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汪欣諭
Wang, Hsin-Yu
論文名稱: 1980年代在台灣的韓國文學翻譯與介紹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Korean Literature in Taiwan during the 1980s
指導教授: 王惠珍
Wang, Hui-Chen
口試委員: 王鈺婷
Wang, Yu-Ting
崔末順
Choi, Mal-Soo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1980年代台灣韓國翻譯反共文學鄉土文學
外文關鍵詞: 1980s, Taiwan, Republic of Korea, Translation,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Hsiang-Tu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與韓國從日本殖民統治中得到解放,但隨即被列入世界冷戰體系之中。在冷戰時期,台灣和韓國皆受到美國的援助,不論是在政經層面或是文化層面,受到美國現代化的影響很深刻。在這樣相似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台灣與韓國的文化界也呈現了相似的樣貌。在二戰以後,都是以反共思想當作中心思想,但呈現的方法卻是相異的。台灣文壇在官方的主導之下,大力推行反共文學;韓國則是回歸到人本精神,由純粹文學做為當時的主流。1970年代各自為了因應環境的變動,「寫實」的議題開始得到重視,台灣以及韓國開始出現許多回應現實的作品。
    本論文藉由以1980年代作為觀察的時代背景,探討在當時主張繼續延續反共思想的青溪新文藝學會與提倡鄉土文學的葉石濤、陳映真等人各自有什麼樣的文學理念?他們對於時代的關懷為何?在 1980年代時,不同流派的作家不約而同的與韓國文壇有所交流,不論是舉辦作家會議、作家之間的交流還是翻譯介紹文學作品。台灣許多知識分子希望透過交流來檢視自己的不足之處,並且觀察有著相似發展背景的韓國,在戰後各時代的文學是如何反映現實環境?本文在討論不同的文學主張後,選擇當時所翻譯與介紹的金東里《等身佛》、《朝鮮短篇小說選:地下村》及《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32—黃皙暎》三本小說選集作為文本分析,藉此來討論這樣譯介背後的意義為何。《等身佛》短篇小說選集收錄了不同風格的反共小說;《朝鮮短篇小說選:地下村》中小說描寫韓國的鄉土以及百姓寫實的日常生活;《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32—黃皙暎》中的小說描寫了面對快速產業化的都市中遭受到壓迫與剝削的人民、勞工他們的處境及心情。這三本小說各自的風格與理念與台灣不同流派的理念相呼應。
    本論文從社會歷史背景和文本著眼,試圖詮釋台灣文壇的作家們如何藉由翻譯與介紹韓國文學作品來回應自身的文學理念,探索出台灣與韓國在1980年代的文學交流路徑。


    After World War II, Taiw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were liberated from Japanese rule and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ld War system.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 both Taiw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received U.S. Aid. Therefore, Taiw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simila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aiw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presented a being almost look in the culture field. Anti-communism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dea in Taiw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after World War II. Although they had same idea of Anti-communism, Taiw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showed a different way in the literature. Taiwan promoted Anti-communism by the official institution; The Republic of Korea came back to humanism and pure literature became mainstream at that time. In the 1970s, Realism issues began to be taken seriously, Taiw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started to have many literary works responding to Realism.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1980s, trying to figure out the different literary ideas and writers. For example, The Ching-Shi New Literature and Art Society(青溪新文藝學會)who adhered to Anti-Communism, Yeh Shih-tao(葉石濤) and Cheng Ying-Chen(陳映真) proposed Hsiang-Tu literature(鄉土文學). What are their cares for the times? During the 1980s, Taiwanese writers had interacted and started to exchange with the Korean literature circle. Many Taiwanese writers wanted to check their own shortcomings throughout the interaction with Korean writers. Also, Taiwanese writers could observe how did the literature reflect the reality in the postwar era.
    After discussing the different literary ideas in Taiwan, this thesis chooses three Korean novels Kim Dong-Ri’s(金東里) Life-size Buddha(等身佛), Korean Short stories Selected : The Underground Village(地下村), Hwang Sok-Yong(黃皙暎) as analysis. Life-size Buddha selected different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short novels. Korean Short stories Selected : The Underground Village described the realistic daily life of Korean native land and people. Hwang Sok-Yong focused on the people and workers who were oppressed and exploited in the rapidly industrialized cities. These novels’ different styles and ideas were connected with Taiwanese different literary ideas.
    In summary,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ain how Taiwanese writers used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Korean literature to respond to their own literary ideas and find out Taiwan and Korea’s literary exchange-path during the 1980s.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回顧…………………………………………………………………….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說明……………………………………………………………………20 第二章 1980年代在台灣的韓國反共文學翻譯與介紹 第一節 台灣的反共文學……………………………………………………………………………..23 第二節 韓國的反共文學……………………………………………………………………………..36 第三節 1980年代台灣譯介的韓國反共文學—以《等身佛》為例…………..40 第三章 1980年代葉石濤與韓國寫實文學的翻譯與介紹 第一節 台灣的寫實文學—以葉石濤為討論對象…………………………………………55 第二節 韓國的寫實文學………………………………………………………………………………..63 第三節 1980年代台灣譯介的韓國寫實小說—以《朝鮮短篇小說選:地下村》為例……………………………………………………………………. ………………………………………………69 第四章 1980年代陳映真與韓國鄉土文學的翻譯與介紹 第一節 台灣的鄉土文學—以陳映真為討論對象…………………………………………..97 第二節 韓國的1980年代文壇………………………………………………………………………..107 電三節 1980年代台灣譯介的韓國鄉土文學—以《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32—黃皙暎》為例……………………………………………………. ……………………………………………………111 第五章 結論……….…………………………………………. …………………………………………………125 參考書目…………………………………………………………………………………………………………….129 附錄表格………………………………………………………………………………………………………………134

    一、 專書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台北:人間出版社,2015)。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尹雪曼,《尹雪曼的文學世界之五—文藝二三事》(台北:楷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尹雪曼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中正書局,1975)。
    朱立熙,《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07)。
    柳書琴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03)。
    柳書琴主編,《東亞文學場:台灣、朝鮮、滿洲的殖民主義與文化交涉》(臺北:聯經出版社,2018.06)。
    金允植、金宇鐘等著,金香、張春植譯,《韓國現代文學史》(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0)。
    金炳珉等人著,《朝鮮—韓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市:昆侖出版社,2004.07)。
    金東里著、金南喜譯,《等身佛》(臺北:黎明出版社,1983)。
    海峽編輯部,《思想的貧困:陳映真作品集6》(台北:人間,1998)。
    黃文成,《黑暗之光—美麗島事件至解嚴前的台灣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10)。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書林,1978)。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b)。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12)。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陳映真,《中國結:陳映真作品集11》(台北:人間,1998)。
    陳映真主編,陳寧寧譯,《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32—黃皙暎》(台北:光復書局,1988.02)。
    彭瑞金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5:葉石濤》(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03)。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 (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09)。
    葉石濤編譯,《朝鮮短篇小說選:地下村》(臺北:名流出版社,1987)。
    潘人木,《漣漪表妹》(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
    蔡明諺,《燃燒的年代—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史略》(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11)。
    黎湘萍著,《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戴華萱,《鄉土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走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11)。
    二、 期刊與會議論文
    王惠珍,〈析論七○年代末臺灣日語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活動〉,《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0期(2015.04),頁251-290。
    王惠珍,〈析論八○年代葉石濤在東亞區域的翻譯活動〉,《台灣文學學報》第27期(2015.12),頁113-152。
    余昭玟,〈台灣光復對葉石濤小說主題的影響〉,《新地》第1卷第3期(1990.08),頁32-62。
    胡耀恆,〈開放三十年代文學〉,《中外文學》1卷11期(1973.04),頁4-7。
    黃怡菁,《文學史的書寫型態與權力政治:以《中華民國文藝史》為觀察對象》,《台灣學誌》創刊號(2010.04),頁75-97。
    崔末順〈反共文學的古典詮釋—50年代台灣文藝雜誌所反映的民族主義文議論〉,《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2016),頁138-167。
    崔末順,〈消失的民族傳統、游離的民眾現實–冷戰下台韓兩國的文學風景〉,《新鄕・故土・眺望・回眸 2013兩岸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12),頁53-74。
    許南村,〈三十年來台灣的社會和文學〉,《中國論壇》4卷3期,頁8-9。
    陳芳明,〈葉石濤與陳映真:八○年代台灣左翼小說的兩個面向〉,《台灣文學學報》第17期(2010.12),頁27-43。
    陳建忠〈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09),頁113-143。
    陳建忠,〈「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第52期(2012.12),頁211-242。
    張俐璇,〈雙面一九八三—是論陳映真與郭松棻小說的文學史意義〉,《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5期(2017.10),頁219-249。
    曾靜渝,〈第三世界文學的實踐者–重讀陳映真八○年代的文學創作與生產〉,《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1期(2010.09),頁37-55。
    蔣勳,〈當前都市文化造型的難題〉,《中國論壇》3卷8期(1977.01),頁12-14。
    聶寶梅,〈《去森浦的路》象徵意義探析〉(威海中韓經濟交流中心,2011.07)。
    三、 雜誌
    《文星》第97期(1965.11)。
    《台灣文藝》第19期(1968.04),
    《仙人掌》1卷2期(1977.04)。
    《夏潮》6卷5號(1977.05)。
    《文學思潮》第10期(1981.12)。
    《文學思潮》第11期(1982.04)。
    《文學思潮》第13期(1982.11)。
    《文學思潮》第14期(1983.02)。
    《人間》17期(1987.03)。
    《人間》22期(1987.08)。
    《人間》32期(1988.06)。
    《人間》44期(1989.06)。
    四、其他
    陳映真演講,〈我的寫作與台灣社會嬗變—陳映真香港浸會大學〉,《印刻文
    學生活誌》12(2004.08),頁29-5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