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輝勳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Schools |
指導教授: | 謝傳崇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3 |
中文關鍵詞: | 校長知識領導 、學校創新經營 、學校創新經營效能 |
外文關鍵詞: |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民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
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摘要
在知識經濟的現代,知識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而有效的知識領導,能夠展現知識管理的效能。近年來的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快速,學校為維持競爭優勢並永續經營,必須以有效能的創新經營來達到此目標,所以藉由校長的知識領導有助於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提升,在實務上與理論的建立上有其需求與必要性。本研究旨在探討桃竹三縣市國民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現況,並檢視校長知識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影響。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輔以訪談法,以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並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852位教育人員(包含級任、科任或專任、教師兼組長、主任、校長)進行施測。研究結果發現:(一)桃竹地區校長知識領導之現況良好;(二)桃竹地區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現況良好;以及(三)校長知識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正向影響顯著。
關鍵詞:校長知識領導、學校創新經營、學校創新經營效能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Schools
Abstract
In modern times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knowledge leadership, can pres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rapid social change and education reform, school to main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sustainable, must be innovative and effective energy management to achieve this goal, so knowledge leadership by principals contribute to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performance should be upgrad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and theory have their needs and necessity.
The intent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and Hsinchu city.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 was employed, and supplemented by interviews, and the random sampling was conducted among 852 elementary and junior schools educators.
The results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1)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and Hsinchu city,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is quite well; (2)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and Hsinchu city,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s quite well; and (3)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show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mpact on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如哲(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李良相(2002)。價值創造導向的經營模式創新─以M公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巫宗融(譯)(2000)。Peter F. Drucker & D. Leonard著。突破性思考(Breakthrough thinking)。臺北市:天下文化。
邱如美(譯)(2003)。John P. Kotter 著。領導人的變革法則-組織轉型成功八步驟。臺北市:天下遠見。
吳松齡(2005)。創新管理。臺北市:五南。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雅(2009)。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隆(2009)。Amo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春助(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科技領導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2001)。知識經濟時代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115,4-13。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4-26。
吳清山、林天祐(2004)。知識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19,150。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黃旭鈞、江愛華、高家斌、賴協志、林佳宜、陳亮君(2006)。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模式之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94-2413-H-133-003)。
吳清山、黃旭鈞、高家斌、賴協志、林佳宜、陳亮君(2006)。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模式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2413-H-133-003),未出版。
吳清山、黃旭鈞、賴協志、高家斌(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量表之建構與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96-2413-H-133-003)。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吳清山、黃旭鈞、高家斌、賴協志、林佳宜、陳亮君(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量表之建構與運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2413-H-133-005),未出版。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141,58-74。
吳清山、賴協志(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之研究:角色知覺與踐行。教育與心理研究,30(2),1-31。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煥烘、黃振恭(2007)。創新經營的理念在學校行政領導上的應用。教師之友,48(1),101-112。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旭華譯(2000)。變革(John P. Kotter 和James C. Collins 原著)。臺北市:天下。
林天祐(2000)。教育行政革新。臺北市:心理。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明地(2004)。創意的學校經營。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之「現代教育論壇—面對新世紀學校創意經營國際學術論壇」研討會,嘉義市。
林佳慧(2000)。組織內部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機制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易蓉(2002)。國民小學運用策略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孟慧(2008)。國民小學校長運用品牌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虹妙(2004)。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信志(2006)。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海清(2006)。知識經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振中(2001)。國民小學推展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淑美(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策略、分享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啟鵬(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新發(1999)。透視學習型組織。中等教育,50(1),49-53。
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2WFA0B00048),未出版。
林新發、王秀玲、汪宗明、顏如芳、仲秀蓮(2006)。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知識延續管理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三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4月29-30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3-91。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顏如芳、黃秋鑾、鄧珮秀(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三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3月30-4月1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教師教育」。頁206-222。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黃秋鑾、顏如芳、鄧珮秀(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11月22-27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系列研討會-課程與教學改進」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97-198。
林煥民(2008)。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54,73-93.
林靖倫(2007)。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創新經營能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慶順(2007)。南投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聰地(200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育改革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姚欣宜(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啟昌(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榮昭、王元珊(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推手─Innoschool 學校創新經營獎。教師天地,134,73-82。
姜智武(2001)。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淑真(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作聖、邱奕嘉(譯)(2000)。Allan Afuah著。創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臺北市:華泰。
徐昌男(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瑞霞(2006)。臺北縣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秦夢群(2002)。知識經濟在教育發展上的角色與策略。中等教育,53(3),64-82。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張宏毅(2002)。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妙琳(2005)。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明輝(2002)。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41,10-12。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策略與執行措施。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座談會講義,157,10-27。
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9。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奕華(2007)。高等教育創新:政治大學個案。載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編,2007教育品質確保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議手冊暨論文集。
張清濱(1997)。學校教育改革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4(1),10-17。
張雅妮(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市:復文。
張慶勳(2001)。學習型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學校行政,14,29-41。
張寶誠(2002)。再談創新。能力雜誌,558,12-13。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今珍(2004)。學校本位校務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佳秀(2007)。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知識分享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地區中部三縣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信君(2005)。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聖謨(2004,5月)。從更新到革新----談學校創新經營的進化論。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辦之「現代教育論壇-面對新世紀學校創意經營」論文集(頁88-96),嘉義市。
陳滄智(2006)。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立民(2005)。臺灣資訊電子業組織創新力成模式之研究-以六家企業個案為例。商管科技季刊,6(1),69-62。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清海(1993)。國民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智偉(2009)。兩岸前期中等教育階段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和南京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瓊香(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麗美(2004)。國立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韻如(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懿嬌(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42。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145,59-72。
辜皓明(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分享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童鳳嬌(2009)。國中校長卓越領導、行動智慧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文達(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振岳(2009)。創新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靜宜(2006)。高科技產業知識領導、員工知識活動行為與學習成效關係模式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廖勝能(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廖進安(2002)。國民中小學行政人員運用知識經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榮泰生(2009)。Amos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劉春芳(2006)。臺北縣國民中學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哲榮(2003)。知識經濟時代的治理模式:科層、市場與社群模式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富明(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團隊組織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鎮寧(2007)。縮短思考與行動之間的落差-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的反思。載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編,2007 教育品質確保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議手冊暨論文集。
劉蘊芳(譯)(2000)。Thomas D. Kuczmarski 著。創新K 管理(Knowledge)。臺北市:經典傳訊。
蔡炳坤(2007)。高中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板,臺北市。
鄭崇趁(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積極策略。教育研究,145,51-58。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士葆(1996)。商學總論。臺北市:麥田。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薛淑芬(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育容譯(2006)。大前研一(2005)著。創新者的思考。臺北市:商周出版。
謝傳崇(2007)。以平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韓經綸(譯)(1994)。組織行為導論(Richard M. Steers 原著)。臺北市:五南。
顏童文(2006)。國民小學組織動態能耐、組織健康氣候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童文(2007)。優質學校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學校行政,47,92-112。
蘇冠華(2000)。組織創造力之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英文部份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nt. Oxford: West View Press.
Amidon, D. M. & Macnamara, D. (2000). 7C of knowledge leadership : Innovating our future. November 25, 2009, from http://www.entovation.com/whatsnew/
leadership-7cs.htm
Baregheh, A., Rowley, J. & Sambrook S. (2009). Towards a multidisciplinary definition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47(8), 1323-1339.
Barnett, H. G. (1953). Innovati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change. NY: McGraw-Hill.
Benzie, D. (1999). Formative evaluation: Can models help to shape innovative programs?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4(3), 251-262.
Bossidy, L. & Charan, R. (2002).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Crown Publishers.
Cavaleri, T., Seivert, S. & Lee, L. (2005). Knowledge leadership: The art and science of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 London: Elsevier Butterworth Heinemann.
Certo, S. C. (2003). 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hapman, J. (1993). Leadership, Management and “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ing” : Arespose to Mr. Gradgrin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1(4), 4-18.
Cormican, K. & O’Sullivan, D. (2003). A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tool for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6(1), 53-68.
Davenport, T. H.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Druker, P. 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London: Heinemann.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istsociety. NY: Harper Collins.
Ettlie, J. E. (2000).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Y: John Wiley & Sons.
Frederick, M. (1987). Measur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Guidelin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2891).
Gattiker, U. E. (1990). Issues in end-user training: The man-machine interface. Belgium: Nivelles.
Griffin, A., & Pager, A. L. (1993). A report on measuring product development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0, 291-308.
Hair, J. F. Jr.,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J: Prentice Hall.
Hair, Jr.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Y: Macmillan.
Haner, U. E. (2002). “ Innovation qual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80, 31-37.
Hewlett, R. (2006). The cognitive leader: Building winn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knowledge leadership. Lanham, MD: Ro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Higgins, J. M. (1995). The core competence: Innovation. Planning Review, 23(6), 32-35.
Holsapple, C. W., & Singh, M. (2001).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 77-98.
Holt, K. (1988). The role of user in product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2(5), 53-56.
Jöreskog, K. G., & Sörbom, D. (1996). LISREL: A guide to the program and applications, 3nd Edition. Chicago: 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Kotelnikov, V. (2006).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09, from http://www.1000ventures.com/business_guide/innovation_mgmt_main.html
Lakshman, C. (2005). Top executive knowledge leadership: Managing knowledge to lead change at general electric.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5(5), 429–446.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ison , WI: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daus, G. F., Airasian, P. W. & Kellanghan, T. (1980). School effectiveness: 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Mang, P. Y. (2000). Strategic innovation: Constanainos markides o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4(3), 43-45.
Miller, S.K. (1983). The history of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 critical overview. Lansing, MI: Michigan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ohr, L. (1969).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3, 111-126.
Morley, L., & Rassool, N. (1999). School effectiveness: Fracturing the discourse. London: Falmer Press.
Mostafa, J., Jalal, R., & Peyman, A., (2009). Identifying Progressive Route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Theory. World Applied Sciences Journal, 7(10): 1287-1294
Poeter, E. P. (1990). A new tool: Delineating aquifer heterogeneities with microgravity surveys during aquifer testing. Bulletin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ists, 27(3), 315-325.
Purkey, S., &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4), 427-452.
Rich, J. M. (1992). Innvo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 Free Press.
Romig, D. (2002). Side-by-side leadership. NY: CRC.
Rowan, B. (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M. J. Regina(Ed.).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s Sourcebook. Washington, DJ: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Sallis, E. & Jones, G.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Enhancing learning &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Shapiro, S. M. (n. d.). 24x7 innovation: Putting customer needs at the forefront of your thinking.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09, from http://www.24-7innovation.
com/mri.pdf
Shapiro, S. M. , & McDonald, M. P. (2001). 24/7 innovation: Moving beyond cost cutting and best practices to sustained advantage.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09, from http://www.24-7innovation.com/247innovationpov.pdf
Skyrme, D. (2000).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From management to leadership. InD. Morey, & B. Thuraisingham, (Eds.). Knowledge management: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Work. Cambridge, MA: MIT Press.
Stadnick, P. (2008). 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Innovation–A Case Study at ABN AMRO–Brazil. Umeå: Handelshögskolan vid Umeå universitet.
Tang, H. K. (1998).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NY: Currency Doubleday.
Viitala, R. (2004). Toward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5(5/6), 528-544.
Wolfendale, S. (2000). Assessing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NY: Cas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