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姵茹
Chen, Pei-Ju
論文名稱: 投射與移情:論台灣新世紀女性小說中的動物想像
Projection and Transference: Animal Imagery in 21st Century Taiwanese Female Fiction
指導教授: 李癸雲
Lee, Kuei-Yun
口試委員: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劉淑貞
Liu, Shu-j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動物新世紀女性小說女體自我認同家庭關係
外文關鍵詞: animals, 21st century female fictions, female body, self-identity, family relationship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世紀以前,台灣女性小說中動物符號的使用大多是以「非人化」呈現女性處於被貶低與被宰制的位置,動物和女性之間存在著相似的邊緣性。然而,在新世紀以後,「動物」則在女性小說中開展出不同於往的符號意涵。本研究以台灣新世紀以後(2000-2022)所出版的女性小說為研究範圍,試圖描繪出其中存在的動物想像具備何種共相。
    本文的研究方法由約翰・伯格〈為何凝視動物〉展開,藉由客體關係理論對投射與移情的詮釋,申論女性小說中敘事者藉由動物所引發的情感,並將女性透過觀看動物產生的想像,分為「女體」、「自我認同」與「家庭關係」三種議題,考察女性如何以書寫動物,呈現其性別困境與生命處境。
    首先,第二章「動物作為女體的符號」討論女性將動物視為自我身體的投射,透過化為動物的想像,處理潛藏於女體的創傷與污名,並賦予自我如動物般強大的力量。接著,在第三章「動物作為自我認同的路徑」中,女性將自我的孤獨處境投射於動物的生存情境,藉動物的存在反思社會結構加諸於女性的困境,而動物則成為了女性尋找自我認同的契機。最後,第四章「動物作為折射家庭關係的鏡子」探析敘事者將對母親或伴侶的感受移情於動物,使人與動物的互動得以折射出家庭內的關係,而人透過動物照見了主體情感的匱缺。
    藉由探討台灣新世紀女性小說中的動物想像,本文試圖指出:女作家透過書寫動物,表現出當代社會中女性仍須面臨的困境,其中的問題不僅是性別的,更是面向自我的。動物在女作家筆下不再是邊緣的隱喻,轉而表現出具能動性、渴望自由與情感連結等意涵。


    Before 21st century, the usage of animals as symbols in Taiwanese female fictions mainly presented women in positions of devaluation and domination through "dehumanization" owing to the similar senses of marginalization shared by animals and women. However, in 21st century, animals in female fictions have unfolded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aiwanese female fictions published in 21st century (2000-2022), attempting to depict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 imagery within them.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studying John Berger's Why Look at Animals, by interpreting projection and transference with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it explores how narrators’ emotions were evoked by animals in female fictions, and further categorizes the animal imagery generated through the lens of women into three themes: female body, self-identity,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with the aim of examining how women write about animals to present their gender predicaments and life situations.
    Firstly, the second chapter, "Animals as Symbols of Female Body," discusses how women see animals as projections of their bodies, dealing with the traumas and stigmas hidden within the female body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of transforming into animals, thereby granting themselves the powerful strength of animals. Subsequently, in the third chapter, "Animals as a Path to Self-Identity," women project their solitariness on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s of animals, reflecting on the predicaments imposed by society on women through the existence of animals, with animals being the openings for women to find self-identity. Finally, the fourth chapter, "Animals as Mirrors Reflecting Family Relationships," analyzes how narrators transfer their feelings towards mothers or partners to animals, allow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to reflect family relationships, hence revealing the lack of subjective emotions through animals.
    Through discussing the animal imagery in 21st century Taiwanese female fic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point out that through writing about animals, Taiwanese women writers express the predicaments women still face in modern society, the issues are not limited to only gender-related ones but also self-oriented ones. In Taiwanese Female Fiction, animals are no longer marginal metaphors, instead, they express meanings of agency, desire for freedom,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12 第四節 章節架構 25 第二章 動物作為女體的符號 29 第一節 貓:跨越界線的情欲強者 29 第二節 魚:面對創傷的逃逸路線 41 第三節 象:被性剝削的情欲客體 60 第四節 小結 65 第三章 動物作為自我認同的路徑 69 第一節 鼠:違背習性的生活方式 70 第二節 魚:都市女性的愛情生態 82 第三節 蛙:人的自然情緒 90 第四節 小結 96 第四章 動物作為折射家庭關係的鏡子 99 第一節 象:母子關係中的(被)照顧者 99 第二節 鹿與鳥:母女關係中的(被)批判者 105 第三節 貓:伴侶關係中的窺視者 118 第四節 小結 126 第五章 結論 129 參考書目 135

    一、文本
    (一)本文研究文本
    李佳穎,《小碎肉末》(台北:洪範,2008)。
    李維菁,《人魚紀》(台北:新經典文化,2019)。
    言叔夏,《沒有的生活》(台北:九歌,2018)。
    周丹穎,《前夏之象》(台北:麥田,2003)。
    邱常婷,《新神》(台北:聯經,2019)。
    胡淑雯,《哀豔是童年》(台北:印刻出版,2006)。
    張亦絢編,《九歌109年小說選》(台北:九歌,2021)。
    章緣,《大水之夜》(台北:聯合文學,2000)。
    陳育萱,《那些狂烈的安靜》(台北:大塊文化,2021)。
    童偉格編,《九歌104年小說選》(台北:九歌,2014)。
    黃麗群,《海邊的房間》(台北:聯合文學,2012)。
    蔡素芬,《別著花的流淚的大象》(台北:九歌,2016)。
    盧慧心,《安靜・肥滿》(台北:九歌,2015)。
    賴香吟,《文青之死》(新北:印刻文學,2016)。
    賴香吟編,《九歌103年小說選》(台北:九歌,2015)。
    (二)其他作家文本
    方清純,《動物們》(台北:九歌,2017)。
    邱妙津,《鱷魚手記》(新北:印刻,2006)。
    紀大偉編,《九歌102年小說選》(台北:九歌,2014)。
    袁瓊瓊,《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1988)。
    郝譽翔,《洗》(台北:聯合文學,1998)。
    張貴興,《野豬渡河》(台北:聯經,2018)。
    楊佳嫻,《貓修羅》(新北:木馬文化,2019)。
    鍾文音編,《九歌110年小說選》(台北:九歌,2022)。
    二、專書
    (一)中文專著
    王鈺婷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台北:聯經,2021)。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
    朱宥勳、黃崇凱編,《七年級小說金典》(台北:釀出版,2011)。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台北:大安,2004)。
    吳明益,《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台北:夏日,2012)。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杜國清、羅德仁編,《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49):台灣新時代女性小說專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林寬裕編,《那天:第4屆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成人組.青春組》(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4)。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
    范銘如,《書評職人:失憶時代的點書》(台北:聯合文學,2019)。
    范銘如,《眾裏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修訂版)》(台北:麥田,2008)。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黃宗慧,《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台北:啟動文化,2018)。
    黃宗慧、黃宗潔,《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台北:麥田,2021)。
    黃宗慧、黃宗潔編著,《動物關鍵字:30把鑰匙打開散文中的牠者世界》(台北:麥田,2024)。
    黃宗慧編,《臺灣動物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黃宗潔,《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台北:新學林,2021)。
    黃宗潔,《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台北:新學林,2018)。
    黃宗潔編,余美玲等著,《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台北:聯經,2022)。
    聞一多,《神話與詩》(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台北:萬卷樓,2001)。
    簡義明,《寂靜之聲——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1979-2013)》(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
    顧燕翎編,林芳玫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
    (二)翻譯專著
    上野千鶴子、鈴木涼美著,曹逸冰譯,《始於極限:跨越社會習以為常的「邊界」,當代女性如何活出想要的人生》(台北:悅知文化,2023)。
    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臺北:聯合文學,2015)。
    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著,楊玉娘譯,《小王子》(新北:新潮社,2013)。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新北:左岸文化,2002)。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麥田,2017)。
    約翰・葛雷(John Gray)著,陳信宏譯,《貓哲學:貓與生命意義》(台北:春山出版,2022)。
    唐娜・哈洛威(Donna J. Haraway)著,張君玫譯,《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明自然》(台北:群學,2010)。
    格雷戈里.漢默頓(N. Gregory Hamilton, M.D.)著,楊添圍、周仁宇譯,《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台北:心靈工坊,2013)。
    海爾・賀佐格(Hal Herzog)著,彭紹怡譯:《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新北:遠足文化,2012)。
    烏蘇拉・沃爾茲(Ursula Wirtz)著,席敏娜譯,《靈魂謀殺:亂倫與權勢性侵的創傷治療之路》(台北:心靈工坊,2023)。
    雪登・凱許登(Sheldon Cashdan)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台北:張老師,2001)。
    羅伯・丹屯(Robert Darnton)著,呂健忠譯,《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台北:聯經,2005)。
    三、期刊論文
    杜國清、羅德仁編,《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49):台灣新時代女性小說專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7月)。
    辛佩青,〈卑賤作祟/邃——論胡淑雯小說〈浮血貓〉中階級、記憶與身體之議題〉,《輔大中研所學刊》20期(2008年10月),頁185-201。
    周韋筠,〈溫柔的薛西弗斯──黃麗群小說情節中的荒謬〉,《華文文學與文化》3期(2014年6月),頁49-84。
    紀駿傑,〈生態女性主義:連結性別壓迫與物種壓迫女性主義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期(2003年11月),頁295-321。
    琳達.柏克(Lynda Birke)著,廖勇超譯,〈親密相近?女性主義與人類—動物研究〉,《中外文學》第32卷第2期(2003年7月),頁159-166。
    黃宗慧,〈劉克襄《野狗之丘》的動保意義初探:以德希達之動物觀為參照起點〉《中外文學》(2008年3月),頁81-115。
    黃國華,〈流動與變異:論二十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流變為魚的想像〉,《中外文學》第50卷第3期(2021年9月),頁153-192。
    黃瑞琪,〈現代或後現代——紀登斯論現代性〉,《東吳社會學報》第六期(1997年3月),頁287-311。
    劉亮雅,〈九○年代台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26卷2期(1997年8月),頁115-129。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26卷3期(1997年8月),頁8-30。
    蔡知臻,〈同志悲歌及其純愛:論邱妙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的動物意象、性別政治與情感象徵〉,《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1卷1期(2017年6月),頁43-57。
    蔣興立,〈論胡淑雯小說〈浮血貓〉中的空間與權力〉,《國文學報》10期(2009年6月),頁257-276。
    四、學位論文
    吳佳穎,《女人家:論臺灣新世紀女性小說中的城鄉意識與身體經驗》(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吳東翰,《現代、生態與性別的原初想像:當代台灣文學中的「野性」》(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筱涵,《八、九○年代台灣女性小說中的空間感與身體經驗》(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林欣儀,《勞動‧老化‧殘缺──九○年代以降華文女性小說中的身體》(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新惠,《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姚旟荃,《新世紀的伏流:從黃麗群、周丹穎、洪茲盈、盧慧心看台灣女性小說新面向》(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晴,《現代女性小說中「獨與毒」的母女關係——以《別送》、《人魚紀》、《墟行者》為觀察對象》(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22)。
    梁芸嫚,《「少女」作為方法:論台灣文學中的少女圖景——以李維菁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陳惠閔,《台灣旅美人士的中年困境書寫——以章緣《疫》為討論中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陳靜宜,《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
    黃祥瑀,《隱匿與現身:董啟章〈安卓珍尼〉和邱妙津《鱷魚手記》中爬行動物符號與性別政治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劉昱伶,《當代女性散文人貓關係書寫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歐陽良貞,〈新世紀臺灣女性都市散文研究——以張惠菁、楊佳嫻、黃麗群為例〉(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蔣亞妮,《蔣曉雲及章緣作品中的海外書寫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鄭芸瑋,《李維菁作品研究:以都會少女學為觀察核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
    謝明含,《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女性小說中的「中年婦女」——以朱天心、平路、章緣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謝欣岑,《異鄉人的紐約:華文小說的離散華人書寫與地方再現》(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藍薇,《論李維菁小說中都會女性的困境》(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21)。
    五、報章及網路資料
    Mosaic Cat,〈他們所說的BDSM到底是什麼?〉(來源:https://medium.com/@Mosica_Cat/%E4%BB%96%E5%80%91%E6%89%80%E8%AA%AA%E7%9A%84bdsm%E5%88%B0%E5%BA%95%E6%98%AF%E4%BB%80%E9%BA%BC-4cdb82ff95c0,2018.2.20,檢索日期:2024.6.11)。
    MyGoPen,〈【誤導】母鹿為救鹿寶寶,留原地任獵豹大口吞噬的照片?虛構故事與實際狀況不符〉(網址:https://www.mygopen.com/2021/09/deer.html,2021.9.27檢索日期:2024.6.11)。
    Womany Abby,〈文學的潛台詞是愛與生!專訪賴香吟:從時代的碎片,撿拾堅持的價值〉(網址: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0956,2016.6.17,檢索日期:2024.6.11)。
    公視新聞網,〈「貓派」人數逐年成長 獸醫分析飼養相對容易〉(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24599,2023.2.24,檢索日期:2024.6.11)。
    公視新聞網,〈動畫帶動天竺鼠飼養潮 半年後棄養鼠類增多〉(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75825,2022.4.11,檢索日期:2024.6.27)。
    王乾任,〈讀貓——文學、漫畫及文化史上竄出來的貓咪〉(網址:https://www.books.com.tw/activity/world-page/20020301/2002030101.htm,2002.3.1,檢索日期:2024.6.11)。
    王德威,〈愛在蚊疫蔓延時〉,《聯合文學》222期(2003年4月),頁124。
    台北市立動物園,〈象生活Facts about Elephants〉(網址:https://www.zoo.gov.tw/elephant_exhibition/facts_about_elephants.htm,檢索日期:2024.6.11)。
    李尚文,〈苦澀的愛情社會學——我們是自由的,可為何還是「愛無能」?〉(網址:https://www.linking.vision/archives/8422,2022.2.14。檢索日期:2024.6.11)。
    李梅君,〈貓迷因:宅宇宙的LOLcat文化〉,《芭樂人類學》(網址: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93,2021.9.13,檢索日期:2024.6.11)。
    李筱涵,〈走過天亮,停在沒有的生活|專訪言叔夏〉(網址:https://www.unitas.me/archives/4691,2018.10.1,檢索日期:2024.6.11。)
    邢懷安,〈受虐如何愉悅?從四個角度看BDSM的心理狀態〉(來源: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4050430,2019.9.17,檢索日期:2024.6.11)。
    胡雅雯,〈【動物 x 哲學】以魚傳情的密語:從生殖崇拜到吉祥寓意〉(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22888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2018.8.29,檢索日期:2024.6.11)。
    黃宗慧,〈人的「鼠」性(上):為什麼老鼠既是英雄又是害獸?〉(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673/4341091#sup_7,2020.2.13,檢索日期:2024.6.11)。
    黃崇凱,〈【自由副刊】【書與人】 時間的歌 - 賴香吟談《文青之死》〉(網址: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000653,2016.6.15,檢索日期:2024.6.11)。
    楊佳嫻,〈節奏的舞步,是情非得已生存之道——楊佳嫻讀李維菁《人魚紀》〉(網址:https://www.unitas.me/archives/8969,2019.6.6,檢索日期:2024.6.11)。
    鄭玉如,〈嬰兒大哭引母鹿現身 媽秒抱子怕被攻擊 超暖結局融化眾人〉(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210729002613-260819?chdtv,2021.7.29,檢索日期:2024.6.11)。
    盧郁佳,〈母親閹割的女兒──《人魚紀》〉(網址: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703cul001,2019.7.5,檢索日期:2024.6.1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