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美婷
Chen, Mei-ting
論文名稱: 從信賴義務論公司外部人之內線交易責任-以公務員及立法委員為中心
A Study on the Liability of Corporate Outsider Tr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duciary Duty: Focusing on Public Servants and Legislators.
指導教授: 蔡昌憲
口試委員: 范建得
林育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內線交易信賴義務公司外部人交易
外文關鍵詞: insider trading, fiduciary duty, outsider trad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內線交易規範主要是針對公司內部人而設之禁令,至於公司外部人則處於欠缺明確規範的模糊地帶,公務員與立法委員非公司內部人,但均屬容易獲悉重大未公開消息之身分,卻不在法條明文之列,此二者是否須遵守內線交易之禁令,確有釐清之必要。惟內線交易規範理論向來有市場論與信賴義務理論之爭,採取何種理論對於責任主體之界定有重大影響,然而,觀諸我國現況,見解仍未一致。本文主張應採取信賴義務理論作為內線交易規範理論之依據,主要理由為內線交易涉及刑事責任,不宜輕率論之,市場論打擊面過廣,以信賴義務理論為據則能限縮責任主體,較為妥適。此外,信賴義務理論之核心要件為「行為人須違反信賴義務」,「信賴義務」(Fiduciary Duty)本為一上位概念,其與內線交易規範所禁止之行為具有密切關聯,內線交易規範所禁止之行為乃為違反信賴義務下之「忠實義務」(Duty of Loyalty),據此,公司內部人因具有公司法上之信賴義務(Fiduciary Duty),若從事內線交易則為信賴義務之違反,成立內線交易責任;即使公司外部人對發行股票公司不具有信賴義務,亦於信賴義務理論的射程範圍內,蓋公司外部人對於消息來源具有信賴義務,違反則成立內線交易責任,是故,以信賴義務理論適用我國內線交易規範即為已足。公務員與立法委員屬於公司外部人,其內線交易責任亦得以信賴義務理論推論之。本文之研究目的係為解決公司外部人的內線交易責任問題,如何使具有特殊身分的公司外部人於法有據地受到禁止從事內線交易之規範限制,並以公務員與立法委員、以及具公務員身分之國家金融安定基金管理委員會人員為討論中心。


    The regulation of insider trading in our country mainly focus on corporate insiders; however, corporate outsiders, there is no specific rules to apply. Although public servants and legislators are not corporate insiders, their positions are so sensitive that make them acquire material nonpublic information quite easily. As a result, it is truly necessary to figure out whether both of them are the subjects under the regulation of insider trading or not.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a regulation theory battle between “The Equal Access Theory” and “Classical Theory”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included) in our country, and which theory as the basic ground of the regulation dose really matters in defining the subjects under the regulation. This paper asserts that Classical Theory should be applied as the fundamental ground of the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consequence of insider trading is involved with the crime penalty so that it should be much more prudent while interpreting this regulation, therefore,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apply Classical Theory because of its narrow subject scope. In addition, fiduciary duty is a crucial and fundamental concept in jurisprudence, a key element in Classical Theory also. The reason that insiders violate the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is breach of the duty of loyalty, which is under the fiduciary duty. Even though corporate outsiders have no fiduciary duty to securities issued company, they are also under the scope of Classical Theory because of their fiduciary duty owed the information source. As a result, Classical Theory is the appropriate theory for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instead of the Equal Access Theory, and the problems raised by public servants and legislators also can be solv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which is the main goal of this paper.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限制 5 第一項 研究方法 5 第二項 範圍限制 5 第三節 論文架構安排 6 第貳章 信賴義務理論與內線交易責任主體 7 第一節 禁止內線交易之現行規範 7 第一項 美國法規範模式之概述 7 第一款 法源依據 7 第一目 成文法規定 7 第二目 法律效果 9 第二款 理論基礎 11 第一目 市場論 11 第二目 信賴義務理論 13 第三目 私取理論 16 第四目 各理論所規範之對象 19 第二項 我國法內線交易規範之概述 21 第一款 立法沿革與法源依據 21 第一目 立法沿革 21 第二目 法源依據 23 第二款 內線交易之構成要件及違反之法律效果 25 第一目 內線交易之構成要件 25 第二目 違反之法律效果 28 第三項 美國法與我國法責任主體之對照 29 第四項 本節小結 31 第二節 信賴義務理論(Fiduciary Duty) 32 第一項 美國法之信賴義務理論 32 第一款 信賴義務理論之內涵 32 第一目 廣義說 36 第二目 狹義說 37 第二款 公司法上之信賴義務 39 第一目 注意義務(Duty of Care) 39 第二目 忠實義務(Duty of Loyalty) 39 第二項 我國法之信賴義務理論 41 第一款 信賴義務理論之內涵 41 第二款 公司法上之信賴義務 41 第一目 概念演進 41 第二目 法制規範 43 第三項 本節小結 43 第三節 信賴義務理論與內線交易責任主體之關係 44 第一項 美國法內線交易要件「信賴義務」之性質 44 第一款 內線交易理論以信賴義務為要件之緣由 44 第一目 內線交易規範所禁止之行為本質 45 第二目 內線交易之禁止行為係屬不作為侵權行為 45 第三目 「信賴義務」為不作為侵權行為中之「積極作為義務」 46 第二款 內線交易各理論之信賴義務性質 48 第三款 內線交易之行為乃違反忠實義務(Duty of Loyalty) 49 第二項 本節小結 51 第四節 以信賴義務理論作為禁止內線交易之理論基礎 52 第一項 我國現行適用之理論基礎之相關爭議 52 第一款 由司法實務觀之 52 第二款 由學說觀之 54 第二項 以信賴義務理論作為禁止內線交易之理論基礎 56 第一款 內線交易之行為性質 57 第一目 我國內線交易規範所禁止之行為本質亦屬不作為侵權行為 57 第二款 內線交易之法制規範 59 第一目 我國現行條文以文義解釋得為信賴義務理論之依據 59 第二目 消息傳遞責任在規範上不宜以市場論為基礎 62 第三目 為求商事法規體系上之一致性應以信賴義務適用之 62 第三款 內線交易成立之責任 62 第三項 本節小結 62 第五節 本章小結 63 第参章 公司外部人之內線交易責任--以公務員及立法委員為中心 65 第一節 公司外部人內線交易責任之概述 65 第一項 美國法私取理論 65 第二項 我國法制規範: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一第一項第三款「基於職業或控制關係獲悉消息之人」 68 第三項 本節小結 71 第二節 公司外部人—以公務員為例 71 第一項 美國 71 第一款 現行規範 71 第一目 信賴義務理論 72 第二目 私取理論 72 第二款 實務案例 74 第二項 我國 76 第一款 是否應以證券交易法規範之爭議 76 第一目 否定說 76 第二目 肯定說 77 第二款 公務員為「基於職業關係獲悉消息之人」 78 第一目 公務員獲悉消息乃因職務關係所致 78 第二目 以私取理論認定 79 第三目 司法實務判決 84 第三款 國家金融安定基金管理委員會之人員 90 第一目 國家金融安定基金制度之簡述 91 第二目 國家金融安定基金之性質 96 第三目 國家金融安定基金管理委員會之人員 99 第三項 本節小結 103 第三節 公司外部人--以立法委員為例 103 第一項 美國國會議員(elected official) 103 第一款 國會議員及其助理所為交易活動之案例 104 第二款 是否應禁止國會議員從事內線交易之爭議 105 第一目 否定說 106 第二目 肯定說 107 第三款 現行內線交易規範是否能夠適用於國會議員? 109 第一目 以關係論規範 109 第二目 STOCK Act (The Stop Trading on Congressional Knowledge Act) 115 第二項 我國之立法委員 120 第一款 應禁止立法委員從事內線交易 120 第二款 規範依據 121 第三款 立法委員為「基於職業關係獲悉消息之人」 123 第一目 立法委員獲悉消息乃因職務所致 123 第二目 以私取理論認定 123 第三項 本節小結 126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27 第肆章 結論 129 ◆ 附錄 132 ◆ 參考文獻 135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 王澤鑑(2009)。《侵權行為法》。王慕華發行。
     吳庚(2007)。《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 李惠宗(2008)。《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 林孟皇(2011)。《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台北:元照。
     陳敏(1999)。《行政法總論》。台北:自版。
     劉連煜(2009)。《現代公司法》。台北:自版。
     劉連煜(2011)。《內線交易之構成要件》。台北:元照。
     劉連煜(2011)。《新證券交易法實例演習》。台北:自刊。
     潘維大(1995)。《中美侵權行為法中不實表示民事侵權責任之比較》。台北:瑞興。
     賴英照(2006)。《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台北:自刊。

    (二)期刊論文
     王文宇(2008)。〈法律移植的契機與挑戰—以公司法的受託、注意與忠實義務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19期,頁81-91。
     王寶蒞(1987)。〈論信託關係上受託人之忠實義務〉,《東吳法律學報》,5卷1/2期,頁167-181。
     林育廷(2009)。〈論金融專業人員之信賴義務〉,《東吳法律學報》,20卷4期,頁213-249。
     林書楷(2010)。〈資本市場刑法-以內線交易及操縱市場罪為中心〉,《月旦財經法雜誌》,23期,頁53-76。
     林國全(1992)。〈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部人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45期,頁259-303。
     林國彬(2007)。〈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100期,頁135-214。
     武永生(2008)。〈內線交易案件獲悉與利用之爭論-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一)〉,《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0期,頁175-225。
     邵慶平(2008),〈董事受託義務內涵與類型的再思考—從監督義務與守法義務的比較研究再出發〉,《台北大學法學論叢》,66期,頁1-43。
     姚志明(2010)。〈內線交易責任主體之研究〉,《月旦民商法》,30期,頁81-103。
     張心悌(2008)。〈從法律經濟學與資訊財產權探討內線交易理論:兼論內線交易內部人之範圍〉,《台大法學論叢》,37卷3期,頁97-128。
     張心悌(2009)。〈內線交易消息傳遞之民事責任〉,《台北大學法學論叢》,74期,頁109-145。
     陳俊仁(2011)。〈處罰交易或處罰未揭露—內線交易規範法理基礎之檢視與規範之解構與再建構〉,《月旦民商法雜誌》,32期,頁21-38。
     曾宛如(2002)。〈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8期,頁51-66。
     曾宛如(2009)。〈建構我國內線交易之規範:從禁止內線交易所欲保護之法益切入〉,《台大法學論叢》,38卷1期,頁253-310。
     曾宛如(2012)。〈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204期,頁129-141。
     劉連煜(2010)。〈內部人獲悉或實際知悉內線消息之認定-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台上字第一一五三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3期,頁83-87。
     賴英照(2007)。〈公務員是不是內部人〉,《高大法學論叢》,3卷1期,頁125-165。
     謝哲勝(2001)。〈忠實關係與忠實義務〉,《月旦法學雜誌》,70期,頁127-140。

     周志雄(2000)。《國家金融安定基金制度之研究─以法制面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書之篇章
     廖欽福(2002)。〈馴服於憲法秩序下的財政投融資巨獸-以「國家金融安定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為例〉,李鴻禧等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頁603-636,台北:元照。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 Louis Loss & Joel Seligman, SECURITIES REGULATION (2006).
     Henry G. Manne, INSIDER TRADING AND THE STOCK MARKET (1966).
     Donald C. Langevoort,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ENFORCEMENT & PREVENTION(2001).
     Jefferey D. Bauman, CORPORATIONS LAW AND POLICY-MATERIAL AND PROBLEMS (2010).

    (二)期刊論文
     Anderson, Alison G., Fraud, Fiduciaries, and Insider Trading, 10 Hofstra Law Review341, 341-377 (1982).
     Ayres, Ian & Choi, Stephen, Internalizing Outsider Trading, 101 Michigan Law Review 313, 313-408 (2002).
     Bainbridge, Stephen M., Incorporating State Law Fiduciary Duties into the Federal Insider Trading Prohibition, 52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1189, 1189-1269 (1995).
     Bainbridge, Stephen M., Insider Trading Inside the Beltway, 36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281, 281-307(2011).
     Barbabella, Matthew, Cohen, Daniel, Kardon, Alex & Molk, Peter, Insider Trading in Congress- The Need for Regulation, 9 Journal of Business & Securities Law 199, 199-237 (2009).
     Clark, Kathleen, Do We Have Enough Ethics In Government Yet? An Answer from Fiduciary Theory, 1996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57, 57-102 (1996).
     Frankel, Tamar, Fiduciary Law, 71 California Law Review795, 795-836 (1983).
     Tamar Frankel, Fiduciary Duties as Default Rules, 74 Oregon Law Review1209, 1209-1277 (1995).
     Frankel, Tamar, Fiduciary Law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91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1289, 1289-1299 (2011).
     Henderson, Todd M. & Ribstein, Larry, Let members of Congress trade! POLITICO (Dec. 1, 2011, 11:19 PM EST), http://www.politico.com/news/stories/1211/69601.html.
     Kobayashi, Bruce H. & Ribstein, Larry E., Outsider Trading as an Incentive Device, 4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Law Review 21, 21-84 (2006).
     Nagy, Donna M., Insider Trading and the Gradual Demise of Fiduciary Principles,94 Iowa Law Review 1315, 1315-1379 (2009).
     Nagy, Donna M., Insider Trading, Congressional Officials, and Duties of Entrustment, 91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105, 1105-1163 (2010).
     Ribstein, Larry E., Fencing Fiduciary Duties, 91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857, 857-878 (2011).
     Ziobrowski, Alan J., Cheng, Ping, Boyd, James W. & Ziobrowski, Brigitte J., Abnormal Returns from the Common Stock Investments of the U.S. Senate, 39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661, 661-676 (2004).
     Insider Trading in Congress Taking Stock- Congressmen may still be able to escape prosecution, THE ECONOMIST, (Feb. 18, 2012), 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47797 04/06/2012 last visited.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