八──資料集》,頁3-8。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
    陳姃媛
    2002 〈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頁199-219。
    陳映真
    1998 〈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判〉,收於《清理與批判》,頁5-19。臺北:人間出版社。
    陳昭如
    2000 〈日本時代臺灣女性離婚權的形成──權利、性別與殖民主義〉,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王慧芬合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頁210-253。臺北:播種者文化。
    陳慈玉
    2003 〈婚姻與家族勢力:日治時期臺灣基隆顏家的婚姻策略〉,收於《無聲之聲(二):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頁173-202。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永發
    2004 〈關於滿洲國之建構--評”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by Prasenjit Duara〉,《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4 期,頁177-194。
    陳慧文
    2007 〈二十世紀初中國毀家廢婚的思想初探〉,《立德學報》第5卷第1期,頁114-128。
    楊永彬
    2001 〈從《風月》到《南方》──析論一份戰爭期的中文雜誌〉,收入於《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臺北:南天出版社。
    楊 翠
    1995 〈海的女兒「烏雞母」──革命女鬥士葉陶〉,收入江文瑜編,《阿媽的故事》,頁36-49。臺北:玉山社。
    楊千鶴
    1995 〈我對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文學臺灣》第15期。
    1996 〈呂赫若及其日文小說之剖析〉,發表於「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灣文學與社會」。
    1997 〈給葉石濤先生的一封公開信〉《文學臺灣》第22期。
    楊雅慧
    1993 〈日據末期的臺灣女性與皇民化運動〉,《臺灣風物》,第43卷第2期。
    劉紀蕙
    2000a 〈變異之惡的必要──楊熾昌的「異常為」書寫〉,收入《孤兒.女神.負面書寫》,頁190-223。臺北:立緒出版社
    2000b 〈銀鈴會與林亨泰的日本超現實淵源與知性美學〉,收入《孤兒.女神.負面書寫》,頁224-259。臺北:立緒出版社。
    2000c 〈超現實的視覺翻譯──重探臺灣五十年代現代詩「橫的移植」〉,收入《孤兒.女神.負面書寫》,頁260-295。臺北:立緒出版社。
    2000d 〈前衛的推離與淨化運動:論林亨泰與楊熾昌的前衛詩論以及其被遮蓋的境遇〉,收入《書寫臺灣:後殖民、後現代與文學史》,頁141-167。臺北:麥田出版社。
    劉毓秀
    1996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從佛洛依德到依蕊格萊〉,收入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學派》,頁141-178。臺北:女書文化。
    1998 〈肉身中的女性再現〉,收入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頁215-238。臺北:麥田出版。
    劉曉麗
    2005 〈被遮蔽的文學圖景--對1932-1945年東北地區作家群落的一種考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
    2005 〈偽滿洲國時期文學雜誌新考〉第6期。
    羅蘇文
    2001 〈都市文化的商業化與女性社會形象〉,見葉文心等人合編,《上海百年風華》,頁57-110。臺北:躍昇文化。
    藤井省三
    1994 〈「大東亞戰爭」時期臺灣讀書市場的成熟與文壇的成立--從皇民化運動到臺灣國家主義〉發表於「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會議」。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顧德曼(Bryna Goodman)
    2006 〈向公眾呼籲: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
    Showalter, Elaine(伊蘭.修華特)、張小虹譯
    1986 〈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頁77-114。
    諾曼.史密斯(Norman Smith)
    2007〈大黑龍江的憂鬱:朱媞作品中的女權主義〉,《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史料與
    研究》第1輯,頁160-174。
    2010〈中斷的敘事:偽滿時期女性創作與殖民文化(1936-1945)〉,(未刊稿)。

    學位論文
    中西美貴
    2003 〈挪用現代──大正時期臺灣人民的不同殖民統治經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勁松
    2007 〈殖民異化與文學演進──侵華時期滿洲中日女作家比較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
    王昭文
    1991 〈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臺灣文學」及「民
    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純
    2008 〈國策、機關誌與再現書寫──以《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愛國婦人》、《新建設》為例〉。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瑩真
    2001 〈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
    文。
    呂淳鈺
    2003 〈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靜萍
    2001 〈百餘年來臺灣聘金制度之法律分析--兼談臺灣女性法律地位之變遷〉。臺
    北:臺大法學所碩士論文。
    林雪星
    2002 〈日本女性所描述的中國〉。臺北:東吳大學日語所博士論文。
    林繼文
    1991 〈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小菁
    2006 〈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書琴
    1994 〈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臺北:臺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洪郁如
    2001 〈近代臺灣女性史序說〉。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
    范燕秋
    2000 〈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秋虹
    2003 〈社會的下半身──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佩賢
    1994 〈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庭
    1995 〈戰後臺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惠
    2000 〈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童年經驗〉。新竹:清大中文所碩論。
    游鑑明
    1988 〈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初版。
    1995 〈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臺北: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
    曾文亮
    2008 〈日治期臺灣人家族法的殖民近代化與日本化──全新的舊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博士論文。
    楊雅慧
    1994 〈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廖詩文
    1999 〈傳記書寫與女性自覺──試論《伸子》與《放浪記》中的新女性形象〉。北縣:輔大日文所碩士論文。
    劉曉麗
    2005 〈東北地區文學期刊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歐陽瑜卿
    2005 〈準╱決戰體制下的女性發聲──《風月報》女性書寫與主體性建立的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 蕾
    2008 〈東北淪陷區報紙文學副刊的政治身份與文化身份──以《大同報》為樣本的歷史考察〉。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
    蔡雅祺
    2008 〈製造戰爭陰影:論滿洲國的婦女動員(1932-1945)〉。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蔡佩均
    2005 〈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依伶
    2005 〈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臺北:
    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玫姿
    1998 〈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通行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新竹:清大中文系碩士論文。
    蘇曉倩
    2004 〈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臺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1919-1945)〉。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民俗臺灣人物介紹 池田敏雄〉http://da.lib.nccu.edu.tw/ft/?m=2304&wsn=0601
    〈民俗臺灣人物介紹 黃鳳姿〉http://da.lib.nccu.edu.tw/ft/?m=2304&wsn=061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