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治翰 |
---|---|
論文名稱: |
掙脫金腳鐐的台灣:1929年大恐慌時期台灣的經濟表現 The 1929 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colonial Taiwan economy under Japanese gold standard |
指導教授: | 賴建誠 |
口試委員: |
潘萬祥
吳聰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經濟學系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0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 、金本位 、信貸結構 、貨幣乘數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Eichengreen (1992) 以金腳鐐來形容金本位制在大恐慌時期所帶給世界經濟的危害。台灣在「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發生時,貨幣制度也遵循著殖民母國日本的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間世界經濟環境最為惡劣的時候,台灣不僅沒有像其他加入金本位的國家一樣陷入金腳鐐的困境,實質產出反而維持著以往的成長動能。現今的經濟學界大致都同意,貨幣供給的大幅下降是造成各國產出大幅走低的主要因素,而影響到貨幣供給的原因有準備貨幣和貨幣乘數兩個要素,當時金本位國家貨幣供給下滑主要是由貨幣乘數大幅下降所造成的,但同時期台灣的貨幣乘數反而逆勢上升,進一步使台灣在1929-1933年間的貨幣供給得到穩定,因此台灣沒有類似金本位國家貨幣面上的不利因素。台灣在大恐慌期間實質產出的特異表現或許不只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但透過對貨幣乘數的了解後,我們至少可以確定台灣銀行體系沒有類似其他金本位國家銀行收縮銀根的舉動,並進一步得出1929-1933年間台灣實質產出沒有下滑的部分解釋。所以本文嘗試用金融面的角度切入,並以信貸結構作為主軸說明,最後在對影響貨幣乘數的因子加以討論,來說明台灣當時貨幣乘數上升的主要原因。
大川一司.高松信清.山本有造(1965),《長期経済統計:推計と分析》,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川野重任(1941),《臺灣米穀經濟論》,東京:有斐閣,林英彥譯,《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台北:台灣銀行,1969年。
日本經濟新聞社(1988),《日本の經濟》,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江柏峰譯,《日本之經濟—昭和時代之回顧》,台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1991年。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臺灣經濟史(四)》,台北:台灣銀行。
矢內原忠雄(1929),《帝國主義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局,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吳聰敏(1991),〈1910至1950年台灣地區國內生產毛額之估計〉,《經濟論文叢刊》,19:2,127-175。
吳聰敏(1995),〈台灣的名目利率與通貨膨脹率:1907-1986年〉,《經濟論文叢刊》,23:4,419-444。
吳聰敏(2002),〈日治時期台灣實質工資率之變動〉,《日本時代台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台北市:翰蘆圖書出版。
吳聰敏‧高櫻芬(1991),〈台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年至1986年〉,《經濟論文叢刊》,19:1,23-71。
宋文彬(1994),《台灣金融發展歷程》,台北:合作金庫調查研究室。
李力庸(2009),《米穀流通與台灣社會(1895-1945)》,台北:稻鄉出版社。
李為楨‧張怡敏(2009),《殖產興業∙臺灣土銀》,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一)(二)兩冊》,台北:台灣銀行。
周憲文(1980),《臺灣經濟史》,台北:開明書局。
施佳佑(1994),〈貨幣制度的選擇:以日治時期台灣幣制改革的經驗為例〉,台灣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出版。
袁穎生(1993),《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四 經濟志金融篇》,南投:台灣省文獻。
袁穎生(1998),《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台北:聯經出版。
朝倉孝吉(1978),《日本金融通史》,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查復生譯,《日本金融通史(一)(二)兩冊》,台北:台灣銀行,1980年。
黃玉齋(1970),《臺灣省通志 卷四 經濟志金融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彥騏(2001),《台灣百年糖紀》,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溝口敏行(1988),《旧日本植民地経済統計 : 推計と分析》,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溝口敏行(2008),《台湾 = Asian historical statistics》,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葉榮鐘(2002),《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台中:晨星出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臺灣米穀要覽》,台北:臺灣總督府米穀局。
簡江作(2009),《韓國與朝鮮現代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Bernanke, Ben (2000), 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ordo, Michael (1986), “Financial Crises, Banking Crises, Stock Market Crashes and the Money Suppl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1870-1913,” in Forrest Capie and Geoffrey Wood (eds), Financial Crises and the World Banking System, Lond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Press.
Eichengreen, Barry (1992), Golden fetters: 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1919-193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ichengreen, Barry, and Jeffery Sachs (1985), “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1930s,”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5(4):925-946.
Engerman, Stanley and Robert Gallman (2000),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ume 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iedman, Milton, and Anna Schwartz (1963),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mer, Christina (1993), “The Nation in Depres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7(2):19-39.
Wecter, Dixon (1948), The Age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1929-1941,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Press,秦傳安譯,《經濟大蕭條時代》,台北:德威國際文化,2009年。
White, Eugene (1990), “The stock market boom and crash of 1929 revisited,”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4(2):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