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鶯 |
---|---|
論文名稱: |
靜思語教學情境探索──以國小高年級為例 |
指導教授: | 簡翠貞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靜思語教學 、行動研究 、質性研究 、教師成長 |
外文關鍵詞: | Still Thoughts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Teachers’ growt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靜思語教學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心靈教育助益良多,教學者的慈濟人文精神與素養對教學成效影響很大。研究者希冀瞭解如何建構完善的靜思語教學情境,以提升教學者的慈濟人文精神與素養,並期許自己成為一位具有慈濟精神的靜思語老師。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精神,質性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的五年級三十二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期間歷經兩年時間,在研究過程中透過故事講述、體驗、省思、靜思、生活實踐、影片欣賞教學活動、學生作品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分析,做靜思語教學的情境探索,課程設計五年級上、下學期為試探性教學,六年級上、下學期正式實施,從教學歷程中分別探索師生在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的教學與學習,透過對話夥伴與家長的回饋激勵教學者省思、改進再出發。
歷經兩年探索,研究者發現對研究班級長期實施靜思語教學與生活實踐,分享本研究的成果如下:
一、 學生的成長
學生學到人生的道理,心變得較柔軟,個性、脾氣變好,懂得感恩、知足、善解、包容,知道要知福、惜福、再造福,瞭解生命的可貴,比以前更懂事,樂意幫助身邊的同學,靜思語給了正確的人生觀,知道遇到困難該怎麼面對,變得比較樂觀開朗,增加信心,心靈成長,讓心靜下來讀書,慢慢的喜歡上閱讀,品行變好,更會寫作文。
二、 教學者的成長
研究者接觸靜思語而產生新概念,改變教育理念,培養自我價值觀念,編寫靜思語教學方案能力增加、改善生命課程教學方法、對教育工作熱心奉獻、與學生家長有效溝通,產生良性互動,提升服務信念、改變教學形象。
三、 家長的成長
跟著孩子們一起檢視、反省自己,而能珍惜擁有的一切。進而活在當下,盡所能的好好生活,惜福和感恩。他們覺得看似平淡簡單的靜思語,卻讓人活得踏實而愉快。
綜合兩年研究所得:教學者和學生在感恩、知足、善解、包容、大愛、關懷等慈濟人文精神同步呈現豐富的成長,更提醒研究者靜思語教學需要長期深耕。研究者因進行靜思語教學而讓自己教學更愉快,感恩靜思語營造親、師、生愛的學習氛圍,讓我們一起在善的循環中快樂成長。
關鍵字:靜思語教學、行動研究、質性研究、教師成長
Abstract
Still Thoughts Teaching has benefited students moral and spirit growth. The Tzu Chi Humane Spirit (gratitude, contentment, understanding and forgiveness) has influenced the effectives of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ed on progress teacher’s H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joyful 3-win state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method of research is a quasi-experimental group of 32 students graded fifth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by the story narrated and movie watched to help student experience, think, rethink, and put in practice in lif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espondent homework form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he syllabus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ed separately in two different sections in two years. The beginning of fifth grade, it was set of exploring teaching method as the main practice, as the following year, sixth grades,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the teaching course in the cognition, the skill, and the affection cordiality three aspects officially. By the dialog partner and guardian's back coupling help researcher to rethink, and to embark again.
After two year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 in three aspects: (1) Student's Spirits Growth: The students learn the ingenuity of life truth, and behave more gratitude, contentment, understanding, forgiveness than before. Moreover, it obviously be seen that students perform well in reading and writing. (2) Teacher’s Growth: It helps researcher to change education method and bring new ideas into syllabus by using Still Thought Teaching. Beside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efficient interaction in tri-way (student-teacher-parents) communication has level up the image of education. (3) Guardian's Growth: Not only has cultivated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but also parents have been inspired more grateful toward life.
In summary, both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refine their personal virtuous development under a friendly Tzu Chi Humane Spirit By carrying on Still Thoughts Teaching has built a harmonious ambience for the learning.
Key words: Still Thoughts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Teachers’ growth
參考文獻
一、專書部份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87)。有效教育研究(二版)。台北市:台灣書店。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88)。現代教育思潮(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尤振卿 (1997)。花開心喜—靜思語教學故事(初版)。台北市:靜思。
王文科 (1994)。教育概論(初版)。台北市:正中。
何日生 (2008)。慈濟實踐美學(下)(初版)。台北縣:立緒。
何日生 (2008)。慈濟實踐美學(上)(初版)。台北縣:立緒。
吳明清 (1991)。教育研究基本關念與方法之分析(初版)。台北市:五南。
呂建良 譯(2000)。老師不該說的話。台北縣:稻田。
呂素琴、古宏深 (1997)。杏壇飄香—靜思語教學方法(初版)。台北市:靜思。
林重新 (2001)。教育研究法(初版)。台北市:揚智。
洪 蘭 (2009)。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天下雜誌,435,(24-26頁)。
洪素貞 (2005)。人文心教育情(初版)。台北市:慈濟文化。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1994)。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初版)。台北市:台灣書店。
張君玫 譯(1999)。解釋性互動(初版)。台北市:弘智。
張榮攀 (2004)。慈濟語彙(二版)。台北市:慈濟文化。
張榮攀 (2004)。慈濟語彙(二版)。台北市:慈濟文化。
張榮攀 (2004)。慈濟語彙(二版)。台北市:慈濟文化。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婉、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 (2000)。教學原理(二版)。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梁福鎮 (2006)。教育哲學辨證取向(初版)。台北市:五南。
陳向明 (2002)。 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初版)。台北市:紅葉。
陳惠邦 (1998)。教育行動研究(增訂一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 (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 譯 (2003)。質的教育研究(初版)。嘉義市:濤石。
黃政傑 (1999)。教育理念革新(初版)。台北市:心理。
黃瑞琴 (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八版)。台北市:心理。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 (2002)。大眾當勤。台北市:慈濟文化。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 (2005)。用愛串起風鈴(初版)。台北市:靜思文化。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 (2005)。朝陽伴我行---怎樣做好完美的靜思語教學(初版)。台北市:靜思。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 (2005)。慈濟人文課本教學指引(勇氣篇)。台北市:靜思文化。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1999)。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第九冊〉(初版)。台北市:靜思。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1999)。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第十一冊〉(初版)。台北市:靜思文化。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1999)。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第十二冊〉(初版)。台北市:靜思文化。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1999)。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第十冊〉(初版)。台北市:靜思文化。
溫明麗 (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初版)。台北市:紅葉。
賈馥茗 (1988)。教育哲學 (三版)。台北市:三民。
蔡清田 (2001)。教育行動研究(初版)。台北市:五南。
鄭石岩 (1994)。教師的大愛(初版)。台北市:中央。
鄭崇趁 (2006)。教育的著力點(初版)。台北市:心理。
藍雲、陳世佳 譯 (2009)。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初版)。台北市:心理。
釋德汎編撰 (2008)。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台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 (1996)。禮儀之美(初版)。台北市:靜思。
釋證嚴 (1999)。清靜的智慧(再版)。台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 (1999)。靜思語〈一〉(初版)。台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 (1999)。靜思語〈二〉(初版)。台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 (2006)。與地球共生息(第一版)。台北市:靜思文化。
釋證嚴 (2009)。靜思語〈三〉(初版)。台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講述 (2008)。無量義經(初版)。台北市:慈濟文化。
二、期刊論文
吳明芳 (2001)。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月娥 (2001)。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玫玲 (2004)。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鍇偉 (2000)。慈濟精神對慈濟教師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慈濟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周倩慧 (2000)。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孝道態度、行為效果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周淑惠 (1999)。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志成 (2005)。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實務。桃園縣教育局校園SNG數位影音教學資源系統影片。取自http://liveshow.tyc.edu.tw。
林志成 (2006)。教育行動研究的覺知行思與經驗分享。載於2006地方教育輔導論文集(79-108頁)。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佳慧 (2006)。靜思語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明真 (2007)。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滿祥 (2004)。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效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洪素芬 (1999)。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歷程---兼論整合觀點的德育模式。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永能 (2006)。靜思語融入國小作文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婉琴 (2004)。靜思語教學對增進國小學童孝道實踐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鎮昌 (2004)。運用靜思語教學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軟凱利(2002)。理論與實踐的辯正--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怡玲 (2005)。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佩育 (2004)。靜思語教學應用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賀正楨 (1999)。國民小學靜思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馮厚美 (2001)。靜思語教學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仁瑜 (2004)。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倫理思想及其教學之探討。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天長 (1998)。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建華 (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讀書會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鄒欣芸 (2005)。靜思語教學對國民小學兒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簡美芳 (2006)。識字教學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魏伶娟 (2005)。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應用於童話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