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向懿柔
論文名稱: 古典詩五律聯句常用之表現藝術--以杜甫五律聯句為例
指導教授: 劉承慧
口試委員: 劉承慧
劉正忠
曹逢甫
黃奕珍
鄭縈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表現藝術詩歌語言結構杜甫五律聯句因果隱喻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古典律詩具有一定的格律,這些格律對於詩歌內容的表現,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本文以杜甫五律聯句為文本,討論常用之構句方式及其表現藝術。之所以選擇常用的句式做為討論對象,乃在於尋求句式與表現之間的相關性,並由此確立形式與內容之間,無可分割的鍵結。
    從二一二主謂句、二二一主題句、因果句及隱喻句這四大常用句式中,可以發現同一類句式中,所使用的謂語類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一二主謂句的謂語經常出現具連繫義的動詞,與及物的動態動詞;二二一主題句的謂語,則偏向使用靜態動詞。典型的因果句中,謂語出現在第二、第五字,且皆為靜態動詞,但由於因果關係的作用,這些靜態動詞會出現較顯著的動態感。隱喻句不以謂語的鍛鍊為主要的表現手法,然而,以並置式的構句方式將喻體與本體平行對照,並使用具興象作用的喻體,能促使詩人的情志,藉由喻體透顯出來,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範圍 3 1.3 研究回顧 4 1.4研究方法 29 1.5 語料引用說明 32 第2章 二一二主謂句的句式與表現 34 2.1 二一二主謂句的特色 34 2.2 二一二主謂句的藝術表現 35 2.3 使用連繫義謂語的藝術表現 37 2.4使用主賓語能交融之謂語的藝術表現 45 2.5 小結 63 第3章 二二一主題句的句式與表現 65 3.1 主題句的句式特色 65 3.2 主謂謂語的功能表現 67 3.3 時空主題句的功能表現 71 3.4 因果式主題句的功能表現 75 3.5 並立╱對比式主題句的功能表現 79 3.6 小結 82 第4章 因果句主要句式與表現 84 4.1 因果句的構成 84 4.2 因果句的主要句式 84 4.3 因果句的藝術表現 85 4.4 因果句中做為詩眼的動詞 86 4.5 因果句的類型與動詞之關係 88 4.6 從形式與內容看因果句的藝術表現 108 4.7 小結 114 第5章 隱喻句的表現 116 5.1 隱喻的範圍界定 116 5.2 隱喻與典故 117 5.3 杜甫五言聯句中的隱喻句類型及其藝術表現 119 5.4 小結 139 第6章 結論 142 6.1 句式與表現 142 6.2 成果與展望 145

    蔡英俊:《中國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台灣:學生書局,2001)。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
    [清]邊連寶著、韓成武、賀嚴、孫微、綦維點校:《杜律啟蒙》,(山東:齊魯書社,2005)。
    曹逢甫著,謝天蔚譯:《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邁向語段分析的第一步》,(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 2003. “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文鶴出版)。
    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黃宣範譯“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文鶴出版,2003)。
    [法]程抱一著、涂衛群譯:《中國詩畫語言研究》,(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陳淑彬:《重讀杜甫──修辭藝術與美學銘刻》,(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復旦大學古典文學教研組編:《李白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灣:臺灣大學,2004)。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葛曉音:《杜甫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9)。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台北:五南書局,1997)。
    何淑貞:《杜甫五言近體詩語法研究》(台北:福記文化,1991)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
    黃奕珍:〈試論黃庭堅的「句中眼」〉,收於《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1976)。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1976)。
    蔣紹愚:《蔣紹愚自選集》,(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修辭》,(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劉明華:《杜甫研究論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2007)。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1997)。
    梅祖麟、高友工:〈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收於《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七期、第八期、第九期,1975年12月-1976年2月。
    梅祖麟、高友工:〈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收於《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十期、十一期、十二期,1973年3-5月。
    [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台北:里仁書局,1980)。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Roman Jokobson, 1980. “The framework of language” , 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施蟄存:《唐詩百話》,(台北:文史哲版社,1994)。
    蘇軾:《東坡題跋》,(台北:藝文,1966)。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王德明:《中國古代詩歌句法理論的發展》,(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天龍,1986)。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2001)。
    王希杰:《辭學通論》,(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清]吳喬:《圍爐詩話》,(台北:藝文,1966)。
    向懿柔:〈五言寫景因果句的藝術效果試析──以盛唐五言寫景聯句為例〉,2007年12月,香港嶺南大學國際青年學者中文文學學術會議論文。
    邢福義:《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許永璋:《杜詩名篇新析》,(台北:天工書局,1991)。
    許銘全:《唐前詩歌中「抒情空間」形成之研究──從空間書寫到抒情空間》,(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1月)。
    楊倫箋注:《杜詩鏡銓》,(台北:里仁書局,1981)。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1988)。
    易聞曉:《中國詩句法學》,(濟南:齊魯書社,2006)。
    于年湖:《杜詩語言藝術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余松:《語言的狂歡》,(雲南:雲南人民,2000)。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學生書局,1980)。
    張夢機:《詩學論叢》,(台北:華正書局,1993)。
    張志公:《語法與修辭》,(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2000)。
    張忠綱主編:《杜甫大辭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周生亞:《古代詩歌修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張有根、翟大炳:《中國詩歌藝術指南》,(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2001)。
    朱任生:《杜詩句法舉隅》,(台北:中華書局,1973)。
    朱之荊:《黃白山〈杜詩說〉句法》,(安徽合肥:黃山書社,199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