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武嘉莉
Chia-Li Wu
論文名稱: 母親社經地位、音樂教養態度與兒童音樂性向之相關研究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thers' Social-economic Status, Musical Parenting Attitudes, and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Musical Aptitudes
指導教授: 蘇郁惠
Yu-Huei S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音樂性向音樂教養態度社經地位
外文關鍵詞: Musical Aptitude, Musical Parenting Attitude, Socio-Economic Statu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母親社經地位、音樂教養態度與國小中、低年級兒童音樂性向之相關;採立意取樣方式,以中部地區五縣市(苗栗縣、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與南投縣)五所公立國民小學一至四年級兒童及其母親為樣本,兒童人數672人,母親人數556人;研究工具有二:Gordon的「音樂性向初級測驗」、研究者自編的「母親音樂教養態度調查問卷」,以上二種工具分別以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考驗其信度與效度;並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積差相關分析、卡方(χ2)考驗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有下列幾點重要發現:(1)不同地區兒童音樂性向沒有顯著差異。也就表示台灣各地區都市化程度雖不盡相同,但兒童在學校接受音樂教育之機會皆均等,故每位兒童皆具一定程度的音樂性向及音樂基本能力;(2)不同年級兒童之音樂性向有顯著差異。兒童在一至三年級發展最為明顯,直至四年級音樂性向發展漸趨於平緩穩定狀態;(3)不同性別之兒童音樂性向無顯著差異。也就代表現今家長已多注重兒童各方面之均衡發展,且近年來網際網路及科技發達,生活隨時都充滿音樂,因而使得男女生在音樂性向上無顯著差異;(4)不同出生序之兒童,其音樂性向有顯著差異。研究顯示,家中排行老么者音樂性向顯著高於家中之獨生子女,依相關文獻得知,老么不僅在母親教養經驗、學習刺激及模仿學習對象等均優於其他排行者,因此母親教養態度、音樂環境的重要不容忽視;(5)具有課外學習音樂經驗之兒童,其音樂性向顯著較高。這說明了兒童接觸、學習音樂的機會增加,其音樂性向也相對提高;(6)母親社經地位、音樂教養態度與兒童音樂性向不具顯著相關。這說明了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應本有教無類、機會平等原則重視每位兒童之音樂能力,進而啟發兒童之音樂潛能。本論文最後提出研究相關之建議。

    關鍵字:音樂性向、音樂教養態度、社經地位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mothers’ social-economic status and musical parenting attitudes are related to children’s musical aptitudes in Taiwan.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were purposive sampled from five counties in central Taiwan. Six hundred and seven-two children from grade one to four were selected from 5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and 556 mothers were paired sampled when their children were chosen.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 Gordon’s “Primary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and ”The Survey of Mothers’ Musical Parenting Attitudes” which was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were tested through reliability analysis, t-test, factor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test, ANOVA, Scheffe, Chi-square and correl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data as well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mportant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ing: (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usical aptitudes among children from various areas. In other word, children have equal opportunities to learn music even not every city was highly urbanized. (b) Children in different grad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usical aptitudes, especial grade one to three. The musical aptitudes of the fourth grade children tended to be stabilized. (c)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ildren’s gender, and it was possible due to the current parenting styles and accessible internet. (d) The finding show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sequence of birth. The musical aptitude of the youngest child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only child at home.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the youngest child had better mothers’ parent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stimuli, and modeling, therefore mothers’ parenting attitudes and musical environment were equally important. (e) The children with mus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after school had significant higher musical aptitudes. It explained that higher the music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could higher their musical aptitudes as well. (f)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among mothers’ SES, musical parenting attitudes and children’s musical aptitud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ing, and teachers should bring music to every child no matter how much potential they have.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to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 Musical Aptitude, Musical Parenting Attitude, Socio-Economic Status

    目次 謝 誌--------------------------------------------------I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5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音樂性向的理論與測量工具----------------------------8 第二節 音樂性向的相關研究---------------------------------24 第三節 教養態度之涵義與相關研究--------------------------- 28 第四節 不同出生序之兒童發展特徵---------------------------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對象------------------------------------------41 第二節 研究工具------------------------------------------49 第三節 研究步驟------------------------------------------66 第四節 資料處理------------------------------------------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0 第一節 研究結果----------------------------------------- 70 第二節 討論-------------------------------------------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111 參考文獻-------------------------------------------------114 壹、中文部分----------------------------------------- ----114 貳、英文部分----------------------------------------------121 附錄--------------------------------------------------- 124 附錄一 「音樂聽受力初級測驗」中文化作答測驗卷 ------------- 124 附錄二 「母親音樂教養態度調查問卷」之專家諮詢用卷------------126 附錄三 「母親音樂教養態度調查問卷」之專家諮詢問卷意見整理表---135 附錄四 「母親音樂教養態度調查問卷」------------------------138 表次 表1 音樂聽受的八個類型---------------------------------- 14 表2 音樂聽受的六個階段---------------------------------- 16 表3 國外音樂性向測驗工具發展年代與測驗中英文對照表----------- 18 表4 國外音樂性向測驗施測內容中英文對照表----- -------------- 20 表5 國內出版音樂性向測驗工具之發展--------------------------23 表6 教養態度的定義--------------------------------------- 29 表7 Maccoby 與Martin 的四種管教類型之內涵----------------- 34 表8 兒童「音樂聽受力初級測驗」預試樣本人數-------------------42 表9 母親「音樂教養態度調查問卷」預試樣本人數-----------------42 表10 國小兒童年級及性別交叉分析表---------- ---------------- 43 表11 國小兒童課外學習音樂之經驗比例表------------------------44 表12 國小兒童出生序比例表---------------------------------- 45 表13 母親年齡比例表--------------------------------------- 46 表14 母親教育程度比例表------------------------------------46 表15 母親職業分類比例表------------------------------------47 表16 母親社經地位等級表------------------------------------48 表17「音樂聽受力初級測驗」之內部一致性-----------------------51 表18「音樂聽受力初級測驗」之重測信度-------------------------51 表19「音樂聽受力初級測驗」之區別效度-------------------------52 表20 母親社經地位指數計算方式-------------------------------54 表21 因素層面一(音樂教養價值觀)之信度係數-------------------55 表22 題項與因素層面一間統計樣量的變化關係-------------------- 56 表23 因素層面二(對子女音樂學習之要求)之信度係數--------------57 表24 題項與因素層面二間統計樣量的變化關係---------------------57 表25 因素層面三(對子女音樂學習之回應)之信度係數--------------58 表26 題項與因素層面三間統計樣量的變化關係-------------------- 59 表27「母親音樂教養態度調查問卷」之內部一致性考驗---------------61 表28「母親音樂教養態度調查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63 表29 國小兒童整體音樂性向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表----------------- 72 表30 國小兒童音調性向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表-------------------- 74 表31 國小兒童節奏性向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表-------------------- 76 表32 不同地區兒童整體音樂性向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33 不同地區兒童音調性向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34 不同地區兒童音調性向事後比較摘要表---------------------- 79 表35 不同地區兒童節奏性向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36 國小兒童整體音樂性向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37 國小兒童整體音樂性向事後比較摘要表---------------------- 81 表38 國小兒童音調性向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3 表39 國小兒童音調性向事後比較摘要表-------------------------- 83 表40 國小兒童節奏性向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1 國小兒童節奏性向事後比較摘要表-------------------------- 85 表42 兒童出生序與整體音樂性向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3 兒童出生序與整體音樂性向事後比較摘要表------------------- 88 表44 兒童出生序與音調性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5 兒童出生序與節奏性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6 國小兒童出生序與節奏性向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90 表47 兒童課外音樂學習經驗與音樂性向之平均數、標準差及t值--------92 表48 母親音樂教養態度類型比例表------------------------------93 表49 不同社經地位母親之音樂教養態度類型分析表------------------94 表50 不同職業母親之音樂教養態度類型分析表---------------------96 表51 不同教育程度母親之音樂教養態度類形分析表------------------98 表52 母親社經地位與其子女音樂性向之相關-----------------------98 表53 母親音樂教養態度與其子女音樂性向之相關--------------------99 圖次 圖1 研究架構圖------------------------------------------- 4 圖2 國小兒童整體音樂性向長條圖----------------------------- 82 圖3 國小兒童音調性向長條圖--------------------------------- 84 圖4 國小兒童節奏性向長條圖--------------------------------- 8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方炎明、陳茂萱、盧欽銘、陳淑美(1990)。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音樂性向測驗(第二種)之編製。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7,15-23。
    方淑玲(1991)。國小音樂資優學生音樂性向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珮玲(1991)。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淑惠(1984)。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長珠(譯)(1991)。短期諮商的一個實例。諮商與輔導,97,12-17。
    余郁雯、劉梅貞、陳美伶(2000)。國小六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對依附關係之差異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2,81-100。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相關。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吳秋雯(1995)。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秋雯(1996)。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毓瑩(1996)。量表奇偶數點的效度議題。調查研究,2,5-34。
    吳麗娟(1997)。青少年心理發展與適應之整合性研究-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方式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暨親職教育課程效果之實驗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果(NSC86-2413-H003-011G1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學系。
    李心瑩(譯)2000。Howard 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Intelligence Reframed)。臺北市:遠流文化。
    李文欽(2002)。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正文(1981)。父母教養態度與少年犯行為困擾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14,121-159。
    林生傳(199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出版。
    林倍瑜(2001)。國民中學音樂性向測驗初步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青少年資源中心。2006年8月7日,取自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 educate/gj12.htm
    姚世澤(1994)。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師大師苑。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柯佳美(2003)。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蘭(譯)(2004)。Matt Ridley著。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Nature via Nurture: genes, experience and what makes us human)。台北市:商周出版。
    韋乃鳳(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徐世杰(2003)。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徐百儀(2001)。國中生父母採取忽視型管教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秀娟(2000)。成功音樂班父母管教方式初探研究:內涵意義之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校學報,19,209-227。
    徐綺櫻(1992)。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翁樹澍(1989)。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與國中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怡貞(1997)。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張春興(1969)。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渝役(譯)(1996)。Paul Lehman著。音樂測驗與評量。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張筱琪(2005)。家長教養態度對音樂資優班兒童音樂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蕙慧(1995)。兒童音樂教育與心理學關係析論。新竹師院學報,8,137-164。
    莊惠君(2000)。國小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家庭音樂環境及音樂性向測驗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789-822。
    許美瑞(1975)。次及文化影響因素與兒童教養態度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筱梅 (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維素(1991)。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生玉(198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靜枝、蘇郁惠、吳舜文(2005)。國民中小學音樂性向測驗之編製研究。台北:教育部。
    陳怡婷(2002)。國小學童音樂性向編製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淑美(1993)。音樂能力測驗的發展。載於中國測驗學會編。心理測驗的發展與運用(頁81-106)。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程緯華(1996)。兒童聽音能力之發展與聽音教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3-H-026-001)。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系。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3),114-134。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4),34-40。
    黃素秋(1998)。國小自然科教學班級氣氛與創造表現之評量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惠華(1993)。國內外音樂性向測驗發展之趨勢。教師之友,34(4),35-42。
    黃裕惠(譯)(1992)。Passow, H.A.著。培育和發展資賦優異者:學校、家庭及社區。資優教育季刊,45,13-17。
    黃毅志(1993)。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源及文化資本,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的祥(2004)。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7-28。
    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學(上、下)。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 42(3),123-140。
    劉美英(2004)。國小原住民與音樂資優班學生音樂性向及音樂環境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歐陽儀(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亞蓉(2004)。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成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琇月(2003)。國小四到六年級節奏聽音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欽銘、陳淑美、陳李綢(1981)。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音樂性向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49-160。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保禎、周文欽、林世華(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賴美鈴(1988)。音樂能力測驗。國民教育, 28(10/11),頁42-52。
    謝佩倫(1999)。國小學童A型行為、音樂性向、家庭音樂回敬、音樂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鍾秀華(1997)。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與心理學報,11,63-86。
    魏意芳(2002)。日本學童保育制度之研究-對我國課後托育的啟示。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魏意芳(2002)。出生序對教育程度影響之探討。教育社會學通訊,41,8-20。
    魏麗敏、黃德祥(1995)。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嚴久惠(1997)。阿德勒取向遊戲諮商團體對國小社會適應困難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建文(1996)。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蘇郁惠(1995)。兒童音樂性向與相關因素之探討。中等教育,46(4),34-43。
    蘇郁惠(1996)。新竹師院學生音樂性向與音樂環境之相關。測驗統計年刊,4,195-209。
    蘇郁惠(1998)。兒童音樂性向測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郁惠(2000)。音樂能力評量趨勢之探討。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2037-2056,新竹市。
    蘇郁惠(2003)。兒童音樂性向發展與音樂環境關係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6,265-292。

    貳、英文部分
    Ball, W. A.(1991).Music: an avenue for cultural literacy.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uthern Association Children under Six.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32799)
    Ball, W. A.(1995).Naturing musical aptitude in children. Dimensions of Early Childhood, 23(4), 19-21;23-24.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 Psychology Monograph, 4(1), 1-103.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Hoffman and L.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N.Y.:Russell Sage.
    Begley, Sharn.(1996). Your Child’s Brain. Newsweek, 127(8), 55-61.
    Boyle, J.D.(1992). Evaluation of musical ability.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pp. 247-265). N.Y.:Shirmer.
    Boyle, J.D., & Radocy, R,F,(198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 N.Y.:Shirmer Books.
    Ciaflone, M.M.(1986). The timbral discrimination skills of preschoolers, 2nd graders, and 6th graders ( timbre, tone color, harmonics,, music aptitud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isota.
    Cutietta, R. A. (1992).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nd preferences in music education. In R. Colwell(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pp.295-329). N.Y.: Schirmer.

    Forsythe, R.(1984),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uterized preschool measure of musical audi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Gordon, E.E.(1982).Intermediate Measures of Music Aaudiation. Chicago:G.I.A.
    Gordon, E.E.(1986). Manual for the primary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and the intermediate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Chicago:G.I.A.
    Gordon, E.E.(1987). The nature, descrip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 aptitudes. Chicago: G.I.A.
    Gordon, E.E.(1988). Aptitude and audition: a healthy duet. 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rtists, 3(1), 33-35.
    Gordon, E.E.(1989).Manual for the advanced measures music audiation. Chicago: G.I.A.
    Karma, K.(1980).The ability to structure acoustic material as a measure aptitude,5:summary and conclusion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96743.)
    Levinowitz, L. (1998). The importance of music in early childhood. General Music Today, 11(1), 4-7.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 of child psychology. 4, (pp.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ead, D.Eugen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Model From Psychological Theory. Provo, Utah:Brigham University Press.

    Pumroy, D. K.(1966). 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 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73-78.
    Seashore, C. E.(1938). The psychology of music. N.Y.:McGraw-Hill.
    Stanley, L., & Schleuter, L. J. (1989). The relationship of rhythm response tasks and PMMA scores with music training, grade level, and sex among K-3 student.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No.100, 1–13.
    Stevens, D.O.(1987).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test of musical aptitude for young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Webb, M.N.A.(198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usical aptitude and intelligence of students at the third grade leve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William, W.C.(1958). The PALC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6), 487-49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