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雅琪 |
---|---|
論文名稱: |
不同引導方式之奈米展覽參觀活動學生學習成效與科學興趣探究 |
指導教授: | 張美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奈米科技展覽 、引導方式 、學習成效 、科學興趣 |
外文關鍵詞: | nanotechnology exhibition, guiding model, learning achievement, science interes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奈米科技是國內外爭相研究發展的科技,許多國家將奈米科技教育向下扎根,讓民眾從小即能接觸到這門新興的學問,國內目前亦相當重視奈米科技的推廣,不僅將奈米科技發展視為國家發展的重大計畫,也將奈米科技教育延伸到國中、小學階段,並透過科學普及的方式將奈米教育的相關知識,推廣給一般普羅大眾,使全民都能擁有奈米科技的相關常識。而其中「展示教學」的方式,即是常見的科普推廣管道之一,許多文獻顯示展示教學在學生科學學習方面,能夠提供具體的情境、實物與多重感官並用學習的機會,加上導覽人員的解說,更加能提升學生科學學習的成效與興趣。
因此,本研究針對參觀2010年清華大學奈米實作展之國中與國小學生,探討不同的引導方式,對於不同學習階段學生,參觀奈米科技展覽的學習成效與科學興趣有何影響。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學生在參觀過奈米科技展覽後,其對奈米科技課程的學習成效與科學興趣有所提升。
二、在不同引導方式之下,學生參觀奈米科技展覽之學習成效皆有所提升。且學生在參觀奈米科技展覽前接受解說,能有最佳的奈米科技課程學習成效。
三、透過教師在展覽中提供解說,與教師在參觀展覽後提供解說兩種引導方式,國小高年級學生奈米科技課程學習成效優於國中學生。
四、國小高年級階段,教師提供學生展覽相關引導,學生在奈米科技展覽中的學習成效優於自由參觀。
五、學生參觀展覽後接受教師解說,應能提升其對於奈米科技課程的喜愛、持續參與、以及對奈米科技展覽的興趣。
Abstract
Nanotechnology is a popular topic for discussion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o as Taiwan. According to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interest of nanotechnology, it is important to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nanotechnology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ourses. Many studies showed that informal courses like exhibitions were effectual to promote students’ achievement and interest of science learning. This is because that concrete exhibitions, interesting environments, and multi-senses of learning in exhibition halls made students feel more happy and free than in classrooms. Furthermore, some studies showed that students could learn better with guides than without them when they visited exhibitions. According to these reas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different guiding model in the Nanotechnology Exhibition,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science interest in nanotechnology.
This study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visited the Nanotechnology Exhibition i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science interests were promoted after visiting the Nanotechnology Exhibition. b) Students had the best learning achievement when they were guided before visiting the Nanotechnology Exhibition. c)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d better leaning achievement tha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en teacher guided them in visiting or after visiting the Nanotechnology Exhibition. 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d better learning achievement with guide than without it. e) Students got more learning interests when they were guided after visiting the Nanotechnology Exhibition than other guiding model.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于瑞珍(1997)。現代科學博物館的學習特徵。科技博物,1(3),4-7。
王宗坤(2001)。從「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的目標談科普教育的作
法。研習資訊,18(1),79-85。
王郁欣(2005)。國小學童科學博物館參觀活動對科學相關態度影響之研
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尹邦耀(2002)。奈米時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牟中原(2004)。奈米科技的展望。科學發展月刊,373,44-49。
呂宗昕(2003)。圖解奈米科技與光觸媒。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李明珠(2005年12月)。博物館、圖書館之同異與教學之道。曾德錦(主
持人),博物館與圖書館的對話。博物館與圖書館的對話研討會,國立
歷史博物館。
吳筱婷(2007)。以泡泡世界為主題之科普活動設計與推廣。國立台中教育
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吳瓊瑜(2008)。不同教學時間分配方式對國小學童學習奈米科技成效之
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蕙如(2010)。科學寫作融入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學習興趣與科學認
識觀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瑛譯(1996)。在科學博物館互動展示中觀眾學習的認知。博物館學
季刊,10(4),63-68。
孟四清(1999)。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林榮崧(2000)。期待涓滴成巨流。科學月刊,31(1),34-39。
林容妃(2005)。兒童科普讀物的閱讀理解教學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之
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煥祥、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臺灣參加PISA 2006 成果報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NSC-95-2522-S-026-
002), 113-114,未出版。
卓玉金(2003)。科學博物館的遊戲性展示類型的探討─以國立自然科學
博物館的「大熊貓特展」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兒童科學園」為
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明發(2000)。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柯籙晏(2003)。從故事敘事看科普敘事:科學普及之敘事研究初探。淡江
大學大眾傳播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范賢娟(2010)。台灣科學普及四十年研討會活動報導。科學月刊,41
(6),404-408。
洪萬生(2010)。為什麼讀科普書?為青少年編寫的科學家肖像。科學月
刊,41(10),780-781。
高慧芬(2000)。博物館展示規劃期望與觀眾回饋之間─ 一項展示的成果
評估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4(2),115-126。
馬遠榮(2002)。奈米科技。台北市:商周出版。
章道義(1983)。科普作品地概念、範疇與方向任務,科普創作概論。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誌偉(1997)。科技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淺談。科技博物,1(3),11-19。
陳國寧(2005)。博物館學。國立空中大學。
陳麗文、陳淑思(2006)。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奈米科技之認識。中華民
國第22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張美珍、朱耀明(2004)。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活動方
案的發展:以博物館為學習的場域。科技博物,8(2),15-27。
張美珍(2008)。歡迎你來動手-談科學博物館內國小科技教育的展示與
活動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2),4-16。
許良榮(2006)。科普活動--以「泡泡世界」為主題的科普活動之設計與
推廣。2006 年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
NSC-94-2515-S-142-001)。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郭正賢(2006)。運用博物館館藏品進行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
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慈禧太后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
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東瀛、葉吉田、廖駿偉(2005)。奈米,不是啥稀米。台北市:天下遠
見出版社。
黃義雄譯(1986/1995)。精緻的科學-ㄧ段關於展覽評價的對話。博物館
學季刊,9(1),3-8。
黃惠娥(2005)。科學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科學本質、科學態度及
科學興趣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梅君(2009)。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示館與國民小學發展館校合作之研
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黃佳媛(2010)。小學奈米科技核心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
用與推廣系碩士論文。
黃俊儒(2010)。期待「科普」概念再進化。科學月刊,41(2),88-89。
黃俊儒、簡妙如(2010)。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之科學傳播研究:
從科技社會公民的角色及需求出發。新聞學研究,105,127-166。
曾東模(2004)。九年一貫教學實驗設計-奈米科學之課程統整。國立中正
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令全(2010)。博物館導覽人員的導覽活動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史前文
化博物館臺灣史前史廳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程一駿(2010)。為什麼讀生態科普書?-找好書先找好作家。科學月刊,
41(10),779。
傅淑卿(2008)。探討國三學生對自然科學學科內容與學習過程之興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
詹火生(1990)。社會學與科學傳播。科學月刊,21(8),607-609。
靳知勤(1995)。科學教育研究在科學博物館中的角色。博物館學季刊,
9(1),79-85。
董靜宜(2005)。成人觀眾在博物館展示中的經驗與學習--以國立自然科
學博物館「中國科學與技術」展覽為例。暨南國際大學人與繼續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蓉樺(2005)。從輔助學習的角度論科學類展覽的教育功能。博物館學
季刊,19(1),39-47。
楊靜怡(2009)。博物館成人導覽義工參觀展覽之學習歷程與策略個案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楊哲賓(2009)。適合國小教師進行校外教學之博物館展示設計與展示說
明標示-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大洋洲廳」及「農業生態廳。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雅麗(2006a)。科學普及的新版塊-廣播科普執行計畫。2006 年國科會
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2-2515-S-032-002)。台北市: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
趙雅麗(2006b)。傳播意義版圖的旅行:從創新到普及的跨符號觀點研究。
2006 年國科會計畫期中進度報告( 計畫編號:
NSC94-2412-H-032-001)。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幸真(1992)。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觀眾意見調查報告。博物館學季刊,
6(2),51-58。
劉幸真譯(2001)。博物館的兒童、青少年與成人觀眾。博物館學季刊,5
(4),3-8。
潘文福(2004)。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生活科技
教育月刊,37(2),20-25。
蔡明容(2005)。探討奈米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
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惠(2000)。國中生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展示設施之解
說效果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蔡鳳娥(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
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瑞洲、洪振方、黃台珠(2011)。情境興趣--制式與非正式課程科學學
習的交會點。科學教育月刊,340,2-10。
謝瀛春(1988)。談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月刊,19(7),489-490。
謝瀛春(1990)。大眾傳播與科學傳播。科學月刊,21(8),610-616。
謝瀛春譯(1994)。科學與大眾媒介。遠流出版公司。
薛韶葳(2009)。國中生學習興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建華(2005)。你不可不知的奈米科技 : 影響世界,改變未來。世茂出
版社。
國家型奈米科技教育整合型計畫98 年度計畫徵求書(2009)。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處。
科普活動計畫徵求書(201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奈米人才培育計畫專刊(2009)。奈米國家型科技人才培育計畫辦公室。
教育部鼓勵中小學推動奈米科技K-12教育補助要點(2006)。教育部。
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200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貳、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
(1989) . 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 D.C.: Author.
Laherto, A.(2009).Interdisciplinary Aspects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For Informal Education.
In Mehmet Fatih Taşar., G. Cakmakci., Contemporary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Teaching(p105-111).
Istanbul, Turkey:Europea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Waldron, A. M., Spencer, D., Batt, C. A.(2006). The
current state of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nanotechnology.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8,
569–575, DOI 10.1007/s11051-006-9112-7.
Cohen, J.(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y- 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 NJ: Eribaum.
Crane, D.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nrnal, V.
22,N.1, 1970, pp.28-41.
Dunwoody, S. Science Journalists: 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ion of News at a Scientific
Meeting, Ph. D.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1978.
Goodell, R. S. The Visible Scientist,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77.
Hein, G.E.(1998).Learning in the Museum, N.Y.:Routledge.
Jenkins, E. W. (1999). School science, citizenship an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1(7), 703-710.
Lievrouw, L. A. (1990).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ritical Studir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4
(1), 1-26.
Madrazo, G., J. (1997). Using trade books to teach and
learn science. Science and Children, 34(6),20-21.
Roco, M.C.(2006). 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
Past, Present, Future. 2006, Handbook on Nano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 Preprint: Taylor and
Francis.
Vansteenkiste, M., Lens, W., Deci, E. L.(2006).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Goal Contents i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other Look at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1), 19–31.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2011).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Strategic Plan. Washington ,
D.C.: Author.
Shannon, C. E.,Weaver, W.(1978).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Urbana, Ill.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paperback).
Snow, C. P.(1980).The Two Cultures A Second Look.London :
Cambridge Univ. Press.(ed.).
Murriello, S. E., Knobel, M.(2008). Encountering
Nanotechnology in an Interactive Exhibition.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33, 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