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愷橙 |
---|---|
論文名稱: |
成「家」立「業」之後:退休父親的父職實踐與性別認同 |
指導教授: | 沈秀華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父職 、母職 、退休 、陽剛氣質 、男性研究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將探討退休父親的父職實踐,理解1940年代左右出生、工作背景為中產階級男性的父職實踐。在研究的分析架構上,我主要從父職與性別認同交互界定其意涵的面向來看父親在退休之後,他的父職實踐及其展演的性別形象和認同,將因其透過工作對家庭經濟貢獻的減少或免除而有何轉變。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共計訪問十八位受訪者,分別是十二位退休父親、三位父親已退休的子女、三位退休父親的配偶。透過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對話,本研究期望能對台灣本土父職研究有所貢獻。
研究結果發現,父親在退休之前他們的父職實踐主要是做為家庭經濟供養者;在育兒照顧方面,父親則是扮演次要的照顧者,照顧內容也多以選擇性的參與陪伴與娛樂性質的活動為主。因此在父親退休後因為過去在育兒工作上的缺席,與小孩在相處上會感到比較生疏,或是在互動上不如小孩與母親那樣的親密,退休父親對此都會表示「失落」。不過對於有孫子女的退休父親來說,他們認為自己幫忙子女的育兒工作,一方面是顯示自己的「被需要感」,另一方面這也是退休之後對子女父職的延續,做阿公的同時也是在做阿爸。不過退休父親在延續父職實踐的內容上,對於孫子女的照顧仍舊以娛樂性的活動為主,所以退休父親在享受當阿公含飴弄孫之際及繼續其父職實踐,是要依賴他們的妻子不間斷地付出母職來照顧子女及孫子女來達成。
從本研究及父職相關文獻顯示,一般父親形象是被要求要賺錢養家的男性,他們在公領域的工作與經濟能力就成為父親在家庭內外作為檢視其男性陽剛氣質的指標。本研究發現當賺錢養家並具有生產力、強而有力的身體,不再能成為退休父親的男性形象及其性別認同展演的主要來源時,退休父親會轉以能幫忙照顧孫子女的阿公,或是社團中有經驗能力的長者,和藹可親並具有經驗、智慧的「睿智」的男性形象來對抗主流社會以強調體力與勞動力的男性形象。
不過從退休父親的男性形象跟他性別認同的展現,我們可以發現到退休父親的性別認同已不見得要與養家的父職相連結,他們除了有不以往同的形象外,退休之後父親從事家務工作的比例相對之前高,他們可以從家務的掌握上取得過去不同於「男主外女主內」的論述,並從跨越這個界線開始取得性別認同上不同的詮釋方式。所以退休父親不再像以往要用賺錢養家的方式來表現他們在家內/外的男性陽剛氣質。
參考文獻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nell, R. W. (2000). The Men And the Boy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hen, Theodore F. (2001). Men and Masculinity. Wadsworth.
Daly, Kerry (1993). Reshaping Fatherhood: Finding the Model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4:510-530.
Firestone, Schulamith (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 New York: Bantam Books.
Halberstam, Judith (1998). Female Masculini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Hobson, Barbara (2002). Making Men into Fath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chschild, A. (1989). The Second Shift:Working Parent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NY:Viking.
Lupton, Deborah & Barclay, Lesley (1997). Constructing Fatherhood. SAGE
Publication.
Landes, Joan B. (1998). Feminism,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siglio, William (1995). Fatherhood. SAGE Publication.
Marsiglio, William、Pleck, Joseph H. (2005). Fatherhood And Masculinities. SAGE
Publication.
Nicholson, Linda J. (1990). Feminism/Postmodernis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281-299.
Parke, Ross D. (1996). Fatherhoo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ierre Bourdieu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hapter 4 :Believe and the Body.
Raiph LaRossa (2004). The Culture of Fatherhood in the Fiftiies: a Closer Look.
Journal of Family History 29: 47-70.
Rich, Adrienne (1976). Of Woman Born. New York: W. W. Norton.
Townsend, Nicholas W. (2002). The Package Deal.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Chodorow, Nancy J.(2003)母職的再生產。張君玫譯。台北:群學。
Goodman, Norman(1995)婚姻與家庭。陽琪、陽琬譯。台北:桂冠。
Simone de Beauvoir (1992)第二性。楊翠屏譯。台北:志文。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
第八期,頁115-149。
王行(1998)解放男人。台北:探索文化。
王浩威(1998)台灣查甫人。台北:聯合文學。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 第六期,頁131-171。
吳念真(1994)多桑:吳念真電影劇本。台北:麥田。
周蔚(1995)當男人,做爸爸。台北:麥格羅希爾。
周曉虹(1999)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應用心理研究,第四期,頁
29-56。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
流圖書。
胡連珍(2000)初為人父在角色轉變過程的生活經驗。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徐麗君、蔡文輝(1985)老年社會學。台北:巨流。
徐東弘(2005)訂做一個「?」爸爸─一個新手父親的敘說探究。樹德科技大學
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陳安琪(2003)以批判女性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年父親父職角色實踐與父子關係之
跨世代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雯(2003)母職鬆綁之後的女性情誼-以台中縣一個媽媽土風舞班的成員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心郁(2007)中年女性空巢期的生活轉變。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
黃庭偉(2007)父職在中年父親生命中的經驗與意義。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楊索(2007)我的賭徒阿爸。台北:聯合文學。
蔡佳玲(2006)私領域中的男性─台灣社會核心家庭的父職文化與父職實踐。世
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玲(1998)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台北:女書文化。
謝臥龍(2000)性別:解讀與跨越。台北:五南。
魏聰洲、陳奕齊、廖沛怡(2005)移民 苦力 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高雄: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
顧燕翎(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顧燕翎(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蕭英玲(2005)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影響。台灣社會學刊 第34期,頁11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