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靜儀 |
---|---|
論文名稱: |
網路輔助國小五年級外來種生物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鳳凰谷鳥園、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的教學網站為例 |
指導教授: | 許春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外來種生物 、網路教材輔助教學 、國民小學自然科 |
外文關鍵詞: | Alien species, internet-assisted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解網路教材輔助外來種生物教學對學童持有的外來種生物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之教學成效,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台中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童四班,隨機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每組各兩班。實驗組以研究者自編之「網路輔助外來種生物課程」進行教學;控制組則採一般方式的教學模式。研究工具為「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知識量表」、「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態度量表」、「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行為意向量表」。經由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網路輔助外來種生物教學,及一般講述外來種生物教學皆能有效提升學童對外來種生物持有的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且網路輔助教學法優於一般講述教學法。
二、網路輔助外來種生物教學不會因學生背景變項不同而造成學習成效的差異。
本研究亦提出研究結果應用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作為學校教師教學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In order to assess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the web-based learning platform as a teaching aid to the course of Alien Specie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in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this study used a quasi-experiment framework with the convenience sampling strategy. An experiment for validating this study was randomly arranged in two groups: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ling group from four classes of the fif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chung Cit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instructed by the materials of “the internet-assisted teaching for the course of Alien Species” (internet-assisted teaching ) while the controlling group was instructed by the regular teaching materials (regular teaching). Three learning scales namely knowledge scale, attitude scale and behavior scale were applied to examine students’ study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re were several findings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Both internet-assisted teaching and regular teaching generally improved students’ three learning scales for being possessed of alien species. Furthermore, internet-assisted teaching is better than regular teaching.
2. Internet-assisted teaching does not cause different learning-effect of students whose backgrounds are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of their further study are proposed for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the reference of relevant investigation.
一、中文部分
王怡今(2005)。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實施生物多樣性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佩蓮、劉佳均(1995)。落實與推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保工作。台灣教育,532,12-22。
王財隱(2004)。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境災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颱風、地震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聖賢(2006)。福寶濕地自然保育課程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適當性及濕地自然保育認知、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王懋雯(1991)。師範學院學生對環境教育之知識、態度及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大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毛群欽(2002)。大高雄地區國中小學生環境態度與水污染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石明卿(1989)。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3,265-318。
生物多樣性公約(CBD)(1992)。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bc.zo.ntu.edu.tw/cbd/index.htm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四次會議記錄(1998)。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biodiv.org/meetings/final-reports.aspx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五次會議紀錄(2000)。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biodiv.org/meetings/final-reports.aspx。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六次會議紀錄(2002)。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biodiv.org/meetings/final-reports.aspx。
古仁元(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網路教學教材網站之設計與成效研究-以國小月亮盈虧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江東祐 (2002)。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5)。資源保育常用辭彙,農委會林業特刊第七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印。
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明嘉(2006)。海洋環境教育教學對學童知識、態度與行為影響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佳容(2001)。運用網際網路促進國小高年級學生綠色消費行為之介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蓮(2005)。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昆蟲多樣性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李英慈(2006)。彰化縣國小教師對限塑政策相關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孟珊(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態度之調查。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淑真(2002)。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菁菁(2003)。網路資圓融入環境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知能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宋建奇(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巫偉鈴(1990)。五專學生環境問題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何一先(無日期)。外來種問題與台北地區外來鳥類紀錄(2000~2004)-上。中國野鳥協會。2006年10月18日,取自 http://www.taipeibird.org.tw/publish/moreinfo.asp?autono=802。
余欣怡(2005)。他山之石─日本的外來種管理。2006年11月18日,取自http://tasin.tfri.gov.tw/Article/article_content.php?id=21&p=3。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呂斯文(2002)。動物生態入侵殺手。國際農業科技新知,13期,6-12頁。
車參賢(1995)。台北市國中生對資源回收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佩舒(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林秀瞳(1996)。環境相關科系學生之環境典範、知識及行動意向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靜麗(2002)。台南市國小師生利用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環境教育教學活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應本(2004)。一個國小鳥類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曜松(1998)。生物多樣性。社教雜誌,245(12):10-13。
林曜松、趙榮台(1998)。維護生物多樣性與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14-15頁。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金恆鑣(2006)。森林健康與生態安全-外來種入侵的根本問題。林業研究專訊,13(3),1。
邵廣昭、邱郁文(2003)。海洋生物入侵種之現況與管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入侵種生物管理研討會論文集。103-110。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吳筱萍、梁世雄、謝寶森(2003)。外來種魚-琵琶鼠魚。自然保育季刊,43,71-75。
吳姍樺(2006)。淺談生物入侵。林業研究專訊,13(3),2-3。
吳運全(2002),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為生態旅遊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吳學平(2005)。沙崙苗圃遭入侵紅火蟻為害之防治處理情形。台灣林業,31(1),55-61。
吳鵬兆(2001),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憲徵(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溼地保育的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漢寶溼地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洪俐玲(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唐介華(2004)。從日本的小學資訊教育來看我國目前積極推動的「資訊融入教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37期。2006年11月18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7/37-06.htm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25-34。
徐健倫(1998)。我國師範校院職前教師之河川生物環境概念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高瑞卿、洪聖峰(2001)。台北植物園水生植物池外來種生物危害之問題與維護研究。農政與農情,107,82-83。
陳志忠(2006)。宜蘭縣國小教師對外來種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志欣(2003)。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是瑩、曾怡禎(1991),台灣地區國小教師環保意識調查研究。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頁,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台北。
陳秋澕(1999)。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陳朝堂(2004)。溫寮溪河川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河川保育知識、態度與行動技能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萌智(2004)。網路教學理論與實作,臺北市︰文魁資訊出版社。
陳雅平(2005)。「宜蘭綠色博覽會教學方案」中國小六年級學童生物多樣性知識與保育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冠如(2005)。臺中地區國小教師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建志(2004)。外來種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台灣博物,23(4),10~13。
陳韻如(2003)。台灣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哪些資源正在流失?,2006年9月30日,取自︰http://bc.zo.ntu.edu.tw/article/005.htm
郭金水(1992)。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概念研究:環境責任。台北師院學報,10,177~214。
郭金水(1998)。國民小學學生環境責任概念之研究。臺北師院學報,11,251-286。
許世璋(1997)。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學生環境行動與其他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八十九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01-314頁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和入侵種管理(2001)。國際保育通訊季刊,9(2),3-5。
游雅如(2001),花蓮縣國小學生自然保育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黃政傑(1988)。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乾全、黃松元、高慧芬、董貞吟、吳裴瑤、陳淑齡(1991)。台灣地區教師環保在職研習追蹤評估及課程內容建構分析。衛生教育論文集,5,1-43。
黃琮良(2004)。非同步網路教學運用於國小資訊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黃德昌(2005)。入侵種生物之現況與管理。國政研究報告,科經(研)095-010號。
黃耀慧(2005)。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柏璋(2005)。外來種生物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及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彭文萱(2007)。外來種生物繪本電子書的製作與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彭立(2004)。國民小學鳥類生態與保育課程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張明雄(2005)。台灣淡水魚多樣性。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2006年12月26日,取自http://wagner.zo.ntu.edu.tw/sos/sosknow/sosknow_1_3.htm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傅木龍(1991)。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湯奇霖(2006)。教科書內容及教師對「外來種」之詮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楊吉宗(1998)。談「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育季刊,22,60。
楊宏達(2006)。線上多媒體輔助教學網頁教材之製作研究-以能源利用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20,1~32。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239-250頁。台北市:明文書局印行。
楊國賜(1997)。談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環境教育。33:2-7。
鄒東明(2002),中山大學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以生科系和企管系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趙心慧(2006)。中部地區民眾經常錯誤的自然保育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趙榮台(1994)。入侵種及其資料庫。農委會林業研究專訊,第11卷,第4期,12-14。
趙榮台(1998)。<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發展。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林耀松編:4-13。
趙榮台(1999)。生物多樣性公約,教師及公務人員生物多樣性及永續發展研習班---海洋生物多樣性,1-34。
趙榮台(2003)。美國的外來入侵種管理現況。入侵種生物管理研討會論文集,6-15頁。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廖敏琪(2004)。由國小學童參與校外教學探討環境教育之實施成效-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克明(2003)。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自然保育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以溼地保育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蔡宜霖(2001)。雲林縣麥寮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台塑六輕廠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蔡佳伶(1994)。師範學院學生紙張回收行為意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孟宜(民89)。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輝毅(2004)。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鄧瑞祥(2006)。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東昇(1994)。高中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家宏(2003)。台灣地區外來生物管理體系建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歐陽嶠暉(1992)。環境保護教育邁向新里程。環境工程會刊,3(1),16~18。
賴弘智、郭世榮、陳哲俊、陳淑美、郭建賢、熊文俊、黃健政、馮淑慧、蕭泉源、陳義雄、陳天任、施志昀、鄭文騰、黃榮富(2006年7月)。外來魚種之危害分析、防治對策。台灣地區入侵水產生物現況及防治策略研討會論文集,1-19。
劉威男(2004)。一個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謝光普(2006)。綠島歸化植物初步匯整。自然保育季刊,53,40-44。
謝雯凱(2005)。外來種防治管理:歐洲嘗試共同策略。2006年11月18日,取自http://tasin.tfri.gov.tw/Article/article_content.php?id=16&p=2
謝伯娟、林曜松(1999)。外來種生物對生態體系之影響。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訓練論文集,244-257。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謝佩靜(2000)。國小學童生態平衡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仁德(2000)。外來種與放生問題。2000生物多樣性保育展望大會論文集,65-88頁。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顏仁德(2004)。淺談外來種管理,台灣林業,30,3~11。
簡秀如(1995)。大學生對於「環保」的態度以及其實際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郁芬(2007)。中部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認知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台中市。
蕭新煌(1989)。環境教育之評估:台灣經驗。思與言,26(5),447 -459。
蘇柏維、蔡依伶(2005)。外來種就在我們身邊──外來種影響與環境教育。2006年11月18日,取自http://tasin.tfri.gov.tw/Article/article_content.php?id=13&p=2。
二、英文部分
Arcury TA, Johnson TP. (1987). Public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 statewkde survey. J of Environ Educ 18(4): 31-7.
Connell, S., Fien, J., Lee, J., Sykes, H., & Yencken, D.(1998). If it doesn’t directly affect you, you don’t think about i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5(1), 95-113.
Eyers, V. G..(1975).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Beliefs among Grade 10 Students in Australia, Ph. D. dissertation, Oregan State University.
Gambro, J. S. & Switzky, H. N.(1999).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related to energy and pollu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 15-22.
Hausbeck, K. W., Milbrath, L. W., & Enright, S. M.(1992).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Concern among 11th-Grade Students: New York State. J. of Env. Educ., 24(1), 27-34.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 1-18.
Hounshell, P. B., & Liggett, L.(1973).Asse 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e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5(2), 28-30.
Hovart, R.E.(1974). Fifth and eight grade students’ Orientations towar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35(1), 168A
Hunter, M. L. Jr. (1996). Fundament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Blackwell Scien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Jaus, H. H. (1984). The development and retention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5(3), 33-36.
Marcinkowski, T. J.(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3677-A. 13Meeting the Invasive Species Challenge, National Invasive Species Council, January 2001
Makki, H. M., & Fouad, A., & Boujaoude, S., (2003). Leban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9(1).
Marlett, B.(1972).The development and field tes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secondary select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Teaxs Tech. University.
Mills, Edward L.; Leach, Joseph H.; Carlton, James T.; Secor, Carol L. (1993). Exotic species in the Great Lakes: a history of biotic crises and anthropogenic introductions., 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 19: 1-54
Miller, J. D.(1975). The development of pre-adult attitude toward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75(8).
Moller, J. C., Litt, J. S., and Guo, T. H.(1998),“Neural-Network-Based Sensor Validation for Turboshaft Engines” AIAA Paper 98-3605.
Pimentel D, Lach L, Zuniga R, Morrison D. (1999).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sts associated with introduced non-native spe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uscript.
Reid,I.,&Sa' di,I.(1997).Jordanian and British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Studies ,23(3), 473-477.
Rockland, D. B.(1995). Where are the gap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PA Journal, 21(2), 12-13.
Schlageter, J. N.(1980). Student cognition, attitudes, and action orientation and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environment education concepts at the eventh grade level. The University or Rocheste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S. G. Schar and H. Krueger(2000) “Using new learning technologies with multimedia.” IEEE Multimedia, pp.40-51, Jul-Sep. 2000 .
Stiling, Peter.(2002).Ecology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4th ed. Prentice Hall, Inc.
Tikka, P.M., M.T. Kuitunen and S.M. Tynys.(2000). Effects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 students’ attitudes, activity levels, and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 12-19.
US Congress(1993),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OTA)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Bioenergy Crop Production -- Background Paper. OTA-BP-E-118.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USA.
UNESCO.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bilisi Conference. Paris, Franc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