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憶嘉
Yi-chia Hsiu
論文名稱: 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Line Assessment System in Elementary Visual Arts Appreciation Classrooms
指導教授: 葉忠達
Chung-da Yehct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線上評量系統網路討論區網路學習社群非同步式教學教學回饋
外文關鍵詞: On-line assessment system, Discussion web-board, Web-based learning Community, Asynchronous distance instruction, Feedback interven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資訊與網路科技之發展、視覺藝術網路教學研究之需求及傳統視覺藝術教學評量方式之限制,研究者運用網路具有之「互動性」、「非同步性」、「匿名性」、「方便性」等優點,建置一個提供學生自在發表及評選作品之「線上評量系統」,期使學生藉由此方式提升藝術鑑賞能力。
    本研究從藝術鑑賞教學之意義與內涵、網路應用於藝術教學、網路評量系統相關理論之探討、國小學童之認知與繪畫心理的發展及藝術教學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作為文獻分析。研究對象是嘉義市垂楊國民小學之五年級學生,以線上評量系統實施之有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進行線上評量系統教學,對照組則實施一般藝術教學。在教學研究進行前後各以線上問卷調查學生藝術鑑賞能力,再以前、後測差異做統計分析,並輔以訪談作質性分析。
    研究結果依據研究目的,依以下的順序呈現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結果:(一)學生網路經驗與網路藝術鑑賞之相關分析;(二)學生網路行為與網路藝術鑑賞之相關分析;(三)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藝術鑑賞教學之相關分析;(四)使用線上評量系統之接受度及滿意度調查分析;(五)綜合討論。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研究者分別對線上評量系統之實施方式、教師、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方向等提出建議。
    關鍵詞:線上評量系統、網路討論區、網路學習社群、非同步式教學、教學回饋


    Having realiz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needs of a visual learning web-based community, and the limits of traditional assessment tools, the author employed the interactive, asynchronous, anonymous, and convenient features of the web-based learning facility to establish an on-line assessment system for students at elementary level to improve their competencies of arts appreciation.
      Subjects were the students from the fifth grade art classrooms at Tsui Yang Elementary School in Chia-Yi City.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instruction based on the on-line assessment system,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conducted to survey subjects’ competencies of arts appreciation. Statistic analysis were carried to compare the obtained data. Interviews were also conducted to provide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this study.
    Research results included the analysis on (1) students’ internet experiences and their competencies of arts appreciation; (2) students’ internet behaviors and their competencies of arts appreciation; (3) the application of on-line assessment system in arts appreciation; (4) subjects' acceptance and satisfaction toward applying on-line assessment system; and (5) the overall discussion from the teachers'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for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on-line assessment system.

    Keywords: On-line assessment system, Discussion web-board, Web-based learning   
         Community, Asynchronous distance instruction, Feedback interven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藝術鑑賞教學之意義與內涵 12 第二節 網路評量系統相關理論之探討 23 第三節 網路應用於藝術教學 59 第四節 國小學童之認知與繪畫心理發展 73 第五節 教學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 8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9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9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0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04 第四節 教學內容之規劃 10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1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15 第一節 學生網路經驗與網路藝術鑑賞之相關分析 115 第二節 學生網路行為與網路藝術鑑賞之相關分析 121 第三節 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藝術鑑賞教學之相關分析 127 第四節 使用線上評量系統之接受度及滿意度調查分析 13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結論 152 第二節 建議 15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63 二、外文部分 175 附錄 一、線上學生鑑賞及網路使用能力前測問卷 177 二、線上學生鑑賞及網路使用能力後測問卷 183 三、線上評量系統教學活動設計範例 191 表 次 頁次 表2-1-1 藝術鑑賞教學之步驟及鑑賞重點一覽表 19 表2-1-2 藝術鑑賞之策略模式 20 表2-2-1 國內外學者對「網路學習社群」之定義一覽表 41 表2-2-2 評量之發展一覽表 47 表2-3-1 國內網路應用於藝術教育相關文獻摘要表 64 表2-4-1 皮亞傑之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表 78 表2-4-2 兒童繪畫表現發展各階段摘要表 81 表2-5-1 五年級之視覺藝術分段能力指標一覽表 86 表2-5-2 五年級之「藝術與人文」十大基本能力及分段能力指標一覽表 87 表2-5-3 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五年級) 95 表2-5-4 美國國家藝術標準與我國九年一貫視覺藝術課程核心內涵之比較表 96 表2-5-5 參考指標及課程活動之比較 97 表3-1-1 實驗設計 101 表3-2-1 學生基本資料一覽表 102 表3-4-1 「藝術與人文」學習目標與美國藝術教育六大目標對應表 108 表3-4-2 實驗組及控制組教學活動設計之異同一覽表 110 表3-4-3 線上評量系統教學之課程進度表 112 表4-1-1 學生網路經驗之現況分析要表 116 表4-1-2 學生網路經驗與藝術鑑賞能力之差異T考驗摘要表 117 表4-1-3 學生網路經驗與藝術鑑賞能力之前後測差異ANOVA摘要表 119 表4-2-1:學生網路使用年資統計表 121 表4-2-2:學生網路行為之現況分析表 122 表4-2-3:學生網路行為與網路藝術鑑賞之差異T考驗摘要表 125 表4-3-1:組別對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藝術鑑賞教學之差異T 考驗摘要表 127 表4-3-2:實驗組中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藝術鑑賞教學之前後測差異T 考驗摘要表 128 表4-3-3:組別為學生之藝術鑑賞能力各題得分前後測差異T 考驗摘要表 129 表4-3-4:性別對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藝術鑑賞教學之差異T 考驗摘要表 130 表4-3-5:實驗組男生對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藝術鑑賞教學之前後測差異T考驗摘要表 131 表4-3-6:實驗組女生對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藝術鑑賞教學之前後測差異T 考驗摘要表 131 表4-4-1:學生喜歡的作品評選方式次數統計表 133 表4-4-2:學生使用線上評量系統之滿意度次數統計表 135 表4-4-3:學生對使用線上評量系統能否提昇藝術學習之滿意度次數統計 138 表4-4-4:學生對能否藉由線上評量系統之學生作品展示提升藝術學習之滿意度次數統計表 140 表4-4-5:學生認為線上評量系統對藝術學習有否幫助之次數統計表 142 圖 次 頁次 圖2-2-1 基本教學模式 46 圖2-5-1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結構圖 85 圖3-4-1 課程活動架構圖 105 圖4-4-1:學生喜歡的作品評選方式圓餅圖 133 圖4-4-2:學生使用線上評量系統之滿意度圓餅圖 135 圖4-4-3:學生對使用線上評量系統能否提昇藝術學習之滿意度圓餅圖 140 圖4-4-4:學生對能否藉由線上評量系統之學生作品展示提升藝術學習之滿意度圓餅圖 140 圖4-4-5:學生認為線上評量系統對藝術學習有否幫助之圓餅圖 142

    一、中文部分
    工商時報(2000/6/14)。網路使教育效果更顯著。工商時報,焦點新聞版。2000年10月9日,取自:http://andywant.chinatimes.com.tw。
    仁林出版(2003)。拼拼貼貼。美勞,第十一冊,20-21頁。台北:作者。
    天下編輯(2002)。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方念萱、劉駿洲(1997)。網路媒介與性言說:台灣BBS 站連線性版之言說分析。第二十一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
    王文科(1987)。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文科譯(1985)。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台北:文景出版社。
    王玉文(1999)。遠距教學多媒體教材之設計與實作。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秀雄(1980)。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春展(1996)。電腦網路科技在學習上的應用與展望。教育資料文摘,五卷二期,80-92頁。
    王敏煌(1998)。全球資訊網整合式學習環境的設計及實做。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德育譯(1980)。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台北:三友圖書公司。
    石岳峻、陳年興(2000)。建構式網路教學系統設計準則與評量結果。第11屆全國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朱錦鳳(1994)。電腦網路的應用及在教學上的評估。教育科技與媒體,17期,24-28頁。
    江怡瑩(1997)。大學生全球資訊網健康資訊需求調查暨發展研究—以交大學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江樂文(1996)。全球資訊網使用行為對線上購物意願影響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明隆(1998)。以網路為主的教學環境(Web-Based Instruction)內涵及規劃原則。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第8712期,22-39頁。
    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佈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係」。政治大學新聞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統雄、饒培倫(1999)。台灣網路公民趨勢系列調查,1996-1998。世新大學學報,9期,17-42頁。
    呂燕卿(1986)。皮亞傑的研究:對國小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國教世紀,22(2)期,16-20頁。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綱要與統整興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2003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aerc.nhctc.edu.tw
    巫靜宜(1999)。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丹主編(1994)。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宗薇(1998)。教學媒體在班級的應用。班級經營,3(3)期,11-17頁。
    李幸錠、何佩芳(1999)。電腦輔助國小美勞教學之初探。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李堅萍(1998)。美術教育教學運用電腦教學媒體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42期,32-37頁。
    李寧(1994)。教師團努力探索毛毛蟲實驗學苑。教育心,2期,29頁。
    周惠文(1999)。網路合作學習環境對英語拼音學習成效之影響。資訊與教育,72期,57-76頁。
    周碧玲(1997)。網路上電腦輔助學校美術鑑賞教學之設計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宇玲(2000)。解讀全球資訊網上的台灣女性網站:由網站論述表現看性別與科技之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11期,1-33頁。
    林東清、孫培真、孫思源(2000)。建構影響非同步網路學習系統滿意度之研究模式:以結構化理論為基礎。第11屆全國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林琬馨(2000)。大學生網路使用情形及其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碧珍(2000)。數學課室內之評量與教學整合。2003年10月23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primary /math/ml_cs/con1/con1-17.doc。
    林寶山(1996a)。教學理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6b)。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邱世宗(1999)。網路教學系統之功能分析與設計。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期,20-27頁。
    柯舜智(1993)。電子佈告欄使用者的媒介行為與時間分配的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永旭(1996)。網際網路的運用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明洲(2000)。網路教學。台北:華彩。
    美國國際商務會員(2004)---美國藝術院校。2003年10月24日,取自:http://americamember.org/usavip/university/art.htm。
    夏鑄九等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Manuel Castells 著。台北:唐山。
    徐新逸、楊昭儀(1999)。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雙月刊,39(3)期,15-27頁。
    徐憶嘉(2003)。網路討論區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藝術與人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新竹師院。
    徐憶嘉(2003)。E網打盡,數位學習---教育部學習加油站之美勞教學網站建置(陳枚君老師專訪)。美育,134期,13-14頁。
    高士瑛(2001)。電腦多媒體教學在國中藝術教育上的應用。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高熏芳、徐新逸(1999)。教育科技在大學教育上之應用-淡江大學經驗之分享。載於施冠慨主編:教學科技與教育革新,29-44頁。台北:師大書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1992)。教學評量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世宗(1997)。電腦媒體在未來美勞藝術教育之角色定位。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5,37-48頁。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張玉燕(199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亦芸(2003)。台灣地區中小學英語老師對於使用網際網路於教學之態度與應用調查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奕華(2001)。美國中小學美術教學應用科技之現況及其對我國九年一貫視覺藝術教學之啟示。國教輔導,40(6),26-33頁。
    張恬君(1995)。電腦輔助藝術教學之研究。藝術家,237期,256-265頁。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素貞。從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談師生互動關係。2003年10月20日,取自: http://www.sjps.tpc.edu.tw/teach2.htm
    張基成(1997)。開發思考與創造之知識建構工具與認知學習環境之探討:電腦的革新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3期,36-45頁。
    張基成、唐宣蔚(2000)。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知識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遠距教育,13、14期,18-37頁。
    張淑美(1994)。現代美術教育之新趨勢。國教輔導,33(6)期,17-19頁。
    張德儀(1998)。WWW 使用者之瀏覽行為與心理探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靜嚳(1995)。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7(1)。2003年11月14日,取自:http://sujudy.1001.com.tw/judy/judy/c&t/issue1-8/v7-1.htm
    張麗麗(2000)。「什麼樣的檔案才值得?」—談自主學習檔案的基本要素。屏縣教育季刊,4期,1-6頁。
    張麗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藝術與人文教育(下), 579-636頁。台北,桂冠。
    張繼文(1996)。 從資訊時代的藝術趨向探討國小美術教育。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9-49頁。
    教育部(199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9)。4月27日會議研修資料。台北:作者。
    教育部國教司(1991)。國民中學教學評量手冊。台北:作者。
    莊克仁譯(1988)。傳播科技學理。Rogers. E. M. 原著。台北:正中書局。
    莊雅茹、張銀益、吳照輝、劉季綸、林淑瓊(2000)。傳統教室與虛擬教室學習成效之研究。第11屆全國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市:台灣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禎祥(1995)。透過藝術教育達成全國教育之重整。台灣地區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郭禎祥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Elliot W. Eisner 著。台北:文景。
    陳光達(1996)。網際網路特性的導讀。新新聞雜誌,511期,87-90頁。
    陳年興、劉惠如(1999)。整合式網路教學之課程設計與教學成效。第10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出版。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34(3)期,1-10頁。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炳男(2001)。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美靜(1999)。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瑞雲(1997)。我眼裡的「新新人類」。諮商與輔導,134期,46-47頁。
    陳榮清(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鴻基(2000)。虛擬大學的發展與未來展望。虛擬大學之組織與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0月21日,取自: http://140.123.19.211:2000/C_main/papers/speech/Chen.htm。
    陳瓊花(1997)。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瓊花(1998c)。教育部委譯: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台北:教育部。
    陳瓊花。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視覺藝術課程之探討。2003年10月21日,取自:http://www.jjes.tp.edu.tw/art/02/022/022_2/022-2-3.htm、http://www.jjes.tp.edu.tw/art/02/022/022_2/022-2-4.htm
    陳瓊花譯,音樂教育家全國會議著(1998)。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台北:教育部。
    陶振超(1996)。台灣地區全球資訊網(WWW)使用者調查。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彭成瑋(1999)。網路教學系統的理念、設計與實作。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五南出版社。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期,74-80頁。
    曾展鵬(1995)。台灣學術網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網路通訊,May,52-65頁。
    黃宣勳(1996)。開啟美展之門---如何引導兒童觀賞美展。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彥碩(1998)。超媒體在中小學美術史鑑賞教學之應用研究-以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西洋美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美賢(2001)。成人如何自我導向學習繪畫鑑賞。美育,119期,81-90頁。
    黃常明(1998)。遠距教學學習成就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嘉勝(1998)。新科技媒體對國小美勞科教學之影響及其應用趨勢。教學科技與媒體,42期,15-22頁。
    黃銘祝(1992)。美術鑑賞。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楊艾俐(1998)。全球自我提升熱:智慧的歡愉。天下雜誌,第201期。2003年11月15日,取自:http://archive.cw.com.tw/88_86/87年2月第201期.doc/755595972.23.htm。
    楊叔卿(2000)。迎接二十一世紀的「艾麗絲」:網際網路輔助教育的理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0期,2-11頁。
    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期,28-39頁。
    楊馥如(1998)。鄉土美術鑑賞教學之研究。美育,93期,31-44頁。
    李濟慧(2001)。線上家教網:國中生數學學習社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瑾琪(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網頁式鑑賞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麗春(2004)。應用網際網路輔助數學解題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葉忠達(2000)。科技與藝術的關係及其對影像傳播的影響與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1期,14-18頁。
    葉曉芍、古瑛芝譯(1991)。畢卡索---新畫派的宗師。Marie-Laure Bernadac & Paule du Bouchet著。台北:時報文化。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詹志宏(1997)。關於工作的未來-代發刊詞。PC Office:電腦上班族,創刊一號,14頁。
    詹志禹(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接受觀。教育研究,49期,25-38頁。
    廖釗概、蕭筱青(2000)。網路學習社群在國小體育教學上應用的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50期,12-19頁。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出版社。
    趙之琪(1998)。師院生性健康教育教學效果研究—網頁教學與講述式教學之比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趙宏達(1999)。網路族你上癮了嗎?張老師月刊,260期,129-130頁。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期,60-66頁。
    劉信吾(1999)。教學媒體。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得劭 (1997b)。結合電腦多媒體之美勞教學—美勞科多媒體教材開發及應用。研習資訊,第14卷第4期,41-48頁。
    劉得劭(1997a)。電腦多媒體在美勞教學應用之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5,118-143頁。國立台東師院出版。
    歐用生、盧雪梅(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25期,24-31頁。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珮(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 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蕭炳欽(2003)。全國藝術教育網系統功能規劃。美育,134期,15-19頁。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正瑜(2000)。從後現代藝術思潮淺談兒童畫表現的可能性。2003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aerc.nhctc.edu.tw/。
    謝秀珮(1998)。國小兒童使用電腦和傳統媒材繪畫表現的比較研究-以線性透視的描繪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謝靜宜(2001)。資訊科技應用在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茂發(1987)。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簡茂發(1996)。評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評量,1-39頁。台北:師大書苑。
    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 33-42頁。
    羅恆俊(1996)。超媒體美術批評鑑賞課程設計研究—以陳進之「合奏」網路教學單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藝術與人文領域研修小組(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業研究之結案報告。
    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 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外文部分
    Chee, Y. (1998). Web-based learning: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media and their learning effects. Proceeding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101-107. Beijing, China.
    Eiser, L. (1990). Keeping in touch: A guide to online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Technology & Learning, 11(2), 36-43.
    Hubbard, G. (1989). Hypermedia: Cause for optimism in art curriculum design. Art Educa tion, January 1989, 58-64.
    Millar, R. (1989). Constructive critic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1(5), 87-596.
    Robson, J.(2000). Evaluating on- line teaching. Open learning, 15(2),151-172﹒
    Simon, M. A. (1995). Reconstructing mathematics pedagogy from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 (2), 114-145.
    Umiker-Sebeok, J. & Kim G. (1999). The social matrix of information needs and behavior: Community.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lis.indiana.edu/umikerse/L503/Commun.htm
    West, S. (1998) .Art museum web sites as resources for educators and students: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evaluation (world wide web, distance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ion International, DAI AAC9839778,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