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哲維 Chang, Che-Wei |
---|---|
論文名稱: |
論定暫時狀態處分於專利侵害救濟中之應用 The Study of Preliminary Injunction in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s |
指導教授: |
范建得
Fan, Chien-Te |
口試委員: |
熊誦梅
劉玉中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7 |
中文關鍵詞: | 定暫時狀態處分 、初步禁制令 、專利侵害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智慧型手機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於此知識經濟掛帥之今日,智慧財產權儼已成為企業競爭之關鍵,其中又以高經濟價值之專利權尤其重要,又專利權人常以專利訴訟搭配定暫時狀態處分作為限制競爭之工具,而定暫時狀態處分因具經濟、迅速等優點,現已取代專利訴訟之地位而成為商業競爭之主要戰場。
我國定暫時狀態處分規範於民事訴訟法,而於2008年施行之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對於智慧財產案件之定暫時狀態處分構建更為完備的制度,譬如改採實質審理以及提供相對人較周全之程序保障等,然仍尚有些許缺失及衍生問題,諸如定暫時狀態處分要件之判斷欠缺具體明確之標準,以及定暫時狀態處分審理本案化所導致審理程序趨於冗長、相同爭點重複審理之弊等。
對此,本文將以美國初步禁制令制度作為我國法制之參考,並運用民事訴訟法之理論及制度以解決審理本案化所生之問題,包括活用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以及爭點整理程序,希冀盡可能顧及當事人之程序利益,並善用緊急處置制度予以調和,以舒緩聲請人權利無法即時救濟之困境,另可援用爭點效理論之概念,以處理相同爭點重複審理之問題,使紛爭得以一次解決,俾免浪費司法資源且無謂增加當事人勞力、時間、費用之負擔。
一、 中文資料
(一) 期刊專文(依年度排列)
1. 王曉玟,寒冰中的台灣科技品牌,天下雜誌,第514期,2013年1月9日。
2. 葉雪美,解析美國侵權訴訟以設計專利請求初步禁制令之審查—以Apple控告Samsung侵權訴訟為例,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68期,2012年12月。
3. 沈冠伶,新世紀民事程序法制之程序正義:以民事訴訟及家事程序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2012年11月。
4. 徐銘夆,美國法院核發臨時禁制令之探討—以Apple Inc. v. Samsung Elecs. Co案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65期,2012年9月。
5. 傅啟倫,宏達電腹背受敵前途堪憂?,卓越雜誌,第317期,2012年9月。
6. 魏嘉儀,宏達電腹背受敵前途堪憂?,卓越雜誌,第317期,2012年9月。
7. 陳佑寰,智慧型手機的專利戰爭,會計研究月刊,第320期,2012年7月。
8. 楊智傑,美國智慧財產權訴訟中核發禁制令之審查,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60期,2012年4月。
9. 施品安,智慧財產權侵權風險分擔機制—歐盟專利訴訟保險制度,科技法律透析,第24卷第2期,2012年2月。
10. 馮震宇,宏達電與蘋果專利爭訟凸顯智財與併購結合之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198期,2011年11月。
11. 許士宦,2010年民事訴訟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2011年10月。
12. 姜世明,專利侵權事件之假處分程序—以其釋明證明度為中心兼評最高法院九七年度台抗字第二五七號民事裁定,台灣法學,第135期,2009年9月。
13. 沈冠伶,判決理由中判斷之拘束力,台灣法學雜誌,第129期,2009年6月。
14. 許士宦,集中審理制度之新審理原則,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2期,2009年6月。
15. 沈冠伶,民事判決之既判力客觀範圍與爭點效—從新民事訴訟法架構下之爭點集中審理模式重新省思,法學叢刊,第214期,2009年4月。
16. 姜世明,智財審理程序之假處分,月旦民商法,第21期,2008年9月。
17. 黃國昌,爭點效理論之細緻化—評最高法院九六年台上字第一七八二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08期,2008年7月。
18. 林大洋,變遷中的法律適用—以高院暨所屬法院95年度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法律問題二則為例,司法週刊,第1361期,2007年10月25日。
19. 范曉玲,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下啟動專利侵權案件的新挑戰—以定暫時狀態處分、證據蒐集及秘密保持命令為核心,全國律師,2007年4月。
20. 邱聯恭,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四),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2007年。
21. 范曉玲,專利權人權利行使與公平競爭之平衡,月旦法學雜誌,第139期,2006年12月。
22. 蔡明誠,發明專利權侵權時保護範圍認定與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原則,植根雜誌,第10卷第5期,2006年5月。
23. 王承守,美國專利訴訟程序中之審前程序,法官協會雜誌,第7卷第1期,2005年6月。
24. 范曉玲,熱門的台灣專利假處分戰爭,萬國法律,第137期,2004年10月。
25. 方嘉麟,台灣大哥大假處分案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2004年6月。
26. 馮震宇,從美國司法實務看台灣專利案件之假處分救濟,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2004年6月。
27. 沈冠伶,我國假處分制度之過去與未來—以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如何衡平保障兩造當事人之利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2004年6月。
28. 許士宦,定暫時狀態處分之基本構造,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8期,2004年5月。
29. 鄭中人,專利權之行使與定暫時狀態之處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8期,2004年5月。
30. 王文宇,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8期,2004年5月。
31. 馮浩庭,從美國暫時性禁制令看我國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以專利侵權爭議為例,政大智慧財產權評論,第2卷第1期,2004年4月。
32. 邱聯恭,民事訴訟法修正後之程序法學(二),月旦法學雜誌,第101期,2003年10月。
33. 黃文儀,法官如何解讀專利侵害鑑定報告書,萬國法律,第119期,2001年10月。
34. 邱聯恭,爭點整理方法論序(中):概述其與民事訴訟法有關促進審理集中化修正條文之關連,月旦法學雜誌,第61期,2000年。
35. 耿筠、劉江彬、孫遠釗,美國專利法訴訟關於均等論之重要判例研究,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3期,2000年1月。
36. 馮震宇,論侵害專利權之民事責任與民事救濟,法學叢刊,第161期,1996年1月。
37. 邱聯恭,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事件之審理上特殊性,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四),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1993年12月。
38. 邱聯恭,司法院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委員會第386次、第387次會議之提案及發言,司法院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資料彙編(八),1992年。
39. 邱聯恭,訴訟法理與非訟法理之交錯適用—從民事事件之非訟化審理及訴訟化審理論程序保障之機能,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1986年9月。
(二) 中文書籍(依年度排列)
1.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9月。
2. 駱永家,新民事訴訟法Ⅱ,作者自版,2011年10月。
3. 萬國法律事務所,智慧財產訴訟新紀元,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5月。
4. 劉尚志、王敏銓、張宇樞、林明儀,PATENT WARS美台專利訴訟實戰暨裁判解析,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4月。
5.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書局,2005年3月。
6. 王承守、鄧穎懋,美國專利訴訟攻防策略運用,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11月。
7.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2004年10月。
8.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10月。
9. 王本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訴訟實務,財團法人亞太智慧財產權發展基金會,2004年6月。
10.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下),三民書局,2004年5月。
11. 趙晉枚、蔡坤財、周慧芳、謝銘洋、張凱娜,智慧財產權入門,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2月。
12. 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大中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3.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下),三民書局,2001年9月。
14. 王甲乙、楊建華、鄭建才,民事訴訟法新論,三民書局,2000年7月。
15. 駱永家,民事訴訟法Ⅰ,作者自版,1999年,頁160。
16. 尹新天,專利權的保護,知識產權出版社,1998年11月。
17.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書局,1996年。
18. 曾陳明汝,工業財產權法專論,作者自版,1986年9月。
(三) 學位論文(依年度排列)
1. 趙彥榕,民事判決理由效力之研究—以爭點效理論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 李榮珠,智慧財產權案件定暫時狀態處分之研究—以專利侵權審理程序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10年2月。
3. 郭維翰,專利侵害救濟—以美國法為主,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4. 陳怡靜,論定暫時狀態處分與企業專利策略運用,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09年6月。
5. 黃宣撫,從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專利侵權訴訟定暫時狀態處分之審理—以美國法制為對照,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6. 李超偉,論專利權侵害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以保全之必要性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7. 葉國良,專利訴訟之定暫時狀態處分救濟,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8. 陳彩瑜,發明專利侵權爭議中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9. 丁嘉惠,勞動假處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0. 林瑩慧,發明專利侵害判斷及鑑定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2年7月。
11. 黃鍾模,侵害專利權之民事責任,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班乙組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2. 沈冠伶,公害制止請求之假處分程序—從程序機能論與紛爭類型審理論之觀點,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二、 英文資料
(一) 期刊專文(依年度排列)
1. Larry Coury, C’ est What? Saisie ! A Comparison of Patent Infringement Remedies among the G7 Economic Nations, 13 Fordham Intell. Prop. Mwdia & Ent. L. J. 1101 (2003).
2. Michelle Armond, Introducing the Defense of Independent Invention to Motions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in Patent Infringement Lawsuits, 91 Calif. L. Rev. 117 (2003).
3. Morton Denlow, The Motion for a Preliminary Injunction: Time for a Uniform Federal Standard, 22 Rev.litig. 495 (2003).
4. Michael J. Meurer, Controlling Opportunistic and Anti-Competi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tigation, 44 B.C.L. Rev. 509 (2003).
5. Peter J. Chassman & Shashi H. Kewalramani, Courts Rarely Grant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in Patent Case: Key Reason is Complexity of Claim Construction, 25 National L. J. No.34, S8 (2003).
6. Bryan E. Webster & Steven Walmley, Unclean Hands and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The Effects of Delay In Bring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s, 84 J. pat & Trademark Off. 292 (2002).
7. Ramsey Shehadeh, Marion B. Stewart,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Hardships” and “Public Interest” Test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 Motions in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s, 83 Journal of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Society, 341 (2001).
8. Jean O. Lanjouw & Josh Lerner, Tilting the Table? The Use of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44 J. Law & Econ. 573 (2001).
9. Ian Ayres & Paul Klemperer, Limiting Patentees Market Power Without Reducing Innovation Incentives: The Perverse Benefits of Uncertainty and Non-injunctive Remedies, 97 Mich. L. Rev. 985 (1999).
10. Louis S. Zarfas, The Developing Standard for Irreparable Harm in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to Prevent Patent Infringement, 81 J. Patent & Trademark Office Society, 51 (1999).
11. M.A. Cunningham, Preliminary Injunctive Relief in Patent Litigation, 35 IDEA 213 (1995).
12. Gary Myers, Litigation as a Predatory Price, 80 KY. L.J. 599 (1992).
13. Douglas Laycock, The Death of the Irreparable Injury Rule, 103 Harvard Law Review, 687 (1990).
14. Lea B. Vaughm, A Need for Clarify: Toward a New Standard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 68 Or. L. Rev. 839 (1989).
15. John Leubsdorf, The Standard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91 Harv. L. Rev. 525 (1978).
(二) 英文書籍(依年度排列)
1. George F. Pappas, Damages And Remedies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Trial of a patent Cas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2005).
2. Laurence H. Pretty, Injunctions in Patent Litigation, Patents, Copyrights, Trademarks, and Literary Property Course Handbook Series, Practicing Law Institute (2005).
3. Robert Patrick Merges, John Fitzgerald Duffy, Patent law and policy: cases and materials, LexisNexis (2002).
4. Teresa M Corbin & Jayna R. Whitt,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in Patent Cases, Patents, Copyrights, Trademarks, and Literary Property Course Handbook Series, Practicing Law Institute (2002).
5. William H. Francis, Robert C. Collins, Cases and materials on patent law: including trade secrets-copyrights-trademarks, West Group (2002).
6. Peggy N. Kerley, Joanne Banker Hames, Paul A. Sukys, Civil Litigation, West/ Thom son Learning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