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筱涵
Chen, Hsiao-Han.
論文名稱: 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原住民族幼兒聲韻學習及族群認同之研究
Using Cultural Responsive Teaching to Improve Indigenous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bility and Ethnic Identity
指導教授: 辛靜婷
Hsin, Ching-Ting
口試委員: 熊同鑫
賴文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文化回應教學聲韻學習族群認同
外文關鍵詞: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phonological ability, ethnic identi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探究原住民學校中,以平衡教學法實施文化回應教學後,了解原住民幼兒在參與課程後,其聲韻解碼與覺識能力之成效、族群認同之轉變,及教師所運用的教學策略。研究場域為台灣北部以泰雅族為主的國小附幼,共有2位教師及四到六歲混齡幼兒25人,包括14位男生及11位女生,平均年齡為5歲2個月,其中80%為泰雅族人。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方式進行,使用聲韻解碼測驗(注音認讀、拼音認讀、注及注音辨認)、及聲韻覺識測驗(音節覺識及韻尾覺識),在課程前後進行測驗及幼兒族群認同訪談,同時也蒐集教師訪談及課堂觀察資料。研究發現:一、原住民幼兒在參與課程後,聲韻解碼與覺識能力五項測驗皆有顯著進步。二、透過融入泰雅文化之教學能促進幼兒族群認同。大部分幼兒的族群知覺從表淺轉變為較清楚並內容豐富,族群行為增加,自我身分認同也多轉為正向。三、教師運用策略教導原住民文化及進行課堂管理,以提升幼兒族群認同。期待此研究之發現能改善相關課程以協助原住民族幼兒學習聲韻及發展族群認同。

    關鍵詞:文化回應教學、聲韻學習、族群認同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honological ability when using Balanced Instruction Approach to Cultural Responsive Teaching. It also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ethnic identity of the preschool childre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s well as teachers’ strategies on improving children’s ethnic identity.
    The study site was a kindergarten affiliated to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orthern Taiwan. The kindergarten had two teachers and 25 students aging from 4 to 6 year olds. There were 14 boys and 11 girls, the average age was years and 2 months, and 80% of them are Atayal. This was a case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phonological decoding and awareness tests, children’s interviews of ethnic identity, teachers’ interview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cluded: 1. After the curriculum, most of the childr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ir phonological decoding and awareness tests. 2. Through a curriculum integrating Atayal culture, most the children developed positive ethnic identity. Their ethnic awareness changed from shallow to clearer and richer content. They had more experiences of ethnic practices and had positive 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 3. Teachers used strategies regarding teaching Atayal culture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ethnic identit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urricula that foster children's phonological ability and ethnic identity.

    Keywords: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phonological ability, ethnic identit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文化回應教學 8 第二節 平衡取向教學 26 第三節 聲韻課程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與研究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域 47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方式 48 第四節 研究歷程 52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55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幼兒聲韻解碼與覺識能力之學習成效 57 第二節 泰雅幼兒族群認同轉變 66 第三節 教師教學技巧策略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討論 8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9 參考資料 92 一、中文部份 92 二、英文部份 98 附錄一 訪談問題 101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函 103 附錄三 融入泰雅文化之聲韻介入課程教案 106 表目次 表2-1 文化回應研究之要素分析 18 表2-2 執行課程時間表 42 表2-3 聲韻介入課程之架構 42 表3-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46 表3-2 研究問題和資料蒐集方式表 48 表3-3 資料整理說明表 52 表4-1實驗組幼兒前後測成績差異之比較 59 表4-2蝴蝶班幼兒前後測成績差異之比較 61 表4-3蘋果班幼兒前後測成績差異之比較 64 表4-4聲韻課程進行前後幼兒族群知覺訪談比較分析表 66 表4-5聲韻課程進行前後幼兒族群行為訪談比較分析表 70 表4-6聲韻課程進行前後幼兒自我族群身分認同訪談比較分析表 74 表4-7聲韻課程進行前後幼兒自我族群身分認同個人比較分析表 76   圖目次 圖2-1 Marcia(1980)的自我認同狀態典範 20 圖3-1 研究架構圖 45 圖3-2 研究流程圖 54 圖4-1 做頭帶 80 圖4-2 使用織布機 80 圖4-3 馬告烤肉 81 圖4-4 祖靈之眼 81 圖4-5 觀察馬告 82 圖4-6 介紹月桃葉 82 圖4-7 介紹弓箭 83 圖4-8 抓魚遊戲 83

    參考資料
    中文部分
    Kumu Tapas(2011)。原住民的母語的傳承與斷層。新使者雜誌,125,20-22。
    方金雅、蘇姿云(2005)。童謠教學對幼兒聲韻覺識影響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19),1-19。
    王瓊珠、廖傑隆(譯)(2003)。讀寫新法。(原作者:Robert J. Marzano 與Diane E.Payter)。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惠慧(2017)。幼兒園實施布農族文化適性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朱瑛、蔡其蓁(譯)(2004)。多元世界的教與學:兒童的多元文化教育。(原作者:P.G.Ramsey)。臺北市:心理。
    何縕琪(2005)。文化回應教學:因應文化差異學生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4),30-41。
    何縕琪、林喜慈(2006)。文化回應教學之實踐與省思:一個多族群班級的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33-66。
    吳天泰(1994)。山胞國民中小學訪視工作報告。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吳佩青(2010)。外籍配偶國中子女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枝益(2000)。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作珩(2016年07月31日)。「受教育越多,離族群越遠?」歷史課本裡的吳鳳、牡丹社事件是這樣教的。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3956
    李連珠(譯)(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原作者:K. Goodman)。台北市:信誼。
    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心理。
    李瑛(1998)。原住民成人學習者學習特性與教學策略之探討—以「原住民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訓計畫」為例。社會教育學刊,27,129-160。
    李錦華(2002)。一個教室中的全語言教學行動研究。 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編),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575-597。
    沈添鉦(1991)。簡介「全語言」的語文教學。教師之友,32(4),27-32。
    沈添鉦、黃秀文(1997)。全語言教學在小學實施的成效、困難與策略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
    沈添鉦、黃秀文(1997)。全語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實施的活動設計舉隅(二)。教師之友,38(4),27-32。
    辛靜婷(2016)。原住民族幼兒雙文化聲韻介入課程之成效與教學歷程。課程與教學季刊,19 (4),161-228。
    辛靜婷(2018)。推動偏鄉地區幼小銜接試辦計畫—融入原住民文化之幼兒聲韻覺識課程。政府部門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周梅雀(2009)。幼兒文化回應教學。載於張耀宗、張盈堃、謝斐敦、賴誠斌、江秀英、周梅雀…陳儒晰,幼兒多元文化教育(9-1─9-27頁)。台中市:華格那企業。
    周梅雀(2011年10月)。漢人與原住民幼教師之原住民幼兒文化回應教學知覺比較研究--以高屏地區原住民鄉為例,何翠萍(主持人),民族、民主、民生:人類學的場域。「界域」人類學,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周淑惠(2001)。幼兒園全語文課程革新之歷程性研究。發表於「攜手更生校園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周惠民(2012)。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省思原住民族教育。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3),1-18。
    林喜慈(2005)。文化回應統整教學:一個多族群班級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惠娟(2004)。幼托園所全語言教學實施概況之初探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1),149-214。
    林慧萍(2004)。教室中的體驗與回應─原住民兒童讀寫發展歷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邱奕君(1998)。社區與學校中民族文化教育的人類學觀察與省思-以南賽夏Saivalo部落為例。發表於「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9-391。
    邱曉音(2008)。中北部原住民族地區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宣崇慧、蔡建鈞 (2016)。學前識字困難高危險群幼兒之鑑別:學前教師評定搭配認知測驗兩階段篩選機制區辨效能之檢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2),27-55。
    宣崇慧、盧台華(2006)。聲韻覺識能力及口語詞彙知識與國小一至二年級學童字、詞閱讀發展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 73-92。
    宣崇慧、蘇政輝、陳必卿、余孟儒、王涵、張文真、邱郁芬(2012)。學前聲韻處理、快速唸名與視覺記憶能力預測小一學童識字困難效能之檢測。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1) ,頁53-78。
    施麗雅(2002)。幼稚園全語言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柯華葳、李俊仁(1996a)。初學識字成人聲韻覺識與閱讀能力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7(1),49-66。
    柳雅梅,黃秀霜(2006)。平衡閱讀教學在國小英語教學之運用。課程與教學季刊,9(3),83-101。
    洪慧娟(2001)。幼兒說故事內容及結構之分析研究---以一個全語言幼稚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惠英(1997)。原住民兒童數學概念初據性研究:省息與設現。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論文發表會。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65-100。
    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2017年6月14日)
    孫大川(1995)。族群觀。載於吳密察、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179-186頁)。臺北市:前衛。
    高馨寧、林啟超(2016)。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之不利歸因之探討。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4),50-54。
    張曉婷(2018)。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教學歷程與幼兒族群關係之探討。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耀宗(1996)。教科書中的原住民圖像。原住民教育季刊,4,43-49。
    張耀宗、林乃馨(譯)(2001)。幼兒的多元文化教育─反偏見取向。(原作者:Derman-Sparks, L., the A.B.C.Task Force)。台北市:華騰文化。
    郭玉婷(2000)。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少山(2014)。以平衡取向的閱讀教學對原住民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束真(2006)。多元文化論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台灣史教科書中有關原住民的論述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枝烈(1995)。排灣族文化之田野研究及其對國小社會科課程設計之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昭吟(2009)。全語文精神落實之沉思與建議。國教之友,60(3)。
    陳美安(2013)。平衡取向的語文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讀寫能力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全語言教學觀。台北:光佑。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
    陳淑麗、曾世杰、張毓仁、蔡佩津(2017)。永齡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及補救教師專業背景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讀寫進展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2)。
    陳麗琴(2000)。音韻覺識訓練對注音符號、中文認字、英文認字學習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麗華(1999)。臺北市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423-447。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曾月紅(2000)。兒童英語文教學:全語文觀點。台北市:五南。
    曾世杰、陳淑麗(2007)。注音補救教學對一年級低成就學童的教學成效實驗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3),53-77。
    曾世杰、簡淑真(2006)。全語法爭議的文獻回顧:兼論其對弱勢學生之影響。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2),1-31。
    曾世杰、簡淑真、張援婷、周蘭芳、連芸伶(2005)。以早期唸名速度及聲韻覺識預測中文閱讀與認字:一個追蹤四年的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29-175。
    曾世杰(譯)(2010)。有效的讀寫教學-平衡取向教學(原作者:Michael Pressley)。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秀霜(1997)。兒童早期音韻覺識對其三年後中文認字能力關係之縱貫性研究。國立台師範學院學報,30,263-288。
    黃秀霜、詹欣蓉(1997)。閱讀障礙兒童之音韻覺識、字覺識及聲調覺識之分析。特殊教育與健學報,5,125-138。
    黃宣範(2008)。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市:文鶴。
    黃昭蓉(2006)。太魯閣族學童學習型態之民族誌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淑英(2000)。國中《認識臺灣(歷史篇)、(社會篇)》教材內容分析—以族群關係教育觀點為中心。歷史教育,7,119-163。
    黃順利(1999)。師生原漢族別、師生互動與國小學童成績關聯性之因果機制。原住民教育季刊,2,15-32。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五南。
    葉重新(201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詹家怡(2005)。山地部落原住民教育發展的困境與契機。教師之友,46(3),111-118。
    劉映晨(2004)。從族群認同危機看原住民青少年社會網絡。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38。
    劉美慧(2000)。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教學實驗。花蓮師院學報,11,115-142。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2000)。文化回應教學。多元文化教育(頁222-242)。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貞蘭、許添明(1999)。原住民學校與社區結合之困境,花蓮師院學報,9,285-306。
    劉雪芳(1999)。全語文教師運用故事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曉帆(2017)。從失語到說唱:文化融入阿魯哇族沉浸式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劉錫麒(1987)。花蓮阿美族兒童的學習方式和學業成就。花蓮:真義出版社。
    潘淑滿(2006)。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中涵(1996)。漫談原住民文化與漢文化之差異評論原住民社 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教改通訊,21,42-43。
    蔡蕙如(2000)。學習外一章:運用兒童讀物實施全語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一個課輔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蔣爭光(2005)。原住民建構自我存在價值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鄭惠瑜(2013)。全語言教學法對國中生英語短文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盧含洙(2016)。原住民地區漢人教保員之職場困境探究。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賴盈君(2000)。國小二年級國語科實施全語言取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薛曉華譯(1997)。全語言幼稚園—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光佑。
    謝駿(2012)。原住民族政策發展之歷史脈絡研究:路徑依賴的觀點。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簡淑真(2010)。三種早期閱讀介入方案對社經弱勢幼兒的教學效果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1(1),93-123。
    譚光鼎(1997)。阿美族的教育及其問題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1-27。
    譚光鼎(2008)。被扭曲的他者:教科書中原住民偏見的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1(4),27-50。
    譚光鼎、林明芳(2002)。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教育研究集刊,2(6),233-261。
    蘇船利(2006)。教室內的原漢文化差異。師友月刊,470,36-39。

    英文部分
    Adams, M. J. (1990).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nthony, J. L., & Francis, D. J. (2005).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5), 255-259.
    Banks, J. 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ergeron, B. S. (1990). What does the term whole language mean? Constructing a definition from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22(4), 301-329.
    Blair-Larsen, S. M., & Williams, K. A. (1999). The Balanced Reading Program: Helping All Students Achieve Success: ERIC.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odman, K. S. (1989). Whole Language Is Whole: A Response to Heymsfel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6), 69-70.
    Goodman, Y. M. (1989). Roots of the whole-language mo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2), 113-127.
    Jackson, F. R. (1993). Seven strategies to support a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Journal of Reading, 37(4), 298-303.
    Jeynes, W. H., & Littell, S. W. (2000).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whole language instruction on the literacy of low-SES student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1(1), 21-33.
    Katz, P. (1987).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ethnic attitudes and self-identification.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91-99.
    Ladson-Billings, G. (1995).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ly relevant pedagog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2(3), 465-491.
    Lancy, D. F. (1994). Children's emergent literacy: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ERIC.
    Milner IV, H. R. (2012). Beyond a test score: Explaining opportunity gap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43(6), 693-718.
    Montgomery, W. (2001). Creat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inclusive classroom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3(4), 4-9.
    Nesdale, D. (1999).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s ethnic preferences and social cogni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4), 501-519.
    Owocki, G., & Goodman, Y. (2002). Kidwatching: Documenting children's literacy development: ERIC.
    Phinney, J. S. (1989). Stages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group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9(1-2), 34-49.
    Rubie-Davies, C. M., & Peterson, E. R. (2016).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chievement, over-and underestimation, and students' beliefs for Māori and Pākehā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7, 72-83.
    Short, K. G., Kauffman, G., & Kahn, L. H. (2000). " I just need to draw": Responding to literature across multiple sign systems. The Reading Teacher, 54(2), 160-171.
    Smith-Maddox, R. (1998). Defining culture as a dimens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Implications for culturally responsive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302-317.
    Strickland, D. S. (1998). What's Basic in Beginning Reading? Finding Common Grou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6), 6-10.
    Tajfel, H., & Turner, J. (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ur. u: Worchel S. i Austin WG (ur.)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Tunmer, W. E., Chapman, J. W., Greaney, K. T., Prochnow, J. E., & Arrow, A. W. (2013). Why the New Zealand National Literacy Strategy has failed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Evidence from the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 2011 and Reading Recovery monitoring reports. Australian Journal of Learning Difficulties, 18(2), 139-180.
    Turner, H., Rubie-Davies, C. M., & Webber, M. (2015). Teacher expectations, ethnicity and the achievement gap. New Zealan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0(1), 55-69.
    Weaver, C. (1990). Understanding whole language: 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ERIC.
    Wlodkowski, R. J., & Ginsberg, M. B. (1995). Diversity & Motivation: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Jossey-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 Jossey-Bass Education Series, Jossey-Bass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Series: ERIC.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