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慈敏
論文名稱: 陳玉慧《海神家族》跨界展演之研究
指導教授: 王惠珍
口試委員: 陳惠齡
陳建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後殖民民俗後現代疏離效果跨界展演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旅德作家陳玉慧,2004年推出她混合性自傳體小說《海神家族》,大受好評。2009年12月她將此部小說改編成同名舞台劇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由於《海神家族》表演文本的相關論述不多,本論文特別開展表演文本的研究及兩種文本之間的同異做比較。首先,筆者認為陳玉慧跟上1990年後女作家興起的後殖民庶民書寫風潮,以召喚記憶的需求,將自傳性家族史的「小敘事」重構台灣近代史。文中筆者也針對小說文本裡八個「民俗需知」如何串連起全文,成為主題暗示做詮釋,以理解她用註解方式附在章節後的特殊意涵。
    同時,筆者認為改編後的舞台劇,陳玉慧為了戲劇效果,在主題呈現上,重新揀擇題材加以詮釋;在人物選角上,打破性別框架;又以後現代風格,讓舞台上多元異質的元素,呈現布萊希特史詩劇場的疏離效果。最後,希望藉由本論文的書寫,開啟更多文本間跨界展演的相關研究。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3 第二節 名詞解釋 8 第三節 回顧前人先行研究 12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概述 14 第二章 解讀《海神家族》書寫文本 18 第一節 陳玉慧生平及創作思想概論 18 一、陳玉慧生平 18 二、創作分期 20 第二節 書寫文本時代背景動機 23 一、解嚴後女性作家的家族史書寫 24 二、召喚記憶的需求 25 第三節 書寫文本的特殊視角 27 一、文化認同為依歸 28 二、結合台灣本土元素 30 第四節 民俗需知的使用意義 38 一、「民俗需知」的意涵 38 二、「民俗需知」在小說文本中的運用 42 第五節 後殖民的庶民記憶 48 一、熱愛皇民化的台灣人─林正男 49 二、融入台灣的在台日人─三和綾子 50 三、情慾煎熬的左翼份子─林秩男 50 四、落魄的外省人─二馬 51 第六節 本章小結 52 第三章 《海神家族》的劇本改寫 54 第一節 表演文本的改編 54 一、時代背景、主題、人物及創作目的 54 二、改編後的情節展演 55 第二節 舞台劇的認同形塑 68 一、個人身份認同 68 二、族群記憶和地方認同 74 第三節 本章小結 77 第四章 《海神家族》粉墨登場 78 第一節 影像詮釋 78 一、綾子─霧社事件 79 二、正男─太平洋戰爭、志願兵從軍 81 三、秩男─台共組織、農民組合、二二八事件 82 第二節 史詩劇場及疏離效果 83 第三節 後現代風格 86 一、戲中戲 86 二、拼貼與文化雜燴 87 三、跨界演出 8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88 第五章 結論 90 參考書目 94

    【專書】

    一、作家專書:(依年代先後排列)
    ‧陳玉慧,《失火》,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0年7月。
    ‧陳玉慧《深夜走過藍色的城市》,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年7月。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7月。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INK印刻文學出版社初版,2004年10月。
    ‧陳玉慧,《我不喜歡溫柔》,台北市:大田出版社,2004年11月。
    ‧陳玉慧,《遇見大師流淚》,台北市:大田出版社,2005年11月。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台北市:大田出版社,2006年7月。
    ‧陳玉慧,《德國時間》,台北市:大田出版社,2007年5月。
    ‧陳玉慧,《慕尼黑白》,台北市:印刻文學出版社,2008年5月。
    ‧陳玉慧,《CHINA》,台北市,印刻文學出版社,2009年6月。
    ‧陳玉慧,《徵婚啟事》,台北市:印刻文學出版社,2009年7月。
    ‧陳玉慧、傅裕惠,《台灣文學音樂劇《海神家族》》,台北:INK印刻文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陳玉慧,《書迷》,台北市:本事文化出版社,2010年7月。

    二、其他專書:(依成書年代先後排列)

    ‧姚一葦譯,亞里士多德著,《詩學箋註》,台北市:台灣中華,1984年7月。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市:允晨出版社,1992年1月。
    ‧潘英海,《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94年2月。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社,1994年2月。
    ‧鍾明德,《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市:玉山社,1998年1月。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2月。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市:玉山社出版,1999年10月。
    ‧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及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4月。
    ‧林美容、張珣、蔡相煇主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宗教學會出版,2003年3月。
    ‧張珣,《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3月。
    ‧楊國柱、鄭志明,《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社,2003年4月。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5月。
    ‧劉還月、陳阿昭、陳靜芳,《台灣島民的生命禮俗》,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
    ‧廖炳蕙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王志洪、李根芳譯,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文化理論詞彙第二版》,台北市:巨流圖書,2004年4月。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台灣》,台北市:渤海堂文化出版社,2005年2月。
    ‧陳芳明,《孤夜讀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9月。
    ‧陳義芝主編,《新世紀散文家:陳玉慧精選集》,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6年1月。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1月。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與解構》,台北市:書林出版社,2006年5月。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6月。
    ‧蔡泰山等著,《媽祖文化學術論文集》,台北市:立得出版社,2006年9月。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11月。
    ‧徐苔玲、王志弘譯,Tim Creswell,《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7年1月。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7年1月。
    ‧陳建忠、應鳳凰等人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
    ‧顧乃春著,《現代戲劇論集:發展論、作品論、演出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7年9月。
    ‧戴月方,《再現台灣》第25冊,台中市:莎士比亞文化出版,2007年12月。
    ‧蔡素芬主編,《小說30家: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1978-2008》,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8年4月。
    ‧須文尉主編,《文學@台灣》,台南市:台灣文學館出版,2008年9月。
    ‧董芳苑,《台灣人的神明》,台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12月。
    ‧林志忠譯,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合著,《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2月。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著,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台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09年3月。
    ‧林慶弧,《台灣民俗與文化》,台北:高立圖書出版社,2009年6月。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市:交大出版社,2009年7月。
    ‧黃新生,《電影理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10年2月。
    ‧高行健、方梓勳,《談戲劇》,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0年4月。
    ‧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台北市:女書文化出版社,2010年5月。
    ‧李歐梵,《文學改編電影》,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10月。。
    ‧楊淇竹,《跨領域改編:《寒夜三部曲》及其電視劇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0年11月。
    ‧李立亨,《我的看戲隨身書》,台北:天下遠見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12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11年2月。
    ‧馮品佳、趙順良主編,《(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In)Sight:Visual Culture and Aesthetics》,台北市:書林出版社,2011年2月。

    【期刊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列)

    ‧賀淑瑋,〈拼貼後現代:小說〉,《中外文學》第二十三卷,第十一期,總275,1995年4月,頁56。
    ‧陳芳明,〈第九章 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台北市:聯合文學,221期,2001年3月號,頁151。
    ‧黃錦珠,〈訪尋個人/族群的身世之謎──讀陳玉慧《海神家族》〉,《文訊》第231期,2005年1月,頁24-25。
    ‧黃文成,〈不喜溫柔的海神之女:側寫作家陳玉慧〉,《幼獅文藝》第613期,2005年1月,頁34-37。
    ‧黃文儀,〈返家的女兒〉,《誠品好讀》,台北市:誠品出版,51期,2005年1月,頁73-74。
    ‧李令儀,〈她還是那個人〉,《誠品好讀》,台北市:誠品出版,51期,2005年1月,頁75。
    ‧王俊傑,〈世界的秩序感─王俊傑vs.陳玉慧〉,台北市:誠品出版,51期,2005年1月,頁76-77。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十期,2005年6月,頁1-29。
    ‧陳平浩,〈千里眼的凝視,順風耳的聆聽:如何書寫台灣歷史─評陳玉慧《海神家族》〉,《幼獅文藝》第620期,2005年8月,頁102-103。
    ‧李麗美,〈論《海神家族》裡的媽祖信仰〉,《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年12月,頁237-246。
    ‧黃基銓,〈揭開悲傷後的另一張臉─專訪陳玉慧〉,《野葡萄文學誌》40期,2006年12月,頁40-43。
    ‧陳建忠,〈歷史敘事與美學意識型態: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與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二二八」歷史小說比較〉,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主辦「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2007年4月27-29日。
    ‧黃楓皓,〈她與他最美的時刻:陳玉慧X明夏‧柯內留斯〉,《PAR表演藝術》第174期,2007年6月,頁27-31。
    ‧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007年9月,頁227-245。
    ‧唐瑞霞,〈《海神家族》主體論〉,《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2008年11月,頁15-36。
    ‧楊翠,〈展閱她們的容顏─鳥瞰台灣女性生命史書寫〉,《台灣文學館通訊》第22期,2009年3月,頁47-51。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十二集,2009年3月,頁51-67。
    ‧陳思宏,〈說故事的旅者─專訪陳玉慧〉,《印刻文學生活誌》,6卷1期,2009年9月,頁210。
    ‧吳佳綺,〈在出走與回歸之間─陳玉慧透過寫作向前輩致敬〉,《新活水》27期,2009年12月,頁42-44。
    ‧李立亨,〈我所認識的陳玉慧:最冷靜與最熱情之間留下「安靜的片刻」〉,《PAR表演藝術》第204期,2009年12月,頁64-65。
    ‧鴻鴻,〈從個人冒險到集體記憶:陳玉慧的劇場旅程〉,《PAR表演藝術》第204期,2009年12月,頁66-67。
    ‧周芬伶,〈《海神家族》永恆的神話魅力〉,《PAR表演藝術》第204期,2009年12月,頁68-69。
    ‧劉思坊整理,陳芳明、陳玉慧對談,〈陳芳明VS.陳玉慧《海神家族》與台灣歷史記憶的書寫〉,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卷第四期,2009年12月,頁155-159。
    ‧陳玉慧口述,楊淇竹整理,〈向台灣致敬的文學音樂劇〉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卷第四期,2009年12月,頁160-163。
    ‧施如芳,〈悵惘的威脅:陳玉慧文學劇場《海神家族》〉,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卷第四期,2009年12月,頁164-167。
    ‧王墨林,〈國族與私情的錯位對話〉,《PAR表演藝術》,第205期,2010年1月,頁38。
    ‧陳正熙,〈既然回家了,為何仍言無處著落?〉,《PAR表演藝術》,第205期,2010年1月,頁39。
    ‧陳玉慧,〈《海神家族》文學與戲劇的跨界交流〉,《台灣文學館通訊》第26期,2010年3月,頁81-85。
    ‧邱婉婷,〈論小說《海神家族》媽祖傳說及民間習俗的運用〉,2010年台大清大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10年5月15-16日,頁97-110。
    ‧ 劉裕元,〈傳統婚禮拜天公儀式的文化意涵〉,《南亞學報》第三十期,2010年12月,頁401-424。

    【學位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列)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O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成大台文所碩論,2006年8月。
    ‧黃宗潔,〈陳玉慧訪談記錄〉,《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1月。
    ‧楊心怡,《九O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楊雅儒,《台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O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台灣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蔡文婷,《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中心》,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王信為,《游牧主體.靈魂返鄉─陳玉慧書寫中存在意義之辯證》,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唐瑞霞,《疏離與認同:以《海神家族》為主要探討文本》,佛光大學文學所博士論文,2010年7月。

    【網路資料】

    ‧李卓賢,http://paper.wenweipo.com/2008/11/24/BK0811240001.htm
    ‧蔡康永,《今天不讀書》,http://web.pts.org.tw/~web01/Tuesday/t-051.htm

    【圖片資料】
    ‧圖一:
    http://knowledge.teldap.tw/knowledge/embed/holding-embed.php?entryId=2928
    ‧圖二:
    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8872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