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碧珠
論文名稱: 國字標準字體與初唐楷書字樣差異之研究--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中心
指導教授: 王北岳
黃陶陶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國字標準字體初唐楷書字樣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外文關鍵詞: Standardized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regular scrip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ang Dynasty, model of written characters, Ouyang Hsun (Chiu-Cheng-Kung Lee-Chuan-M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字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變化,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標準字體」,因此,「正體字」之標準是有其時代性的。本論文針對「國字標準字體」與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同字而形異者,循根探源,分析其差異。以下即略記各章之要:本論文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名詞界定,以及對「帖體字」的各種主張。
    第二章「歷代字樣沿革」,說明文字的演變,大抵沿著簡單化與規範化而發展,一般日用書寫,基於便捷的實用心理需求,簡率連筆的情況是難以避免的,必定會產生混亂的情形,這時便需要進行文字的整理,加以規範統一。本章分八個時期來介紹我國重要的文字整理情形。
    第三章介紹初唐歐陽詢、虞世南與褚遂良三大書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及「國字標準字體」的研訂簡史、宗旨與原則,並說明常用字的選擇與選字步驟。
    第四章將「國字標準字體」與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同字而形異者,歸納為「筆畫不同」、「部件移位與變形」、「其他」三個類型,每類之下再細分為數項,並分別舉例,根據各字樣之甲骨文、金文、說文小篆、隸書及楷書等字體,逐一比較,展開討論。
    第五章、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個人研究心得及研究價值,並臆測「國字標準字體」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字:
    國字標準字體
    初唐楷書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字樣


    Abstract
    The written language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changes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different eras have different “Standardized form of written language “.For this reason, the standard of ”Standardized form of characters” have its periodic property. This study proceeded along and investigated the roots and sources of word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forms of the same word in accordance with “Standardized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Ouyang Hsun—a famous calligrapher in Tang Dynasty (his masterpiece---Chiu-Cheng-Kung Lee-Chuan-Ming). The summary of each chapter is recorded as below:
    The full text of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outlined the study motivation and purpose,the content of study and method, definition of term, and many kinds of opinions about “ the TIE form of characters”.The chapter two,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s in the past dynasties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written language, which had practically developed along simpl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In the handwriting in general, the simplified, straightforward and linking strokes are unavoidable on account of the practical psychological demand for quickness and disorder phenomenon is sure to happen. At this moment, written language arrangement should be executed, standardized and integrated.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eight particular periods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 important arrangement condition of written language of our country.
    In the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presented three great Chinese calligraphers of the early period of Tang Dynasty, which are Ouyang Hsun, Yu Shi-Nan and Chu Sui-Liang and their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study the simplified history,purpose and principles of “Standardized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make description of the choice of the words in common use and word choosing steps.
    The chapter four classified the same words with different form of ”Standardized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Ouyang Hsun (Chiu-Cheng-Kung Lee-Chuan-Ming)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at are ”variation in strokes”, “
    radicals displacement and deformation”, and “others”. Each category is then subdivided into several items with a instance cited respectively, and the discussion is carried out and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form model of written
    characters, such a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ronze script, small seal script, Li-Shu (Li-style) script and regular script and etc.
    The chapter five generalized the study result, and suggested the study acquisition and value of study, and also speculate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tandardized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Key words: Standardized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regular scrip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ang Dynasty, Ouyang Hsun (Chiu-Cheng-Kung Lee-Chuan-Ming), model of written characters

    國字標準字體與初唐楷書字樣差異之研究     ------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中心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1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7 第四節 名詞界定……………………………………8 第二章 歷代字樣沿革 ………………………………10 一、西周時期…………………………………………10 二、秦代時期…………………………………………10 三、兩漢時期…………………………………………11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14 五、唐代時期…………………………………………15 六、宋、元、明代時期………………………………18 七、清代時期…………………………………………19 八、近代………………………………………………19 第三章 初唐楷書與國字標準字體簡介 ……………24 第一節 初唐楷書簡介 ………………………………24 一、歐陽詢楷書簡介…………………………………24 二、虞世南楷書簡介…………………………………26 三、褚遂良楷書簡介…………………………………29 第二節 國字標準字體簡介 …………………………32 第四章 國字標準字體與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同字 而形異者之比較………………………………………44 第一節 筆畫不同 ……………………………………52 一、筆畫變形(安、每、此、往、若、爰、漢、兼、本、卿、純、肅、訓、甚、歷、旨)………………………………52 二、增益筆畫(宮、皆、皎、師、產、宜、瑩、德、徵、陽、覽、隨、魏、懷)…………………………………………62 三、減省筆畫(明、京、辟、土、氏、建、矩、男、)…74 四、省益互現(璧、歷、卑、美)…………………………80 第二節 部件移位與變形 ……………………………………84 一、部件移位(鑑、壁)……………………………………84 二、部件局部變形(寧、流、庶、高、陰、舜、兆、遠、絕、聲、徒、因、來、)………………………………………………85 三、部件全部變形(旨、學、戒、能、經、蓋、寶、職、閉、於、遊、符、校、導)……………………………………………95 第三節 其他(淑、所、鬱、邇)…………………………105 第五章 結論…………………………………………………108 第一節 初唐楷書字樣的淵源與發展………………………108 第二節 國字標準字體與九成宮醴泉銘的差異……………109 第三節 研究價值……………………………………………111 一、在書跡辨偽及斷代上的價值 …………………………111 二、在書法教學上的價值 …………………………………117 第四節 國字標準字體未來發展的趨勢……………………117 徵引或參考書目、圖籍及文獻資料 ………………………119 字表 …………………………………………………………123

    徵引或參考書目、圖籍及文獻:
    一、專著
    (一)書法
    王壯為《書法叢談》,國立編譯館,1982年。
    史紫忱《書法史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5年。
    伏見沖敬《中國書法史》,竇金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蘇教育,1999年。
    辛仁濟《歐書概論》,華正書局,1990年。
    李郁周《書法教育論集》,台北蕙風堂,1983年。
    李郁周《書寫與書法論集》,台北蕙風堂,1996年。
    李郁周《書家書跡論文集》,台北蕙風堂,1996年。
    馬宗霍輯《書林藻鑑》(上.下),台灣商務,1982年。
    殷偉《中國書法史演義》,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祝嘉《書學史》,台北文史哲,1981年。
    祝嘉《書學簡史》,台北華正,1983年。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黃簡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9年。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江蘇教育,1999年。
    黃宗義《歐陽詢書法研究》,台北蕙風堂,1988年。
    黃宗義《顏真卿書法研究》,台北蕙風堂,1993年。
    黃宗義《褚逐良楷書法風格研究》,台北蕙風堂,1999年。
    馮振凱《中國書法史》,台北藝術圖書,1998年
    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研究》,台北蕙風堂,1994年。
    路遠《碑林史話》,西安出版社,2000年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1993年。
    晉衛恆撰《四體書勢》,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歐陽中石《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上海書店,2002年。
    鍾明善《中國書法史》,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年
    (二)、文字學
    王鳳陽《漢字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6月。
    李思維、王昌茂《漢字形音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堅持《中國文字與書法》,木鐸出版社,無出版日期。
    李梵編《漢字的故事》,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年8月。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胡雙寶《漢語.漢字.漢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曾榮汾《字樣學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賀友齡《漢字與文化》,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1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蘇尚耀《中國文字學叢談》,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5月。
    (三)、其他
    周紹良《敦煌寫本壇經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張宏庸《茶藝》,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宋蜀大字本《陳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
    二、字典工具書
    伏見沖敬《書道大字典》,教育出版公社,1984年。
    赤井清美《行草字典》,日本小高製本工業株式會社,1987年。
    東南光《宋四家字典》,日本二玄社,1994年。
    杭迫柏樹《王羲之書法字典》,日本二玄社,1987年。
    范韌庵《中國隸書大字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
    章五宣《常用標準國字辨解》,大中國圖書公司,1994年5月。
    張玉書等編撰,王引之校改本《康熙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梅原清山《唐楷書字典》,日本二玄社,1994年。
    劉正成《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香港旺文,缺出版年月。
    鄭聰明《褚遂良書法字典》,台北蕙風堂.1999年。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書法字典》,將門文物出版社,1987年。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教育部,2002年。
    《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教育部,1994年。
    《異體國字字表》,教育部,1984年。
    三、期刊論文
    李郁周〈從漢字的書寫看字樣的淵源----兼談所謂「帖寫字」一詞〉,中華書道季刊,2002年。
    馬國權〈文字規範與書法藝美〉,一九九八年書法學術研討會,1998年。
    郭伯佾〈從文字學的觀點談「帖寫」〉,《現代美術》第35期,1995年。
    黃宗義〈文字與書法----九成宮醴泉銘碑別字研究〉,南師學報,第20期。1987年。
    黃緯中〈王壯為先生的書法文字觀之研究〉,故宮學術論文研討,2002年。
    黃緯中〈袞雪刻石非曹操書跡辨----兼論曹操在書法史上的重要貢獻〉,華岡文科學報第24期,2001年。
    四、學位論文
    王昌煥《楷書帖體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任弘《楷書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李福臻《唐代楷書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
    郭伯佾《漢碑隸書的文字構成》,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曾榮汾《干祿字書研究》,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82年9月。
    五、碑帖
    漢〈熹平石經〉,國立歷史博物館,1981年。
    漢〈石門頌〉,中國法書選3,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漢〈乙瑛碑〉,中國法書選4,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漢〈禮器碑〉,中國法書選5,日本東京二玄社,1987年。
    漢〈史晨前後碑〉,中國法書選6,日本東京二玄社,1991年。
    漢〈西狹頌〉,中國法書選7,日本東京二玄社,1989年。
    漢〈曹全碑〉,中國法書選8,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漢〈張遷碑〉,中國法書選9,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東晉〈王羲之集字聖教序〉,中國法書選16,日本東京二玄社,1993年。隋智永
    東晉〈王羲之興福寺斷碑〉,中國法書選17,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北魏〈鄭道昭鄭羲下碑〉,中國法書選22,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北魏〈張猛龍碑〉,中國法書選23,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北魏〈高貞碑〉,中國法書選24,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墓誌銘集〉上,中國法書選25,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墓誌銘集〉下,中國法書選26,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國法書選27,日本東京二玄社,1991年。
    唐歐陽詢〈皇甫誕碑〉,中國法書選29,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唐歐陽詢〈化度寺碑〉、〈溫彥博碑〉30,中國法書選,日本東京二玄社,1988年。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國法書選31,日本東京二玄社,1991年。
    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中國法書選32,日本東京二玄社,1991年。
    唐褚遂良〈孟法師碑〉,中國法書選33,日本東京二玄社,1990年。
    唐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國法書選34,日本東京二玄社,1991年。
    唐〈褚遂良法帖集〉,中國法書選35,日本東京二玄社,1989年。
    唐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銘〉,中國法書選37,日本東京二玄社,1991年。
    唐顏真卿〈多寶塔碑〉,中國法書選40,日本東京二玄社,1991年。
    唐顏真卿〈顏勤禮碑〉,中國法書選42,日本東京二玄社,1988年。
    唐柳公權〈玄秘塔碑〉,中國法書選45,日本東京二玄社,1988年。
    〈蘇軾集〉,中國法書選46,日本東京二玄社,1988年。
    〈黃庭堅集〉,中國法書選47,日本東京二玄社,1988年。
    〈米芾集〉,中國法書選48,日本東京二玄社,1988年。
    〈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卷(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1982年。
    〈中國書法全集〉第23卷--朱關田編,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
    〈敦煌書法庫〉第四輯,敦煌研究院編,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