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瑩
Tan, Wei-Ying
論文名稱: 馬來西亞特殊生在華文獨立中學受教育機會之探討
Education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 in Malaysia Chinese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
指導教授: 黃澤洋
Huang, Tse-Yang
口試委員: 李翠玲
Lee, Tsuey-Ling
柳玉清
Liu, Yu-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馬來西亞境外碩士在職專班
Overseas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in Malays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特殊生受教育機會
外文關鍵詞: Malaysia Chinese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 special needs student,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宗旨在於先了解及整理馬來西亞特殊教育的事宜,然後從中探討華小畢業的特殊生能夠在獨中獲得怎樣的教育以及在獨中接受教育的機會是否會高。本研究主要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探討。研究者邀請來自3所獨中校長、主任及老師共9人進行訪談,他們的教學年資都是10年或以上。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獨中至今尚未重視特殊教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獨中辦的是普通教育,而獨中普遍上是菁英導向以及成績至上,而且沒有獲得相應的特教支援。
    (二)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是不爭的事實,只是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方式不一樣,所以很多事情是勉強不來的。只是特殊生還是應該被關注的,因為他們會因為語言上溝通不良而導致各種誤會,會錯失有效的學習機會。而且特殊生的存在也能讓普通學生獲得人生啟示。
    (三) 研究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學校行政人員的意願與堅持,秉持著有教無類的信念,加上校方有彈性的辦學政策、親師生之間的配合,相信學校還是能夠給予特殊生一個學習的機會和環境。
    (四) 無論是什麼源流的學校,只要是小型學校都有讓特殊生更多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小型的獨中會比較有這種功能,因為小型獨中人數少,校園內的競爭就相對的也比較少,所以特殊生也才有機會露出光芒,而且也比較能夠被老師關注。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針對董總與華文獨立中學提出建議,同時也為後續研究提出方向。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about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in Malaysia, and to find out the type of education where Malaysia Chinese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 (MCISS) can provide to the graduates of Chinese primary school with special need, and their education opportunity in MCIS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semi-structurer interview. Researcher had interviewed three principles, three supervisors and three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and all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 is 10 years. The conclusion is:
    I. MCISS mainly focuses on general education. Most of the MCISS is elite-oriented and achievement oriented on student studies subject. Furthermore, MCISS did not get any support on special need education.
    II. Student with special need should be concerned, because they have their right in leaning. In addition, government school uses Malay as their teaching media, and this will cause the student with special need who came from Chinese primary school facing problem in communication.
    III. School administrators have to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 for all. Provides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student with special need, flexibility of school administrative work, cooperation betwenn parent, teacher and student is needed.
    IV. Small scale school is an ideal place for student with special need to learn because teacher ca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m and they will have more opportunity to show the advance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some suggestions are introduced to the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and MCISS of Malaysia. The further researche is also recommended.

    摘要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馬來西亞特殊教育的研究 5 第二節 教育機會均等 7 第三節 融合教育 7 第四節 馬來西亞華文獨中之特殊教育 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13 第一節 訪談法 1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13 第三節 訪談對象與選取 15 第四節 學校之簡介 1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17 第六節 訪談編碼 18 第七節 研究信效度與倫理 1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20 第一節 獨中無法落實特殊教育的原因 21 第二節 獨中需重視特殊生教育的原因 26 第三節 獨中可給予特殊生的教育模式 29 第四節 華小畢業的特殊生在獨中受教育的機會 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7 第一節 結論 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38 參考文獻 41 附錄一:訪談大綱 45 附錄二:訪談邀請函 46 附錄三:特殊生之簡介 47 附錄四:訪談逐字稿(一) 48 附錄五:訪談逐字稿(二) 55 附錄六:訪談逐字稿(三) 61 附錄七:訪談逐字稿(四) 69 附錄八:訪談逐字稿(五) 77 附錄九:訪談逐字稿(六) 81 附錄十:訪談逐字稿(七) 89 附錄十一:電郵訪問之回复 100

    一、中文部分
    王天苗、蘇燕華(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 – 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王欣宜、高宜芝(2005)。當前我國融合教育實施成敗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學與趨勢,55-68。
    王瑞國(2014)。馬來西亞華文中學的改制與復興–以霹靂州為例(1962-1985)。王瑞國。馬來西亞。
    尤妙真(2008)。「認識身心障礙兒童」課程對國小普通班兒童之實施成效。屏師特殊教育,16。58-67。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屏東市。
    中國報。2014年11月10日(a), 2112中小學設特殊教育班(取自: http://www.chinapress.com.my/20141110/%E4%B8%AD%E5%B0%8F%E5%AD%B8%E8%A8%AD%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7%8F%AD/)
    中國報。2014年8月2日(b),獨中特輔教育研討會. 潘永強:糾正趨向功利教育制度 特輔班平等對待學生。(取自: http://www.chinapress.com.my/20140802/%E7%8D%A8%E4%B8%AD%E7%89%B9%E8%BC%94%E6%95%99%E8%82%B2%E7%A0%94%E8%A8%8E%E6%9C%83%E6%BD%98%E6%B0%B8%E5%BC%B7%E7%B3%BE%E6%AD%A3%E8%B6%A8%E5%90%91%E5%8A%9F%E5%88%A9%E6%95%99/)
    江秋華、陳振明(2012)。淺談自閉症學童的親職教育—從單車男孩蔡傑的故事談起(上)。雲嘉特輯(15),1- 9。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呂采芬、李怡靜、蔡依珊、盧采臻、黃玉枝(2007)。普通班教師的融合教育專業知能對同儕接納特殊學生影響之研究。特殊教育文集(九),1-30。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曉芬(2013)。我沒那麼差。尊孔獨立中學。吉隆坡。
    邱志鴻(2017)。特教推手經驗談:親師合作提升特殊生學習成效。國語日報(2017年4月28日)。台灣。(取自:https://kids.mdnkids.com/opinion/special_education/%E7%89%B9%E6%95%99%E6%8E%A8%E6%89%8B%E7%B6%93%E9%A9%97%E8%AB%87%EF%BC%9A%E8%A6%AA%E5%B8%AB%E5%90%88%E4%BD%9C%E3%80%80%E6%8F%90%E5%8D%87%E7%89%B9%E6%AE%8A%E7%94%9F%E5%AD%B8%E7%BF%92%E6%88%90%E6%95%88/)
    邱莉婷(2013)。其實融合很簡單–以一位普通班導師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10),6。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林敏萍(2008)。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校長角色期望之研究。慈濟大學。花蓮縣。
    吳寶鳳(2010)。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東方Online。2014年3月26日。為何不承認獨中統考?(取自: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columns/bl51684)
    東方Online。2015年1月7日。華文獨中走向雙軌制?(取自: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57605)
    東方Online。2016年9月12日。我們要培養怎樣的孩子。(評論:林艾萱·五感生活)(取自: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160776)
    東方Online。2017年3月18日。董總促制度化增建華小。(取自: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188955)

    姚佩如(2003)。國中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未出版)。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洪翠霞(2009)。一位普通班教師進行自閉症學生融合班級—經營個案研究。特殊教育文集(十一),91–118。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星洲網新聞,2015年10月29日。教長:課程綱要不一致。“不追隨砂承認統考”。(取自:http://www.sinchew.com.my/node/1474985)
    教育部電子報。2014年8月21日。馬國獨中特輔教育實施模式介紹。628期。台北市。(取自:http://epaper.edu.tw/old/windows.aspx?windows_sn=15997)
    教總主頁(2008)。教總簡介。(取自:http://web.jiaozong.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3&Itemid=35)
    梁昌文、譚偉明(2008)。知識樽頸:香港主流學校推行融合教育面對的制約。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教育研究學報,23。
    張美華、簡瑞良(2004)。融合教育對學習障礙學生自尊的影響。屏師特殊教育,8,35-49。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尉滿(2006)。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董文志(2016)。美國、台灣及香港的特殊教育推行狀況對澳門特殊教育發展的啟示。澳門特殊教育研究學會。
    董總主頁。關於董總。 (取自: http://www.dongzong.my/aboutus.php )
    董總。1973。華文獨立中學建議書。董總。吉隆坡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台北。
    黃俊峰(2014)。論教育機會均等 – 以能力均等代替血液成就均等。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1),91-95。台灣。
    黃集初(2010)。馬來西亞華文獨中的分類。華社研究中心。吉隆坡。
    (取自:http://www.malaysian-chinese.net/publication/articlesreports/reports/1196.html
    黃楸萍(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正義意涵談多元入學方案之缺失。亞東學報。24,1-9。
    遠見雜誌(1986)。名人也有學習障礙。第003期。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取自:https://www.gvm.com.tw/Boardcontent_8995.html)
    溫明麗(2016)。教育機會均等(初版)。國家教育研究院。新北市
    趙凱文(2012)。原住民學通在科學遊戲中融入科學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蔡文山(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念省思台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第六期(2004/01),109-144。台灣。
    劉漢良(2016)。獨中只能“60加……。光明日報。(取自: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315589?tid=6)
    蘇琬婷(2011)。紐西蘭特殊教育政策及融合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劉博允(2000)。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二、西文部分
    Lee, L. W. & Low, H. M. (2014). The evolu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Malaysia.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41(1), 42-58 .
    Malaysia Government.1996. Law of Malaysia Act 550, Education Act 1996, Malaysia.
    Malaysia Government.2008. Laws of Malaysia Act 685,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2008. Malaysia.
    Malaysia Government. 2012 Sep. Preliminary Report Malaysia Education Blueprint 2013-2025, Malaysia.
    UNESCO. 1994.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UNICEF Malaysia. 2014.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Malaysia. UNICEF Malaysia.

    三、馬來西亞文部分
    Kementerian Pendidikan Malaysia, 2013. Garis Panduan Program Pendidikan Inklusif Murid Berkeperluan Khas. Malays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