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金浩瑜 |
---|---|
論文名稱: |
論語的德與尼各馬可倫理學的Aret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De in the Analects and Arete i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
指導教授: | 祝平次 |
口試委員: |
佐藤將之
馬愷之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論語 、德 、尼各馬可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亞里斯多德《尼克馬科倫理學》的中譯本,有下列的陳述:靜觀與思辨是最完美的德性活動,它既是自足的,又是合於本己德性的,因此它就是人最大的幸福。在《論語》裡,肯定人能由內在求得安頓自我的最大力量也有類似的講述。於是順著這個相似性我們可以探問:亞里斯多德與孔子經過哪些考慮才得出「德性是人活著最重要的事」的宣稱,這個宣稱所指涉的意義又是否相同?這些問題在本文明確化為四個議題,它們分別是:(一)、實踐德性之於兩人的意義為何;(二)、「權衡」的能力所憑藉為何;(三)、獲致幸福與道必須擁有哪些條件;(四)、內在與外在的德性如何系統地收納於幸福與道之中。第一個問題的討論牽涉到亞氏與孔子對於「人」的構想:亞里斯多德以生物學的分析眼光來理解人的存在,認為德性活動的實踐是人善用靈魂中理性功能的結果;但在孔子的表述當中,「人」卻不是一種分析性的組成,而是對過往文明的延續和繼承的載體,孔子所理解的人不以物質性和精神性的區塊連接,而重視其精神上的創造和卓越。第二個問題著重於討論「理性」和「人格」分別在兩人的德性思想佔有關鍵的位置:亞氏認為,普遍性的道理無法具體指引所有個別的道德實踐,因此也需要借重對個別事物權衡的能力,這種能力即是「中道」,「中道」是一種謹慎設想實踐行為所處的時空以及其行為對象、行為效能的品質,所對應的仍是人的「理性」能力。相較之下,孔子將能夠靈活運用「仁」的原則處事稱之為「義」,「義」除了是客觀理解個別處境的能力,它更被視作內在的人格特質,它仍然關聯人在道德實踐之中抱持怎樣的情感狀態。第三個議題則在考察亞氏與孔子德性觀的最終目的:幸福與道需要仰賴哪些要素才能成就。亞氏在《尼克馬科倫理學》將幸福的組成歸分為外在的善與內在的思辨活動,外在的善除了包括後天養成的德性傾向以外,也包括自身不可掌控的部份,諸如外貌、健康與財富。與此不同,孔子認定的有德之人必須有能力減低外在機遇對他產生的影響,不讓貧富、聞達與否等因素動搖他維繫內在和諧的志向,也就是說,「外在際遇能帶給人一定程度的幸福」的說法,孔子是不予認同的。第四個議題則延續了上一個議題的討論,希望釐清亞氏外在善與內在善說法之間存在的矛盾,以及確認兩人的德性觀是否經過取捨與論證而使得「目的」與「取徑」的論述具有一致性,並由「人之為人-實踐德性-成就幸福」的發展程序評斷兩種德性觀的意義。
孔子部份
一、 儒學、孔子研究專書
1.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
2. 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3. 《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出版,2007年。
5. 錢穆,《論語要略》,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68年。
6.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88年。
7. 錢穆,《孔子與論語》,台北:聯經,1974年。
8. 李澤厚,《論語今讀》,北京:新華書店,2004年。
9. 余紀元,《德性之鏡》,林航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 : 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11.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12.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4年。
13.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1989年。
14.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7年。
15.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1992年。
16. 安樂哲,《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彭國翔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 高明等撰,《孔子思想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3年。
18. 江文也,《孔子的樂論》,楊儒賓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19.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20. 郝大維、安樂哲,《孔子哲學思微》,蔣戈為、李志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21. 赫伯特.芬格萊特,《孔子──即凡而聖》,彭國翔、張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 金安平,《孔子》,黃煜文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23. 梁家榮,《仁禮之辨 孔子之道的再釋與重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二、哲學與美學通論
1.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0年。
2. 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4年
3. 馮友蘭,《人生哲學》,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
4.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5.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出版,1974年。
6.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7.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8.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出版,1965年。
9.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1988年。
10.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學生,1988年。
1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 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 原性篇》,香港:新亞書院,1968年。
12. 唐宇元,《中國倫理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13.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1981年。
14. 楊華,《先秦禮樂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5.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16.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17. 李澤厚、劉綱紀編著,《先秦美學史(上)》,台北:金楓出版,1987年。
18. 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19. 楊儒賓,《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20.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21. 劉紅星,《先秦與古希臘:中西文化之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2. 今道友信,《東方的美學》,蔣寅等譯 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23. 史作檉,《形上美學要義》,台北:書鄉文化,1993年。
24. 史作檉,《美學生命與原始中國》,台北:書鄉文化,1994年。
25. 史作檉,《憂鬱是中國人之宗教》,台北:博學出版社,1980年。
26. 史作檉,《中國哲學精神溯源》,台北:理得出版社,2006年。
27. 葉海煙,《中國哲學的倫理觀》,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28.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1990年。
29. 沈清松,《詮釋與創造》,台北:聯合文化基金會,1995年。
30. 曾春海,《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31. 潘小慧,〈邁向整全的人:儒家的人觀〉,《應用心理研究-「人的意義」專題》,2001年春。
32. 劉千美,〈論人的美感向度〉,《應用心理研究-「人的意義」專題》,2001年春。
三、期刊
1. 齊愛軍、孫占奎(2000)。樂教而非詩教的人生之境藝術觀:孔子美學思想再思考。載於煙台大學學報,13,424-428。
2. 范玉秋,<孔子的聖人觀初探>,《鵝湖月刊》第323期,2002年05月,頁44-48。
3. 李正治,<孔子「以仁貫禮」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22卷第1期:頁17~24。
4. 陳德和,<孔子的創造性人文主義─兼論教育的常道與典範>《鵝湖月刊》,291期,1999年9月,頁46。
5. 黃書光,<孔顏樂處命題探析>,《中國文化月刊》第135期(1991):頁11~19。
6. 陳川雄,<論先秦儒家的生命價值觀>,《孔子研究》第67期,(2001.9)。
7. 胡敏,<孔子人性論思想探析>,《攀登雙月刊》第24卷,2005年第6期,頁133-135。
8. 陳來,<古代德行倫理與早期儒家倫理學的特點——兼論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異同>,《河北學刊》第22卷第6期,2002年11月。
亞里斯多德部分
一、 亞里士多德著作中文譯本
1. 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2. 鄧安慶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3. 苗力田、徐開來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尼各馬科倫理學‧大倫理學‧優臺謨倫理學》,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1年。
4. 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5. 吳壽彭譯,《靈魂論與其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6. 吳壽彭譯,《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二、 亞里士多德研究專書
1. 余紀元,《德性之鏡》,林航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年。
2. May Sim《Remastering Morals with Aristotle and Confuciu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M. J. 阿德勒,《亞里斯多德》,陳宗澤譯,台北:久大文化,1991年。
4. 巴恩斯(Jonathan Barnes),《亞里斯多德──古典理性的殿堂》,高柏園譯,台北:時報文化,1983年。
5. 巴恩斯(Jonathan Barnes),《亞里斯多德》,李日章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6. 麥黎緒(Kenneth McLeish),《亞里斯多德》,何畫瑰譯,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7. G. E. R. Lloyd《亞里斯多德思想的成長與結構》,郭實渝譯,台北:聯經公司,1984年。
8. 宋洁人,《亞里士多德與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9. 孫振青,《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台灣書局,1996年。
三、 倫理學研究、哲學史專書
1. Alasdair MacIntyre著,龔群譯,《倫理學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2. Alasdair MacIntyre,《德性之後》,龔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3. Alasdair MacIntyre,《三種對立的道德探究觀》,萬俊人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4. A.古謝依諾夫、Γ.伊爾利特茨,《西方倫理學簡史》,劉獻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5. Beauchamp Tom.L,《哲學的倫理學》,雷克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0年。
6. 宋希仁、羅國杰編著,《西方倫理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7. 亞當‧弗格森,《道德哲學原理》,孫飛宇、田耕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8. Fredkick Copleston,《西洋哲學史(一)》,傅佩榮譯,台北市:黎明文化,1986年。
9. 威廉‧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西洋哲學史》,羅達仁譯,台北:台灣商務,1998年。
10. 策勒爾(E. Zeller),《古希臘哲學史綱》,翁紹軍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 汪子嵩、范明生、陳村富、姚介厚,《希臘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 鄔昆如,《希臘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13.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14. 張柯圳,《希臘文化哲學》,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15. 李咏吟,《原初智慧形態: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及其歷史轉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 傅佩榮,《愛智的趣味:亞里斯多德.多瑪斯.休謨.懷德海》,台北:洪建全基金會,1995年。
四、 期刊研究
1. 何淑靜,〈論亞里斯多德與孟子的「福」概念〉,《鵝湖月刊》第329期,2002年11月,頁17-28。
2. 何淑靜,〈亞里斯多德與孟子:幸福與成聖〉,《中國文化月刊》238期,2000年1月。
3. 洪櫻芬,〈德行與理性之互蘊-論亞里斯多德的德行觀〉,《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三期,2006年7月。
4. 張勻翔,〈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快樂論〉,《哲學與文化》,2002年5月。
5. 張勻翔,〈論《尼各馬科倫理學》幸福與德行的關係〉,《哲學與文化》,2003年8月。
6. 何元國,〈孔子的「仁」和亞里士多德的「友愛」之比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7. 何元國,〈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朋友觀之比較〉,《倫理學研究》第1期,2006年1月。
8. 余仕麟,〈孔子「中庸」思想與亞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較〉,《北京大學學報》(國內訪問學者、進修教師論文專刊),2003年。
9. 余紀元,〈亞里士多德論幸福:在柏拉圖的《國家篇》之後〉,朱清華譯,《世界哲學》2003年第3期。
10. 余紀元,〈「活得好」與「做得好」:亞里士多德性福概念的兩重含義〉,林航譯,《世界哲學》2011年第2期。
11. 晁樂紅,〈論作為美德的勇敢——先秦儒家與亞里士多德之比較〉,《倫理學研究》第2期,2010年3月。
12. 蕭永倫,〈評論《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目地論〉,《東海哲學研究集刊》,2004年5月。
13. 龔群,〈亞里斯多德的德性與社會的關係理論〉,《哲學與文化-德行論理學專題》, 2003年8月。
14. 王海明,〈美德倫理學是什麼?〉,《哲學與文化》二十八卷第八期,2001年。
15. 范明生,〈亞里士多德論快樂、思辨和幸福〉,《哲學雜誌》第二十一期,1997年。
16. 俞懿嫻,〈亞理斯多德的幸福論─目的價值論與目的倫理學〉,《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一輯,1991年。
17. 楊國榮,〈道德系統中的德性〉,《哲學雜誌》第三十三期,2000年。
18. 譚家哲,〈西方倫理學之根源:古希臘與希臘〉,《哲學雜誌》第二十一期,1997年。
19. 黃信二,〈論亞里斯多德「幸福」觀念在古希臘倫理學脈絡中之意義〉,《文明探索》第21卷,2000年4月。
伍、學位論文
1. 程諾蘭,《亞里斯多德倫理思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2. 游惠瑜,《從友愛到幸福--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一個詮釋》,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3. 林素梅,《走出倫理困境─重振亞里斯多德倫理學中之「德行」觀》,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4. 張勻翔,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觀─—由「幸福」與諸概念的關係談起,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 施鈺娟,《論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中隱含的意志概念》,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6. 周宛宣,《以幸福為目的的哲學諮商---從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第一卷談起》,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7. 謝曉筑,《人的兩種卓越:《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德行論》,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