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郁芬
Chiou Yu-fen
論文名稱: 王鼎鈞散文的自傳性書寫研究
A Study of Wang Ding-Jun prose to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指導教授: 黃雅莉
Huang Ya-l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王鼎鈞現代散文自傳性書寫戰亂人性風格
外文關鍵詞: Ding-Jun Wang, modern prose,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turmoil of war, human nature, writing styl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王鼎鈞的一生經歷了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台灣戒嚴時期、到移民紐約,他親身體驗了戰亂流離的漂泊無依,親眼目睹了時局變動與社會變遷,也深刻體會了海外生活的徬徨與失落;他的散文作品,記錄了在時空中飄移的人與事,也為個人的生命與時代的歷史作見證。

    面對人生際遇,王鼎鈞將宗教與寫作作為信仰和寄託,透過寫作對過往的情義做回報,對早歲記憶做召喚,也為自我內在缺口做彌補,並對底層的記憶進行持續性思考;其作品豐富的傳達出作者個人與全人類的生命內涵。

    本論文研究王鼎鈞散文的自傳性書寫,先探討作家豐富多元的作品與深厚的生命蘊含,將其寫作生涯與生命經驗的做回顧和結合,再針對自傳性書寫題材所表現的藝術手法與所展現的風格典型做研究探討。在第二到第四章的內容分析中,可見作者從對自我生平閱歷的回憶,到思索個體生命與時代脈動,最後積極為全人類尋求共同的出路,展現出作家寬閎的氣度與風範。在第五章中,探討作家自傳性書寫的藝術技巧與所形成的風格典型,可見作者「文格」與「人格」相互輝映下所展現出智者的領悟、仁者的悲憫、和聖者的寬懷。

    王鼎鈞在自傳性散文中闡發了他的人生態度,從個人的處境,感受到時代精神與民族情懷,為散文創作投射一道哲理與思辯的智慧光芒。


    Ding-Jun Wang lived through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 the Civil War in China, and the Martial Law Period in Taiwan before he immigrated to New York. His prose works captured the characters and episodes drifting in space-time, and stood testament to his own life and the history of an era.

    Ding-Jun Wang made religion and writing his faith and life’s sustenance. He reciprocated past kindness through writing, summoned memories of yesteryears, concomitantly mended fissure of the inner self. His works splendidly conveyed and displayed the inner wealth of both the author’s life and manki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utobiographical style writing in Ding-Jun Wang’s prose composition. It first discusses the author’s work and life, reviewing and integrating Wang’s career and life experience as a writer, then continuing with an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pproach, and style of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The analyses in Chapters 2 to 4 present Wang’s remembrance of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of his life and the vibe of an era, Wang’s temperament and demeanor in his efforts to search a common path for mankind. Chapter 5 discusses the artistic technique and style of Wang’s autobiographical work, and his enlightenment in wisdom, benevolent compassion, and munificence reflected in his “writing style” and “personality”.

    Through his autobiographical prose, Ding-Jun Wang expounds his attitude towards life. From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ircumstance, he sensed the spirit of an era and sentiments of a nation, which projects a ray of philosophical and analytical wisdom in the field of prose writing.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界定 ………………………………………4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研究現況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6 第二章 個人與時代歷史的關係 ……………………29 第一節 童年的憶往到戰爭的前哨…………………………30 第二節 抗日的沸騰與年少情懷……………………………37 第三節 內戰的紛擾與成長歷練……………………………45 第四節 撤退來台的生命轉折………………………………52 第五節 去美定居的自我放逐 ……………………………60 第六節 小結:戰爭離散的個體、群體、和時代…………66 第三章 自我內在之脆弱與盲點的思索 ……………69 第一節 被切斷生命的詠嘆與轉化…………………………69 第二節 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83 第三節 信仰的寄託與關懷…………………………………90 第四節 小結:個體內在生命的思索與重建………………97 第四章 社會問題的揭示與批判 ……………………99 第一節 對人類群體的觀察與憐憫…………………………99 第二節 冷峻哲思下的人性挖掘 …………………………110 第三節 個人與社會群體的關係、互動和共同出路………118 第四節 小結:對社會觀察的沈思、體悟和指引…………125 第五章 王鼎鈞散文「自傳性書寫」之藝術風格……128 第一節 王鼎鈞散文風格形成的背景 ……………………128 第二節 為情義立傳所營造的沉鬱凝重之風格 …………137 第三節 歷史情懷所產生的博大雄渾之風格 ……………146 第四節 尋找生命出口所體現的沈著穩健之風格 ………154 第六章 結論…………………………………………163 參考文獻………………………………………………174

    壹、專書

    一、王鼎鈞作品書目
    (一)散文
    《開放的人生》,台北:爾雅,1975年7月初版新五十一印。
    《海水天涯中國人》,台北:爾雅,1982年11月初版十二印。
    《看不透的城市》,台北:爾雅,1984年5月初版八印。
    《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1988年5月初版十九印。
    《靈感》,台北:爾雅,1989年4月初版八印。
    《兩岸書聲》,台北:爾雅,1990年11月初版三印。
    《昨天的雲》,台北:吳氏圖書,1992年5月初版三刷。
    《隨緣破密》,台北:爾雅,1997年5月初版八印。
    《心靈與宗教分享》,台北:爾雅,1998年11月初版四印。
    《有詩》,台北:爾雅,1999年1月初版二印。
    《千手捕蝶》,台北:爾雅,1999年1月初版二印。
    《活到老,真好》,台北:爾雅,1999年6月初版二印。
    《滄海幾顆珠》,台北:爾雅,2000年4月初版。
    《風雨陰晴》,台北:爾雅,2000年7月初版三印。
    《人生試金石》,台北:爾雅,2002年8月初版五印。
    《我們現代人》,台北:爾雅,2002年11月初版三印。
    《意識流》,台北:爾雅,2003年7月初版。
    《碎琉璃》,台北:爾雅,2003年6月初版二印。
    《山裡山外》,台北:爾雅,2003年10月初版。
    《情人眼》,台北:爾雅,2004年12月初版。
    《怒目少年》,台北:爾雅,2005年2月初版。。
    《關山奪路》,台北:爾雅,2005年5月初版二印。

    (二)小說
    《單身溫度》,台北:爾雅,1988年4月初版六印。

    (三)創作理論
    《文學種籽》,台北:爾雅,2003年7月初版二印。

    二、研究王鼎鈞的著作
    亮軒,《陰雨風晴王鼎鈞》,台北:爾雅,2003年四月初版。
    蔡倩如,《王鼎鈞論》,台北:爾雅,2002年七月初版。

    三、文學理論類
    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6月。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王輝耀,《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初版。
    朱光潛,《談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3月初版六刷。
    朱壽桐,《文學與人生》,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5月初版。
    朱榮智,《文氣與文章創作關係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初版二刷。
    沈謙,《文學概論》,台北:五南,2002年初版三刷。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2月。
    涂遂公,《文學概論》,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2001年初版二印。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黃雅莉,《詩心的尋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
    詹幼馨,《司空圖詩品演繹》,台北:王記書坊,1985年9月。
    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蔡儀主編,《文學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6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1991年3月初版四刷。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初版三刷。

    四、其他現代文學作品類
    司馬中原,《月光河》,台北:九歌,1978年初版。
    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台北:麥田,1994年。
    章方松,《琦君的文學世界》,台北:三民,2004年9月初版。
    陳義芝,《散文教室》,台北:九歌,2002年2月初版五印。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零年代》,台北:前衛,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赴美與文學耕耘者對話》,台北:九歌,2002年3月初版。
    齊邦媛,《霧漸散散的時候》,台北:九歌,1998年10月初版。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年。

    五、其他
    婦女救援基金會主編,《台灣慰安婦報告》,台北:台灣商務,1999年。
    賴澤涵計劃主持人、吳文星許雪姬採編,《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貳、碩博士論文

    丁幸達2003,《王鼎鈞及其散文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孝2001,《鍾肇政長篇自傳性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邱珮萱2002《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許瑞秋2003,《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秀滿2001,《散文捕蝶人─王鼎鈞散文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瀅如2003,《琦君兒童散文的傳記性》,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卓成1992,《自傳文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芳玲1996,《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作家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蔡倩如2000,《王鼎鈞散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怡雯 2000,《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參、期刊論文

    一、台灣期刊論文:

    子敏,〈一個感覺世界--談碎琉璃的書和人〉,《國語日報》,第7版,1978年5月。
    王成勉,〈安得壯士挽天河 盡洗甲兵長不用--慨讀王鼎鈞《關山奪路》〉,《文訊》,238:41-42,2005年8月。
    王開平,〈金秋時節--訪作家王鼎鈞〉,《爾雅人》,111.112期,1999年4月。
    申抒真,〈「碎琉璃」校後〉,《中華日報》,第9版,1978年3月6日。
    向明,〈鼎公的記憶〉,《明道文藝》,354:76-80,2005年9月。
    朱西甯,〈低眉回看時代的脈息〉,《中國時報》,第42版,1995年9月7日。
    朱星鶴,〈琉璃易碎,藝事不朽〉,《國魂》,390:74-75,1978年5月。
    朱榮智,〈「靈感」的滋味:讀王鼎鈞新著「靈感」〉,《書評書目》,65:131-132,1978年9月。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聯合文學》,19:9: 62-73,2003年7月。
    何寄澎,〈歷史的寓言─讀王鼎鈞回憶錄《怒目少年》〉,《聯合文學》,12:2,1995年12月。
    宋瑞,〈品鑒碎琉璃:從故事看本書的結構品鑒碎琉璃:從故事看本書的結構〉,《明道文藝》,30:149-115,1978年7月。
    村人,〈汪洋恣肆 氣象萬千--海內外關於王鼎鈞散文的評論摘要〉,《抱犢》,57:57-59。
    李宜涯,〈文陸無盡誓願行--力求突破的作家王鼎鈞先生〉,《文訊》,150期,1998年4月,頁61-65。
    李宜涯,〈血淚與珍珠--紐約訪王鼎鈞談《關山奪路》〉,《文訊》,238:136-139,2005年8月。
    李瑞騰,〈以人性尊嚴為中心《怒目少年》〉,《聯合報》,第42版,1995年9月21日。
    李震,〈跨越宗教的藩籬〉,《聯合報》,第48版,1998年12月07日。
    沈謙,〈王鼎鈞的男性之美〉,《中央日報》,第19版,1996年12月06日。
    沈謙,〈從發光體到反光體--論亮軒的《風雨陰晴王鼎鈞》〉,《文訊》,215:10-14,2003年9月。
    沈謙,〈鼎公的人格與風格〉,《幼獅文藝》,79:2,1994年2月,頁65-67。
    沈謙,〈駱駝背上的樹--王鼎鈞散文的人格與風格〉,《台灣現代散文研討會》(台北:九歌文教基金會,1997),頁1-9。
    亞菁,〈自傳與回憶錄:王鼎鈞的「碎琉璃」讀後〉,《中央日報》,第11版,1979年6月20日。
    林芝,〈對少年關懷、對文學專注的王鼎鈞〉,《漫卷詩書》(台北:正中,2005),頁49-60。
    亮軒,〈他生未卜此生休〉,《中華日報》,第11版,1993年5月17日。
    俞敬群,〈我對《隨緣破密》的看法〉,《爾雅人》,107期,1998年8月1日。
    胡坤仲,〈瀟灑故國情:讀海水天涯中國人〉,《明道文藝》,84:73-75,1983年3月。
    胡衍南,〈王鼎鈞:在寫作中禱告的人〉,《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8),頁214。
    展甦,〈三隻眼的旅者:讀「海水天涯中國人」,《明道文藝》,84:76-79,1983年3月。
    徐淑卿,〈王鼎鈞戀念昨日片雲情義〉,《中國時報》,第42版,1995年9月7日。
    徐學,〈「左心房漩渦」的憂患與昇華〉,《評論十家》(台北:爾雅,1993),頁211-219。
    袁慕直,〈力透紙背?評王鼎鈞的「洗手」和「那樹」〉,《中華日報》,第11版,1993年12月24日。
    袁慕直,〈左心房漩渦讀後〉,《明道文藝》,160:154-162,1979年7月。
    商天佑,〈滄海遺珠似明月--和老作家王鼎鈞一席談〉,《台灣新生報》,第19版,2000年4月13日。
    張春榮,〈比喻天地--讀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台灣新聞報》,第13版,1992年09月25日。
    張春榮,〈生命裡的回聲,談王鼎鈞「怒目少年」〉,《文訊》,122期,1995年12月。
    張春榮,〈典雅與鎔裁--王鼎鈞散文的遣詞〉,《台灣新聞報》,第13版,1992年8月14日。
    張春榮,〈金針度人--王鼎鈞的《千手捕蝶》〉,《文訊》,162:28-30,1999年4月。
    張春榮,〈教戰守冊--讀王鼎鈞《隨緣破密》〉,《台灣新聞報》,第36版,1997年7月20日。
    張春榮,〈細微與真實:王鼎鈞散文的描寫藝術〉,《文訊》,83:97-99,1992年9月。
    張素貞,〈生活的智慧與悟境--王鼎鈞的《活到老,真好》〉,《中央日報》,第18版,1999年08月06日。
    張瑞芬,〈張秀亞的散文美學及宜文學史意義〉,《文訊》,233:62-77,2005年3月。
    張默,〈王鼎鈞的「碎琉璃」淺談:回憶的、詩意的、生命的〉,《臺灣新生報》,第12版,1978年6月11日。
    張騰蛟,〈不是遊記,讀王鼎鈞的「海水天涯中國人」〉,《文訊》,2:100-106,1983年8月。
    張騰蛟,〈不是遊記,讀王鼎鈞的「海水天涯中國人」〉,《文訊》,2:100-106,1983年8月。
    許振強,〈一絃一柱思華年--評怒目少年〉,《紐約僑報》,副刊,1996年6月23日。
    陳幸蕙,〈不讓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中學國語文》,75期,1992年8月20日。
    郭明福,〈他把鮮血變成墨水:我讀「左心房漩渦」〉,《爾雅人》,72期,1992年9月16日。
    彭子秋,〈讀王鼎鈞的「情人眼」〉,《明道文藝》,32:156-160,1978年11月。
    曾英藝,〈豈止漩渦而已〉,《明道文藝》,卷186,1991年。
    鈍刀,〈評介「海水天涯中國人」〉,《明道文藝》,84:80-84,1983年3月。
    黃武忠,〈人生三書〉,《書評書目》,卷47,1977年。
    黃武忠,〈人生的說理者-試論王鼎鈞的散文風貌〉,《爾雅人》,1988年5月10日。
    黃雅莉(2007年7月),〈冰山理論下的文藝創作觀——王鼎鈞《千手捕蝶》析論〉,《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已接受,尚未刊載。
    黃雅莉,〈一段因戰火而早凋的童稚初戀--談王鼎鈞「紅頭繩兒」的情感意蘊〉,《國文天地》,20:5:14-23,2004年10月。
    黃雅莉,〈冷峻哲思下的人性解碼——王鼎鈞《隨緣破密》析論〉,《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季刊)第三卷第三期,2007年7月。
    黃雅莉,〈從「回憶做為審美經驗」的角度談現代散文教學中的「入」與「出」——以琦君〈髻〉為例〉,《台灣圖書館館刊》(季刊),第三卷第二期,2007年4月,頁98至119。
    黃雅莉,〈論文學風格的形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十三期,2006年12月,頁27-48。
    愚子,〈《心靈分享》在紐約〉,《爾雅人》,111、112期,1999年4月。
    楊渡,〈千山千水千才子:與王鼎鈞越洋筆談〉,《中國時報》,第八版,1986年12月2日。
    萬金蓮,〈王鼎鈞「左心房漩渦.看大」的鄉情書寫藝術〉,《中國語文》,91:4: 83-91,2002年10月。
    詹悟,〈上帝的手套--分享王鼎鈞的《心靈分享》〉,《明道文藝》,319:122-128,2002年10月。
    詹悟,〈血淚少年--王鼎鈞的回憶錄《怒目少年》〉,《書評》,1998年12月。
    廖玉蕙,〈到紐約走訪捕蝶人--散文家王鼎鈞先生訪問記〉,《中央日報》,第18.20版,2001年09月20-22日。
    趙淑俠,〈紐約與王鼎鈞談自古文人多寂寞〉,《中央日報》,第16版,1994年7月9日。
    趙淑敏,〈異鄉的文學小酌〉,《青年日報》,第10版,2001年11月21-22日。
    趙衛民,〈磨劍石上畫蘭花--訪第二屆聯副「每月人物」王鼎鈞先生〉,《聯合報》,第27版,1989年7月31日。
    齊邦媛,〈昨天的雲〉,《中國時報》,第32版,1999年8月28日。
    齊邦媛:〈昨天的雲〉,《中國時報》,第32版1992年8月28日。
    歐宗智,〈我對《隨緣破密》的看法〉,《爾雅人》,107期,1998年8月。
    歐宗智,〈揭開事實的矛盾--評王鼎鈞《隨緣破密》〉,《書評》,33:6-9,1998年4月。
    蔣欣怡,〈王鼎鈞寫文章當修行〉,《人間福報》,2001年2月2日。
    賴世福,〈《碎琉璃》--一潭醉人的酒〉,《中國語文》,97:2: 83-96 ,2005年8月。
    應鳳凰,〈王鼎鈞的書〉,《明道文藝》,100:163-170,1984年7月。
    應鳳凰,〈王鼎鈞為昨日情義寫最後一本書〉,《爾雅人》,73期,1992年11月20日。
    應鳳凰,〈遙遠的思念〉,《國語日報》,第5版,2001年7月21日。
    隱地,〈王鼎鈞的聖歌〉,《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1月5日(連載至1月6日)。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新書月刊》,卷7,1984年04月,頁75—76。
    鍾怡雯,〈故土與古土--論臺灣返「鄉」散文〉,《元智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0年7 月,頁182-204
    簡宗梧,〈橫看成嶺側成峰—評介王鼎鈞散文「那樹」〉,《師友》,211:45-47,1985年。
    簡簡,〈靈感的接觸-讀王鼎鈞的「靈感」後記〉,《臺灣時報》,第9版,1978年9月12日。
    羅茵芬,〈寫時代,寫社會,寫中國人.王鼎鈞細說創作里程〉,《中央日報》,第18版,1996年2月6日。
    顧瑋、杜紫微、楊傳珍,〈大木成琴--《關山奪路》三人談〉,《明道文藝》,354:68-75,2005年9月。

    二、大陸期刊論文:

    王又平,〈自傳體和90年代女性寫作〉,《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王成軍,〈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自傳性”〉,《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王彤,〈小說性與自傳性--《簡‧愛》的雙重魅力〉,《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6年01期。
    王薇,〈略論中國現代自傳的藝術特色〉,《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莊若江,〈蒼勁沉郁 神韻無窮--王鼎鈞散文藝術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7年04期
    朱維莉,〈卡卡夫作品的自傳性〉,《外國文學》,1997年02期。
    宋嗣廉、忠嵐:〈我國傳記文學史上的第一篇自傳及其影響〉,《渭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李自成,〈自傳〉,《當代》,1990年11月。
    李曄,〈王鼎鈞印象〉,《作家》, 2005年10期。
    施敏,〈靈魂懺悔與自我表現--從自傳的角度論盧梭與郁達夫〉,《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倪金華,〈莊諧雜出 雅俗共賞──王鼎鈞散文藝術論〉,《華僑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高彩霞,〈從“原鄉”形象看王鼎鈞散文家園情怀的特質〉,《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張震宇、高彩霞,〈夢裡不知身是客--試論王鼎鈞散文的“原鄉”形象〉,《張家口師專學報》,2001年05期。
    黃萬華,〈文學史上的王鼎鈞〉,《齊魯學刊》,2005年01期。
    劉春水,〈告別溫柔的鄉愁--兼評王鼎鈞的文化散文〉,《當代文壇》,1995年03期。
    蔣子丹,〈浪漫的鬼魂--讀王鼎鈞《腳印》所想〉,《書屋》,1995年01期。
    鄧大情:〈論杜甫的自傳詩〉,《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顧聖皓、肖林平:〈中國現代史記散文的成功創造--試論郭沫若自傳散文的思想與藝術〉,《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