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欣達
Lin, Hsin-Ta
論文名稱: 光學實驗課程發展研究
Development of Optics Teaching Laboratory
指導教授: 施宙聰
口試委員: 林泰生
周哲仲
施宙聰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光學實驗課程發展探究學習預測-實驗-修正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行實驗課的課程主體一般以流水式的實驗進度為主,實驗講義則以食譜式按部就班的形式呈現,這種設計的好處是教學者對於課程掌控度比較高、實驗室管理員對於器材管理比較方便,然而這樣的實驗設計並不利於學生對於光學知識的建構及發展,同時也比較無法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現今的教學現場逐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換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潮流下,本論文嘗試以探究式教學理念,透過「預測-實驗-修正(Predict-Test-Reconcile)」的模式來設計發展光學實驗課程。
    本論文發展的實驗課程主體是採兩階段主題式實驗進行,每一主題包含1週的基礎訓練、4週的一般實驗、與1週的增能課程,並且在每一主題之前搭配1至2週的講解課程。實驗講義則以P-T-R的模式設計,增加講義與學生之間問答的互動,同時教學者也視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給予補充的問答,引導學生建構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評量的部分以實驗記錄簿及實驗結報的評量作為形成性評量,給予學生即時回饋,提供修正與改進的機會;另外於期末時以筆試、操作考、與海報製做等方式作為學生學習成效的總結性評量。本論文中我們也會舉兩個例子介紹我們如何從概念出發,發展實驗課程的過程。
    最後我們透過學生期末筆試的試題反應、教學者的自評、學生問卷調查的回饋等,做為學生學習成效與課程發展成效的指標。以此做為實驗課程的修正與調整的依據。期望藉由本論文引進、發展一些工具及方法,能夠提升光學實驗課程的品質並且依此模式穩定且永續的發展光學實驗課程。


    摘要 Abstract 致謝辭 目錄 圖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相關文獻 2.1 P-T-R學習歷程 2.2 建構主義與探究式教學 2.3 測驗與評量 第三章 研究內容 3.1 課程主體架構設計 3.2 課程發展設計 3.2.1 課程架構設計 3.2.2 課程發展設計理念 3.2.3 課程發展設計實例探討 3.3 實驗講義設計 3.4 評量工具發展 3.4.1 評分規程 3.4.2 試題分析 3.4.3 問卷回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探討 4.1 學生學習成效分析 4.1.1 干涉概念前後測驗 4.1.2 光學實驗期末測驗試題分析 4.2 課程設計與教學成效評鑑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未來工作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1]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物理」課程綱要》
    [2]清華大學普物實驗課程內容。http://www.phys.nthu.edu.tw/~gplab/
    [3] Optics CCLI Project, “Improving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plex Problem Solving Skills in Intermediate Optics”
    http://users.ipfw.edu/masters/Optics%20CCLI%20Project/optics_ccli_project.htm
    [4]清華大學物理系100學年度光學一(課號:PHYS33200)課程大綱。https://www.ccxp.nthu.edu.tw/ccxp/INQUIRE/JH/common/Syllabus/1.php?ACIXSTORE=6hlkkk8nk45psaep9hseg8vl24&c_key=10010PHYS332000
    [5] M.F. Masters and T.T. Grove, “Active learning in intermediate optics through concept building laborato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78, 485 (2010)
    [6]傅麗玉,《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兼論兒童的另類概念》,科學教育課講義(2010)。
    [7]林哲正,《以探究教學法改進國中生光學迷思概念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物理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8]歐滄和,《教育測驗與評量》,心理出版社(2002)。
    [9]孟瑛如,《資源教室方案(第二版)》,五南出版社(2006)。
    [10]林欣達、甘天皓、施宙聰,”Can One Determine The Index of Refraction of a Biconvex Thin Lens?”,中華民國物理年會海報論文(2012)。
    [11]羅章豪、蘇明俊,《如何評鑑學生的實驗報告:大學普通物理學實驗報告評分規準的建立》,物理教育學刊,第十一卷第二期(20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