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珍蘋 YANG CHEN PING |
---|---|
論文名稱: |
希望感在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中介效果-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 Mediating Effect of Hop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Case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
指導教授: | 古明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2 |
中文關鍵詞: | 學習適應 、希望感 、學習成就 、中介效果 |
外文關鍵詞: | learning adjustment, hope, learning achievement, mediating effec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希望感在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市一所國中八年級305位學生作為研究樣本,男生142位、女生163位,以「學習適應量表」、「臺灣國中生希望感量表」為研究工具實施調查。問卷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分析、結構方程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國中生學習適應現況與全國八年級生對照,在身心適應表現較好,學習態度表現較差;希望感現況,整體希望感及各分向度的平均數皆低於全國八年級之平均數;各分向度表現以動力思考最高,路徑思考最低;學習成就現況,英文呈現雙峰現象,數學差異性最高。
二、學習適應、希望感、學業成就在性別差異上皆達顯著水準。學習適應總分及分量表之「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皆為女生大於男生;希望感總分及分量表之「目標」、「正向情緒」與「路徑思考」,皆為女生大於男生;學業成就總分及國文、英文、數學三科之平均數,皆為女生優於男生。
三、學習適應、希望感、學業成就在家庭結構差異上皆未達顯著水準。
四、學習適應對希望感、希望感對學業成就、學習適應對學業成就皆有正向影響。
五、希望感在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間具有中介效果。
The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hope between learning adjustmen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05 students of 8th grade in a school of Taoyuan, among which 142 students are male and the others are female.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Learn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 Scale of Hope Sense of Taiwa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sense of hope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perform well currently.
2.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among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sense of hope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gender.
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seen among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sense of hope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the family structure.
4. The impacts of learning adjustment on sense of hope, learning adjustment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as well as sense of hope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are positive.
5. The sense of hope affects partially between learning adjustmen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 (2003)。中華民國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尤淑盈 (2014)。希望理論融入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對學童之希望感、內隱智力信念和學業
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王沂釗 (1994)。家庭結構、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振世與蔡清中 (2008)。臺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東南亞、
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200805(11:2期),75-105。
王枝燦 (2008)。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臺北市。
王婉禎 (2015)。以希望感英語學習課程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希望感及增
進英語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鍾和 (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王齡慶 (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臺北市。
甘夢龍 (1993)。國小學生困擾何其多? 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教之
友,527,15-26。
伍淑玉 (2014)。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秀慧 (2014)。花蓮縣國中生希望感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
華大學,花蓮縣。
机秀玲 (2012)。學習適應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3(2),141-155。
何美瑤 (2001)。 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民寧 (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余民寧 (2006)。潛在變項模式 SIMPLIS 的應用。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振賢 (1997)。大學生之希望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臺北市。
吳新華 (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呂秋玲 (2013)。桃園縣八年級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數學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宋雨親 (2012)。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希望感、正向學習態度和氣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宋湘玲、林幸台和鄭熙彥 (1985)。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文。
李坤崇 (1992)。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 27,75-94。
李坤崇 (1996)。學習適應量表增訂版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李坤崇、巫美珠、賈樂安、邱麒忠與劉明芬 (1985)。中部地區國中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
的關係之調查研究。輔導月刊,21(2),212-216。
李宛真 (2003)。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梅鳳 (2016)。國中生希望感、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未
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沈怡吟 (2011)。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惠君 (2003)。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卓思廷 (2008)。國三學生學習態度、家庭支持、數學學習環境與其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
以基隆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均倫 (2011)。中部地區國中生正向心理、學校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俊瑩 (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
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建宏 (2006)。未足齡資賦優異兒童提早入學學習適應調查研究。資優教育研究,6(2),
59-76。
林進材 (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邵惠玲 (2007)。青少年復原力量表編製與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彰化縣。
侯文堅 (2009)。售後服務品質、關係品質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華碩筆記型電腦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施周明 (2008)。國小學童學校生活希望感量表之發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冬桂 (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唐淑華 (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臺灣教育工作者的 [第三種
選擇]。臺北:心理。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 (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景媛 (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教育
心理學報,21,113-172。
張新仁 (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偉豪 (2011)。SEM 論文寫作不求人。高雄:三星統計。
張靜芬 (2010)。國中生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郭生玉 (1993)。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盈傑 (2008)。教師希望感領導模式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業成就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沛瑄 (2010)。新住民子女音樂學習態度與音樂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苗栗市國小中
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秀蘭 (2013)。希望感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弱勢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陳依璇 (2012)。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君 (1994)。臺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學業成就
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 (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1-11。
陳慧芬 (2012)。希望理論在提升國小六年級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玉慧 (2009)。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學習適應與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需求之調查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文志 (2006a)。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月刊,464,0-7。
曾文志 (2006b)。開創美好的生活—正向心理學的基本課題。師友月刊,466,54-61。
黃萬益 (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84-254。
黃德祥、謝龍卿、薛秀宜、洪佩圓 (2003)。國中、國小與高中學生希望、樂觀與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33-61。
黃錫美 (2007) 。希望之概念分析。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6(2),57-63。
敬世龍 (2010)。青少年希望感量表之建構。教育科學期刊,9:2,165-192。
楊馥綸 (1985)。南區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行為困擾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茂村 (2002)。高低成就學生學習活動之研究--以高雄市英明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趙凌瑜 (2013)。國中生問題解決態度與希望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 (1995)。都市原住民學生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
初等教育月刊,4,147-180。
劉雅菁 (2013)。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下國中生的課業壓力及其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以
彰化縣四所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依靜 (2008)。國中生家庭教育投資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
義大學,嘉義市。
蔡清中 (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
大學,新竹市。
鄭偲吟 (2013)。臺中市海線地區外籍配偶子女國中生家庭社會資本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鄭曉楓 (2010)。青少年生活希望量表發展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8,93-112。
賴玉粉 (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然觀念之比較研究(未
版碩士論文)。花蓮師院,花蓮縣。
賴志成 (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英娟、巫博瀚 (2013)。臺灣國中生 [中文版希望感量表] 之編製。測驗學刊,60(3),
429-455。
賴英娟、陸偉明與董旭英 (2011)。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台灣大學生自尊、生活目標、希
望感及校園人際關係對憂鬱情緒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2(4), 677-699。
簡茂發 (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
刊,28,1-90。
羅惠筠、陳秀珍譯 (1994)。現代心理學:生活適應與人生成長。台北:美亞。
英文部分
Ames, C., & Archer, J. (1988).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260.
Astone, N. M., & McLanahan, S. S. (1991). 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practices and high
school comple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09-320.
Bagozzi, R. P., & Yi, Y. . (199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4-94.
Bandalos, D. L., & Finney, S. J. (2001). Item parceling issu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developments and techniqu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69, V296.
Chang, E. C. (1998). Hope,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coping in a college student
popula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4(7), 953-962.
Gilman, R., Dooley, J., & Florell, D. (2006). Relative levels of hop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indicators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5(2), 166-178.
Hair, J. F. J.,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Prentice Hall.
J. Jaureguizar, E. B., M. Soroa, M. Sarasa, M. Garaigordobil. (2015). SCHOOL Maladjust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TED2015 Proceedings), pp. 3970-3977.
Kishton, J. M., & Widaman, K. F. (1994). Unidimensional versus domain representative
parceling of questionnaire items: An empirical examp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4(3), 757-765.
Korner, I. N. (1970). Hope as a method of coping.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4(2), 134.
Little, T. D., Cunningham, W. A., Shahar, G., & Widaman, K. F. (2002). To parcel or not to
parcel: Exploring the question, weighing the merit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9(2),
151-173.
McDermott, D., & Snyder, C. R. (2000). This Great Big Book of Hope: Help Your Children
Achieve their Dreams. Oakland, CA.: NewHarbinger.
Pylyshyn, Z. W. (1973). What the mind's eye tells the mind's brain: A critique of mental
image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0(1), 1.
Shrout, P. E., & Bolger, N. (2002). Mediation in experimental and nonexperimental studies:
new proced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Psychological methods, 7(4), 422.
Snyder. (1995).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nurturing hop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3), 355-360.
Snyde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4), 249-275.
Snyder, Lopez, S. J., Shorey, H. S., Rand, K. L., & Feldman, D. B. (2003). Hope theory,
measurements, and applications to school psychology.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8(2), 122.
Snyder, Shorey, H. S., Cheavens, J., Pulvers, K. M., Adams III, V. H., & Wiklund, C. (2002).
Hope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colle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4), 820.
Snyder, C. R. (1994). The psychology of hope: 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 New York Free
Press.
Snyder, C. R.Harvey, John H. (Ed). (1998). A case for hope in pain, loss, and suffering.
Perspectives on loss: A sourcebook, pp.63-79.
Snyder, S., H. S., & Berg, C. (2004). The imperative human motive. (W. E. Craighead & C. B.
Nemeroff Eds. Vol. The concis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 John Wiley & Sons.
Stotland, E. (1969). The psychology of hope: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Taylor, J. D., Feldman, D. B., Saunders, R. S., & Ilardi, S. S. (2000). Hope theor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ies. Handbook of hope: Theory, measures, and applications, 1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