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宜蓁 |
---|---|
論文名稱: |
生活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歷程模式和生活能力為主軸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歷程模式 、生活課程 、生活能力 |
外文關鍵詞: | process model, life curriculum, life capabil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採歷程模式發展生活課程的歷程與實施,以及透過此課程學生生活能力展現之情形。因此本研究先進行文獻探討,以明瞭生活課程之相關理論,以做為研究的立論基礎。接著以歷程模式發展生活課程,並進行行動研究-以研究者自我的行動、研究和省思,在實際現場中進行教學,並透過課程實施了解學生生活能力展現之情形,以及省思教師從行動研究歷程中,所獲得的專業成長。最後,並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給予未來進行生活課程課程設計研究者之參考。
研究結論如下:
壹、生活課程運用歷程模式發展課程是具可行性的,且更能符應生活課程
的設計理念
貳、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是歷程模式課程發展的關鍵
叁、課程發展實施的結果未達學習目標時,可透過不斷的進行修正、再實
施的過程,達到學習目標
肆、生活領域統整多元的學科領域,教師在學科專業知識不足時,需針對不足之處增能
伍、以學生喜歡「玩」的天性,將「玩」做教學主題活動,學生樂於主動
學習
陸、運用多元評量的方式,可以清楚看見學生生活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歷程模式、生活課程、生活能力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ill aim to explore how to apply the process model to develop life curriculum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tudents’ life competence. Firstly, academic literature will be used in this research to achieve a distinct understanding of life curriculum. Additionally, this research will adopt the process model to examine action research of lif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be aware of students’ life competence and teachers’ reflection whether they obtain professional growth. Finally, we will provide som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Future discussion on life curriculum should take a broader and unified analysis.
After analyzing, there are some outcomes of this research.
1. The process model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ll be feasible and also conform to the concept of life curriculum.
2.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thinking will be the key points of the process model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 The lif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an be continual to revise and impl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research goal.
4. Life domain will integrate into diverse discipline to increase teachers’ inadeq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5. It will use “Play” for the them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because students will willing to actively learn and discover.
6. The use of 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 can clearly comprehend students’ life
competen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process model life curriculum life capability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Danny L. Jorgensen 著。參與觀察法。臺
北:弘智。
王文忠、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等合著(1999)。教育測驗與
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北:五南。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吳璧純﹙2008)。找回統整的生活課程:九年一貫生活課程研修及97生活課
綱的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75,22-34。
吳璧純﹙2009)。注重並增進學童心理歷程能力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教
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129-158。
吳建光﹙2009)。培養孩子觀察力的50種方法。臺北:稻田。
吳清山(2000)。體驗式的戶外教學。小班教學通訊,13 ,臺北巿教育研
習中心。
李宗文、王真麗﹙1999)。在國小一二年及如何實施統整課程。國教之聲,
3(3),41-47。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新民﹙2000)。擺脫課程的分合爭議。教育資料與研究,33,38-44。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周珮儀(譯)(2006)。J.A Beane著。課程統整。臺北:學富。
周儒、呂建政譯(2008)。戶外教學。臺北:五南。
林寶山等譯﹙1992)。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合併本)。臺北:五南。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John 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
臺北:師大書苑。
洪振方(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233-246。
柯份(2001), 九年一貫生活課程基本能力之轉化與實踐, 線上檢索日
期:2010年8月20日,取自:http://ezgo.tpc.edu.tw/home.htm/。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秦葆琦﹙2008)。從生活課程的性質談生活課程的教學實踐。國小教師創
造力提升及創新教學研討會暨工作坊研習手冊,93-100,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
秦葆琦﹙2009)。生活課程在地化教學示例。臺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秦葆琦﹙2010)。教科書轉化行動研究之實作與分享。國教輔導團生活課
程輔導團初階培育班研習講義,91-98,臺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徐世瑜(1999)。主題統整教學。教師天地,102, 20-26。
范信賢﹙2007)。生活課程教學設計的問與思。生活課程魔法師工作坊研
習資料,67-75,臺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教育部(1998)。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教育改革的理想與實踐。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生活課程。臺北: 教育部。
許銘欽(2001)。認識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生活課程。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
月25日,取自: http://www.nani.com.tw/teacher_share/article/
images/D_5_10_1_193.htm
陳伯璋(1989)。行動研究在教育上之應用。教與學季刊,15,24-27。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泰然(2001)。生活課程教材綱要之教材研發理論與實務。載於國民中
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整合研討會-生活課程、自然與生活科
技手冊。臺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比晴﹙2003)。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以2003陽明山花季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典、黃茂在(2006)。國民小學ㄧ、二年級課程推行現況之調查及調
適策略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報告(計畫編號:NAER-94-06-A-2-01
-00-2-06),未出版。
郭美女(2004)。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所衍生問題之探究:以「藝術與人文」
實施現況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97-126。
張欣戊(1989)。兒童發展。臺北:五南。
張鈿富(1999)。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
張毓敏 (2004)。國小生活課程能力指標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
與領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德銳(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芳菊﹙2008)。玩出大能力。親子天下雙月刊(創刊號),125-127。
曾玲珠(2003)。國民小學生活課程教科書能力指標轉化--藝術與人文部
分。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三版)。臺北:漢文。
黃茂在(2002)。國小一、二年級「生活課程」解說。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6月15日,取自:http:// teacher.hhjh.tn.edu.tw/ht105/06
黃茂在(2003)生活科的教學活動設計: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線上檢索
日期:2010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phy.ntnu.edu.tw/nstsc
/pdf/book6/07.pdf
黃茂在(2004)。「生活科」的教學活動設計。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
學示例手冊,15-16。
黃茂在(2007)。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類,研習資訊,24(4),
95-102。
游家政(1999)。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
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
季刊」,3(1),19-38。
楊朝祥(1999)。教育政策與教育改革。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5月26日,
取自:http://www.eje.ntnu.edu.tw/a-ELeader/%B1M%AE%D7%B3%F8%
A7i/report6.htm
楊思偉(2002)。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落實。教育研究月刊,96,17-22。
潘世尊(2004)。行動研究的基本要求。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63-177。
劉美芳﹙2006)。簡介探究式教學法。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20日,
取自:http://140.127.36.251/e-journal/
劉真秀﹙2009)。遊戲型態教學應用於國小二年及生活課程之研究-以磁鐵
及聲音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未
出版。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
歐慧敏(2005)。生活課程評量計畫之擬定。教育研究月刊,140,126-138。
蕭玉芬(2003)。生活課程能力指標轉化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1)。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53-76。高雄:麗文。
薛淑惠(2002)。生活課程的特色。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25日,取
自:http://www.nani.com.tw/teacher_share/article/D_5_10_1_194.htm
謝水南﹙2003)。實用彈性思考法。台北:心理。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饒見維(2000)。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現
代教育論壇(十一),366-386。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五南。
貳、英文部分
Henderson,J.﹙1995)。An inside look at portfolio assessment.Paper
presented at Interface 95,Lake Ozark,MO.
Kovalik, S., & Olsen, K. (1994). ITI: 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 (3 rd. ed.) From EDRS ERIC ED374894.
Scho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ew York: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