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淑倩 |
---|---|
論文名稱: |
意識覺醒與社會連結:一位國小教師復元之旅的敘說探究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links: a Narrative Inquiry for recovery journey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
指導教授: |
成虹飛
許育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教師 、權威 、體制 、敘說 、女性 、不孕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uthority, institutional, narrative, women, infertil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這是一篇以自我敘說探究的方式進行書寫的論文,藉由一路探究自己生成的文化社會位置,穿越個人心理脈絡以及連結他人關係的圖像中,得以清晰自己的身形與位置,在探究過程中體悟、洗鍊、通往社會性連結,走向復元自己的路。以三個部分鋪成「敘說探究的學習歷程」、「探究自己的生成脈絡」、「探究中並行的行動歷程」。
研究者選擇以自我敘說的方式為探究題材,起心動念來自於企圖解套自身在小學實務場境中的無能量與困頓,藉著一路探究採印自身過往的生成脈絡,看見過往原生家庭位置、教育體制在自己身上所產生的作用力,恍然看見「依附」、「恐懼」的自己。經驗自己的恐懼,過度依賴也就褪身,分離與獨立緩緩冒芽。勇敢呈現、承認、接納自己的樣貌與社會位置時,過往綑綁於身的交雜細線層層鬆脫,藉著連結起教師自身該有的社會性學習責任時,間接打開多層次看教育的視框,不再迷眩於無止盡光環的追尋與認同,頓然看見自己小學教師社會位置的重要性,也點燃著教師內在源源不絕湧現的教育愛,勇敢的迎向自我與外在共構的教育路。
Abstract
Through the self-narrative inquiry, this study explored all the way of my self-generated cultural and social position, my psychological context and the imag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speciall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pprehending, practicing and social linking, the inquiry not only made my stature and position clear but also led me to the renewed journey. It included three parts "the learning progress of narrative inquiry", "the exploration of my own generation context" and "the parallel course of action in search."
The researcher, me, who was helpless and exhausted, chose self-narrative approach to construct the theme in an attempt to get out the troubles from the scene of the primary school. Through a full exploration of my own previous generation context, my former family-of-origin role and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al system, I suddenly realized the "attachment" and "fear" of my own. After experiencing the fears, I felt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instead of being over-reliant. Besides, after I bravely presented, admitted and accepted what I was, I was no more in a tense state. Applied to education; furthermore, combining self-exploration an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a teacher indirectly widened my eyesight of education. No longer indulged in the endless pursuit of pride and outer recognition, I suddenly not only realized that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society but also had a lot of passion for education. Hope I could confront the educational situations combined with internality and externality with courage.
參考文獻
方永泉(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原作者:Paulo Freire)。台北:巨流。
丘羽先(2008)。變的美學-一個顛覆傳統的治療視野(原作者:Bradford Keeney)。台北:心靈工坊。
王勇智、鄧明宇(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Riessman, C.K.)。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3年)
王慧婉(1997)。我們是一群女老師:集體認同與教育實踐的故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輔仁大學,新北市。
王曉薇(2005)。順流逆流-透過敘說‧找‧到‧一個國中輔導老師有意味的形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何月照(1996)。枯木再逢春-一個國中教師反映實踐的故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李文英(2000)。身體的包袱:一位國小老師身體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台北:天下。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台北:心靈工坊。
侯務葵(2008)。踏上未竟之路:發展教師專業社群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Altrichter,Posch & Somekh)。台北:遠流。
夏林清(2000)。行動科學(原作者:Chris Agyris,Robert Putnam,& Diana Mclain Smith)。台北:遠流。
夏林清(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原作者:SchÖn, D. A.)。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5年)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夏林清(2004)。教改陣地戰:基層教師的抗拒自主-教育改革出了什麼問題?。台北:五南。
夏林清(2010)。反映回觀:教育與諮詢實踐的案例研究(原作者:SchÖn, D. A.)。北京:教育科學。
翁開誠(2004)。行動研究:大家做、大家談。台北:五南。
翁開誠(2004)。當Carl Rogers遇上了王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一的啟發。應用心理研究,23,157-200。
黃淑玲、游美惠(2007)。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張麗鳳(2008)。從零到一---輔導教師成為集體改革行動者的歷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穎綺(2004)。你有沒有看見我的馬?-心靈療癒的意義(原作者:Guy Corneau)。台北:張老師。
鄧明宇(2000)。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輔仁大學,新北市。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台北:心靈工坊。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朝向自在的歷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顧燕翎、鄭至慧(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顏如禎(2006)。裁縫師的女兒-以「乖」作為抗拒保護色的小學老師(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韓良憶(2002)。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原作者:Natalie Goldberg)。台北:心靈工坊。
藍雲、陳世佳(2009)。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原作者:Parker J.Palmer )。台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