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家琪
Shih, Chia-Chi
論文名稱: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試行現況之研究-以國小身心障礙課程前導學校教師為對象
The Implementation of 12-years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A Survey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Pilot Schools
指導教授: 孔淑萱
Kung, Shu-Hsuan
口試委員: 陳秀芬
Chen, Hsiu-Fen
黃澤洋
Huang, Tse-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十二年國教身心障礙課程課綱前導學校
外文關鍵詞: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12-years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pilot school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國小階段身心障礙課程前導學校教師試行十二年國教課綱之現況與相關問題並提出建議。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法結合自編之「國小前導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調查問卷」進行研究,以國小階段身心障礙課程前導學校教師為母群體,採分層立意取樣選取樣本。本研究共進行6場焦點團體訪談,參與教師合計18名,有效問卷回收76份。對研究所得之質性資料進行編碼與分析,問卷則採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算數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Scheffe’s Method)進行事後比較。依據研究質性及量化結果,綜合歸納結論如下:
    一、 十二年國教國小身心障礙課程前導學校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中,「基本知能」層面教師瞭解基本之課綱,但須更具體指導。「課程實務」層面課綱能幫助教師設計課程,且更彈性與鬆綁,但教學現場仍須更多具體範例。「行政配合」層面平均得分最高,學校各組織成員較過去健全、參與度提升,但須加強普通教師與行政人員的特教知能。「專業進修」層面平均得分最低,專業社群的成效最佳,公開觀課、議課則較為缺乏,且教師仍須實務相關及課程調整之研習。
    二、 在不同背景變項方面,「基本知能」受任教地區之影響,中區得分最高、南區得分最低;「行政配合」受兼任行政職務影響,有兼任行政職務者高於無兼任行政職務;「專業進修」受特教服務年資影響,以年資5年以下最高,6-10年最低。
    三、 國小身心障礙課程前導學校教師對專業社群與精進研習、普師與特師合作、相關示例與示範教學以及校長執掌工作與角色等方面皆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論,對教育實務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12-year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used to gather supplement for this study.The population of interest is 12-year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pilot school teachers, using a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6 of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ith 18 teachers and 76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ded and analyzed,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cheffe’s Method.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12-year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are as following
    (1) Teachers at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understand the basic curriculum but needed more specific guidance.
    (2)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shows that curriculum can help teachers design courses and was more flexible and loose, but more specific examples were needed at the teaching site.
    (3) The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has the highest average score. The members of the school's organizations were better than the past,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were enhanced. However, it wa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pecial education knowledge of the general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4)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had the lowest average score.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had the best performance. There was still a lack of public viewing and discussion. Teachers were still required to study practical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curriculum adjustments.
    2. Fundamental knowledge can be affected by the teaching area, the highest score was the central area and the lowest score wasthe southern area;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was affected by concurrent administrative duties. Those who had concurrent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are higher than those who did not concurrently hold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Professional training was affected by the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 years. The highest score was less than 5 years, and the lowest was 6-10 years.
    3. Special Education Pilot School Teachers put forward practical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professional community and intensive study, cooperation between general and special teachers, related examples and demonstration teaching, and the principal's work and role.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re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特殊教育課程發展與沿革 7 第二節 十二年國教課綱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 18 第三節 十二年國教身心障礙類型課程前導計畫之內涵 24 第四節 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身心障礙課程前導學校教師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 53 第二節 身心障礙課程前導學校教師試行十二年國教課綱之現況與相關問題 61 第三節 身心障礙課程前導學校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建議 8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1 參考文獻 95 一、 中文部分 95 二、 英文部分 99 附錄 附錄一 101 附錄二 102 附錄三 107 附錄四 112

    一、 中文部分
    于松梅、侯冬梅(2008)美國《障礙者教育法》的演進與其特殊教育理念。遼寧師範大學學報,31(4),78-80。
    孔淑萱(2019)同儕輔助學習策略對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語文能力表現之研究:差異化教學之本土實踐。課程與教學,22(2),205-233
    王欣宜、蘇昱蓁(2014)國民教育階段學校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試行現況與問題之探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7,77-81。
    王欣宜、蘇昱蓁、過修齊(2014)臺中市國民中小學試辦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大綱遭遇困難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7,1-21。
    王振德(2002)。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1-8。
    何素華(2013)。特教新課綱實施之挑戰與因應措施。特殊教育季刊,126,1-8。
    余舒蓉(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之個案研究:以前導學校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113-133。
    吳武典(1994)。我國身心障礙兒童教育安置之檢討。師大學報,39,134-181。
    吳菁蕙(2013)。新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試辦國小資源班教師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雅萍(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下特殊教育課程運作之建議。雲嘉特教,28,8-14。
    李惠藺、蔡昆瀛(2009)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7,39-50。
    周仁尹(2018)願景領導在108課綱實踐經驗-以桃子腳國民中小學為例。中等教育,69(3),155-162。
    孟瑛如主編(2017)。特殊教育概論:現況與趨勢。臺北市:心理。
    林玉霞(2013)。聽覺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155-196)。臺北市:五南。
    林志慎(2017)。108課綱「校訂課程」發展新路徑-以競爭型計畫申請為導向。臺灣教育,708,38-40。
    林欣毅、鄭章華、廖素嫻(2016)混齡教學於國中小階段之實施方式與支持措施-多重個案探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31。
    林信言(2013)。特教新課綱推動經驗之分享-以一所國小為例。國小特殊教育,55,42-54。
    林政逸(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核心素養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28-29。
    林淑箴(2018)。臺北市國中特教班新修訂特教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與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寶貴(2009)。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姚藺方(2015)。臺南市國中小特教教師實施特教新課綱現況與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特殊教育通報網(2008)。97學年度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安置班別學生統計。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oc/stuA_city_All_cls_ABCE/stuA_city_All_cls_ABCE_20081020.asp
    特殊教育通報網(2018)。107學年度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安置班別學生統計。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oc/stuA_city_All_cls_ABCE/stuA_city_All_cls_ABCE_20181020.asp
    紐文英(2011)。全方位課程的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41-69。
    張英鵬(2003)。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對身心障礙資源班經營之影響與因應策略(上)(下)。屏師特殊教育,7,17-23。
    張素貞(2002)。從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探討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與學。特殊教育季刊,82,9-15。
    張堯婷、 汪殿杰、 吳致娟、 黃鈴惠(2017)。108課綱之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核心素養融入於探究實作及創客教育活動。中等教育,68(4),141-151。
    張惠君(2015)。桃園市國小資源班教師執行特殊教育新課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張嘉文(2008)。二十世紀末期英國障礙與特殊教育的社會學觀點。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72,南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張蓓莉(2002)。從特殊教育看九年一貫課程。載於臺北縣政府(編),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Easy Go(二)(頁88-99)。臺北:台北縣政府。
    教育部(1984)。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6)。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實施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7)。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教育部(200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及配套措施。取自:http://www.ntnu.edu.tw/spc/drlusp_1/home.html
    教育部(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b)。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藝術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類型教育(特殊教育、藝術才能班)課程實施規範(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身心障礙學生課程前導學校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郭美滿(2015)。美國特殊教育立法及發展。特殊教育發展期刊,59,45-56。
    陳淑貞、孟瑛如(2013)。特殊教育新課綱與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情形探討。特教論壇,14,94-105。
    陳淑貞、孫淑柔(2016) 。北部地區特殊教育教師對實施新修訂之特殊教育課程大綱的認知與態度。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29-141。
    游富媄(2013)。臺中市國小特教教師對特教新課綱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湯琇智(2013)。國中小特教教師對特殊教育新課程綱要認知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鈕文英(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課程理念和作法之比較。國小特殊教育,34,47-55。
    黃瓊瑤(2015)。特教新課綱執行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國民中學集中式特教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雅涵、陳信宏(2019)。差異化教學應用於混齡課後照顧班之實施、困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197-204。
    詹紹威(2012)。美國共同和新週課程標準倡議之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2),183-202。
    鄒文君(2017)。高職特教教師對特殊教育課程大綱實施課程規劃與調整及相關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子瑩(2013)。中部地區國民中學特教教師對實施新特殊教育課程鋼要意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明松(2018)國民教育階段特教教師實施2011年特殊教育新修訂課程大綱現況及困境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9(1),97-125。
    劉家誼、賴雅俐(2018)因材施教-國小英語差異化教學之探討與建議。國教新知,65(2),95-106。
    劉鎮寧(2016)中小學補救教學政策執行問題之分析-以高雄市為例。學校行政,101,166-18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盧台華(2011)。從個別差異、課程調整與區分性教學的理念談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的設計與實施。特殊教育季刊,119,1-6。
    盧台華、 黃彥融、洪瑞成(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特色及其在特殊教育之應用建議。特殊教育季刊,139,1-7。
    盧台華主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在特殊教育應用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蕭詩凡(2013)。中部地區國小教育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對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之認知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金城(2018)。校長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的領導作為。中等教育,69(3),97-110。
    韓福榮、曹光文(譯)(2011)。特殊教育概論(原作者:Kirk,S. A.,Gallagher,J.J.,Anastasiow,N.J.& Coleman,M.R.)。臺北市:雙葉書廊。
    簡君茹(2014)。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課程大綱實施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簡君茹(2015)。特教班實施特教新課綱之實務經驗分享。桃竹區特殊教育,25,19-23。
    簡君茹、孔淑萱、黃澤洋(2015)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課程大綱實施現況調查研究。特教論壇,19,35-55。
    簡明建(2009)。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299-346)。臺北市:心理。
    簡莉蓉(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特教教師面對新特殊教育課綱實施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蘇昱蓁(2013)。國民教育階段學校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試行現況與問題之探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二、 英文部分
    Ariel, A. (1992).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New York: Macmillan.
    Bigge, J. L., & Stump, C. S. (1999).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remer, C., Clapper, T., Hitchcock, C., Hall, T., & Kachgal, M. (2002).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A Strategy to Support Students' Access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NCSET Information Brief, 1(3), 1-5.
    Fullerton, A., Ruben, B. J., McBride, S., & Bert, S. (2011).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amerged secondary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 TeacherEducation Quarterly, 38(2), 27-44.
    Hoover, J. J. & Patton, J. R.(2004).Differentating Standards-Based Education for Stusent with Diverse Need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5(2), 74-78.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T.(200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0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Kontu, E. K.(2009).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models used in Finland in the education of dtudents dianosed with having severe/profou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8, 175-179. doi:10.1111/j.1468-3156.2009.00571.x
    Miles, M. B., & Hubermam, A. M. (2005). 質性資料分析(張芬芬譯)。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於1994年)
    Oliver, M. (1988).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of educational policy: The175 case of specialneeds.In Barton, L. (Ed.) The Politics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London: Falmer Press.
    Sapp, W., & Hatlen, P. (2010). The expanded core curriculum: where we have been, where we are going, and how we can get there.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104, 338-34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