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宋代蘇州的州級地方官學──吳學──為個案研究的中心,採用金石碑刻資料、地方志與宋人文集等材料,嘗試透過探討吳學校務經營的庶務層面,包括財務經理、吳學經營的職能分工,說明地方官學在地方社會中的發展及其趨勢,所衍生的社會責任與功能。
首先以宋代蘇州吳學為中心,梳理其由北宋至南宋大致的發展過程。其次,著重分析吳學的校務經營,先概略勾勒一般地方官學的財務情況,再透過碑刻等資料,再現宋代吳學的經營運作。此外,更藉由吳學校務運作的實際情況,探討在吳學中所呈現官學經營職責的分流,並說明教授的角色如何在吳學的校務經營中日漸凸顯。在此之上,更進一步闡述地方社會中各種不同的力量如何折衝,地方官學又如何從中衍生出教育之外的意義與社會功能。
透過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在過去對地方官學及蘇州區域研究的基礎上,以地方官學經營為主軸,討論宋代地方官學在地方社會發展中的一種可能性與趨勢,以「人」作為串連地方官學與地方社會的線索,作為對基層社會研究的嘗試。
引用書目
一、 古典文獻
1. 不著撰人,《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2.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四部叢刊本,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影印。
3. 王鏊等撰,《(正德)姑蘇志》,收入《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明正德刻本。
4. 王蘋,《王著作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 北京國家圖書館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3。
6. 北京國家圖書館編,《遼、金、元代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3。
7. 司馬光,《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8.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常熟瞿氏藏宋紹興本影印。
9. 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0. 朱長文,《樂圃餘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1.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四部叢刊本。
12.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3.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14. 沈括,《長興集》上海:上海書店,1936,四部叢刊本,據上海涵芬樓借印浙江省立圖書館藏明覆宋本影印。
15. 汪應辰,《汪文定公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存目叢書據明嘉靖二十五年夏浚刻本。
16. 周必大,《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7.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四部叢刊本,據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元刊本影印。
18. 范成大著、汪泰亨等補編,《吳郡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宋紹熙三年(1192)修,紹定二年(1229)續修,據民國十五年(1926)吳興張氏擇是居叢書景宋刻本。
19. 徐碩,《至元嘉禾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0. 袁甫,《蒙齋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據武英殿聚珍版排印。
21. 袁燮,《絜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2. 馬光祖,《景定建康志》,收錄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23.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4. 梁克家修,《淳熙三山志》,收錄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25. 陸友仁,《吳中舊事》,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26. 葉適,《水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烏程劉氏藏明正統本影印。
27. 趙弘恩等監修、黃之雋等編纂,《江南通志》,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8. 趙抃,《清獻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9. 樓鑰,《攻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武英殿聚珍本重印。
30.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收入《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四部叢刊本,據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元刊本影印。
31. 鄭虎臣,《吳都文粹》,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2. 鄭興裔,《鄭忠肅奏議遺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3. 盧熊等撰,《(洪武)蘇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明洪武十二年(1397)鈔本。
34. 錢穀,《吳都文粹續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5.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四部叢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烏程劉氏嘉業堂藏宋刊本重印。
36. 魏泰,《東軒筆錄》,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7. 蘇舜欽,《蘇學士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清康熙刊本重印。
38. 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39. 龔明之,《中吳紀聞》,孫菊園點校,收入《宋元筆記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二、 近人著論.專書
(一) 中文部分
1. 王謇,《宋平江城坊考》,揚州:廣陵書社,2003。
2.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
3. 余書麟,《中國教育史》,臺北: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出版組,1960-1961。
4.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5. 周愚文,《宋代的州縣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6. 胡鳴盛,《安定先生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7. 苗春德,《宋代教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8. 袁征,《宋代教育──中國古代教育的歷史性轉折》,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9. 袁征,《學校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 高柯立,《官民之間:南宋地方官府與民眾的溝通》,北京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11. 張春生,《兩宋官學教育政策研究》,河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2. 梅汝莉主編,《中國教育管理史》,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13. 郭齊家、王炳照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4. 郭聲波,《宋朝官方文化機構研究》,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
15. 陳東原,《中國科舉時代之教育》,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16.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7.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上海:上海書店,1989重印。
18.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19. 陳榮照,《范仲淹研究》,香港:三聯書店,1987。
20. 喬衛平,《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三卷.宋遼金元》,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21. 黃仁賢,《中國教育管理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2. 賈志揚(Chaffee, John W.),《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23.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24. 蔡春編,《歷代教育筆記資料.第二冊.宋遼金元部分》,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
25.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26. 顧宏義,《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二) 外文部分
1. Hymes, Robert P.,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 Lee, Thomas H. C., Education in Northern Sung China, Ph. D. thesis, Yale University, 1974.
3. Mcknight, Brian, Village and Bureaucracy in Southern Sung China,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71.
4. Neskar, Ellen G., The cult worthies : a study of shrines honoring local Confucian worthies in the Sung dynasty (960-1279), Ph. D. 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 1993.
5. Theodore de Bary, Wm and Chaffee, John W. ed.,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Berkerly :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6. 伊原弘,《蘇州──水生都市の過去と現在》,東京:講談社,1993。
7. 寺田剛,《宋代教育史概說》,東京:博文社,1965。
8. 狩野良知,《支那教學史略》,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03。
三、 近人著論.論文
(一) 中文部分
1.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第4卷第4期(1993.12),頁141-175。
2. 內藤虎次郎,〈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pp.10-18。
3. 方誠峰,〈統會之地──縣學與宋末元初嘉定地方社會的秩序〉,《新史學》第16卷第3期(2005.09),頁1-22。
4. 包弼德(Pol, Peter K.),〈美國宋代研究的近況〉,《新史學》6卷3期(1993.09),頁185-205。
5. 包弼德著,吳松弟譯,〈地方史的興起──宋元婺州的歷史、地理和文化〉,《歷史研究》第21輯(2006),頁432-452。
6. 朱瑞熙,〈再談宋墓出土的太學生牒〉,《疁城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107-120。
7. 朱瑞熙,〈范仲淹和慶曆新政研究〉,收入朱瑞熙、程郁著,《宋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頁102-115。
8. 吳雅婷,〈回顧一九八○年以來宋代的基層社會研究──中文論著的討論──〉,《中國史學》第12卷(2002.10),頁65-93。
9. 李弘祺,〈宋代地方學校職事考〉,《史學評論》第8期(1984.07),頁223-241。
10. 李弘祺,〈宋代的舉人〉,《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暨史學系,1988),頁297-313。
11. 李弘祺,〈宋代教育史研究的幾個方向〉,收錄於《宋代教育散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頁1-22。
12. 李弘祺,〈宋代教育與科舉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宋代教育散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頁35-72。
13. 李弘祺,〈宋代教育與科舉散論〉,收錄於《宋代教育散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頁97-128。
14. 李弘祺,〈范仲淹與北宋書院的傳統〉,《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99-1426。
15. 李弘祺,〈絳帳遺風──私人講學的傳統〉,收入《中國文化新論》第2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頁343-410。
16. 李如鈞,〈從「給復學田公牘」碑刻看宋代的學田爭訟〉,未刊稿。
17. 汪永澤,〈蘇州的變遷和發展〉,《江蘇城市歷史地理》(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頁74-90。
18. 周林根,〈宋代學校訓導及其重要學規〉,《訓育研究》7:2(1968.10),頁17-22。
19. 周荔,〈宋代的學田〉,《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諸問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頁153-174。
20. 岸本美緒,〈發展還是波動?──中國「近世」社會的宏觀形象〉,《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二)》(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05),頁1-16。
21. 林子勛,〈宋代地方教育的發展〉,《華岡學報》第2期(1965.12),頁155-176。
22.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81期(2006.01),頁125-171。
23. 張家瑋,〈宋代蘇州府學──地方教育的實踐與困境〉,未刊稿。
24. 梁庚堯,〈宋元時代的蘇州〉,《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7),頁334-480。
25. 梁庚堯,〈宋元時代蘇州農業的發展〉,《宋史研究集》17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頁491-523。
26. 梁庚堯,〈宋代太湖平原農業生產問題的再檢討〉,《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4期(2005.05),頁261-304。
27. 梁庚堯,〈宋代的義學〉,《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12),頁177-224。
28. 梁庚堯,〈宋代城居官戶與士人的經濟來源〉,《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7),頁219-321。
29. 梁庚堯,〈歷史未停滯:從中國社會史分期論爭看全漢昇的唐宋經濟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5.6),頁1-53。
30. 郭寶林,〈北宋的州縣學〉,《歷史研究》1988年第2期(1988.04),頁80-91。
31. 陳東原,〈宋代的科舉與教育〉,《學風》第2卷第9期(1932),頁5-39。
32. 陳高華,〈元代地方官學〉,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5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60-189。
33. 陳國燦、高飛,〈宋代兩浙地區州縣學發展論述〉,《台州師專學報第》第21卷第1期(1999.02),頁17-21。
34. 陳雯怡,〈書評:The Thorny Gate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中國文化研究學報》新第5期(1996),頁325-327。
35. 陳雯怡,〈書評:袁征著《宋代教育》、苗春德主編《宋代教育》〉,《新史學》4卷4期(1993.12),頁195-205。
36. 陳學霖,〈范仲淹與蘇州地區之發展〉,《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0),頁1083-1150。
37. 焦綠,〈略談宋墓出土的補中太學生牒〉,《文物》1977年第7期,頁33-34。
38. 程禹文,〈胡瑗及其蘇湖教學方法述論〉,《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9),頁70-74。
39. 程禹文,〈胡瑗及其蘇湖教學法述論〉,《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頁70-74。
40. 程運,〈兩宋學校制度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4期(1971.12),頁85-109。
41. 黃書光,〈宋代地方官學考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4(1986),頁53-57。
42. 黃寬重,〈兩宋政策與士風的變化〉,發表於《基調與變奏:7-20世紀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專題演講,2007.9.3。
43. 葛紹歐,〈宋代四川地區的州縣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2期(1984.06),頁23-83。
44. 葛紹歐,〈宋代州府的貢院〉,收入鄧廣銘、漆俠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頁304-319。
45. 葛紹歐,〈宋代的提舉學事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1990.06),頁1-11。
46. 葛紹歐,〈宋代湖州的文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1987.06),頁95-118。
47. 葛紹歐,〈宋代徽州的文教〉,《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8),頁535-550。
48. 葛紹歐,〈范仲淹對宋代地方教育的貢獻〉,《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0),頁1151-1184。
49. 董金裕,〈范仲淹與宋初的教育及學術〉,《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0),頁1427-1444。
50. 漆俠,〈宋代地租型態及其演變──兼論地價及其與地租的關係〉,《求實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頁194-246。
51. 漆俠,〈宋代貨幣地租及其發展〉,《求實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頁176-193。
52. 漆俠,〈宋代學田制中租佃關係的發展〉,《求實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頁160-175。
53. 趙鐵寒,〈宋代的州學〉,《大陸雜誌》7卷10期、11期(1953),頁15-19、15-17。後載於《宋史研究集》第2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頁343-362。
54. 趙鐵寒,〈宋代的學校教育〉,《學術季刊》第3卷第2期(1954.12),頁36-47。
55. 劉子健,〈宋末所謂道統的成立〉,收錄於《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頁249-282。
56. 劉子健,〈宋初改革家──范仲淹〉,收入張永堂、段昌國、劉紉尼譯,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頁123-161。
57. 劉子健,〈秦檜的親友〉,收錄於《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頁143-171。
58. 劉子健,〈略論宋代地方官學與私學的消長〉,《宋史研究集》第4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頁189-207;原載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1965)。
59. 劉真,〈宋代的學規與鄉約〉,《宋史研究集》第1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58),頁367-391。
60. 蔣義斌,〈日記的自我管理功能與宋代社會變遷〉,發表於《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
61. 鄭丞良,〈「「作新士息之機」:試論宋元之際四明士人風氣與九先生祠的設置」〉,(未刊稿)
62. 鄭丞良,〈「鄉先生祠於社」:試論宋代鄉賢祭祀的場域與論述〉,未刊稿。
63. 鄧小南,〈北宋蘇州的士人家族交遊圈──以朱長文之交遊為核心的考察〉,《國學研究》3(袁行霈主編,北京:北京大學版社,1995.02),頁451-488。
64. 鄧小南,〈朱長文家世、事歷考〉,《北大史學》4(北京大學歷史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08),頁72-87。
65. 鄧小南,〈龔明之與宋代蘇州的龔氏家族:兼談南宋崑山士人家族的交遊與沈浮〉,《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頁81-109。
66. 韓鳳山,〈北宋多渠道籌措官學經費述論〉,《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2期,頁146-148。
67. 顧宏義、王守琴,〈兩宋州縣學官及其任用考核制度〉,《洛陽師範學報》2001年第4期,頁69-72、80。
(二) 外文部分
1. Chaffee, John, “Review: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in Sung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07, No. 3. (New Haven: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Jul-Sep, 1987), pp. 497-500.
2. Ebrey, Patricia, “Review: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in Sung China.”,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Vol. 26, No. 4.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Summer, 1986), pp. 589-590.
3. Hartwell, Robert M.,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2, No. 2 (1982), pp. 365-442.
4. Lee, Thomas H. C., “Life in the Schools of Sung China”, in Journal of Asian Study, 37(1977), pp. 45-60.
5. Lee, Thomas H. C., “Sung Schools and Education before Chu Hsi”, in Wm. Theodore de Bary and John W. Chaffee ed.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Berkerl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 105-136.
6. Lee, Thomas H. C.,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Quota System in Sung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13(1982), pp. 287-318.
7. Zheng, Yuan, “Local Government Schools in Sung China: A Reassessment”,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Vol. 34, No. 2.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Summer, 1994), pp. 193-213.
8. 山口智哉,〈宋代先賢祠考〉,《東洋史論叢》第15號(2006.11),頁89-111。
9. 山口智哉,〈宋代鄉飲酒禮考──儀礼空間としてみた人的結合の〈場〉〉,《史學研究》241期(2003)。
10. 川上恭司,〈宋代の都市と教育──州縣學を中心に〉,收入梅原郁編《中國近世の都市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4),頁359-388。
11. 王瑞來,〈宋代士大夫の精神世界の一側面──范仲淹を中心に──〉,《東洋学報》82卷2期(2000),頁195-232。
12. 加藤繁,〈蘇州今昔〉,《支那學雜草》(東京:生活社,1944)。
13. 伊原弘,〈中国知識人基層社會──宋代温州永嘉學派を例として──〉,《思想》802期(1991)。
14. 伊原弘,〈江南における都市形態の變遷──宋平江圖解讀作業〉,《宋代の社會と文化》(東京:汲古書院,1983),頁103-138。
15. 伊原弘,〈宋代の浙西における都市士大夫〉,《東洋學》第45號(仙台:中國文史哲研究會,1982),頁44-62。
16. 伊原弘,〈宋代浙西における都市と士大夫〉,《中嶋敏先生古稀記念論集》上卷(東京:汲古書院,1980),頁327-350。
17. 伊原弘,〈唐宋時代浙西における都市の變遷──宋平江圖解讀作業〉,《中央大學紀要.史學科》24(1979)。
18. 地濃勝利,〈宋代の蘇州水利田地域に於ける水利勞役に就いて──佃戶の勞役負擔の解明に向けて〉,《社會經濟史學》43-4(1977),頁23-44。
19. 寺地遵,〈南宋期、浙東盜湖問題〉,《史學研究》183(廣島大學,1989),頁17-31。
20. 足立啟二,〈宋代兩浙における水稻作の生產力水準〉,《文學部論叢.史學篇》17(熊本大學,1985),頁80-100。
21. 周藤吉之,〈宋代浙西地方の圍田の發展〉,《宋代史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69),頁305-436。
22. 周藤吉之,〈宋代浙西地方の圍田の發展補論〉,《東洋大學紀要》4(1968),頁43-56。
23. 高橋芳郎,〈宋代の士人身份について〉,《史林》69卷3期(1986),頁39-70。
24. 斯波義信,〈南宋におけ「中間領域」社會の登場〉,佐竹靖彥編《宋元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6),頁185-204。
25. 福澤與九郎,〈宋元時代州縣學產考〉,《福岡學藝大學紀要》第8期、第9期(1958、1959),頁27-42、27-38。
26. 遠藤隆俊,〈宋代蘇州の范文正公祠について〉,《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中國傳統社會と家族》(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329-346。
27. 遠藤隆俊,〈宋代蘇州の范氏義莊について〉,《宋代知識人──思想.制度.地域社會》(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195-228。
28. 礪波護,〈唐宋時代における蘇州〉,收入梅原郁編《中國近世の都市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4),頁289-320。
29. 櫻井智美,〈儒學提舉司の起源と變遷──兼論宋金の學校管理〉,《阪南論集(人文自然科學編)》37:4(2002),頁41-52。
30. 塩卓悟,〈南宋代における蘇州の經濟的性格と商品流通構造〉,《千里山文學論集》59(關西大學大學院,1998.03),頁8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