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安 |
---|---|
論文名稱: |
醫者意也與即方用藥--唐宋時期的士人尚醫與醫病關係 Professional Diagnosis or Prescription Manual?On Confucian Scholars' Medical Understanding an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During Tang-Song Period. |
指導教授: | 鐘月岑 |
口試委員: |
李建民
陳元朋 鐘月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醫者意也 、即方用藥 、文本知識 、醫病關係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主題在討論「醫者意也」與「即方用藥」兩個醫學傳統間的爭論,以及唐宋時期醫者與士人間的醫病關係如何影響這兩個傳統的形成。唐宋時期由於醫療資源的不均,加上政府主導的醫學文本公開政策,使得士人與知識份子照著醫方書籍「即方用藥」形成根深柢固的習慣。隨著宋代醫者與士人間的交流進一步加深,醫者的自我要求及形象呈現也受到士人深刻的影響,而「即方用藥」這種追求簡易實用的特色也影響了部份南宋醫者對醫學的詮釋,形成了所謂《局方》之學的傳統。元代醫家朱震亨在《局方發揮》中重新強調「醫者意也」的觀念,並藉此反對《局方》之學因「即方用藥」的習慣而拘泥於方書的傳統。事實上「醫者意也」的說法由來已久,漢代時「醫者意也」指的是醫者的判斷力,在唐代時引伸為醫者對患者病況的判斷,爾後在唐宋之際又發展出「臨病變化」的涵義。隨著唐宋之際醫學集團的擴大及複雜化,「醫意」又分支成兩種解釋,一是脫離了文本範疇的「心明意巧」,二是溯源於經典文本的「聖人之意」。一般而言士人比較認同後者,而朱氏所謂的醫意正是指「聖人之意」。換言之,《局方發揮》中「醫者意也」與「即方用藥」的爭論並非經驗與文本之爭,兩者同樣在文本的範疇中,但高下序列卻必須透過與經典之間的關係來決定。
一、傳統文獻
(春秋)孫武撰,《十一家注孫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劉宋)陳延之撰;高文鑄輯校,《小品方》,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年。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29輯,《知不足齋叢書》第八函,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隋)巢元方撰;南京中醫學院校釋,《諸病源候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年。
(唐)王燾撰;高文柱校注,《外臺秘要方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長孫無忌等編;劉俊文箋解,《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孫思邈撰,《藥王全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唐)劉禹錫撰;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
(唐)韓愈撰、屈守元、常守元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1996。
(唐)蘇敬等編,《新修本草》(《續修四庫全書》第9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五代)王仁裕,《玉堂閑話》(《五代史書彙編》,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文彥博,《潞公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方勺撰;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王稱,《東都事略》,(收入《二十五別史》),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宋)王懷隱等編,《太平聖惠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王讜,《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收入《百部叢書集成》26輯《正誼堂全書》第七函,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宋)朱端章,《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4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宋)朱熹撰,陳俊明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允晨文化總經銷,2000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朱熹,《點校四書章句集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宋)沈括著,《夢溪筆談》,(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初刷,1995年重刷本。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迅,《集驗背疽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宋綬、宋敏求編纂,《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宋祁、歐陽脩,《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宋)周守宗,《歷代名醫蒙求》(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30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唐慎微撰;(宋)曹孝忠校;(宋)寇宗奭衍義,《證類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宋)寇宗奭,《圖經集註衍義本草》,(收入《正統道藏》第29冊上卷之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資料庫。
(宋)范仲淹著;(清)范能濬編集;薛正興校點,《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張世南撰;張茂鵬點校,《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張杲,《醫說》,(《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宋)邵伯溫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黃庭堅,《山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誌》,(《宋元方志叢刊》第七冊),臺北:大化書局,1980年。
(宋)歐陽脩撰,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陳言,《陳無擇三因方》,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8年。
(宋)陳師文等編撰,《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陶嶽撰,《五代史補》(《五代史書彙編》,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宋)錢乙著;楊金萍、于建芳點校,《小兒藥証直訣》,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宋)龐安時,《傷寒總病論》(《四庫全書珍本》第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竇儀,《宋刑統三十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蘇軾撰;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蘇軾,《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蘇軾,《格物麤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7、11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金)李杲撰,丁光迪校注,《東垣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年。
(元)危亦林,《危亦林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
(元)朱震亨,丁光迪校注,《丹溪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元)脫脫,《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6冊),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明)吳昆,《醫方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年。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全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
(明)郭棐纂修,《廣東通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97-198冊地理類),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四庫全書珍本》第八集第1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初刷,2001重刷本。
(清)陳夢雷等奉纂,《新校本圖書集成醫部全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二、中日文論著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于賡哲,《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天聖令》復原唐《醫疾令》所見官民醫學之分野〉,載於《歷史研究》 2011年01期。
仁井田陞(1904-1966)著;池田溫等編集,《唐令拾遺補:附唐日兩令對照一覽》,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年。
丹波元胤(1755-1810)撰,郭秀梅、岡田研吉整理,《醫籍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李建民,〈中國古代「禁方」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1997):117-166。
───,〈古典醫學的知識形式〉,收入祝平一主編,《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頁125-179。
───,《華陀隱藏的手術─外科的中國醫學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年。
任育才,〈唐代的醫療組織與醫學教育〉,收於《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頁449-473。
邱仲麟,〈儒醫、世醫與庸醫──明代典籍中對於醫者的評論〉,發表於漢學研究中心、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主辦,「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2000年4月28-30日。
───,〈醫生與病人——明代的醫病關係與醫療風習〉,收入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10月,頁253-296。
余瀛鳌,〈「醫者意也」釋例〉,收入《未病齋醫述》頁171-172,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2年。
岡西為人(1899-1973)著;郭秀梅整理;岡田研吉、致之審定,《宋以前醫籍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林輝鎮編,《難經本義新解》,臺北:益群書店,1986年。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
范家偉,《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大醫精誠──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
───,《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北宋館閣官、儒臣與校正醫書局〉,《漢學研究》卷29第3期,2011年9月。
莊兆祥、關培生、江潤祥編,《本草研究入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馬繼興,《敦煌醫藥文獻輯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醫療資源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219-237。
───,《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祝平一,〈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3 (2006.9):401-449。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 (2010.6):1-50。
陸士諤,《士諤醫話》,上海:校經山房書局,1938年。
陳元朋,〈宋代的儒醫-兼評Robert P. Hymes有關宋元醫者地位的論點〉,《新史學》06卷01期,1995年。頁179-203。
───,〈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05月。
───,〈兩宋的醫事制度及其社會功能〉,《史原》第20期,1997年。頁263-316。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台北:商務,1958年。
陳 明,〈商胡輒自夸:中古胡商的藥材貿易與作偽〉,《歷史研究》2007年04期,頁4-16。
陳 昊,〈在寫本與印本之間的《千金方》〉,《醫家與史家的對話──中醫學術知識的歷史傳承與變革》研討會論文,2013年03月。
陳登武,〈從《天聖令.醫疾令》看唐宋醫療照護與醫事法規〉,《唐研究》第14卷,2008年。頁247-275。
曾 鳳,〈北宋校正醫書局對《千金要方》改動評析〉,《中醫文獻雜誌》2002年第3期,頁6-7。
張哲嘉,〈官方醫學分科與醫學發展:以北宋疾病分類與傷寒研究為線索〉,“疾病的歷史”學術會議論文,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6月。
黃龍祥〈試論宋代校正醫書局私改醫書之弊〉,《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7年8月,頁43-45。
馮漢鏞,《古代秘方遺書集》,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29年。
程 錦,《唐代醫療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05月。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係在民國時期的轉變〉,《新史學》,第14卷第1期,2003年3月。
廖育群,《歧黃醫道》,台北:洪葉文化,1993年。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繁露下的岐黃春秋──宮廷醫學與生生之政》,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
廖育群、鄭金生、傅芳等編,《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劉力紅,《思考中醫──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讀》,臺北:積木文化出版社,2004年。
劉時覺,《永嘉醫派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
劉淑芬,〈從藥方洞到惠民局──唐、宋時期僧人、國家和醫療的關係〉,收入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頁145-202。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魏子孝、聶莉方,《中醫中藥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謝利恆,《中國醫學源流論》,台北:進學書局,1970年。
鄧鐵濤,《中國防疫史》,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叢春雨編,《敦煌中醫藥全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年。
鄭志敏,〈略論民國以來台灣與大陸隋唐五代醫學史的研究〉,《新史學》09卷01期,1998年。頁153-230。
鄭金生、李建民,〈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源流〉,收入李建民《方術.醫學.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頁183-203。
三、西文論著
Hymes, Robert.
“Not Quite Gentlemen? Doctors in Sung and Yuan,”in Chinese Science, vol.8, 1987, pp.9-76.
Kleinman, Arthur.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 Exploration of the Borderland between Anthropology,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Leung, Angela K.C.(梁其姿)
“Medical Learning from the Song to the Ming,” in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ed. 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pp. 374-398.
“The History of Diseases in Pre-modern China,”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Diseases, ed. Kenneth F. Kiple. Cambridge: Cambrdi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354-362.
Porter, Roy
“The Patient’s View: Doing Medical History from Below,”Theory and Society, 14 (1985), pp. 175-198.
Sivin, Nathan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 6, Part. 6. Medicine.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Nathan Siv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Text and Experience in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in Knowledge and Scholarly Medical Traditions, ed. Don Bat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18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