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70 年代女性主義思潮萌芽起,許多團體共同推動性別主流化,性
別平等教育也納入教改進程中,性別平等似乎已蔚為潮流。已婚國小女教師作為
性別平等教育的推手,同時也是漢人父權社會下受壓迫的性別,本文探討她們在
公領域如何看待性別平等與性別平等教育,並如何在教學上傳遞性別平等教育內
涵;在私領域如何論述性別平等婚姻,並實踐或實作在婚姻生活中,以及如何因
應或面對父權體系的傳統風俗。藉此釐清已婚國小女教師在經歷經社會體制的性
別平等政策推動以來,其性別平等意識所呈現的樣貌,以及作為行動主體如何與
父權體系對抗或互動。
已婚國小女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反應了她們的生命軌跡,原生家庭成長經驗
使她們對性別平等有不同的體悟與詮釋。在公領域受限於教學能力與資源,使她
們在性別平等教育的傳遞上出現一致性,然而其性別平等意識的多樣性卻充分展
現在私領域的性別平等婚姻建構與實踐上。已婚國小女教師在日常婚姻生活中權
衡、協商、妥協或轉變,以達成其性別平等婚姻之想像。然而相較於日常生活所
展現的能動性,面對父權體系傳統風俗時,她們看似順服,但卻非不假思索的接
受,其中牽涉許多層面的思慮與考量。
透過對已婚國小女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婚姻生活實踐的探討,在行動主體與
父權文化的互動中,雖可發現父權風俗體制對婚姻生活實踐的宰制,以及父權社
會結構性關係難以鬆動之處,但也看見個人意識型態對於婚姻生活實踐的影響
力,以及其中展現的個人能動性與對抗父權的策略。最後,學術上值得思慮的是
「性別平等」之於婚姻生活的意義與重要性為何?透過已婚國小女教師對性別平
等婚姻的建構,對人生或婚姻價值體系再澄清,研究者應該思慮對於婚姻中「不
平等關係」的研究,該如何界定「平等」的定義。
中文文獻:
古德
1986〔1982〕 家庭與社會中的角色關係。參與工作的妻子:朝社會與家
庭的平等邁進。刊於家庭,頁95-122,179-202,魏章玲譯,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舒芸
2003 新手爸爸難為。台北:遠流。
布赫迪厄
2002 男性統治。中國海天出版社。
卯靜儒
2004 理論化女性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程。通識教育 11卷1&2
期。
余漢儀
1995 親職角色的雙重標準。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34期,頁23。
呂玉瑕、伊慶春
2005 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
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頁41-94。
杜芳琴
1998 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展-理論、經濟、文化、健康。金虹、劉
伯紅主編,頁332、345-346。南京大學出版社。
沈奕斐
2009 誰的平等?誰要平等?—推介《婚姻平等的意義》。中國家庭
研究第四卷。
邱子修
2010 台灣女性主義批評三波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7期,
頁251-273。
林津如
2007 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
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頁1-73。
林昱貞
2000 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佩萱
2003 教師平權意識影響其執行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菁
2011 性別教育的論述角力:教師的詮釋與想像。教育與社會研究第22
期,頁39-92。
李惠茹
2002 台南市國中女教師的職業選擇與晉遷--性別的多數、權力的少數。
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蓉
2003 女性教師文化之探討:女性主義的觀點。幼兒保育學刊2003第1
期,頁39-63。
吳富雅
2004 從「油麻菜子」探討台灣婦女的解放與神學重建。台北:台灣基督
教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
胡台麗
1997 媳婦入門。臺北:時報。
恩格斯
2009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
師瓊璐
1999 尋找國小女性教師圖像~~揭開父權文化的面紗。婦女與兩性研
究通訊52期,頁9-13。
唐先梅
1999 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第4
期,頁131-173。
郭諭陵
2009 國小教職女性化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台北:學富文化。
莊宗憲
1998 教師有話要說-隻手難遮教改藍天,天下雜誌,特刊23期,第84- 92頁。
莊慧美
2000 小學女教師的性別障礙--一個小學學校的性別生態觀察。兩性平等
教育季刊第十期,頁121-124。
陳心慈
2003 婚姻與家族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基隆顏家的婚姻策略。近代中國的
婦女與社會,頁173-202。
陳其南
1990 家族與社會。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美智
2005 已婚國小女教師多重角色衝突與調適之探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
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鈴木清一郎
1989 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馮作民譯。台北:眾文。
楊婉瑩、林珮婷
2011 當「男女有別」變成「男女不平等」:性別角色認知與政治效能
感。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9期,頁121-172。
楊巧玲
2007 小學老師是女性的真正職業?國小教職的性別分析。2007台灣女
性學學會暨高師大40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高雄
師範大學。
楊佳羚
2002 性別教育大補帖(上),頁193-207。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劉倍君
2007 小學教師的性別意識與校園人際互動之探究。高雄師範大學性別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雲翔
2000 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李放春、劉
瑜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賴友梅
1997 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學學系碩士論文。
蘇芊玲
1996 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8 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 校園現場‧性別觀察。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潘慧玲
2000 性別視域的教師生涯。刊於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潘慧玲主編,頁
223-249。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游美惠、柯伯昇
2008 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事件史分析:性別和家庭照顧責任的探討。臺
灣社會學刊第 40期,頁45-88。
趙惠玲
2005 在婆家庄過年。刊於大年初一回娘家,蘇芊玲、蕭昭君主編,頁
80-84。台北市:女書。
謝小芩、李淑菁
2008 性別教育政策的形成:從行政院教改會到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研究
台灣第四期,頁117-145。
蕭昭君
2005 爭取參與祭祖,女生正步走。刊於大年初一回娘家,蘇芊玲、蕭昭
君主編,頁110-119。台北市:女書。
趙惠玲
2005 在婆家庄過年。刊於大年初一回娘家,蘇芊玲、蕭昭君主編,頁
80-84。台北市:女書。
Patricia Madoo Lengermann / Jill Niebrugge
2003 當代的女性主義理論,楊淑嬌譯。刊於當代社會學理論,George
Ritzer主編,頁295-336。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Mary Ann Lamanna、Agnes Riedmann
1984 婚姻與家庭,李紹嶸、蔡文輝譯,頁325-327、333-335。臺
北:巨流圖書公司。
英文部分:
Ahern, Emily M.
1974 “Affines and the Rituals of Kinship.”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Ed.
Athur Wolf, Pp281-30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rett, Michele
1987 “Marxist-Feminism and the work of Karl Marx.
In Feminism andEquality. Ed. Anne
Phillips.Pp44-59. Basil Blackwell: Oxford
Beasley, Chris
1999 Debates “within”Feminism about Feminism. In
What is Feminism? An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Theory.Pp.25-35.London:Sage
Bourdieu ,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Richard
Nice, ed. Jack
Freedman, Maurice
1970 Ritual aspects of Chinese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 M. Freedman (ed.), Pp.163-187.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Gerson, Judith M. and Peiss, Kathy
1985 Boundaries,Negotiation,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Vol. 32, No. 4 (Apr., 1985), pp.
317-331.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rris, Scott
2006 Equality as a Social Construction. In The
Meanings of Marital Equali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su, Min-Tao
1998 “Fitting in” to the “No Return Trip”: Women’s
Percep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 Taiwan. 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之三:人文及社會科學4,頁527- 538。
Leacock, Eleanor Burke
1985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itchell, Juliet
1987 “Woman and Equality”. In Feminism and
Equality. Ed. Anne Phillips.Pp24-43. Basil
Blackwell: Oxford
Ortner, Sherry B.
1974 Is Female to Male as Nature Is to Culture? In
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 Mochell Z. Rosaldo
and Louise Lamphere, ed.,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Rogers, Mary F.
2004 “Liberal Feminism.”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Rosaldo, Michelle
1974 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 A Theoretical
Overview. In 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
Pp. 17-42 Mochell Z. Rosaldo and Loui Lamphere,
e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Watson, Rubie
1986 The Named and The Nameless: Gender and Person
in Chinese Society. American Ethnologist 13(4):
619-631
Wolf, Arthur
1989 The Origins and Explanation of Variation in the
Chinese Kinship System. I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Taiwan Area: Accomplishments and
Prospects. Pp.241-260. Kuang-Chih Chang, Kuang-
Chou Li, Arthur P. Wolf and Alexander Yin, eds.
Wolf, Margery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Pp14-31,
53-78, 142-157,205-214.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行政院主計處,〈由法律與民俗看婦女家庭地位演變〉,刊於2009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09年)。http://ebook.dgbas.gov.tw/ct.asp?xItem=33675&ctNode=5971&mp=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