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佳旻 |
---|---|
論文名稱: |
影片自我楷模策略對改善國小低成就學童課堂專注行為之研究 The Effects of Video Self-Modeling on Improving the On-Task Behavior of low achievemen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孟瑛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3 |
中文關鍵詞: | 影片自我楷模 、低成就學童 、課堂專注行為 |
外文關鍵詞: | Video Self-Modeling, Low achievement students, On-Task behavior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片自我楷模策略對改善國小低成就學童課堂專注行為之成效。研究對象為三位國小六年級低成就學童,接受八次的影片自我楷模策略介入。本研究採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中的跨受試多探測實驗設計,自變項為影片自我楷模策略,依變項課堂專注行為表現百分比和電腦化注意力診斷測驗表現,以視覺分析與C統計分析將蒐集之資料進行探討;而在質化資料方面,則透過研究參與者意見訪談表和教師意見訪談表,將訪談表進行整理,以了解本研究之社會效度。研究結果如下:
一、影片自我楷模策略的介入對改善國小低成就學童的課堂專注行為表現具有立即成效。
二、影片自我楷模策略的介入對改善國小低成就學童的課堂專注行為表現具有維持成效。
三、影片自我楷模策略的介入能改善國小低成就學童在電腦化注意力診斷測驗中的三因素總分表現。
四、影片自我楷模策略介入後,對國小低成就學童課堂專注行為具正向的社會效度。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及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ideo Self-Modeling on improving the On-Task Behavior of low achievemen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subjects are three low-achievemen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ixth grade.This study uses multiple probes across subjects experimental design that is one of single 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the Video Self-Model strategy,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s percentage of time that student On-Task behaves in class.The collected materials discuss by visual analysis and the C statistic.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effects of Video Self-Modeling strategy had significantly immediate effects 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On-Task behavior for the three subjects.
2.The Video Self-Modeling strategy to the On-Task behavior of low achievemen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howed reserved effects.
3.The effects of Video Self-Modeling strategy had significantly immediate effects 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CADA for the three subjects.
4.The effects of Video Self-Modeling to On-Task behavior accessed to good social validity certainly.
一、中文部分
方婉真(2009)。影像自我楷模學習在特殊教育運用之探究。特殊教育通訊,41,1-6。
王乙婷、何美慧(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 ADHD 兒童持續注意力之效果。特殊教育學報,18,21-54 。
王宣惠、洪儷瑜、陳秀芬(2013)。國中低成就學生課堂行為與學習成效之研究。2013年【永齡希望小學】執行成果暨補救教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王琬菁(2013)。國小數學乘法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黃隆(2003)。電腦補助教學對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馨如(2011)。英語爵士韻文教學對提升國小四年級低成就生英語字彙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玉椿(2010)。自我教導策略對改善威廉氏症兒童課堂不專注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何思瑩(2014)。英語電子繪本提升國小低成就學生創造力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2001)。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吳世彬(2012)。六何法融入數學領域教學對國小四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解題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忠魁(2000)。專注力培養之道。臺北:正展。
吳建德(2007)。整合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星象」單元教學以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茹萍(2012)。運用電子教科書於補救教學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童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秋蓮、陳明終、孟瑛如、田仲閔(2015)。國小普通班教師面對ADHD學生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現況調查與研究。特教論壇,19,85-101。
李乙明(1993)。關注低成就資優生。特教園丁,8(1),21-31。
李秀妃(2010)。學習障礙學童的數學學習困難~時間篇。臺東特教,31,38-42。
李咏吟(1993)。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 心理。
李宜芳(2013)。國小二年級國語文低成就學童圖像識字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虹韻(2010)。線圖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兩步驟文字題之學習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碧茹(2010)。影帶自我示範教學結合手足介入對自閉症兒童與其手足互動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杜正治(2006)。單ㄧ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
周台傑、邱上貞、宋淑慧(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臺北:心理。
孟瑛如(2006)。讓孩子專心的方法。園區生活,101,70-72。
孟瑛如(2010)。不要比較,只要教我/親職教育貼心手冊。臺北:心理。
孟瑛如(2012)。情緒行為障礙學生之行為問題與處理策略手冊。臺北:教育部。
孟瑛如(2013a)。看見特殊,看見潛能/特殊生教師家長貼心手冊(二版)。臺北,心理。
孟瑛如(2013b)。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二版)。臺北,五南。
孟瑛如(2013c)。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三版)。臺北,五南。
孟瑛如、田仲閔、魏銘志、周文聿(2015)。國民小學4-6年級閱讀理解診斷測驗(Elementary School Reading Comprehension Diagnostic Assessment/Grades 4-6,RCDA/ Grades 4-6)。台北,心理。
孟瑛如、陳志平、彭文松、陳明終、呂秋蓮(2015)。運用次層次分析探討國小普通班教師面對ADHD學生運用因應策略與實施成效之研究。特教論壇,19,102-115。
孟瑛如、陳秀鳳、謝瓊慧(2011)。國小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生之學校支持、教學調整及教養策略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11,45-58。
孟瑛如、陳季翎、謝瓊慧 (2013)。國小階段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特徵調查研究。特教論壇,14,40-56。
孟瑛如、謝瓊慧(2012)。國小ADHD出現率、鑑定、藥物治療與教養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5,1-36。
孟瑛如、簡吟文(2014a)。孩子可以比你想得更專心/我的注意力遊戲書。臺北:心理。
孟瑛如、簡吟文(2014b)。孩子可以比你想得更專心/談注意力訓練。臺北:心理。
孟瑛如、簡吟文、邱佳寧、陳虹君、周文聿(2015)。國民小學5-6年級數學診斷測驗(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Diagnostic Assessment / Grades 1-2,MDA/ Grades 1-2)。台北,心理。
孟瑛如、簡吟文、陳明終、呂秋蓮(2015)。一般教師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模式之探討:以北部地區國小為例。特教論壇,19,116-130。
孟瑛如、簡吟文、陳虹君、張品穎、周文聿(2014)。電腦化注意力診斷測驗。臺北:心理。
孟瑛如、蘇肖好、簡吟文(2008)。澳門地區小學學生數學診斷測驗之建置與發展。特教論壇,4,56-68。
林例蓉(2012)。觸覺數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增進數學計算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5。
林瑞棻(2014)。以團體探究法提昇國小六年級低成就學童閱讀理解與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詣傑(2011)。桌球運動對改善國小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鋐宇、張文典、洪福源(2011)。國小學童注意力發展趨勢之探究。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39-50。
林韓司(2003)。影像回饋對羽球反手發短球動作技能學習的影響。臺東大學體育學報,1,21-37。
林寶貴、李旭原(2006)。特殊教育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施顯烇(1995)。嚴重行為問題的處理。臺北:五南。
柯明秀(2014)。摘要策略對國小四年級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孟慧(2014)。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系統及直接教學法於國小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惠萍(2007)。自我教導策略對低成就學童專注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心理。
洪儷瑜、張郁雯、邱彥南、蔡明富(2004)。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學校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
高來弟(2013)。電腦輔助學習對生字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低成就學童為例。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惠媚(2012)。心智圖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滋培(2013)。同儕教導對提升國小六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童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瑞純(2013)。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低成就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瑞蘭(2008)。自我管理策略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課堂專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舒淳(2012)。不同虛擬教具教學對提升國小低成就學童位值概念之成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曉露(2012)。社會認知模式結合概念構圖策略提升國小國語低成就學生寫作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生玉(1995)。國中學生成敗歸因和學業冒險取向、學習失敗容忍力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59-76。
郭為藩(1986)。特殊教育名詞彙編。臺北:心理。
陳于倩(2012)。以英語圖像故事記憶模式提升國小五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生字詞學習成效之補救教學應用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月英(2001)。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41(2), 21-26。
陳秀蘭(2012)。希望感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弱勢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東陞(1993)。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研習資訊, 9(3),17-21。
陳芳筠(2011)。多媒體融入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生為對象。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良(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對提升國小六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分數除法運算學習成效之研究。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柏為(2013)。直接教學法結合簡報軟體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除法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盈伶(2007)。錄影自我仿效對改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而童上課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華(2014)。精緻化教學策略於國小一年級低成就學童注音符號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榮章、王琦正、譚醒鴻(2010)。影像回饋介入精熟學習對不同能力學生在棒球揮擊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南科大學報,29,179-190。
陳慧芬(2011)。希望理論在提升國小六年級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曉屏(2014)。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對國小低年級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曉鈴(2011)。以合作學習提升國小低成就學生解數學文字題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彌(2011)。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臺東特教,27,25-29。
曾靜華(2014)。桌上遊戲哆寶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童之字彙能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鈕文英、吳裕益(2011)。單一個案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洪葉。
黃力貞(2008)。自我教導策略在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兒童學科作業完成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于玲(2012)。故事結構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永和(2013)。低成就學生的特質與輔導。新北市教育季刊,9,19-23頁。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53-60。
楊坤堂(2008)。學習障礙導論(二版三刷)。臺北:五南。
葉玉嫥(2012)。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國小特殊教育,53,67-76。
鄒小蘭、李惠藺(2002)。國小兒童專注力量表指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廖克玲譯著(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臺北:允晨。
廖榮啟(2007)。班度拉之社會學習理論在提昇資優親職教育上的應用。屏東特殊教育,15,1-9。
劉奕孜(2010)。好行為競賽對改善國小融合班兒童課堂專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金吉(2012)。同儕協作導向數位補救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生學習生活化數學之影響。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富美(1976)。國民小學低成就兒童家庭背景之分析研究,嘉義師專學報,7,206-233。
謝玉玲(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一年級低成就學生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秀妹(2013)。不同回饋型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簡吟文,孟瑛如(2009)。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建學報,20,25-52。
蘇怡菁(2013)。國小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注意力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41,53-64。
蘇清守(1987)。父母的人格對資優子女的影響。資優教育季刊,22,20-22。
鐘淑娟(2011)。運用心智圖策略提升國小五年級低成就學童閱讀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西文部分
Anastasia, A. (2010). Promoting road safely for preadolescent boy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role of attentio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afe and dangerous road crossing si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5(2), 127-135.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tts, J., Mckay, J., Maruff, P., &Anderson, V. (2006).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ed attention in children: The effect of age and task load. Child Neuropsychology, 12, 205-221.
Brown,T.E. (2008). ADHD comorbidities:Handbook for ADHD compilcation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2nd ed.) Arlington,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Buggey, T., & Ogle, L. (2012). Video self-model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49(1), 52-70.
Carsten, U., Andres Hao Ming, N., Carolin, O., Silke, S., Nicol, W., Rainer, S., Eric, H., & Michael, D. (2009).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reveals gender-specific alterations of executive 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Research,168(2), 102-109.
Cooper, J. O., Heron, T. E., & Heward, W. L. (2007).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Dowrick, P.W. (1991). Practical guide to using video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NY: Wiley Interscience.
(1990). Managing atten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NY: A 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Gorard, S. & Smith, E. (2004). What is ‘underachievement’ at school?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4 (2), 205-225.
Heering, P. W., & Wilder, D. A. (2006). The use of dependent group contingencies to increase on-task behavior in two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29, 459-468.
Horner, R. D., & Baer, D. M. (1978). Multiple-probe technique: A variation on the multiple baseline desig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1, 189–196.
Kazdin, A. E. (2010). Single-case research designs: Methods for clinical and applied settings (2nd e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lenberg, L., Korkman, M., & Lahti-Nuuttila, P. (2001).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in 3- to 12-year-oldFinnish children. DevelopmentalNeuropsychology,20(1), 407-428.
Nati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o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0). Evidence-Based Practice Brief: Video Modeling. Nati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on ASD.
Parmar, R.S., & Cawley, J.F. (1991). Challenging the routines and passivity that characterize arithmetic instruction for children with mild handicap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12, 23-32.
Ridderinkhof, K. R., & van der Molen, M. W. (1995). A psychophysiological analysis of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ability to resist interference. Child Development, 66(4), 1040-1056.
Rosenthal, T. L., & Bandura, A. (1978).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An Empirical Analysis(2nd ed.), Psychological Model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p. 620-660). NY: Wiley.
Sparzo, F. J., & Poteet, J. A. (1989). Classroom behavior: Detecting and correcting special problem.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Swaggart, B. L. (1998). Implementing a cognitive behavior management program.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3(4), 235-238.
Tawney, J. W. & Gast , D. L. (1984/1994).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Zukier, H., & Hagen, J. W. (1978). The development of selective attention under distracting conditions. Child Development, 49, 87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