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瓊芳
CHIU, CHIUNG-FANG
論文名稱: 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之調查研究
A Survey Study o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After-School Programs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Taoyuan-Hsinchu-Miaoli area.
指導教授: 李安明教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國小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實施成果
外文關鍵詞: After-School Programs at Elementary Schools, Current Implementation, Effect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桃竹苗國小教師於國小課後照顧班之實施現況、實施策略及實施成果之知覺上差異情形,以提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推動、實施國小課後照顧之參考。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輔以訪談法進行研究。主要研究工具為「桃竹苗地區國小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之調查研究」及「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訪談大綱」。問卷調查對象以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為主,共抽取100所學校,包括教師代表532位;訪談對象以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國小級任教師、國小課後照顧班教師各兩位代表,一共抽取六位教師做為訪談對象。在問卷調查方面,回收後以描述統計、t考驗、卡方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然後就分析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之結論摘要如下:
    一、桃竹苗地區目前有九成以上教師知道國小課後照顧班,其中五成教師認為應辦理課後照顧班。
    二、學生參與情形受各校開班情況影響,以一週辦理五天為較多數。
    三、擔任課後照顧相關事務之教師以參與1至2年為較多數,其主要負責事務為學生照顧。
    四、目前辦理國小課後照顧班以「師資來源」為主要實施困難。
    五、不同性別、年資、職務教師背景變項所知覺之於辦理課後照顧班之實施現況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學校規模、學校位置教師所知覺之課後照顧班之實施現況有顯著差異。
    七、桃竹苗地區國小課後照顧班之辦理模式以學校自辦為主要辦理模式;師資來源,以校內合格教師兼任為主要來源;班別規劃,以區分為低、中、高三班為主要班別規劃,其中以低年級為較多;課程設計而言,以作業指導為主。
    八、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校背景變項教師所知覺之「班別規劃」有顯著差異。
    九、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教師所知覺之學生「作業書寫表現」、「藝能表現 」、「人際互動」有顯著差異。
    十、不同學校規模、學校位置等背景變項教師所知覺之實施成果有顯著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國小教育行政人員、國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相關研究做為參考:

    壹、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提出課後照顧班辦理的多元基本原則,下放各校依循彈性實施。
    二、明定補助條件,嘉惠真正需要之學子。
    三、訂定課後照顧評鑑制度,獎勵績優學校。
    貳、對國民小學行政人員的建議
    一、獎勵參與課後照顧班之教師。
    二、師資配置上採取校內教師與外聘教師合作之方式。
    三、辦理家長講座,建立正確教養觀念。
    参、對國民小學教師的建議
    一、教師主動、積極參與,維護學童學習權益。
    二、與課後照顧班教師、參與學童家長進行溝通,以了解學童學習情況。
    肆、另針對研究對象、研究結果推論及研究方法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國小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實施策略、實施成果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課後照顧班之意義 11 第二節 我國國小課後照顧班之沿革及實施策略 16 第三節 我國課後照顧相關方案之推動 22 第四節 國小課後照顧班之實施困難 31 第五節 國小課後照顧班的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6 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2 第一節 桃竹苗地區國小課後照顧班之實施現況分析 68 第二節 桃竹苗地區國小課後照顧班之實施策略分析 86 第三節 桃竹苗地區國小課後照顧班之實施成果分析 105 第四節 訪談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114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0 第一節 結論 130 第二節 建議 133 參考文獻 136 壹、中文部分 136 貳、英文部分 141 附錄 142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 142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143 附錄三 正式調查問卷 166 附錄四 訪談大綱 159 附錄五 訪談摘要稿 162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什麼樣安親班讓父母安心(2003年6月21日)。中央日報, 25 版。
    古君智(1992)。雙生涯職業婦女家庭支持、親職角色與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行政院教改會(1996)。總諮議報告書。2007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我國課後托育服務的啟示。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3,235-256。
    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1,19-38。
    李翠齡(2004)。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YMCA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定(2003)。公共政策。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邱上真(1992)。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評量—認知取向。特殊教育季刊,43,1-6。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學習輔導,397-428。台北市:心理。
    李緒武(1993)。保障教育機會均等。中國時報,1993年9月1日。
    李咏吟(1990)。改進國中低成就學生學習技巧之團體輔導模式。彰化師大輔導學報,13,53-77。
    呂慧珍(2004)。國民小學實施課後托育之個案研究-以台中縣偏遠地區一所國民小學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班,未出版,台中縣。
    呂慶文(2007)。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照顧服務現況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清山、林天祐(1998)。教育名詞: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料與研究,21,69。
    吳清山、賴協志(2007)。台灣初等教育改革的省思:1994-2007。教育資料集刊,33,1-27。
    林佑璐(2006)。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洧宏(2006)。台灣課後安親業未來經營發展之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海清(2005)。兒童課後問題面面觀。研習資訊,22,6-15。
    林進山(1995)。從課後活動班談開放教育的實施。北縣教育,10, 50-54。
    林麗月(2002)。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優先區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報告。師大學報,46(1),45-65。
    胡家戀(2003)。運用除法教學模組於國小三年級除法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范信賢、陳美如(2005)。放學後的生活:國民中小學學生課後學習質量之研究(第一年報告)。國立教育研究籌備處93年度研究成果報告彙編(一)。台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
    高淑玲(2006)。從兒童的觀點來看課後照顧方案-以花蓮縣非營利機構為例。慈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徐諶(1996)。雙頭馬車如何行。師友,353,6-10。
    孫志麟(1994)。教育財政的衡量:一個架構的探討。教育研究,39,25-36。
    莊珮瑋(2001)。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17-18。
    陳雅萍(2006)。台中縣市國小實施課後照顧服務之調查。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奎憙(1993)。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郭為藩、林清江、蓋折生、陳柏璋(1986)。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踐。理論與政策。創刊號,29-39。
    陳久五、高瑞芝、董道興、郭千綺、林約酉、王曉雯(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初探。教育研究資訊,4,100-114。
    張民杰(2005)。師資生從事國小數學科服務學習之行動研究-課後輔導的成效與建議。國民教育學報,14,135-157。
    張秀樺(2006)。學童家長對學齡兒童課後托育偏好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134 。
    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87-111。
    教育部統計處(2007)。96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別資料。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10日,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ebooks/edu96/index.htm?open
    教育部(2005)。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10日,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8777001/96hand/96hand.htm
    教育部(2005)。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10日,網址:http://www.sj2es.tnc.edu.tw/edufirst/93plan/index.htm
    教育部(無日期a)。精緻國民教育發展方案。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10日,網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ElectricPost/96/960402.doc
    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33,233-262。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藿(2007)。英政府投注巨款延長學校服務時間。教育研究月刊,161,140-142。
    馮燕(2001)。各國學齡兒童課後照顧方案。兒童福利期刊,1,195-208。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蓓瑛(2001)。台北市國小特殊班課後輔導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朝祥(2002)。國小附設安親班,家長就無後顧之憂。國策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10日。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B-091-061.htm
    楊惠芳(2006)。延長課後照顧-親師不同調。國語日報。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10日。網址:http://www.mdnkids.org.tw/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46297
    楊巧玲(2007)。美國教育政策發展及其啟示。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教育資料集刊,36,153-170。
    董媛卿(1994)。補救教學-資源教室的運作。台北市:五南。
    劉世閔(2005)。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台北市:心理。
    劉翠華(1990)。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三個社區為
      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劉淑雯(1990)。私立課後托育教師專業能力、工作滿意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望崢(1987)。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謝佩容(2007)。以行動研究改善弱勢之家庭國小學童「課後輔導方案」執行的歷程。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顏千淑(2005)。台中市雙生涯家庭國小子女課後托育服務安排與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貳、英文部分
    Ascher, C. (2006). CLB’s supplemental educational services: Is this what our students need? Phi Delta Kappan, 88(2), 136-141.
    Berne, R., & Stiefel, L. (1984). The measurement of equity in school finance.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elfield, C. R., & d’Entremont, C. (2005). Privatization after school: Will disadvantaged students benefit from a free market in supplemental education service? American School Borad Journal, 192(5), 28-31.
    Chung, A. (2000). After-school programs: Keeping children safe and smart.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leman, J. S. (1990).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London, UK: Westview.
    Halpern, R. (1999). After-school problem for low-income children: promise and challenges .The Future of Children,19(2), 81-95.
    Mahoney, J.L.,Lord, H., & Carryl, E. (2005).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after-school problem particip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motivation attributes for disadvantage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76(4), 811-825.
    Noam, G. G. Biancarosa, G. and Dechausay, N. (2003). Afterschool education: Approach to an emerging field,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Posner, J.K., & Vandell, D.L. (1994). Low-income children’s after-school care: Are there beneficial effect of after- program. Children Development, 65, 440-456.
    Rosenthal, M. K. (1991). Behaviors and beliefs of caregivers in family day care: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and work environment.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6, 263-283.
    Vandell, D.L.,& Shumow, L. (1999). After-school child care programs, Future of Children, 9(2): 64-8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