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曜彰
論文名稱: 運用資訊科技研製「科學家故事」教材之研究
指導教授: 杜明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科學家故事網際網路補充參考資料
外文關鍵詞: stories about scientists, internet, auxiliary reference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國內四家出版廠商:翰林、康軒、南一、牛頓,於92至94年間出版之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高年級教科書教材分析歸納,選定七位科學家的單元作為研究主題,再蒐集網際網路資源、相關教材與坊間書籍,規劃設計網頁架構及光碟製作等。
    在光碟內容的呈現以每位科學家的生平介紹、偉大發現及相關內容資料為主,採取每位科學家分項呈現的結構,做一有系統性的資訊化,配合網際網路的資料蒐集,利用互動式的學習概念,再加上網頁與其他相關軟體的設計製作,將文字敘述之教材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教學資源,以期做為教學之輔助教材及參考資料,藉此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效。
    教材內容也加入不同型態且具多樣性、活潑化的測驗方式,讓學生擁有多元化的學習機會。互動留言板的製作,更可以提供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增加師生間教與學的互動機會。


    Based on four publishing companies, Han Lin, Kang Hsuan, Nani and Newton, in Taiwan,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induces textbook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fifth and sixth grades at elementary school, which were published from 2003 to 2005. Selecting seven scientists as research subjects, collecting internet resources, relat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books, this study is to scheme out web page frameworks and create an interactive disc.
    Mostly illustrated by each scientist’s life and career, great discoverie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disc contents are displayed by items systematically. Employing internet-data-searching,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ve-learning, and making use of the design and creation of web pages and related soft wares, it transforms the word-stated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o vivid and interesting teaching resources, which are expected to be auxiliar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upplementary reference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fficiency .
    Teaching contents, besides, consist of diversified and lively test methods to offer multipl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and interactive message board creates an environment for teachers to observe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and an interaction platform between teachers and learners.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次 iii 表目次 iv 圖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向與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科學史與科學課程之關係 5 第二節 科學史與科學教育之關係 7 第三章 研究過程 12 第一節 選訂主題 12 第二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14 第三節 硬體與應用軟體 15 第四節 教材網頁製作 21 第五節 試用與修正 2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3 第一節 結論 43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展望 44 第六章 參考文獻 46 一、中文部分 46 二、英文部分 49 三、網站部份 52 第七章 附錄 56 附錄一、各版本教科書教材內容概覽表 56 一、翰林版 56 二、康軒版 61 三、南一版 66 四、牛頓版 74 表目次 表 3-1 各版本及單元所採納之科學家與教材內容名稱比較表 12 表 3-3-1 硬體基本配備需求表 16 表 3-3-2 市售常見的網頁製作軟體比較表 17 表 3-3-3 常見的圖檔類型比較表 18 表 3-3-4 市售常見的影像處理軟體比較表 20 表 3-3-5 市售常見的網頁動畫製作軟體比較表 20 圖目次 圖 3-2-1 研究實施架構圖 14 圖 3-2-2 研究實施程序甘梯圖 15 圖 4-1 網頁教材光碟封面 24 圖 4-2 網頁教材架構組織圖 25 圖 4-3 科學家故事:首頁說明 26 圖 4-4 科學家故事:首頁 27 圖 4-5 科學家故事:生平介紹選項 28 圖 4-6 科學家故事:生平介紹 30 圖 4-7 科學家故事:偉大的發現 32 圖 4-8 科學家故事:延伸閱讀 33 圖 4-9 科學家故事:科學小實驗 34 圖 4-10 科學家故事:有趣的小故事 35 圖 4-11 科學家故事:動畫欣賞 36 圖 4-12 科學家故事:相關參考網站 37 圖 4-13 科學家故事:小小測驗自我挑戰-熱身運動拼圖遊戲 38 圖 4-14 科學家故事:小小測驗自我挑戰-自我挑戰多元評量 39 圖 4-15 科學家故事:我有話要說-寫信給老師(E-mail) 41 圖 4-16 科學家故事:我有話要說-大家來討論(留言板) 42

    一、中文部分
    史家瑩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5上。臺南市:翰林。
    史家瑩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5下。臺南市:翰林。
    史家瑩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6上。臺南市:翰林。
    史家瑩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6下。臺南市:翰林。
    吳鐵雄(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我國的實施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7,289-302。
    巫俊明(1997):科學史事例對學生科學本質的了解、科學態度、及物理學科成績之影響。中華民國第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及短篇論文彙編。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巫俊明 (2002) : 運用科學史增進學生對於科學本質的了解。國教世紀, 199,61-68。
    余婉榆(2002):科學家故事的兒童讀物之內容分析--以居禮夫人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璟淵編(1985):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不朽的科學家<生物篇>。106-112,33-38。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
    林璟淵編(1985):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不朽的科學家<化學篇>。99-104。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
    林璟淵編(1985):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不朽的科學家<物理篇>。46-53。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
    邱明富(2001):科學史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惠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第5冊。臺南市:南一。
    施惠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第6冊。臺南市:南一。
    施惠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第7冊。臺南市:南一。
    施惠 等(200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第8冊。臺南市:南一。
    洪振方(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233-246。
    洪振方 (1998)︰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的教學。屏師科學教育,7,2-10。
    翁秀玉 (1997):國小自然科教師傳達科學本質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重吉、蔣佳玲(1995):評析學生對科學家的形象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79,2-14。
    許良榮、李田英(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月刊,170, 15-23。
    陳文靜(1999):何不把科學史融入高中基礎理化教材。科學教育月刊,216,34-42。
    莊嘉坤(1999):國小學童與科學家意象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2,37-64。
    張惠博、何珮琪、林建隆(2000):國中學生對於科學與科學家之認識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5),136-152。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游惠貞譯(1989):牛頓現代科技大百科16,人物科學史(Ⅱ)現代篇。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傅麗玉 (1996):科學史與台灣中等科學教育之整合─問題與建議。化學教育面面觀, 165-193。台灣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
    黃鴻博(1996):科學家的形象與教學。國教輔導,36(2),17-23。
    楊淑芬(1992)︰科學史與科學教學。科學月刊,23(7),539-545。
    楊文金(1998):從「社會認同」探討「科學家意象」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206,3-10。
    廖進德 等(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5上。臺北市:牛頓。
    廖進德 等(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5下。臺北市:牛頓。
    廖進德 等(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6上。臺北市:牛頓。
    廖進德 等(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6下。臺北市:牛頓。
    劉正盛編(1993):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不朽的科學家<應用科學>。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
    鄭子善(2000)︰科學故事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燃燒現象發展史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禧慧(1996):以CAL探究大一學生學習三用電表統整過程技能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美貴 等(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5上。臺北縣:康軒。
    鄧美貴 等(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5下。臺北縣:康軒。
    鄧美貴 等(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6上。臺北縣:康軒。
    鄧美貴 等(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6下。臺北縣:康軒。
    謝甫佩(2000):資優生對科學家的認識調查以復興國小四年級為例。資優教育季刊,74,26-32。
    羅綸新(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心理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89). Project 2061 :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Washington, D. C. : Author.
    Brush, S. G. (1989). History of Science & Science Education. Interchange, 20(2),60-70.
    Clement, J. (1983). A conceptual model discussed by Galileo and used intuitivelyby physics students. In D. Gentner & A. Stevens (eds.), Mental Models. 325-340.Hillsdale, NJ : Lawrence Erlbaum.
    Conant, J. B. (1951). Science and Common Sens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Haven.
    Driver, R., & Easley, J. (1978). Pupils and paradigms: A review of literaturerelated to concept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 science students. Studies inScience Education, 5, 61-84.
    Garrison, J. W., & Lawwill, R. S. (1993). Democratic science teaching: A rol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terchange, 24(1 & 2). 29-39.
    Kauffman, G. B. (1989). History in the chemistry curriculum. Interchange, 20(2),81-94.
    Klopfer, L. E. & Watson, F. (1957).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igh school scienceteaching. The Science Teacher, 24, 264-265.
    Klopfer, L. E. & Cooley, W. W.(1963) .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ases for highsch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 A report on the HOSC Instruction Project.
    Lind,G..( 1980). ‘Models in Physics:Some Pedagogical Reflection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1),15-23.
    Lodge, o.(1905). School Teaching and School Reform, Williams and Norgate, London.
    Matthews, M. (1992).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 the presentrapproachment. Science & Education, 1(1), 11-47.
    Matthews, M. (1994). Science Teaching : 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 Routedge, 1994.
    McCloskey, M. (1983). Naive theories of motion. In D. Gentner & A. Stevens (eds.),Mental Models. 299-32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cDonald, D. (1989).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Implications ofspontaneous concepts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ERIC: ED314251.
    Nussbaum, J. (1983). Classroom conceptual change: The lesson to be learned from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H. Hlem & J. D. Novak (eds.), Misconceptionsin Science & Mathematics, 272-281. Cornel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Education.
    Oldroyd, D. R. (1977).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in New South Wales secondary schools.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3(2), 9-22.
    Rutherford, F. J., Holton, G., & Watson, F. G. (1970). The Project Physics Course :Tex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anchez, L. (1989). On the implicit use of history in science education. InD. E. Herget (ed.),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ScienceTeaching.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06-312. Tallahasse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checker, H. P. (1992). The paradigmatic change in mechanics: Implication ofhistorical processes for physics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1(1),71-76.
    Sherratt, w.(1982).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Science Curriculum: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art I’,School Science Review 64(227),225-236.
    Shortland, M. & Warwick, A. (1989)(eds. ).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pp.1-16). Basile Blackwell :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lomon, J., Duveen, I., Scot, L., & McCarthy, S. (1992). Teac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history : Action research in the classroom.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4), 409-421.
    Solomon, J., Duveen, I., Scot, L. (1994). Pupils’images of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 361-373.
    Souque, J.P.(1987).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xtbook science. Can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2(1), 74-86.
    Wandersee, J. H. (1986). Ca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elp science educatorsanticip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Teaching, 23(7), 581-59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