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玉玲
Wu, Yu-Ling
論文名稱: 金門地區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專業成長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in Kinmen area
指導教授: 王為國
Wang, Wei-Kuo
口試委員: 彭煥勝
Peng, Huan-Sheng
李俊湖
Li, Jun-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專業成長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教學人員
外文關鍵詞: professional grow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依據教學人員的實務經驗,探討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執行推廣教育的過程中,教學方面專業成長的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期間從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間,以訪談、觀察及文件資料分析等方式進行田野調查,瞭解五位教學人員進行增能學習與專業成長之歷程,研究發現包括:
    一、 教學人員從事教學工作背後重要的生命經驗,包含成長背景、學科背景、信仰的引導、建立知識庫等層面。
    二、 教學人員專業成長的方式包含自我省思與評鑑、教學觀察與對話、教學檔案製作、進行教學行動研究、成立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輔導教師的長期輔導等層面。
    三、 教學人員專業成長的內容包含培養環境素養、建立環境教育的知識領域、運用課程設計與教學規劃實施環境教育、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和包容性等層面。
    四、 教學人員專業成長的困境包含缺乏環境教育機構,缺少團體互動共好與經驗傳承的客觀環境、缺少彼此的交流和長期研究與輔導、缺少讓教學人員更多上場講課的機會、教學者缺少將教育融入生活、缺少對教學人員進行多元評量六個層面。
    五、 教學人員的主動積極、好奇心強、熱情正向、利他的目標導向和樂於分享的特質帶領其持續進行專業成長;影響教學人員專業成長之內在因素包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及工作幸福感。
    六、 影響教學人員專業成長之外在因素包含學習對象的回饋、同儕關係、成功榜樣及組織的經營與制度。
    依據研究發現,對於未來環境教育教學人員的專業成長活動、教學,與後續的行動研究及長期輔導,提出對環境教育主管機關、教學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具體建議。

    關鍵字:專業成長、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教學人員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eaching staff,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promotion education.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from April 2023 to March 2024, fiel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through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empowering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of five teaching staff.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
    1. The important life experience behind the teaching work of teaching staff, including growth background, subject background, guidance of beliefs, establishment of knowledge base, etc.
    2. Methods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ing staff include self-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 teaching observation and dialogue, creation of teaching files, conduct of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long-term coaching by teaching tutors.
    3.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ing staff includes cultivating environmental literacy, establishing the knowledg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s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planning to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learner learning and inclusiveness.
    4. Dilemmas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ing staff include the lack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lack of an objective environment for group interaction and sharing of experience, the lack of mutual exchanges and long-term research and guidance, the lack of opportunities for teaching staff to give lectures, and the lack of teachers. There are six aspects of integrating education into life and lack of multi-evaluation of teaching staff.
    5. Teaching staff’s initiative, curiosity, enthusiasm, altruistic goal orient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share lead them to continue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intrinsic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ing staff include personality traits,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work happiness.
    6. Extern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ing staff include feedback from learning subjects, peer relationships, successful role models, and th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and system.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uthorities, teaching staff and future research regarding professional growth activities, teaching, follow-up action research and long-term coaching for futur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Keyword: professional grow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專業成長的意義和歷程 7 第二節 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專業成長的影響因素 27 第三節 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專業成長相關之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資料蒐集 49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2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55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7 第八節 試探性研究的啟示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專業成長歷程 59 第二節 影響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專業成長之內在因素 88 第三節 影響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專業成長之外在因素 101 第四節 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專業成長之綜合討論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啟示 128 參考文獻 131 中文部分 131 英文部分 137 附錄 139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39 附錄二 知情同意書 144 附錄三 試探性研究的內容 145   表目錄 表2-1 世界環境教育發展的重要歷程(1948~2011) 8 表2-2 金門地區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取得認證的方式 10 表2-3 金門地區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專業領域明細表 11 表2-4 以學歷取得認證者專業領域分布情形 11 表2-5 以訓練取得認證者專業領域分布情形 12 表2-6 環境教育教學人員的專業成長類別、內容及項目 23 表3-1 研究參與者資料 38 表3-2 訪談大綱的題目 42 表3-3 資料代碼解說 53 表3-4 資料編碼解說 54 表4-1 研究參與者重要生命經驗向度 65 表4-2 研究參與者專業成長方式向度 73 表4-3 研究參與者專業成長內容向度 82 表4-4 影響金門地區教學人員專業成長困境向度 87 表4-5 影響研究參與者專業成長的內在因素向度 100 表4-6 影響研究參與者專業成長的外在因素向度 111   圖目錄 圖3-1 研究流程圖 4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Agyris, C., Putanam, R. & Smith, D. M.(2000)。行動科學〔夏林清譯〕。遠流。(原著出版年於:1985) 。
    Baumgardner, S. R. & Crothers, M. K.(2011)。正向心理學〔李政賢譯〕。五南。(原著出版年於:2009) 。
    Carson, R.(1996)。寂靜的春天〔李文昭譯〕。晨星。(原著出版年於:1962) 。
    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五南。(原著出版年於:1994) 。
    Lear, L.(2013)。瑞秋卡森-自然的證人〔高子梅、鄭景文譯〕。晨星。(原著出版年於:2009) 。
    Schultz, D. & Schultz, S. E. (1998) 。人格理論〔車先蕙、李燦如、帥文慧、陳正文、劉南琦譯〕。揚智。(原著出版年於:1994) 。
    王昱人、藍天雄(2019)。運用幸福感促進工作績效研究。中華管理發展評論,8(1),9-23。https://doi.org/10.6631/JCMD.201906_8(1).0002
    王為國(2015)。以專業社群促進實習生的專業成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7),35-36。
    王喜青(2002)。國家公園解說員環境教育與環境解說專業發展需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喜青(2020)。探討臺灣環境學習中心環境教育教師重要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實務工作者之觀點〔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喜青、周儒(2020)。探索臺灣環境學習中心教師專業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科學教育學刊,28(1),49-73。https://doi.org/10.6173/CJSE.202003_28(1).0003
    王喜青、林慧年、陳維立、周儒(2011)。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教師專業職能表現及成長需求初探。環境教育研究,9(1),75-108。https://doi.org/10.6555/JEER.9.1.075
    王順美(2020)。實作為基礎的師培環境教育課程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3(1),27-52。https://doi.org/10.3966/207136492020041301002
    古明峰(2012)。國小實習教師同儕專業成長團體實施效果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1),31-60。https://doi.org/10.6925/SCJ.201203_8(1).0002

    史美瑤(2014)。混成學習(Blended/Hybrid Learning)的挑戰與設計。評鑑雙月刊,50,34-36。
    全國法規資料庫a(2023)。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及管理辦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O0120006
    全國法規資料庫b(2023)。環境教育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O0120001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華泰。
    吳俊憲(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三化取向理念與實務。五南。
    宋重志(2020)。環境教育人員核心能力之內涵與行為指標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俊湖(2002)。教職員發展:在學習社群提昇領導的實際做法。課程與教學,5(4) 155-159。https://doi.org/10.6384/CIQ.200210.0155
    李俊湖(2007)。評鑑教師專業成長之可行途徑。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3屆年會暨第13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台大集思會議中心,中華民國。http://www.bm.nsysu.edu.tw/tutorial/iylu/43/B3-3_025.pdf
    李俊達(2017)。教學行動研究的規劃與推動。載於張德銳、李俊達(編),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頁173-196)。五南。
    李嘉琪、溫景財(2020)。金門縣中、小學教師職場友誼、職場幸福感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國立金門大學學報,8(2),27-43。
    周邑駿(2011)。初探陽明山國家公園從業人員參與環境教育腳色功能與態度〔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淑卿(2004)。教師的課程知識內涵及其對師資教育的意義。課程與教學季刊,7(3),131-144。https://doi.org/10.6384/CIQ.200407.0131
    周儒、姜永浚(2013)。透過德懷術探討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環境教育研究,9(2),1-32。https://doi.org/10.6555/JEER.9.2.001
    林奇蓉、陳怡伶(2019)。遊說對於污染稅的影響。農業與經濟,63,79-103。
    林明瑞、李春蓮(2020)。成為環境教育場域優秀解說志工之影響因素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 15(2),61-83。
    林美岐(202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歷程之行動研究-以「戶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美芳(2017)。臺北市國中教學輔導教師服務領導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修竹、劉盈君、王美惠、蔣欣欣(2021)。護理系學生自由談團體的探索。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7(3),3-15。
    林逢祺、洪仁進(2014)。啟蒙、對話與轉化:教師成長之路。學富。
    林雪惠、潘靖瑛(2012)。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性之統合分析。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6,23-59 。
    邱華慧(2020)。大班教學環境中即時反饋及適性化學習系統的應用對大學生學習成效和投入的影響。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3(1),101-128。https://doi.org/10.3966/207136492020041301005
    邱憲義(2018)。高中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中介變項、學校組織文化為調節變項〔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邱懷萱(2012)。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胡慧宜(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規劃與推動。載於張德銳、李俊達(編),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頁197-226)。五南。
    徐新逸、郭盈芝(2021)。數位學習在技職教育的研究現況及趨勢分析。教科書研究,14(3),79-124。https://doi.org/10.6481/JTR.202112_14(3).03
    高翠霞、高慧芬、范靜芬(2014)。「環境教育人員」之專業職能初探。環境教育研究,10(2),51-72。https://doi.org/10.6555/JEER.10.2.051
    高翠霞、楊嵐智(2021)。環境教育人員職能內涵及其對專業發展培訓的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7), 171-187。
    張有恆、劉恩廷(2018)。組織變革對工作滿意、組織承諾、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機場公司為例。航空安全及管理季刊,5(1),1-41。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
    張家銘、孫美蓮、林素婷、邱瀞瑩(2018)。國高中體育教師之教師專業能力、自我效能感對幸福感之影響。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5(4),36-53。https://doi.org/10.6214/JSRM.201812_15(4).0003
    張素貞、李俊湖(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成效評估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14,95-124。https://doi.org/10.6724/ERR.201408_(114).0004
    張媛甯(2012)。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N科技大學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5(1),49-74。https://doi.org/10.6764/JTEPD.201206.0049
    張華娗(2015)。影響年輕世代環境行動者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形成歷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雅博(2007)。利用植物監測及淨化大氣微粒污染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德銳(2006)。教師自我評鑑與專業成長計畫。中等教育,57(5),20-35。
    張德銳、高紅瑛、康心怡(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系統:實務手冊與研究。五南。
    張德銳、高敏麗(主編)(2014)。臺北市中小學教師服務領導故事集。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教育部a(2023)。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站https://www.greenschool.moe.edu.tw/gs2/ee/authlist.aspx
    教育部b(2023)。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作業要點(民國 113 年 2 月 7 日)修正公布。https:// 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567
    莊潔、高翠霞(2021)。2011-2020 年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展延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7(1),1-48。https://doi.org/10.6555/JEER.17.1.001
    許世璋(2003)。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121-139。https://doi.org/10.6173/CJSE.2003.1102.01
    許世璋、李曉珊(2004)。影響三位花蓮環保團體領袖其環境行動養成之生命歷程探索。環境教育學刊,3,57-75。
    郭志安、吳昭儀(2020)。Kahoot! 線上即時反饋系統對學生的專注力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綜合高中經濟學課程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4(1),21-37。
    陳冠縈(2013)。國小自然科教師教學檔案省思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彥廷、康木村、柳賢(2010)。同儕對話促進兩位國中數學教師教學反思與專業成長。科學教育學刊,18(4),331-359。 https://:doi.org/10.6173/CJSE.2010.1804.03
    陳美如、彭煥勝(2016)。探尋一段臺灣課程發展史-板橋模式的回顧與前瞻。教科書研究,9(1),1-36。 https://:doi.org/10.6481/JTR.201604_9(1).01
    陳莉榛(2016)。教師領導者之實踐分析〔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湘寧(2010)。林務局人員自然教育中心專業知能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萬淇(1995)。個案研究法。華泰。
    曾鈺琪(2019)。臺灣國中青少年之自然連結量表編製與信效度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7(4),323-345。https://:doi.org/10.6173/CJSE.201912_27(4).0006
    鈕文英(2017)。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
    黃文卿(2002)。台灣地區國家公園永續經營管理指標之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俊傑(2004)。同儕觀察教學之實施案例。課程與教學,7(2),151-172。https://:doi.org/10.6384/CIQ.200404.0151
    黃若飴、吳淑卿(2020)。成就動機及目標取向對自我效能及學習表現的影響。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18,1-20。
    黃教彥(2013)。從《水俁公約》細說汞污染(上):工、礦業開發大幅破壞自然界汞平衡。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94500
    黃雙偉(2010)。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知研究-統合分析取向〔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中台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育寧、劉記帆、謝沛蓁、莊英萬(2018)。「不塑行動」實踐之教學行動研究。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4,5-21。https://:doi.org/10.6980/NUTCPE.201805_(14).0001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明文。
    楊玲珠、張德銳(2017)。教學輔導教師的規劃與推動。載於張德銳、李俊達(編),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227-247頁)。五南。
    楊國樞、余安邦(1992)。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桂冠。
    楊深耕(2003)。以馬濟洛(Mezirow)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資料與研究,54(9),124-131。
    葉欣誠(2013)。全國環境教育的推動與展望。環境工程會刊。
    詹敏慈(2015)。私立科技大學教師工作壓力、自我效能、正向思考、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廖金貴(2014)。澎湖縣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乙儀、張瑞村、范雨潔(2015)。臺灣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之困境與展望。學校行政,96,196-215。https://doi.org/10.3966/160683002015030096011
    劉秀枝(2011)。私立幼兒園教師職場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幼兒教保研究,6,87-115。https://:doi.org/10.6471/JECEC.201102.0087
    劉榮嫦(2017)。教學檔案製作、評量與運用。載於張德銳、李俊達(編),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頁97-148)。五南。
    潘忠廷(2014)。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教師專業職能成長困境與突破-以奇萊自然教育中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孟耘、陳棟樑、陳俐文(2020)。教師進修動機、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夢的N次方」為例。兩岸職業教育論叢,4(1),45-47。https://:doi.org/10.6685/ASVEJ.202010_4(1).0005
    蔡惠青(2017)。教師自我評鑑。載於張德銳、李俊達(主編),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頁29-44)。五南。
    鄧美珠(2017)。教學觀察與會談技術。載於張德銳、李俊達(主編),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頁45-96)。五南。
    環境部a(2023)。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環境教育資訊系統。https://eeis.moenv.gov.tw/front/resources/ResSearch/item.aspx?id=208
    環境部b(2023)。環境白皮書。https://www.moenv.gov.tw/page/2369E6476D824780
    環境部c(2023)。環境教育認證系統。https://neecs.moenv.gov.tw/
    謝文全(2002)。學校行政。五南。
    藍武元(2015)。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分析評估-以羅東水資源回收中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羅雪瑞(2003)。從重要生命經驗探討國家公園解說員環境素養之建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際。五南。


    英文部分

    Brand, B. R. & Moore, S. J. (2011). Enhancing teachers’ application of inquiry-based strategies using a constructivist sociocultur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3(7), 889-913.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9500691003739374
    Clark, C. R., Heimlich, J. E., Ardoin, N. M. & Braus, J. (2020). Using a Delphi study to clarify the landscape and core outcome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6(3), 381-399. https://doi.org/10.1080/13504622.2020.1727859
    Díaz-Maggioli, G.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rnst, J. & Erickson, D.M. (201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a study of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f mentoring.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49 (5), 357-374. https://doi.org/10.1080/00958964.2018.1451813
    Five Phas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23)。Five Phas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https://www.readingrockets.org/article/five-phases-professional-development
    Gupta, R., Fraser, J., Shane-Simpson, C., Danoff-Burg, S. & Ardalan, N. (2019). Estimating scale, diversity,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in the U.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5(1), 75-91. https://doi.org/10.1080/13504622.2018.1435778
    Hayes, K. N., Wheaton, M. & Tucker, D. (2019). Understanding teacher instructional change: the case of integrating NGSS and stewardship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5(1), 115-134. https://doi.org/10.1080/13504622.2017.1396289
    Hsu, S. J. (2009).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affect environmental action: A confir mation study in eastern Taiw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5(4), 497-517. https://doi:10.1080/13504620903076973

    Kerr, K. (2020).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coteaching outdo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ross the elementary-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51 (1), 29-43. https://doi.org/10.1080/00958964.2019.1604482
    Li, D. & Chen, J. (2015).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on the 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action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1(4), 612-630. https://doi:10. 1080/13504622.2014.927830
    McVittie, J., Webber, G., Miller, D. & Hellsten, L. (2020). Pathways, philosophies, and pedagogies: conversations with teacher educators about the role of place-based learning. 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JEE), 23(1), 33-49. https://eric.ed.gov/?id=EJ1267341
    Megan Ennes, Danielle F. Lawson, Kathryn T. Stevenson, M. Nils Peterson & M. Gail Jones (2021). It’s about time: perceived barriers to in-service teacher climate chang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7(5), 762-778. https://doi.org/10.1080/13504622.2021.1909708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 Education (2019). Guidelines for Excellen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https://eepro.naaee.org/sites/default/files/eepro-post-files/professinal_development_guidelines_2019_0.pdf
    Robbins, J. (1987). Diet for a new America. Publishers Group West.
    Seo, E., Ryu, J. & Hwang, S. (2020). Building key competencies into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sing a modified Delphi approach in South Kore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6(6), 890-914. https://doi.org/10.1080/13504622.2020.1733493
    Velardi, S. H., Folta, E., Rickard, L. & Kuehn, D. (2015). The components of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science educators: a case study wi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project learning tree. 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Communication, 14(4), 223-231. http://doi.org/10.1080/1533015X.2015.1109484
    Yates, K., Reefer, A., Robertson, D., Hubbard-Sanchez, J., Huss, J. & Wilder, M. (2019). Educators’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Communication, 18(3), 207-218. https://doi.org/10.1080/1533015X.2018.145141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