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明善
Lu, Ming Shan
論文名稱: 驅鬼、逐疫與唐人的生活──以儺儀為中心的討論
The Daily Lives of Tang People and How They Chase Away the Ghost and Pervent the Epidemics──the Ritual of Nou as the Center of Focus
指導教授: 廖咸惠
Liao, Hsien Huei
口試委員: 黃清連
Huang, Ching Lien
張永堂
Chang, Yung T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儀式唐代驅逐流行病
外文關鍵詞: Nuo, Ritual, Tang Dynasty, Chase Away, Ghost, Epidemic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傳統社會的古人,普遍的人都相信在人間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鬼神世界」。面對這些鬼神,古人有著畏懼和恐慌的心態。為了避免影響生活,也因此產生許多與鬼神的相處之道。在眾多和鬼神的相處之道中,以「儺」的手段,最為嚴酷,歷史淵源與演變,也最為長久和繁雜。
    儺儀,最晚在東周戰國時期登上歷史舞台,並且被古人定義為能夠驅鬼逐疫,也就是可以預防生活危機的嚴酷儀式,在古代政治社會富有重要的地位。儺儀在唐代社會中,除了繼續以驅鬼逐疫的角色為職司,其在唐代的活動,也和唐代政治社會的運作,以及唐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至少涉及了國家制度、神靈信仰和歲時節日三個面向,不僅具有一定的政治社會功能,並且在唐人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共分為四個課題:第一、先唐儺儀的定義與內涵;第二、唐代國家儺儀的制度與運作;第三、唐代儺儀與神靈信仰的結合;第四、唐代儺儀的社會運用。這四個課題說明一種驅逐儀式在唐代政治社會的流傳,並且成為我們掌握唐人生活的一個切入點。


    The anci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generally believe besides the human spere, there also exsited a spiritual world. Faced with these otherwordly spirits, people often have a mentaliy of fear and panic. In order to avoid affecting their daily life, and out of that nicessity, our forebears "created" certain codes and conducts of behaviour to intereact and relate to the spiritual world. Of all these codes and conducst of behaviour, the ritual of Nou is the most harsh and server way. Its history and evloution, is also the longest and most complicated.

    The ritual of Nou, its origin dates back to late Eastern Zhou dynasty, is defined as the means to chase away the ghost and preventing the epidemics. Therefore, its funtion is to pervent the most harsh crisis of lif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ancient society. However, the function of Nou is not solely limited to chasing away the ghost and perventing the epidemics from spreading, it is also a part of governance mechansim, and effets the daily life of all. Administrative instiutions, spiritual belief, and seasonal festivals are often closely related and effecte by the ritual of Nou.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our themes: firstly the definition and meaning of pre-Tang Nou; secondly the institutions and functions of Nou as national rite ; thirdly the fusion of Tang Nou and spiritual beliefs; fourthly the application of Nou in society. There four themes will show the spread of Nou riutals in Tang soical and political life, and allows a better insight of daily life in Tang dynasty.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1 第二節:研究史的回顧與探討 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13 第四節:文獻史料 15 第貳章:預防、對策與儀式─先唐儺儀的定義與內涵 19 第二節:中央儺 21 第三節:地方儺 35 第四節:墓葬儺 40 第五節:小結 50 第參章:應然與實然:國家儺儀的制度和運作 53 第一節:引言 53 第二節:禮儀、行政與法令:國家儺儀的設計藍圖 53 第三節:為官之道:士人擬「判」對國家儺儀運作的看法 67 第四節:禮不下地方?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75 第五節:小結 85 第肆章:危機與應對:儺儀與神靈信仰的結合 87 第一節:引言 87 第二節:危機產生:儺儀的防禦對象 88 第三節:危機入市:儺儀的神靈力量 98 第四節:市場反應:神靈信仰的社會流通─以鍾馗為例 108 第五節:小結 111 第伍章:嚴酷與歡樂:儺儀的社會應用 113 第一節:引言 113 第二節:禮儀展示 113 第三節:歌功頌德 120 第四節:祝願祈禱 123 第五節:節日慶祝 126 第六節:丐乞行討 131 第七節:作為神靈 132 第八節:小結 133 第陸章:結論 135 參考書目(依照筆劃順序排列) 137

    一、傳統文獻
    《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十三經注疏本。
    《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十三經注疏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校點本。
    五代‧王溥(922─982)編,《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點校本。
    仁井田陞著,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市:長春出版社,1989。
    元‧辛文房著,周紹良箋證,《唐才子傳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點校本。
    西漢‧劉向,《說苑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宋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影印本。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標點本。
    宋‧李昉,《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宋‧沈括,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洪興祖,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標點本。
    宋‧樓鑰,《攻媿集附拾遺》(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標點本。
    宋‧錢易,梁太濟箋證,《南部新書溯源箋證》,上海:中西書局,2013。
    周啟成等注譯,《新譯昭明文選》,臺北:三民書局,2001。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標點本。
    唐‧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唐‧王建,《王建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唐‧王建著,尹占華校注,《王建詩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
    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詩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點校本。
    唐‧李林甫,《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點校本。
    唐‧李淖,《秦中歲時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歲時習俗資料彙編》本。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點校本。
    唐‧沈佺期、宋之問著,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唐‧孟郊,華忱之等校注,《孟郊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校注本。
    唐‧孟郊著,邱燮友、李建崑校注,《孟郊詩集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
    唐‧孟郊著,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唐‧孟郊著,韓泉欣校注,《孟郊集校注》,杭州:浙江古集出版社,2012。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點校本。
    唐‧姚合著,吳河清校注,《姚合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點校本。
    唐‧段安節,亓娟莉校注,《樂府雜錄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唐‧徐堅等,《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唐‧許嵩,《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點校本。
    唐‧劉禹錫著,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點校本。
    唐‧蕭嵩等奉敕撰,《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庫本、光緒十二年氏公善堂校刊本影印。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標點本。
    唐‧羅隱,雍文華校輯,《羅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校輯本。
    唐‧羅隱,潘慧惠校注,《羅隱集校注》,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修訂本。
    唐‧羅隱著,李定廣校箋,《羅隱集繫年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唐‧釋道世撰,周叔迦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校注本。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寶顏堂訂正本。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點校本。
    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5。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彭文勤纂輯,《道藏輯要》,清光緒丙午年成都二仙庵重刊本,1906。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繁體標點本。
    清‧董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影印清嘉慶十九年內府原刻本。
    清‧盧文弨,《鍾山札記》,北京:北京直隸書局,1923,影印抱經堂刻本。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秦克誠點校,《日知錄集釋》,長沙市:岳麓書社,1994。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歲時習俗資料彙編》本。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漢‧鄭玄注,《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5,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鄭玄注,《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鄭玄注,《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5,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收入湯一介主編,《道學精華》(上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二、敦煌材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5。(共34冊)。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國家圖書館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009。(共15冊)。
    郝春文主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一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到2015年已出版13冊)。
    黃徵、吳偉校注,《敦煌願文集》,長沙市:岳麓書社,1995。
    三、考古報告
    河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隊,〈洛陽西漢壁畫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總34:2(北京,1964.12),頁107-124。
    洛陽博物館,〈洛陽西漢卜千秋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總253:6(北京,1977.06),頁1-12。
    四、近人論著
    (一)中文之部
    1.專書
    么振華,《唐代自然災害及其社會應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牛志平,《唐代社會生活叢論》,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王建中等著,《南陽兩漢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王家廣,《唐人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
    王國維著,里仁書局編輯部編,《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3。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
    王穎樓,《隋唐官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田仲一成,布和譯,《中國祭祀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田仲一成,布和譯,《中國戲劇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任爽,《唐代禮制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0。
    任聘,《中國民間禁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任聘,《民間禁忌》,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2。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曲六乙、錢茀,《中國儺文化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曲六乙、錢茀,《東方儺文化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朱青生,《將軍門神起源研究:論誤解與成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李定廣,《羅隱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李嵐,《信仰的再創造─人類學視野中的儺》,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
    李斌城、李錦綉等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修訂本。
    妹尾達彥著,高兵兵譯,《長安的都市規劃》,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尚秉和(1870─1950),《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北京:中國書局,2001,點校本。
    林河,《儺史─中國儺文化概論》,臺北:東大,1994。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修訂版二刷。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姜伯勤,《敦煌社會文書導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黃明蘭等編著,《洛陽漢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胡戟、張弓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范家偉,《大醫精誠─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臺北:東大,2007。
    范家偉,《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高明士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II 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臺北:聯經,1990。
    高明士主編,宋德熹、甘懷真、沈明得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3冊,秦漢至隋唐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高書林,《淮北漢畫像石》,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康保成,《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庹修明,《巫儺文化與儀式戲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張宏梅,《唐代的節日與風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張勃,《唐代節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張國剛主編,《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畢寶魁,《隋唐生活掠影》,瀋陽市 : 瀋陽出版社,2002。
    莊申著,黃燕芳、徐思寧編,《長安時代:唐人生活史》,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8。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郭凈,《儺:驅鬼‧逐疫‧酬神》,臺北:臺灣珠海,1993。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隨唐五代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陳躍紅等,《中國儺文化》,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8。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黃雅峰等著,《南陽麒麟崗漢畫像石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楊啟孝編,《中國儺戲儺文化資料匯編》,臺北:施合鄭基金會,1993。
    葛蘭言(Marcel Granet)著,楊英譯,《中國文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賈慶超,《武氏祠漢畫石刻考評》,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
    廖冬梅,《節日沉浮問─節日的定義、結構與功能》,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廖育群,《繁露下的岐黃春秋:宮廷醫學與生生之政》,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修訂版》,北京:三聯書局,2014。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2004。
    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北京:中華書局,2011,增訂本。
    劉安志,《新資料與中古文史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蔣嘯琴,《大儺考─起源及其舞蹈演變之研究》,臺北:蘭亭書局,1988。
    鄧小軍、鮑遠航,《唐詩說唐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蕭兵,《儺蠟之風─長江流域宗教戲劇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北京:中華書局,2002。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2。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11。
    錢茀,《儺俗史》,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聯經,1997,《錢賓四先生全集》本,第三冊。
    薛若琳主編,《中國巫儺面具藝術》,臺北:南天書局,1996。
    譚蟬雪,《敦煌歲時文化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
    嚴耕望,《中國政治制度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嚴耕望史學著作集》本。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嚴耕望史學著作集》本。
    2.期刊論文
    王銘,〈中古喪葬方相、魌頭禮制等級考論〉,收入中國中古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11(臺北:蘭臺網路,2011),頁163-187。
    王銘,〈開路神君:中國古代葬儀方相的形制與角色〉,《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2(北京,2012),頁116-125。
    王賽時,〈唐代的「驅儺」〉,《歷史知識》,(成都,1986),頁35。
    王賽時,〈唐代的夜生活〉,《東岳論叢》,21:4(濟南市,2000.07),頁104-108。
    王賽時,〈唐代的節令遊樂〉,《唐都學刊》,10:2(西安,1994.04),頁28-32。
    安祥馥,〈唐宋儺禮、儺戲與高麗儺戲〉,《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4(恩施市,2004.08),頁33-37。
    朱瑛石,〈「咒禁博士」源流考─兼論宗教對隋唐行政法的影響〉,收入榮新江編,《唐研究》(第5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頁147-160。
    李正宇,〈敦煌儺散論〉,《敦煌研究》,2(蘭州市,1993),頁111-122。
    李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經》系為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臺北,1993.03),頁417-454。
    李豐楙,〈鍾馗與儺禮及其戲劇〉,《民俗曲藝》,39(臺北,1986.01),頁69-99。
    汪詩珮,〈儀式、戲劇與民俗學術研討會紀要〉,《漢學研究通訊》19:3(臺北,2000.08),頁421-426。
    周西波,〈《白澤圖》研究〉,《中國俗文化研究》,1(成都市,巴蜀書社,2003),頁166-175。
    周到等著,〈唐河針織廠漢畫像石墓的發掘〉,《文物》,總205:6(北京,1973.06),頁26-40。
    林富士,〈「祝由」釋義:以《黃帝內經‧素問》為核心文本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3:4(臺北,2012.12),頁671-738。
    林富士,〈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臺北,1995.09),頁695-745。後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2008,頁29-84。
    林富士,〈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史原》,16(臺北,1987),頁29-53。
    林富士,〈試釋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夢〉,《食貨月刊》(復刊),17:3、4(臺北,1988.08),頁30-37。
    林富士,〈試釋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癘」與「定殺」〉,《史原》,15(臺北,1986),頁1-38。
    武復興,〈唐代詩人筆下的長安節日風俗(上)─讀唐詩札記〉,《人文雜誌》,20:6(西安,1982),頁114-119。
    武復興,〈唐代詩人筆下的長安節日風俗(下)─讀唐詩札記〉,《人文雜誌》,21:1(西安,1983),頁122-128。
    姜亮夫,〈儺考(古代之逐疫禮俗)〉,《民族雜誌》,2:10(上海,1934),頁1587-1605。
    孫作云,〈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考釋〉,《中原文物》,總7(鄭州,1987.04),頁126-127(原文刊載於《文物》1977年6期)。
    孫作云,〈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儺儀圖─打鬼迷信、打鬼圖的階級分析〉,《中原文物》,總7(鄭州,1987.04),頁118-131。
    孫作云,〈洛陽西漢壁畫墓考釋〉,《中原文物》,總7(鄭州,1987.04),頁103-118。
    張小貴,〈敦煌文書《兒郎偉》與祆教關系辨析〉,《西域研究》,3(烏魯木齊,2014),頁86-94+144。
    張弓,〈敦煌春月節俗探論〉,《中國史研究》,43:3(北京,1989.08),頁121-132。
    張嘉鳳,〈「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原載《台大歷史學報》,27(臺北,2001),頁37-82。後收入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390-428。
    張澤咸,〈唐代的節日〉,《文史》,37(北京,1993.02),頁65-92。
    郭沫若,〈洛陽漢墓壁畫試探〉,《考古學報》,總34:2(北京,1964.12),頁1-7。
    陳三平著,楊富學等譯,〈從阿塞拜疆到敦煌─祆教研究札記〉,《中國邊疆民族研究》,3(北京,2010),頁284-291。
    陳國燦、劉珠還,〈唐五代敦煌縣鄉里制的演變〉,《敦煌研究》,3(蘭州市:1989),頁39-50+100。
    陳登武,〈白居易〈百道判〉中的禮教思想〉,《法制史研究》,23(臺北,2013.06),頁113-144。
    陳登武,〈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律推理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45(臺北,2011.06),頁41-72。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北京,1936),頁485-576。
    陳銳,〈唐代判詞中的法意、修辭與邏輯──以《文苑英華‧刑獄門》為中心的考察〉,《法制史研究》,21(臺北,2012.06),頁97-142。
    陸慶夫,〈唐宋間敦煌粟特人之漢化〉,《歷史研究》,6(北京,1996),頁25-34。
    黃水雲,〈論唐宋詩賦中之儺文化題材書寫〉,《甘肅理論學刊》,3(蘭州市,2011.05),頁136-142。
    楊挺,〈不存在兒郎偉文體和兒郎偉曲調〉,《敦煌研究》,33:1(蘭州市:2003),頁45-48、111。
    楊景鸘,〈方相氏與大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1(臺北,1960.12),頁123-165。
    賈二強,〈說五道將軍〉,《中國典籍文化》,(北京,1994.01),頁66-69。
    蒲慕州,〈西方近年來的生活史研究〉,《新史學》,3:4(臺北,1992.12),頁139-153。
    趙瀾,〈《大唐開元禮》初探─論唐代禮制的演化歷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5(上海,1994),頁
    劉錫誠,〈鍾馗傳說和信仰的濫觴〉,《中國文化研究》,3(北京市,1998.09),頁55-60。
    劉錫誠,〈鍾馗論〉,《民俗曲藝》,111(臺北,1998.01),頁98-138。
    增尾申一郎著,李杰玲譯,〈泰山府君祭與“冥道十二神”的形成〉,《泰山學院學報》,35:5(泰安市,2013.09),頁
    鄧文寬,〈張淮深平定甘州回鶻史事釣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北京,1986),頁92;
    鄭阿財,〈唐五代「五道將軍」信仰之發展─以敦煌文獻圖像為核心〉,收入項楚主編,《中國俗文化研究》,5(成都市:巴蜀書社,2009),頁1-17。
    鄭炳林,〈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與佛教〉,《敦煌研究》,2(蘭州市:1997),頁151-165。
    鄭炳林,〈唐五代敦煌粟特人與歸義軍政權〉,《敦煌研究》,4(蘭州市:1996),頁80-88
    譚蟬雪,〈歲末驅儺〉,《西北民族研究》,2(蘭州市,1990.12),頁23-29。
    3.專書論文
    艾麗白(Danielle Eliasberg),〈敦煌寫本中的「大儺」儀禮〉,收入(法)謝和耐、蘇遠鳴等著,耿昇譯,《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257-271。同文又收入鄭炳林主編,耿昇譯,改題為〈敦煌寫本中的「大儺」儀軌〉,《法國敦煌學精粹》,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頁330-342。
    艾麗白(Danielle Eliasberg),〈敦煌寫本中的「兒郎偉」〉,收入(法)謝和耐、蘇遠鳴等著,耿昇譯,《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239-248。同文又收入鄭炳林主編,耿昇譯,《法國敦煌學精粹》,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頁320-329。
    李建民,〈先秦兩漢病因觀及其變遷─以新出土文物為中心〉,收入氏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2008,頁45-75。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入氏著,《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153-179。
    李豐楙,〈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亦觀的交流與分歧〉,收入漢學研究中心編,《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頁373-422。
    李豐楙,〈鍾馗與儺禮及其戲劇〉,《民俗曲藝》,39(臺北,1986.01),頁69-99。
    杜德橋(Glen Dudbridge),〈唐代前後的五道將軍〉,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編,《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499-510。
    來國龍,〈漢晉之間劾鬼術的嬗變和鬼神畫的源流〉,收入石守謙、顏娟英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2014,頁63-94。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瘟疫與社會〉,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2008,頁3-28。
    林富士,〈中國的「巫醫」傳統〉,收入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聯經,2015,頁61-150。
    林富士,〈釋「魅」─以先秦至六朝時期的文獻資料為主的考察〉,收入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2005,頁109-134。
    邱仲麟,〈導言─從文化史、社會風俗到生活〉,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聯經,2013,頁1-24。
    姜伯勤,〈沙州儺禮考〉,收入氏著,《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459-476。
    姜伯勤,〈高昌胡天祭祀與敦煌祆祀—兼論其與王朝祭禮的關係〉,收入氏著,《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477-508。
    姜伯勤,〈敦煌音聲人略論〉,收入氏著,《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509-526。
    高明士,〈法文化的定型:禮主刑輔原理的確立〉,收入柳立言主編,《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聯經,2008,頁51-102。
    許倬雲,〈中國古代平民生活──食物、居住、衣著、歲時行事及生命儀禮〉,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聯經,2013,頁25-52。
    陳登武,〈白居易「百道判」試析〉,收入柳立言主編,《傳統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8,頁343-412。
    傅樂成,〈唐人的生活〉,收入氏著,《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2006,頁117-141。
    黃天驥,〈論參軍戲和儺─兼談中國戲曲形態發展的主脈〉,收入氏編,《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62-78。
    黃清連,〈享鬼與祀神:紙錢和唐人的信仰〉,收入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2005,頁175-220。
    榮新江,〈沙州歸義軍歷任節度使稱號研究〉,收於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編,《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文集》,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頁768-816。
    蒲慕州,〈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收入氏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2005,頁19-40。
    蒲慕州,〈序:鬼魅神魔─一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收入氏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2005,頁5-16。
    蒲慕州,〈導言〉,收入氏編,《生活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1-23。
    鄭阿財,〈從敦煌吐魯番文書論五道將軍信仰〉,收入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主編,《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頁77-112。
    錢茀,〈從廟會到閱儺─唐儺的世俗化娛樂化趨勢〉,收入麻國鈞等主編,《祭禮‧儺俗與民間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頁447-454。
    4.未刊會議論文
    李建民,〈鬼神、儀式與醫療─中國古代病因觀及其變遷〉,發表於法國高等實驗學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主辦,“Rituals, Pantheons and Techni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Before the Tang”國際研討會,巴黎:法國高等實驗學院,2006年12月14-16日,頁199-216。
    范家偉,〈中國中古時期絳囊繫臂與辟疫觀念〉,發表於史語所主辦,「『潔淨』的歷史研討會」,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年6月11-12日,單篇抽印本,頁1-27。
    5.學位論文
    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沈柏宏,〈唐代驅疫行動及其文化資源憑藉〉,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郝譽翔,〈儺:中國儀式戲劇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莊金德,〈唐代年節生活之研究──冬至到上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鄭金明,〈六朝歲時節日之研究—以《荊楚歲時記》為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二)日文之部
    1.專書
    桂小蘭,《古代中国の犬文化 食用と祭祀を中心に》,吹田市:大阪大学出版社,2005。
    三宅和朗,《古代国家の神祇と祭祀》,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
    山本幸司,《穢と大祓》,東京:平凡社,1992。
    寺尾善雄,《中国伝来物語》。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82。
    守屋美都雄,《荊楚歲時記―中国民俗の歴史的研究》,東京:帝国書院,1950。
    守屋美都雄,《中国古歲時記の研究―資料復元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帝国書院,1963。
    小林太市郎,《漢唐古俗と明器土偶》,京都:一條書房,1947。
    植木久行,《唐詩歳時記》,東京,講談社,1995。
    大室幹雄,《劇場都市―古代中国の世界像―》,東京:三省堂,1981。
    大日方克己,《古代国家と年中行事》,東京:講談社,2008。
    中村喬,《続中国の年中行事》,東京:平凡社,1990。
    中村喬,《中国の年中行事》,東京:平凡社,1988。
    中村喬,《中国歳時史の研究》,東京:朋友書店,1993。
    中村裕一,《中国古代の年中行事 第一冊 春》,東京:汲古書院,2009。
    中村裕一,《中国古代の年中行事 第四冊 冬》,東京:汲古書院,2011。
    中村裕一,《唐令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2。
    白川静,《中国古代の文化》,東京:講談社,1979。
    白鳥清,《古代支那人の民間信仰》,東京:岩波書店,1935。
    有高巖,《唐代の社會と文藝》,東京: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1948。
    有澤晶子,《中国伝統演劇様式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2006。
    劉暁峰,《古代日本における中国年中行事の受容》,富山市:桂書房,2002。
    齋藤茂,《孟郊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8。
    2.期刊論文
    Gras, Alexandre,〈追儺における呪文の名称と方相氏の役割の変化について〉,《言葉と文化》,5(名古屋,2004.03),頁17-34。
    三宅和朗,〈日本古代の大儺儀の変質とその背景〉,《史学》,62:1、2(東京,1992.11),頁57-73。
    丸橋充拓,〈唐宋変革期の軍礼と秩序〉,《東洋史研究》,64:3(東京,2005),頁34-66。
    丸橋充拓,〈唐宋変革期の軍礼と秩序〉,《東洋史研究》,64:3(東京,2005.11),頁34-66。
    丸橋充拓,〈魏晋南北朝隋唐時代における「軍礼」確立過程の概観〉,《社会文化論集 : 島根大学法文学部紀要社会文化学科編》,7(島根県,2011),頁53-61。
    小田義久,〈五道大神考〉,《東方宗教》,48(東京,1976.10),頁14-29。
    小田義久,〈吐魯番出土の随葬衣物疏に見える五道大神について〉,《東洋史苑》,48、49合刊(京都,1997.03),頁10-30。
    小田義久,〈吐魯番出土葬送用文書の一考察--特に「五道大神」について〉,《龍谷史壇》,47(京都,1961.03),頁39-56。
    伊藤美重子,〈敦煌資料に見える「兒郎偉」をめぐって : 駆儺文・障車詞・上梁文〉,《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中国文学会報》,7(東京,1988.04),頁85-104。
    伊藤清司,〈古代中國の祭儀と假装〉,《史学》,30:1(東京,1957.07),頁75-122。
    守屋美都雄,〈唐・五代歳時記資料の研究〉,《大阪大学文学部紀要》(第九卷),(大阪,1962.03),頁1-223。
    金原洋,〈追儺儀礼の受容〉,《龍谷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27(京都,2005.12),頁322-324。
    栗原圭介,〈磔禳の習俗について〉,《東方学》,45(京都,1973.01),頁12-28。
    野田幸三郎,〈陰陽道の一側面--平安中朝を中心して〉,《歷史地理》,86:1(京都,1955.09),頁37-60。
    3.專書論文
    丸山裕美子,〈唐と日本の年中行事〉,收入池田温編,《古代を考える 唐と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頁205-232。
    野村伸一,〈儺と仮面戯の諸相〉,收入宮家準、鈴木正崇編,《東アジアのシャーマニズムと民俗》,東京:勁草書房,1994,頁268-293
    林祀奈夫,〈洛陽卜千秋墓壁畵に對する注釋〉,《漢代の神神》(京都:臨川書店,1989),頁281-317。
    (三)英文之部
    1.專書
    Charles Benn, China's golden age : everyday life in the Tang dynasty, Oxford;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Derk Bodde, Festivals in classical China: New Year and other annual observance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Mark Edward Lewis, China's cosmopolitan empire : the Tang dynasty,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Richard von Glahn, The sinister way : 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2.期刊論文
    Arthur P. Wolf,“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 Society, ed. By Arthur p. wolf, 197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31-182.
    Chen Rui-lin, “Chinese Nuo and Nuo mask”,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27:2(Fall , 1993), pp.25-3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