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容安 |
---|---|
論文名稱: |
楊守愚小說的家國寓言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惠齡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楊守愚 、家國寓言 、日治時期 、後殖民 、社會關懷 |
外文關鍵詞: | Shou-Yu Yang, Home-Country writ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postcolonial, social concer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家藉由創作表達對社會不公的抗辯與反思,楊守愚便是其中一位活躍的作家,他大量書寫漢文作品,創作類型廣泛,如小說、民間文學、劇本、詩作等。
楊守愚的小說中大量以家庭為場域,家屋為社會的縮影,藉由陰暗家屋的書寫,可以將視野擴張至家國論述,藉此看出日治時期社會風氣敗壞、貧富差距嚴重、女性勞工遭受歧視與壓迫等問題。楊守愚作品也出現了疾病、瘋癲與死亡書寫,疾病在作家的書寫當中常被冠上隱喻,給予讀者某種特定意象,而這些相關的隱喻也是作者用以傳達己身的意念與想法的管道;至於瘋癲與死亡則是一種表達內心情緒的方式,也是一種逃避的手段。楊氏並以此做為對當代社會結構失衡的反擊與省思。
雖然楊氏並未展現對殖民政府的強力反擊與批判,但其小說作品呈現了大量日治時期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狀況,頗值得深入探究。在日本政府對殖民地的統治策略之下,執政者及政府官員官官相護,市井小民和貧困的農工階級對自己失去的權益無能為力等等,這些歸屬於後殖民詮釋與家國論述的議題,即是本論文的關懷所在。
The Taiwanese literary master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demonstrated their defiance against social injustice and resistance to live in submission by creating literature. Shou-Yu Yang was one of those literary figures. He created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in Mandarin (Taiwanese Chinese) in different types of works, such as fiction, folklore, scripts, and poetry, etc.
Most of Yang’s stories took place in homes and houses, intertwined with everyday incidents and interac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Houses/homes are society in miniature. By writing about the dark side of the households, we expand the vision to Home-Country writing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are faced with problems of declining morality,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sexual discrimination and oppression prevalent in the labor market. There were also
accounts of diseases, insanity and death in Yang’s works. Diseases in writing are strong metaphors, and instill specific images into readers. Such metaphors are often employed to convey the writer’s ideas and thoughts. For the intellectuals, insanity and death are channels to release overwhelming emotions, as well as means to escape from pressure of life. Yang used insanity and death writing as a revolt and reflection on the imbalance of social structure.
Though Yang never explicitly attacked or criticiz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his works did present the austere life style and social plight in the colonial period, which are worthy of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mong others, this thesis deals mainly with subjects connected to the post-colonial interpretation and Home-Country writing, such as the corruption of the colonial officials, the powerlessness of civilians, and the despair of the underprivileged and exploited farmers and workers.
一、 楊守愚作品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 明集2 小說選集(一)》,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
施淑編:《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上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下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
張恆豪主編:《楊守愚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許俊雅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二、 專書著作 (以下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中譯部分則依作者姓名字母 A~Z 順序排列)
(一) 中文部分
王德威編選:《從文學歷史看臺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白少帆、王玉斌、張恒春、武治純主編:《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1987。
江一鯉主編:《呂赫若作品研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7。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臺北:印刻出版社,2006。
李軍:《「家」的寓言-當代文藝的身份與性別》,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2006。
徐鳳文、王昆江:《中國陋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 張文環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許俊雅著,國立編譯館主編:《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 1997。
許俊雅編:《日據時期臺灣小說選讀》,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1998。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陳映真等:《呂赫若作品研究──臺灣第一才子》,臺北:文建會出版,1997。
陳添壽:《臺灣治安制度史──警察與政治經濟的對話》,臺北:蘭臺出版社,2010。
葉石濤:《展望臺灣文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
葉石濤:《臺灣文學入門》,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7。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
詹明信:〈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原載於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Ⅳ》,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1。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與臺灣文學》,臺北:人間出版社,2009。
(二) 中譯部分
Bachelard, Gaston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La poetique de l’espace),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09。
Bradshaw, John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秘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7。
Dethlefsen, Thorwald、Kahlke, Rudiger著,易之新譯;《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社,2002。
Fanon, Frantz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Reau Noire, Masques Blancs),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Marcus, Clare Cooper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00。
Sontag, Susan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社,2000。
三、 期刊論文(以下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美惠:〈臺灣新文學「反迷信」主題的書寫--以賴和、楊守愚比較為例〉,《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2期,2005年11月,頁151-168。
守愚:〈赧顏閑話十年前〉,《臺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54年8月20日,頁906-907。
朱惠足:〈殖民地的規訓與教化──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警民關係〉,《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4月,頁117-148。
林銘章:〈楊守愚(1905~1959)〉,《傳記文學》第581期,2010年10月,頁136-144。
施淑:〈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國文天地》,第7 期第5 卷,1991 年10 月,頁23-28。
施懿琳:〈試論日治時期楊守愚的新舊體詩〉,《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頁505-534與頁614-615。
康原:〈愛的追尋──楊守愚和他的親人〉,《國文天地》第147期,1997年8月,頁96-101。
張新仁:〈台灣地區中文寫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本篇最早刊登於《課程與教學新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4年,頁245-308。後經更新回顧分析,於 2008 年 11 月 22 日發表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華人社會的課程與教學改進研討會」。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臺灣小說〉,《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35-62。
許俊雅:〈楊守愚小說的風貌及其相關的問題〉,《種子落地—臺灣文學評論集》,彰化:賴和紀念館,1996。
許俊雅:〈楊守愚先生生平著作年表初稿〉,《文學臺灣》,第23 期,1997 年7 月,頁152-173。
許俊雅:〈以詩筆行俠仗義的楊守愚〉,《聯合文學》第 188期,2000年6月,頁35-37。
陳兆珍:〈試論楊守愚小說中的女性關懷〉,《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5期,2007年10月,頁169-190。
陳欽育:〈清同治年間臺灣的民間故事-〈壽至公堂〉所反映的歷史事實〉,《第壹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年11月,頁111-136。
陳虛谷:〈無處申冤〉,原載於《臺灣民報》213-216號,1928年6月17日、24日、7月1日、8日。
彭瑞金:〈楊守愚小說「顛倒死」〉,《臺灣文藝》第8期,1995年4月,頁28-31。
黃武忠:〈楊守愚的小說世界〉,《文學界》,第11 期,1984 年8 月,頁66-70。
楊洽人:〈憶父親〉,《文學臺灣》第22期,1997年04月,頁82-84。
歐宗智:〈殖民統治的生活困境-日據時期小說中的庶民悲劇〉,《書評》第35卷,1998年8月,頁9-13。
蔡秋桐:〈四兩仔土〉,《臺灣新文學》第一卷第八號,1936年9月19日。
四、 學位論文(以下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幸華:《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之醫病書寫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王靜禪:《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石廷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李崇僖:《日本時代臺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周佩雯:《楊守愚及其作品之研究—以小說與新詩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巧崴:《楊守愚古典詩意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佩珊:《詩體與病體:台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研究(1990~)》,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慧禎:《日據時期農民小說人物與敘事分析──以蔡秋桐、楊守愚、張慶堂為討論中心》,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柯品文:《八O年代後台灣散文之家國書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徐舒怡:《楊守愚的文學世界》,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崔舜華:《創造社小說中的國族性格與寓言性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陳孟君:《主體、病體與國體:閻連科鄉土小說的精神系譜》,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蔡明志:《殖民地警察之眼: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警察、社會控制與空間改正之論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博士論文,2008。
謝美娟:《日治時期小說裡的農工書寫─以賴和、楊逵和楊守愚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嚴小實:《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五、 網路資源
文化部 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17
司法院 司法文化走廊 http://www.judicial.gov.tw/culture/glossary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賴和紀念館(專家導覽)http://cls.hs.yzu.edu.tw/laihe/A/a_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