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淑卿
論文名稱: 防癆體系與監控技術: 台灣結核病史研究(1945-1970s)
指導教授: 傅大為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4
中文關鍵詞: 結核病監控技術疾病史病患史台灣醫學史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主題是1945-70年代的台灣結核病史。1950-70年代是穩定的黨國體制的成熟期。在這段時期,結核病不僅是衛生建設中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台灣得以與國際組織接觸的橋樑。第二因素是口服抗結核藥物自1952年開始在台灣使用。因此,此時期不但是結核防治史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疾病史與病患歷史的重要時代。

    透過本論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的結論:(一)結核病治療與檢驗技術在戰前無較大發展,但戰前日人所作的防癆努力,如建立結核病療養院;調查與研究結核病的概念與做法,至戰後均可在國民政府的防癆工作中發現。(二)國家防癆政策與機構方面,戰後台灣的防癆體系有如金字塔般,由上而下分層負責,並由最基層的防癆員直接面對病患與社區。在台灣官方防癆經費不足之下,防癆協會與國際援助使防癆工作得以繼續。不過,當國際援助以美援為主時,台灣的防癆呈現出來的,已經異於日治時期,而是一個新╱更國家化防癆圖像。(三)本文以本文以David Armstrong所提的Dispensary與監控身體的技術為對話空間,認為Dispensary是戰後官方監控結核病身體與社區的一種新技術。而此新技術的展現是官方透過三個抗結核運動來進行,一是結核菌素測驗與卡介苗預防接種計劃;二是胸部X光檢查與驗痰;三是開放性病患的管理與免費的化學藥物治療。這三項防癆知識與技術並不是台灣自己發明或創造的,一部份來自歐美各國的經驗,另一部份是WHO或UNICEF在第三世界的實驗結果,經證明成效良好之後,以標準化的方式推行全球。同時,本文認為產生結核病知識的實驗室是那些被選為試驗對象的學校、防治院、偏遠地區與離島,在這些地方的學童、患者、居民都變成是被觀察的客體,成為建構本土防癆知識的主角,因此社區成為政府監控人民身體的新場所。(四)跳脫生物醫學的角度,結核病患的形象多變,彼此的生活世界也不盡相同。在本研究下,提出戰後初期、50、60、70年代五個病患的故事,也以受訪資料說明病患、病家或一般人如何觀看結核病及其對結核病的因應措施。這些案例並非代表所有結核病患,卻呈現結核病患的病痛經驗是豐富且多樣。(五)從《聯合報》的結核病報導與抗結核藥物廣告,看到了結核病成為國家政策與醫療論述的場域。由於抗結核藥物是戰後結核病研究最重要的發展,也是結核病患避免死亡的護身符,這些藥物正是醫生、病患與病家的希望所在,同時也是戰後醫療發展的新希望。因此,透過這些藥物廣告,讓人感到罹患結核病不需害怕、恐懼,因為有了藥物,每個病患都有治癒的機會。


    章節目錄--------------------------------------------------Ⅰ 表次------------------------------------------------------Ⅳ 圖次------------------------------------------------------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時間斷限與歷史背景----------------------3 一、研究時間斷限--------------------------------3 二、歷史背景------------------------------------5 第三節 研究取向、章節架構與資料來源---------------10 一、研究取向-----------------------------------10 二、章節架構與資料來源-------------------------14 第四節 文獻回顧-----------------------------------17 一、Dispensary與監控身體的技術-----------------17 二、國際衛生合作-------------------------------20 三、結核病史的研究-----------------------------25 四、台灣醫學史---------------------------------31 第二章 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結核病史---------------------------43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結核病印象----------------------44 第二節 結核病的統計分析與官方回應----------------49 一、日治時期結核病的流行概況-------------------49 二、統計與診斷技術-----------------------------53 三、日本國內的結核防治概----------------------56 四、結核防治機構的建立與相關法令的頒布----------58 第三節 結核病研究與防治意見-------------------------------66 一、遺傳說與素質說---------------------------------66 二、熱帶氣候風土說--------------------------------67三、預防與治療的相關建議---------------------------71 第三節 結語-----------------------------------------------79 第三章 戰後防癆醫療體系之建立------------------------------------------------------91 第一節 日治至戰後防癆體系與技術之變遷--------------------94 一、防癆機構的轉變----------------------------------94 二、防癆政策的變遷----------------------------------95 三、防癆技術的轉變---------------------------------96 第二節 國家體制下的結核防治機關----------------------------------------99 一、官方防癆機構的成立與其職掌-------------------------------100 二、防癆新前線—防癆保健員-------------------------104 三、數字化、示範性與計劃性的防癆政策-----------------------109 第三節 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的參與------------------------------------------120 一、成立經過及其組織----------------------------------------------120 二、教育人員的結核病防治----------------------------------------121 三、防癆郵票的發行-------------------------------------------------123 第四節 國際協助與台灣防癆------------------------------------------------127 一、美援會與農復會-------------------------------------------------127 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UNICEF、WHO) ----------------------------------------------132 三、美援衛生與衛生國際標準化----------------------------------135 第五節 結語---------------------------------------------------------------------140 第四章 監控結核病身體的新場域-社區------------------------------153 第一節 被標記的身體-結核菌素測驗與卡介苗預防接種計劃----155 一、結核菌素測驗與卡介苗預防接種計劃之推展歷程----155 二、結核菌素測驗與卡介苗接種的問題----------------161 三、另一種聲音的出現-------------------------------167 第二節 被透視的身體-胸部X光檢查及查痰------------------173 一、發展歷程--------------------------------------174 二、X光檢查與驗痰的試驗、推行計劃-----------------180 第三節 被監控的身體-病人的治療及管理--------------------182 一、藥物的發展與引進------------------------------183 二、「新型態」的治療:居家治療與「標準化」的用藥----186 三、病人管理系統的建立-----------------------------189 四、失敗的身體-------------------------------------192 第四節 結語----------------------------------------------197 第五章 結核病患的病痛經驗------------------------------------------------------------206 第一節 五個病患的故事-------------------------------------------------------207 第二節 病患、病家與一般民眾觀感下的結核病-------------------------218 一、對結核病病因的理解---------------------------------------------218 二、對病症的理解與印象--------------------------------------------221 三、被污名化、隔離與貧困交加的疾病---------------------------223 第三節 結核病患對治療措施的因應----------------------------------------227 一、生或死---外科治療-------------------------------229 二、神奇的藥丸?-----------------------------------------------------233 三、安靜療法------------------------------------------------------------236 四、民俗療法------------------------------------------------------------237 第四節 結語-----------------------------------------------240 第六章 結核病的再現----------------------------------------------248 第一節 報紙報導結核病的敘事分析-------------------------250 一、「積極」的政府:官方的防癆工作---------------------------251 二、外人眼中的防癆模範區域----------------------------------255 三、國母呵護下的台灣防癆-------------------------------------257 四、報導防癆知識---------------------------------262 五、新的規訓場所與方法---------------------------265 六、病患的「現身」------------------------------268 第二節 醫藥廣告中的結核病-------------------------------272 一、塑造結核病的形象------------------------------274 二、說明作用、機轉、治癒率、對象---------------------276 三、避免偽藥─購買地點、認清商標、禁止仿冒----------278 四、促銷—集盒蓋送贈品、抽獎、愛國獎券------------280 第三節 「結核病」之象徵分析-------------------------------281 一、語言的使用------------------------------------281 二、隱喻的使用-----------------------------------283 第四節 結語---------------------------------------------286 第七章 結論-----------------------------------------------------301 參考書目---------------------------------------------------------------------------------------306 附錄 一、台灣地區結核病防治大事紀------------------------------------322 二、受訪者之基本資料-非結核病患部份----------------------------326 三、結核病人治療及管理卡----------------------------------------328 四、阿章提供之氣功練習單張--------------------------------------330 附圖 中華民國慈善紀念郵票-------------------------------------------333 表 次 表1-1 戰後台灣地區歷年結核病死亡率與死亡順位(1947--1980)--------41 表2-1日治時期台灣、日本結核死亡人數統計(1906-1942)-----------------------82 表 2-2 日治時期台灣醫師統計人數(1897-1942年)--------------------85 表 2-3 結核病床數目比較-------------------------------------------87 表 2-4 官設結核病床增加計劃書-------------------------------------88 表2-5日治時期結核病統計調查、相關研究論文與著作表-------89 表3-1 台灣地區歷次肺結核盛行率調查結果--------------------------144 表3-2 60個推行區病案尋找結果,1963年---------------------------144 表3-3 防癆工作人員功效比較表------------------------------------145 表3-4 各種機構用於台灣省防癆工作經費表(1950-1963)--------------146 表3-5 UNICEF對台衛生援助之經費(1950-1968年)------------------150 表3-6 WHO與UNICEF歷年訪台之防癆工作者(1966-1971)-------------151 表3-7 歷年利用外援出國研習之防癆工作者(1965-69)----------------152 表4-1 台灣省歷年定期春秋兩季種痘同時接種卡介苗工作(1965-1975)--------201 表4-2 第二至五次盛行調查有無卡介苗疤痕之結核盛行率(按年齡別)--------202 表4-3 歷年X光檢查統計表(1950-1980)---------------------------203 表4-4 台灣地區歷年驗痰人數(1956-1980)-------------------------204 表4-5 花蓮縣驗痰結果與後來X光檢查結果之對照---------------------205 表4-6 澎湖縣民眾X光檢查診斷與驗痰結果---------------------------205 表5-1受訪結核病患基本資料-------------------------------------------------------------244 表5-2 結核病患的類型、病患經驗年代與主要處理方式---------------------------246 圖 次 圖1-1 戰後台灣地區歷年結核病死亡率(1947--1980)------------------42 圖2-1 日本與台灣結核病死亡率--------------------------------------51 圖2-2 松山療養所(一)----------------------------------------------64 圖2-3 松山療養所(二)----------------------------------------------65 圖2-4 松山療養所(三)----------------------------------------------65 圖3-1 1952-66年台灣防癆組織系統圖-------------------------------142 圖3-2 1970年代台灣防癆組織系統圖--------------------------------143 圖3-3 台灣地區歷次肺結核盛行率調查統計圖------------------------113 圖3-4 歷次教育人員肺結核患病率與全台肺結核盛行率比較圖----------123 圖4-1 歷年X光檢查發現疑似病患比率圖----------------------------175 圖6-1 蔣宋美齡參觀防癆展----------------------------------------262 圖6-2 防癆宣導漫畫----------------------------------------------265 圖6-3 中醫師沈柏齡宣傳單----------------------------------------288 圖6-4 生生鈣---------------------------------------------------------288 圖6-5 安咳百能--------------------------------------------------288 圖6-6 汽巴PAS--------------------------------------------------289 圖6-7 漁人牌魚肝油---------------------------------------------289 圖6-8 特安鏈黴素-----------------------------------------------289 圖6-9 位元堂養蔭丸---------------------------------------------290 圖6-10 雙帆牌魚肝油精丸-----------------------------------------291 圖6-11 愛滅癆素-------------------------------------------------291 圖6-12 新鐵肺---------------------------------------------------292 圖6-13 新愛掃癆-------------------------------------------------293 圖6-14 潤胃涼肺散-----------------------------------------------294 圖6-15 檸檬露---------------------------------------------------295 圖6-16 肺癆山---------------------------------------------------296 圖6-17唐拾義防癆久咳丸------------------------------------------293 圖6-18 新拔癆疾片-----------------------------------------------298 圖6-19 必壓助利那-----------------------------------------------299 圖6-20 力排癆疾-------------------------------------------------300

    壹、中文資料
    一、史料與工作報告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台灣省政府公報》
    Annual Report on Tuberculosis Control Program, 1952、1955、1957、1963、1965.
    Department of Health ,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Ten Year Health Plan 1966-1975,(Taichung : Department of Health ,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1964).
    Nation Tuberculosis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pei: The Association Press, 1961).
    中華民國防癆協會:《中華民國防癆協會報告》,民國51、65年度。
    台灣省防癆局編;《台灣省的防癆工作(民國55年—64年)(台北:台灣省防癆局,民國65年7月)。
    台灣省防癆局編;《台灣省的防癆工作(民國65年—70年) (台北:台灣省防癆局,民國71年7月)。
    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台灣地區第一次至第七次肺結核病盛行調查報告合訂本》(台北: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民國87年12月)。
    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台灣地區第五次肺結核病盛行調查(民國66年至67年)報告摘要>。
    台灣省衛生處防癆委員會:《台灣省防癆工作年報》,民國48、51年度。

    二、專書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8年)。
    Bettyann H. Kevles著,楊玉齡譯:《露骨-X射線檔案》(台北:天下文化,2000)。
    Erwin H. Ackernecht著:《醫學史概論》(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66年)。
    Eugene Staley著,江德成譯:《落後國家經濟發展的政治影響》(台北: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民國54年10月再版)。
    Hillier Krieghbaum著,謝瀛春譯:《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83年)。
    小田俊郎:《台灣醫學五十年》(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今村荒南著、張矯然譯:《肺結核之常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台一版),頁86-90。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社,民國79年1月)。
    王天濱:《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年8月)。
    王洛:《公共衛生提要》(台北:衛生雜誌社,1959年)。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1990年3月)。
    王晴佳:《台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2001)。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民國35年12月)。
    台灣省防癆局:《防癆工作手冊》(台北:台灣省防癆局,民國62年7月)。
    台灣省防癆局:《防癆工作手冊》(台北:台灣省防痨局,民國74年1月)。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編:《台大醫院一百年》(台北: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1995年)。
    台灣省衛生處防癆委員會:《抗癆十五年》(台北:台灣省衛生處,民國53年4月7日)。
    台灣省政府糧食局《台灣省歷年農村物價統計》(南投:台灣省政府糧食局,民國67年)。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醫學史工作室、醫望雜誌編:《台灣根除小兒麻痺症紀實》(台北: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1)。
    百週年紀念特刊組:《彰基百週年紀念特刊》(彰化:彰化基督教醫院,1996)。
    米歇爾.傅科著,劉絮愷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0月)。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印:《中美合作經援概要》(台北: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民國45年)。行政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印:《中美合作經援發展概況》。
    行政院衛生署:《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共五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1995)。
    行政院衛生署編:《台灣撲瘧紀實》(台北:行政院衛生署,1993)。
    何鳳嬌編:《政府接收台灣史料彙編》(新店市:國史館,民國79年)。
    吳錫鐺:《新觀念下防癆人員訓練之商榷》(台中:台灣省政府衛生處防癆委員會,民國55年12月)。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
    李筱峰主編:《台灣史料研究》21(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年9月)。
    李騰嶽編纂:《台灣省通志稿政事志衛生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42年11月)。
    杜門博士著,欒筱文譯:《肺結核病化學藥物治療》(台北:衛生教育社,民國69年9月)。
    杜義夫:《肺結核防治講座》(台北:協和文化,2002年)。
    周寶珠編譯:《聯合國之組織與業務》(台北:聯合國中國同志會,民國44年10月)。
    林天佑:《象牙之塔春秋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47年)。
    林吉崇《台大醫院百年史》(台北:台灣大學醫學院,1997)。
    林道平主編:《五十年紀事》(台北:中華民國防癆協會,2002年1月)。
    林瑤棋:《我走過了四個時代(上卷)》(台中:恆毅社,2003年6月)。
    林衡道口述,卓遵宏,林秋敏訪談:《林衡道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民國85年)。
    吳淑芬:《花的奇妙世界》(台北:綠生活,1995)。
    政協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話說老協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2003)。
    勃郎勞來生著、俞鳳賓譯:《肺癆康復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台一版),頁10-20。
    星兆鐸:《你要知道關於結核病的問題嗎》(台北:中華民國防癆協會,1958年)。
    段成璞:《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6月)。
    洪美玟編:《樹人樹木四十年:台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成立四十年紀念特刊》(台北:公共衛生研究所,1998)。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
    范佐勳編:《台灣藥學史》(台北財團法人鄭氏藥學文教基金會,2001年)。
    原榮著,王頌遠譯:《肺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台一版)。
    孫金生:《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
    國防醫學院編:《國防醫學院院史》(台北:國防醫學院,1995)。
    秦風,宛萱:《宋美齡》(台北:大地出版社,2003年)。
    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台灣史料編纂小組:《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0年11月)。
    許雪姬:《日治時期在「滿州」的台灣人》(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91年3月)。
    張力:《國際合作在中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張子文,郭啟傳撰:《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民國91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張良澤編:《鍾理和全集》(台北:遠行出版社,民國65年)。
    張恆豪編:《王詩琅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
    張恆豪編:《朱點人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7月)。
    張恆豪編:《吳濁流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9月)
    張恆豪編:《楊守愚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
    張苙雲:《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
    張珣:《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3年9月)。
    張憲秋:《農復會回憶》(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79年2月)。
    莊永明:《台灣醫療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莊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台灣省通志政事志衛生篇》(台中:台灣省文獻會,民國61年6月)。
    莊淑旂口述,許雪姬執筆:《莊淑旂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陳君愷:《日治時期台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專刊(22)(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
    梁妃儀,陳怡霈,陳欣蓉、蔡篤堅:《戰後嘉義醫療發展簡史》(台北:記憶工程,2003年12月)。
    湖島克弘著,黃蔡玉珠等譯:《杜聰明與鴉片試食官》(台北:玉山社,2001年)。
    彭瑞金:《鍾理和傳》(台中:台灣省文獻會,民國83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民國76年10月)。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79年4月)。
    游健治:《24個天才,11個意外》(台北:新新聞文化,2001年)。
    黃越宏:《觀念—許文龍和他的奇美王國》(台北:商業周刊,民國85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嘉眾草師主編:《小偏方治大病(五)》(南投:長青社,1998年11月)。
    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編:《榮民總醫院胸腔部工作與研究報告》(台北:榮民總醫院,民國53年8月)。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
    趙傳緯:《台灣結核病現況及其防治計劃》(台北:台灣省防癆局,民國58年)。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2月)。
    蔣夢麟:《農復會工作演進原則之檢討》(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79年2月)。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1月)。
    錢鴻鈞編:《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5月)。
    蔡篤堅:《台灣外科醫療展史》(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戴東元等編:《台大醫院百年懷舊》(台北:台灣大學醫學院,1995)。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9)。
    鍾自若:《聯合國組織》(台北:正中書局,民國39年10月)。
    鍾理和著,張良澤編:《鍾理和全集》(台北:遠行出版社,民國65年)。
    鍾理和:《鍾理和書簡》(台北:遠行出版社,民國69年6月)。
    醫望雜誌編:《福爾摩沙的聽診器》(台北:新新聞文化,2001年)。
    蘇珊.桑塔格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
    欒筱文:《結核病》(台北:中華民國防癆協會,民國47年)。

    三、期刊與論文集論文
    《台灣衛生》資料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我國衛生工作之貢獻>《台灣衛生》第58期(台北:台灣衛生雜誌社,民國59年4月),頁10。
    不著撰者:《衛生雜誌》,8卷8期(台北:衛生雜誌社,民國44年5月20日)。
    王俊淵:<台灣地區肺結核防治工作之流行病學觀>《公共衛生》7卷1期(台北:台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頁87。
    甘明:<X光機後的無名英雄—訪嘉義慢性病防治院技術員張肖亮先生>,《慢性病防治通訊》9期(台北: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民國81年2月10日),頁16。
    余巖:<中華舊醫結核病觀念變遷史>,《醫學革命論選》(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5年5月初版)。
    吳就君:<台灣地區居民社會醫療行為之研究>《公共衛生》8卷1期(台北:公共衛生研究所,1981),頁1-25。
    吳嘉苓,黃于玲:<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台灣社會學》3(台北: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2002年6月),頁73-117。
    李尚仁:<從病人的故事到個案病歷:西洋醫學在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的轉折>《古今論衡》5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12月),頁139-146。
    李尚仁:<醫學、帝國主義與現代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4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4年6月)。
    狄縱橫:<駐臺美軍三十年>《亞洲人》創刊號(轉載自香港明報月刊,1980),頁82-83。
    林東明,李式鳳,陳群英:<肺結核病之家庭管理法之評價>《台灣醫學會雜誌》67卷11期,(台北:台灣醫學會,民國57年11月28日),頁435-449。
    林新澤:<二十世紀前半期世界結核死亡率的趨勢>《台灣醫學會雜誌》54卷1期,(台北:台灣醫學會,民國44年1月28日),頁28-47。
    林秋敏:<宋美齡女士與婦女聯合會-從慰勞工作談起>收於秦孝儀主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民國89年3月),頁421-440。
    林崇熙,傅大為:<歷史中的台灣科學—關於「台灣科學史」研究的回顧與探討>《新史學》6卷4期(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5年12月)。
    林崇熙:<免洗餐具的誕生:醫學知識在台灣的社會性格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社,1998年12月),頁1-37。
    姜藍章:<放射線與肺結核>《肺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台北:衛生教育社,民國66年),頁23-24。
    姜藍章:<神秘的X光>《衛生雜誌》5卷12期(台北:衛生雜誌社,民國42年6月10日),頁45-46。
    姚人多:<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1年6月),頁119-182。
    姚毓麟:<X光—診斷與治療疾病的儀器>,《衛生雜誌》12卷5期(台北:衛生雜誌社,民國46年10月5日),頁28。
    星兆鐸,韓福吉:<抗藥性肺結核之臨床觀察>《中華醫學雜誌》11卷3期(台北:中華醫學會,民國53年9月),頁226-232。
    星兆鐸,韓福吉:<中國人患肺結核者對結核菌素之反應>《中華醫學雜誌》11卷1期,(台北:中華醫學會,民國53年3月),頁5-7。
    星兆鐸:<卡介苗無效,台灣地區小學生不應再接種>《衛生行政》4卷6期,頁14。
    星兆鐸:<如何於五年內使肺結核病不再是國內公共衛生問題之應行措施>,《中華醫學會雜誌》31卷5期,(台北:中華醫學會,民國72年5月),頁337。
    星兆鐸:<關於結核病的治療問題>《台灣醫學會雜誌》51卷8期(台北:台灣醫學會,民國41年8月),頁21。
    胡幼慧:<另類療者的生活空間:一項田野研究的初步分析>《思與言》36卷2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民國87年6月),頁184-184。
    徐美苓,胡紹嘉:<醫療保健新聞報導的科學Vs.非科學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國87年11月)。
    索任:<原住民肺結核問題的探討>《原住民傳統醫療VS現代醫療》(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民國90年12月),頁139-140。
    祝平一:<展望台灣的科技與醫療史研究>《台灣史研究》4卷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157-174。
    張家琪:<欒筱文醫師訪問記>《慢性病防治通訊》第四期(台北: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民國80年四月),頁18。
    張珣:<民俗醫療與文化症候群>《歷史月刊》8卷1期(台北:歷史月刊社,1996年1月),頁50-52。
    張憲秋:<政府撥遷台灣前中國農業改進之重要階段>,《中華農學會成立七十週年紀念專集》(台北:中華農學會,1986年)。
    莊凱全:<不打可以嗎?-台灣疫苗接種政策的現在與未來>《醫望雜誌》6期(台北:醫望雜誌社,1995年1月25日),頁70。
    梁妃儀,蔡篤堅:<烏腳病與小兒痲病症的隱喻在台灣>《中外文學》31:12(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民國92年5月),頁94-116。
    許木柱:<民俗醫療與醫護因應>《榮總護理》9卷2期(台北:台北榮民總醫院,1992年6月),頁117-120。
    許世鉅:<農復會及其在台灣之鄉村衛生>《台灣醫藥衛生總覽》(台北:醫藥新聞社,民國61年),頁54。
    許書刀:<BCG Vaccination的現狀>《台灣醫學會雜誌》51卷8期,(台北:台灣醫學會,民國41年8月28日),頁341-347。
    郭文華:<台灣醫療史研究的回顧-以學術脈絡為中心的探討>《台灣史料研究》8期,(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1996年11月),頁60-77。
    郭文華:<美援下的衛生政策:一九六○年代台灣家庭計畫的探討>《台灣社會研究》32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1998年12月),頁58-59。
    郭文華:<台灣洋物科技初探(1887-1895)--從台灣鐵路、台北機器局與基隆煤礦出發的初步討論>《新史學》7卷2期(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6年12月),頁99-136。
    郭文華:<歸檔台灣醫療:初探醫師書寫的歷史與社會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4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社,2004年6月),頁105-148。
    陳安琪:<經濟建設委員會檔案>《國史館現藏國家檔案概述》(台北:國史館,民國85年),頁135-136。
    曾喜亮:<如何實施晨間檢查的合理辦法>《教學生活》6卷5期(新竹:台灣省立新竹師專地方教育輔導委員會,1956年5月)。
    陶榮錦:<台灣省國民學校兒童結核病防治之初步報告>《台灣醫學會雜誌》50卷1-2號(台北:台灣醫學會,台北),頁1-4。
    傅祖呈:<抗結核藥物之選擇與方法>收於《肺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台北:衛生教育社,民國66年),頁31-32。
    雷祥麟:<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4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4年6月),頁17-59。
    彭明輝:<政經環境與報業經營:以聯合報系為中心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7年5月),頁325-330。
    彭明輝:<王惕吾的新聞理念及其實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3(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6年4月),頁161-164。
    游鑑明:<蔣宋美玲創辦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小兒痲痹患者的福音使者>收於秦孝儀主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民國89年3月),頁464-492。
    楊思標,陸坤泰,欒筱文,張正二:<縮短肺結核病治療期間的研究:對肺結核病併用INH、RIF、EMB及SM做短期加強化學療法之治療效果>《楊思標教授榮退紀念特集暨論文集》(台北:台大醫學院,)頁41-44。
    楊思標:<肺結核病藥物療法的最近趨勢>《當代醫學》,5期,(台北:當代醫學雜誌社,民國63年3月)。
    楊錫欽,楊思標:<肺結核病之治療趨勢—觀念的改變>《當代醫學》5卷11期(台北:當代醫學雜誌社,民國),頁19。
    廖麗娟:<台灣省慢性開放性肺結核病人之追蹤研究>《傳染病防治》第二輯(台北:台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民國81年3月),頁56-72。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台灣公共衛生觀念的轉變>《台灣史研究》8卷第1期(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1年10月),頁45-87。
    劉士永:<一九三○年代以前日治時期台灣醫學的特質>《台灣史研究》4卷1期(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民國88年4月)。
    劉士永:<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的疾病結構轉變>《新史學》13卷4期(台北:新史學雜誌社,2002年4月)。
    劉士永:<從醫學的觀點紀錄台灣的殖民經驗:試析台灣之殖民醫學研究>,第一屆亞洲醫學史會議論文,(台北:中研院,2003年11月4日)。
    蔡篤堅:<轉向規訓社會中的媒體角色:以解嚴前後醫療報導為主軸的分析詮釋>《新聞學研究》63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民89年4月),頁62-63。
    蔡篤堅:<台灣醫學史的另類觀點>《台灣史料研究》8期,(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1996年11月),頁76-87。
    鄭梓:<戰後台灣省制之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台灣省政府(1945-1947)>《思與言》26卷1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8年)。
    蕭叔軒:<結核病中國醫學上之史的發展>《醫史雜誌》復刊號;《醫史雜誌》3卷2期;《醫史雜誌》3卷3期。
    欒筱文:<台灣省開放性肺結核病人之登記及免費治療>《臨床醫學》4卷2期,(台北:臨床醫學月刊,民國68年8月),頁114。
    欒筱文:<肺結核病化學藥物治療的「社會觀」>《肺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台北:衛生教育社,民國66年),頁66。

    四、學位論文
    呂哲奇:<日治時期台灣衛生工程顧問巴爾登對於台灣城市近代化影響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政益:<疾病、文化與社會變遷:由結核病流行觀點探究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台灣社會>(台北: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宜平:<煤礦工塵肺症的地方知識、科學研究與健康照護:公共衛生的視角>(台北: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1月)。
    林佳潔:<西醫與漢藥: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1893-1986)>(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台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1)。
    范燕秋:<日據前期台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的研究(1895-1920)>(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秦先玉:<台灣五○年代邊緣史片段:以「性政治」、「異己」、「身體衛生」三問題意識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張淑卿:<戰後台灣地區傳染病防治之研究(1945-1971)>(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許宏彬:<台灣的阿片想像:從舊慣的阿片君子到更生院的矯正樣本>(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郭文華:<一九五○至七○年代台灣家庭計劃:醫療政策與女性史的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威彬:<近代台灣的癩病與療養—以樂生療養院為主軸>(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淑芬:<「戰後之疫」:台灣公共衛生問題與建制(1945-1954)>(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黃文弘:<政經框架、典範碰撞與知識位移—台灣醫學典範轉折的系譜溯源>(台北: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培玉:<世界衛生組織之研究—國際政治糾葛下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之演變>(台北: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民國85年6月)。
    黃斌峰:<日治時期台南地區近代醫療衛生事業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年)。
    趙育農:<一個女性經驗的家庭計劃:台灣家庭計劃的早期發展(1954-1964)>(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董宜秋:<台灣「便所」之研究(1895-1945年)--以「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為主題>(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淑慎:<日治時期彰化基督教醫院之研究—以醫院經營與醫療人才培育為中心>(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賴郁雯:<日治時期台灣的衛生研究:以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為例>(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鄭淑芹:<日治時代嘉義地區西式醫療之發展—以嘉義醫院為主(1895-1920)>(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賴志忠:<台灣醫療傳道史之研究—英國與加拿大長老教會之比較>(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蘇芳玉:<清末洋人在台醫療史: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五、報紙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徵信新聞報》
    《防癆雜誌》(台北:中華民國防癆協會,民國81年8月15日),第一、四版

    六、單張
    陳千鑑:<我戰勝了病魔—肺結核>,中華民國防癆協會宣傳單章。
    阿章提供的氣功練習單張。

    貳、外文資料
    一、專書
    上野齊:《普通衛生講話》(台中:池ヶ谷榮吉商店,大正12年12月)。
    丸山芳登編:《日本領時代に遺した台灣の醫事衛生業績》(橫濱:昭和32年9月)。
    小田俊郎:《台灣醫學五十年》(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小高健:《傳染病研究所》(東京:株式會社學會出版中心,1992年11月)。
    加藤卯吉《台灣豫防衛生概觀》(台北:昭和10年8月)。
    台灣地方病及傳染病調查委員會編:《本島醫生ノ慣用スル疾病ノ稱呼ト普通病名Ьノ對照調查》(台北:台灣地方病及傳染病調查委員會,1906)。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台灣の衛生》(昭和12年版),頁21-22。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衛生調查書—體格篇(本島人)》(昭和5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台灣の結核》(昭和十四年刊行)。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警察機關の構成》(台北: 1933)。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職名錄》,(台北:明治37年)。
    台灣醫學會:《日台病名對照錄》(台北:台灣醫學會,明治39年10月)。
    羽鳥重郎,荒井惠:《通俗台灣衛生》(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大正6年5月)。
    長野純藏:《日台病名對照表》(台北:台灣醫學會,1909)。
    青木正和:《結核の歷史》(東京:講談社,2003年2月)。
    厚生省20年史編輯委員會:《厚生省20年史》(東京:厚生問題研究會,昭和35年7月)。
    財團法人結核豫防會台灣地方本部:《台灣結核統計》(昭和18年8月)。
    高雄州衛生課,安倍貞次:《衛生組合指導要項》(高雄:高雄州衛生課,昭和14年10月)。
    高雄州醫師會:《台灣醫業關係法令集》(高雄:高雄州醫師會,昭和12年8月)。
    野間文一郎:《台灣通俗醫學》(台北:台灣評論社,昭和4年10月)。
    福田真人:《結核の文化史》(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社,1995)。
    Armstrong, David Political Anatomy of the Bod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Armstrong, David The New History of Identity: A Sociology of Medical Knowledge ,(NY: PALGRAVE, 2002).
    Arnold , Davi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Colonial Ind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Bates, Barbara Bargaining for Life: A social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1876-1938,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2).
    Brock, Thomas D. Robert Koch: A Life in Medicine and Bacteriology,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1988).
    Bryder, Linda, Below the Magic Mountain: A Society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in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Burke , Peter 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
    Cunningham ,Andrew and Andrews ,Bridie ed. Western Medicine as Contested Knowledg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Daniel , Thomas M. Captain of Death: The Story of Tuberculosis,(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97).
    Dormandy , Thomas The White Death: A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9).
    Dubos, Rene and Jeanhe White Plague: Tuberculosis, Man, and Society,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7).
    Feldberg, Georgina D. Disease and Class: Tuberculosis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 North American Society, (New Brunswick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5).
    Foucault, Michel The Birth of the Clinic,(NY: Vintage Books Edition, 1994).
    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1973).
    Jacoby, Neil H. U.S Aid to Taiwan: A study of Foreign Aid, Self-Help, and Development (N.Y.: Frederick A. Praeger Inc., 1966).
    Johnston, William The Modern Epidemic: A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in Japan,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Kiple ,Kenneth F.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Kleinman, Arthur The Illness Narrative(NY: Basic Books,1988).
    MacDonald, Betty The Plague and I, (London: Hammond, 1948).
    Montgomery, Scott L. The Scientific Voice,(NY: Guilford Press, 1996).
    Ott, Katherine, Fevered Lives: Tuberculosis in American Culture science 1870,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Rosenberg , Charles E. and Golden, Janet Framing Disease: Studies in Cultural History,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7)
    Rothman, Sheila M.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Death: Tuberculosis and the Social Experience of Illness in American Histo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Ryan, Frank The Forgotten Plague: How the Battle Against Tuberculosis Was Won and Lost, (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92).
    Sontag, Susan Illness as metaphor,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9).
    Tomes, Nancy The Gospel of Germs: Men, Women, and the microbe in American Lif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Wear, Andrew Medicine in Society: Historical Essays ,(London: Cambridge, 1992).
    Welshman, John Municipal Medicine: Public Health in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 (New York: Peter Lang AG. 2000).
    Worboys, Michael Spreading Germs:Disease Theories and Medical Practice in Britain, 1865-190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二、論文
    二見直三:<銃後の護りに結核豫防>《台灣の結核問題》第四輯(台北:台灣結核豫防協會,昭和14年6月),頁1。
    下條久馬一:<結核豫防に對する常識>《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43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7年6月),頁8-9。
    小田俊郎,大黑武三郎,李樹林:<台灣ニ於ヶル結核性內科疾患ニ關スル研究—第一報ツベルクりン反應ヨリ觀タル結核感染狀態>《台灣醫學會雜誌》,35卷1期(台北:台灣醫學會,昭和11年1月28日),頁65-66。
    小田俊郎,大黑武三郎,花室憲章:<台灣ニ於ヶル結核性內科疾患ニ關スル研究—第四報所謂健康青少年間ニ蔓延セル肺結核ニ就テ>《台灣醫學會雜誌》,35卷4期(台北:台灣醫學會,昭和11年4月28日),頁898-905。
    小田俊郎,大黑武三郎:<台灣ニ於ヶル結核性內科疾患ニ關スル研究—第三報死亡統計ヨリ觀タю肺結核>《台灣醫學會雜誌》,35卷4期(台北:台灣醫學會,昭和11年4月28日),頁761-765。
    小田俊郎,松延正己,與儀喜慶,德重泰義,鵜殿直木:<台灣ニ於ヶル結核性內科疾患ニ關スル研究—第五報台灣各地ニ於ケル小公學校兒童及ビ台北市ノ學生、生徒、工廠勞働者ノ「ツベルクりン」反應ニ就テ>《台灣醫學會雜誌》,36卷4期(台北:台灣醫學會,昭和12年2月28日),頁459。
    小田俊郎,松延正己:<台灣ニ於ヶル結核性內科疾患ニ關スル研究—第二報臨床統計ヨリ視タル罹患狀態>《台灣醫學會雜誌》,35卷2期(台北:台灣醫學會,昭和11年2月28日),頁500-511。
    小田俊郎:<肺結核の養生に就いて二三の注意>《台灣の結核問題》第二輯(台北:台灣結核豫防協會,昭和12年4月),頁26-27。
    山崎蓊:<結核病に就て>《台灣の結核問題》第四輯(台北:台灣結核豫防協會,昭和14年6月),頁29。
    永井潛:<結核と結婚>《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113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13年4月),頁12-16。
    伊良子暉造:<台中監獄に於ける結核の統計>《台灣醫學會雜誌》,160號,(大正5年2月28日發行),頁82-84。
    有馬賴吉:<我邦結核豫防事業今後の方針如何>《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43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7年6月),頁40-44。
    佐野研三:<療養所の擴張を促む>《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31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6年6月),頁56-57。
    吳起材:<肺結核ニ關スル二三ノ統計ニ就テ>《台灣醫學會雜誌》第114,115號,(明治45年5月),頁672-673。
    東洋協會台灣支部:<特輯:熱帶家屋研究>270號《台灣時報》(昭和17年6月),頁48-70。
    杉江四郎:<結核豫防日の意義を徹底せしめよ>《台灣の結核問題》第二輯(台北:台灣結核豫防協會,昭和12年4月),頁37-38。
    杜聰明:<台灣ニ於ケル阿片癮者ノ統計的調查第三報告:阿片吸食特許者ノ死亡率及死亡原因ニ就ケ>《台灣醫學會雜誌》37號(台北:台灣醫學會,1938),頁1094-97。
    邱賢添:<本島人間の結核に關する迷信及其民間療法>《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113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13年4月),頁26-27。
    後藤薰:<本島ズ於んペ結核對策ズ就サ>《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110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12年4月),頁110-116。
    施江南:<台灣の結核豫防に關する卑見>《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43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7年6月),頁29。
    倉岡彥助:<結核問題の解決は一に豫防法の實行にあり>《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43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7年6月),頁2。
    桂三友:<肺結核療法トシテノ人工的氣胸ニ就テ>《台灣醫學會雜誌》155號(台北:台灣醫學會,大正4年9月28日),頁1011-1026。
    桂重鴻:<肺結核の起り方と之ズ對むゐ心懸けに就て>《台灣の結核問題》第四輯(台北:台灣結核豫防協會,昭和14年6月),頁27。
    酒井菊雄:<社會衛生學的結核豫防對策に就て>《台灣の結核問題》第四輯(台北:台灣結核豫防協會,昭和14年6月),頁10-14。
    高木友枝:〈社會問題ごしての結核〉《古弗氏紀念結核講演集》(台北: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大正4年9月),頁59-60。
    高橋秀人:<台灣に於ける結核蔓延狀態と其の豫防施設>《台灣の結核問題》(台北:台灣結核豫防協會,昭和11年4月)。
    堀內次雄:<結核の傳染及其豫防法>《古弗氏紀念結核講演集》(台北: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大正4年9月),頁5-6。
    堀內次雄:<熱帶地ノ結核問題に風土心理學的關係>《台灣醫學會雜誌》,195、196號(台北:台灣醫學會,大正8年2月),頁413-423。
    曾田長宗:<台灣の結核預防對策私案>《台灣の結核問題》第二輯(台北:台灣結核豫防協會,昭和12年4月),頁8-9。
    新免勝:<台灣に於ける結核問題>《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31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6年6月),頁18-21。
    新免勝:<肺結核に就ての常識>《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77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10年4月),頁48-50。
    蓑和藤治郎:<台灣の結核豫防日に當リて>《台灣社會事業の友》43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7年6月),頁39。
    稻垣長次郎:〈結核の症狀及其治療法〉《古弗氏紀念結核講演集》(台北: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大正4年9月),頁39。
    警務局衛生課:<結核豫防法の概說>《台灣社會事業の友》第112號(台北: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昭和13年3月),頁25-30。
    櫻井憲三:<結核豫防法の概說>《台灣の結核問題》第二輯(台北:台灣結核豫防協會,昭和12年4月),頁18-25。
    鈴木晃仁:<十八至十九世紀初期英國的男性美與肺結核>《「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中研院史語所,1999.6.11-12。
    福田真人,The Romantic Images of Tuberculosis:Culture History of a Disease,《「疾病的歷史」研討會》,中研院史語所,2000.6.16-18。
    Armstrong, David ‘Public health spaces and the fabrication of identity’, Sociology 27(1993), pp.393-410.
    Armstrong, David ‘The rise of surveillance medicine’,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17:3(1995), pp.393-404.
    Bryder, Linda ’We shall not find salvation in inoculation’:BCG Vaccination in Scandinavia , Britain and the USA, 1921-1960’,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 49(1999),pp1157-1167.
    Comroe Jr, Julius H ‘Retrospectoscope. Pay Dirt: the Story of streptomycin’ 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 vol.117:4, 1978, pp774-777.
    Comroe Jr, Julius H ‘Retrospectoscope. Pay Dirt: the Story of streptomycin’ 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 vol.117:5, 1978, p962.
    Gates, Hill ‘Ethnicity and Class’,In Emily M. Ahern and Hill Gates eds.,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台北:南天書局,民國86年1月),頁260-262。
    Dunphy, Lynne M. ‘the Steel Cocoon: Tales of the Nurse and Patients of the Iron Lung, 1929-1955’, Nursing History Review 9 (2001), pp9-13.
    H F生譯:<人工的氣胸ニヨル肺結核ノ治療法ニ就テ>《台灣醫學會雜誌》78號(台北:台灣醫學會,明治42年4月28日),頁227-233。
    Hudson , Robert P. ‘Reviewed David Armstrong, Political Anatomy of the Bod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In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58:4 (1984),pp.610-611.
    Jewson , N. 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ick Man from Medical Cosmology,1770-1870’,Sociology,,Ⅹ(1976)pp.225-244.
    Lawrence, Christopher, ‘Reviewed David Armstrong, Political Anatomy of the Bod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In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vol. 18 (1985),pp.90-91.
    Lee ,Ti-Yuan and Hsu ,Tzu-Chiu ‘A study on the effect on simultaneous smallpox vaccination on the result of PPD test’, J.F.M.A vol.61, no.9,September. 28.1962,pp805-809.
    Lee , Sung ‘ WHO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contest for ideology’, In Andrew Cunningham and Bridie Andrews ed. Western Medicine as Contested Knowledg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24-45.
    Luan H W.,’INH a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hinese Med J R.O.C., June 1973, pp76-84.
    McDermott, Walsh ‘The story of INH’,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Vol. 119:6, 1969, pp678-682.
    Tao, Jung-Chin and Chang, Cheng-Chi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mong the Aboriginal population in Taiwan’, J.F.M.A vol.58, no.6,June 28.1959,pp312-313.
    Tao, Jung-Chin , LIN ,Hsin-Tseh ’Isoniazid in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J.F.M.A vol.52:1, January,1953, pp1-13。

    三、學位論文
    Lin, Chung-his, The Politics of Scientific Practices in Taiwan : the Hepatitis B Control Program, (Virginia: 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 1994).
    Liu, Shi-yung, Medical Reform in Colonial Taiwan,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h. D Dissertation, 2000 ).
    Lo, Ming-Cheng Miriam , From Nation Physician to Medical Modernists: Taiwanese Doctors under Japanese Rule,(Ph.D.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6.)

    四、日文報紙
    《台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5月2日;5月5日;5月27日;6月17日;6月24日;7月4日。

    叁、網路資源
    行政院衛生署,網址:http://www.doh.gov.tw/lane/history/photo2/chapter2/Welcome.html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址:http://203.65.72.83/ch/dt/upload/qc/epi/epi_face.htm
    國家文化資料庫,網址:http://nrch.cca.gov.tw/
    台中縣衛生局,網址:http://www.hbtc.gov.tw/book/menu/07.htm
    林富士:<疾病史研究芻議>,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discuss/essay/disease-report.htm
    傅大為:<從馬偕談清末台灣的半殖民醫療>,http://sts.nthu.edu.tw/scholarist_files/5_馬偕醫療與身體(簡明版).htm
    士林官邸,網址:http://www.wlgsh.tp.edu.tw/DATA/1/89home/s1/years.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