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中品 |
---|---|
論文名稱: |
桌上遊戲對提升國小注意力不足 學習障礙學生注意力之研究 The Study of Table Games on Attention Defici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 |
指導教授: | 薛明里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桌上遊戲 、國小學習障礙學生 、注意力 |
外文關鍵詞: | table games,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 atten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桌上遊戲對國小注意力不足學習障礙學生注意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中的跨受試多試探設計,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注意力不足學習障礙學生,自變項為桌上遊戲,依變項為注意力之表現。
本研究之三名受試者接受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之資料蒐集,並透過視覺分析法進行分析,以瞭解桌上遊戲對三名受試者注意力之影響,並晤談受試者班級導師,以進行社會效度分析。將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 桌上遊戲對國小注意力不足學習障礙學生注意力具有立即效果。
二、 桌上遊戲能有效提昇國小注意力不足學習障礙學生在多向度注意力測驗之表現。
三、 桌上遊戲對國小注意力不足學習障礙學生注意力具有維持效果。
The Study of Table Games on Attention Defici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tudy of table games on attention defici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 The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across subjects with multiple probe design was used. In addition,three elementary students are used as subjects in this study. Table games are us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attention are used as dependent variable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ubjects during the baseline, intervention and maintenance phases. Visu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able games on the attent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able games were Immediate effective for attention in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
2. Table games were effective for Multi-dimension Attention Assessment in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
3. Table games had maintenance effecs for attention in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乙婷、何美慧(2004)。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 兒童持續性注意力之效果。 特殊教育學報,18,21-54。
王大延、曹純瓊(1998)。示範時間延宕及提示對增進自閉症學童自發語言之成效 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291-315。
王立志、張藝闡與何美慧 (2011) 。從注意力的成分探討學習障礙學生與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學生在鑑定與教學上的迷思。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0年度, 331-360。
中華民國圖板遊戲推廣協會(2009)。什麼是圖板遊戲? 2014 年12月8 日,取 自中華民國圖版遊戲推廣協會網址http://boardgamea.pixnet.net/blog/post/15179 35
王芯婷(2012)。桌上遊戲運用於兒童培力團體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140 ,94 -106。
毛淑芬(2009)。自我管理策略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問題輔導成效之研 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柏清(2014)。探討電玩遊戲對於國小學生注意力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 士班論文,高雄市。
王秋雅(2009)。認知行為改變策略對降低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分心行為效果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王憶珊(2011)。音樂課程介入對兒童音樂性向及注意力表現之影響。樹德科技大 學碩士班論文,高雄市。
天鵝桌遊報(2007)。桌上遊戲的起源。2014 年12月11 日,取自http://www.swanpa nasia.com/blog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文、陳秀芬(2008)。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 育心理學報,39(4),555-568。
羊城晚報(2011)。桌上遊戲的歷史。資料取自2014年月12日, http://big5.gmw.cn /g2b/tech.gmw.cn/2 011-07/09/content_2230736_3.htm
吳幸玲、郭靜晃 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 化。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台北地區桌上遊戲 專賣店顧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順棋(2014)。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注意力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勝儒、鄭翠娟、莊育芬、王志全、唐詠文、王淑仙、唐紀絜等譯(2003)。單 一受試者研究:在教育與臨床情境中的應用。嘉義,濤石文化。
宋淑慧 (1992) 。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制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彰化縣。
李文弘 (2002) 。學習障礙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師友月刊, (423) ,47-50。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心理。
李錡(2006)。「彩虹社區」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文化建構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碩 士論文,嘉義縣。
周台傑 (2000) 。學習障礙。台北,五南。
周台傑、邱上真、宋淑慧(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修訂版指導手冊(4-14)。台 北,心理出版社。
孟瑛如 (2006) 。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市,五南。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台北,五南。
孟瑛如、陳麗如 (2000) 。學習障礙學生在魏氏智力量表上顯現之特質。特殊教 育季刊,74,1-11。
林子淳(2014)。運用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人際互動能力之影響。國立 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新 知57(4),40-45。
林央侖(2010)。企業管理訓練桌上遊戲教材評選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玉雯、黃台珠、劉嘉茹 (2010) 。課室學習專注力之研究--量表發表與分析應 用。科學教育學刊,18 (2) ,107-129。
林宜親(2007)。學齡前兒童之視覺注意力發展及電腦化注意力訓練效果之探討。 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桃園市。
林亮吟(1996)。過動兒-注意力缺損障礙-父母及照顧者的指引手冊。台北市, 台北市立療養院。
林彩鳳(2008)。書法學習活動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升注意力的影響。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花蓮縣。
林崇德主編(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詣節(2013)。桌球運動對改善國小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的影響。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碩士班論文,台北市。
林鋐宇、周台傑 (2010) 。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 (2) 29-53。
林鋐宇、劉國政、張文典、洪福源 (2012)。特殊需求學生之注意力表現探究。身 心障礙研究,10 (3) ,179-195。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學生的 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班 論文,新竹市。
洪麗媖(2011)。影帶示範教學策略對國小普通班之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專注行為之 效果。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洪儷瑜 (2004) 。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洪蘭、曾志朗、阮啟宏、柯華葳、林宜親、李冠慧、宋玫欣(2011)。以認知神經 科學取向探討兒童注意力的發展和學習之關聯。教育心理學報,42(3),517-5 42。
胡永崇 (2000) 。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市,心理。
胡永崇 (2001) 。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
胡永崇(1988)。訊息處理模式與智能不足者的學習。特教園丁,12,1-5。
胡雅各(1993)。自我教導訓練在中、重度智能障礙者職業技能訓練之應用。特殊 教育季刊,46,12-16。
涂雯婷(2014)。行動遊戲介面對使用者注意力影響。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班論 文,高雄市。
高秀玲(2012)。奧福音樂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與中度智能障礙兒童注意力影響之 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班論文,台北市。
高珮苓(2014)。自我教導策略之工作樣本訓練課程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專注力之成 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馬銀春(2013)。父母教給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課,女孩篇。中國,中國物資。
高曉華(2014)。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 台南市。
張育菁(2014)。注意力訓練營隊對提升國小中年級注意力問題學生注意力成效之 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新竹市。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美華、簡瑞良(2012)。自我監控策略在身心障礙學生學業與行為問題之運用。 特殊教育季刊,122,22-33。
張媛媛(2003)。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國立台中 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張新仁、傅粹馨(2008)。不同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策略量表之編製(II)。台灣,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教育部常用字。2014 年12月6 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 01/std/no1.htm?open
梁仲容 (1996) 。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 就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2,203-228。
莊惠婷(2007)。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荒業行為及注意力處理效果之 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許芳菊(2008)。打造專注力。親子天下, 2, 116–144。
陳以儒(2004)。高登診斷系統之台灣學童常模及臨床應用之研究。中原大學碩士 論文,桃園。
陳君如(2003)。國小學生注意力訓練方案之實驗研究。台北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 台北市。
陳君如(2003)。國小學生注意力訓練方案之實驗研究。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 北市。
陳宛妮(2012)。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伴隨注意力缺陷之學習障礙學生在持續性注 意力完成作業之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怡帆(2010)。電腦化工作記憶訓練成效評估-以學齡期注意力缺陷過動複合型 兒童之訓練為例。高雄醫學大學碩士班論文,高雄市。
陳怡潔(2013)。負重訓練方案對改善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玟池(2011)。運用數位遊戲輔具Wii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之注意力提升成 效。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台南市。
陳信昭、王璇璣、張巍鐘、蔡盈盈 譯(2006)。當你的孩子需要精神藥物治療。 台北,心理。
陳秋伶(2014)。桌上的遨遊與想像:台灣桌遊的發展與現況。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 士班論文,高雄市。
郭美滿(2012)。高登診斷系統(GDS)之初探。國小特殊教育,54,1-12。
陶振超(2011)。媒介訊息如何獲得注意力:突出或相關?認知取鏡媒體研究之觀點。 新聞學研究,107,245-290。
陳偉誠(2011)。設計桌上遊戲圖樣介面對兒童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私立南華大 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尊傑(2014)。桌球運動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課堂不專注行為之影響。 台北市立大學碩士班論文,台北市。
陳逸之(2014)。以桌上遊戲課程促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融合之行動 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詩美(2013)。定向越野運動課程對國小學童注意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碩士班論文,嘉義縣。
陳榮華 (1997) 。魏氏兒童智力測驗修訂第三版。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榮華、陳心怡主編(2007)。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技術和解釋 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麗如(2009)。自我管理策略對提升亞斯伯格症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之行動研究。國 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傅秀媚(2002)。融合班級中教學策略之應用-同儕教學法與示範教學法。台中師範 學院特殊教育論文集,9103,167-180。
鈕文英(1999)。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高雄市,高雄師大特教中心。
黃小玲(2001)。注意力不足兒童多向度注意力訓練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秀瑄、林瑞欽(1991)。認知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奕偉(2001)。ADHD學齡兒童的母親對ADHD學齡兒童特定行為的歸因與教 養行為的關聯性。中原大學碩士論文,桃園。
黃莉媛、張雲婷(2010)。探討桌上遊戲對孩童能力之影響──以花蓮家扶中心遊 戲魔法城為例。花蓮,花蓮女中。
楊坤堂 (2002) 。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理。台北市,五南。
楊坤堂 (2003) 。書寫語文學習障礙學生:認識與教學。台北市,台北市立師院特 教中心。
楊宗仁(200)。 提升注意力的訓練方法/建構完善的學習模式。國語日報,10。
楊東震、吳政仲(2003)。線上遊戲玩家成癮行為之研究。2003電子商務與數位生 活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1341-1357。
楊斯媛(2010)。多感官音樂學習活動之實施普通班自閉症學童持續性注意力與音 樂行為改變之探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台南市。
楊斐雯(2014)。圖卡式桌上遊戲融入國小五年級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雅婷、陳奕樺(2014)。認知策略、心情沉靜狀態、課室專注力與學業成就之關 聯:以台灣一所高級職業學校為例。教育學報,42(2),23-50。
廖幸薇(2009)。運用遊戲化策略提昇國中學生直笛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碩士班論文,台北市。
廖御圻(2012)。神經生理回饋訓練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孩童的注意力監控改 善成效。國立成功大學碩士班論文,台南市。
漢字的結構。2014年11月22日引自http://www.chiculture.net/0602/html/a00/0602a 00.html
維基百科(2014)。桌上遊戲定義。2014年12月8日取自維基百科網頁 http://zh.wikip edia.org/wiki/%E6%A1%8C%E4%B8%8A%E9%81%8A%E6%88%B2
劉艾嘉(2007)。ARCS模式融入音樂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動機及注意 力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台北市。
劉芳敏(2013)。探討如何運用特定音樂課程提升特殊兒童注意力成效之研究。亞 洲大學碩士班論文,台中市。
劉美君(2012)。自我管理策略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課堂專注行為之成效。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縣。
蔡美華 譯(1999):單一受試設計與分析。台北,五南。
鄭雅斤、賴世炯(2012)。瑜伽對學齡前兒童注意力之影響。幼兒教育,306,52- 64。
鄭靜瑜(2002)。資訊科技融入引導發現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不同能力學生學習成 就與學習保留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屏東縣。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蕭宗璿、林軒白、陳威廷、簡佩怡、童正怡(2013)。桌上遊戲參與動機、體驗價 值及休閒效益之探討-以台中市大學校院學生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 文,台中市。
錡寶香 (1999) 。口語述說:理論、評量與學習障礙。迎千禧談特教 ,249-291 。 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鍾玉玲(2013)。桌上遊戲對國小ADHA學生注意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 士班論文,台北市。
簡吟文 (2007) 。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 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藍梅芬(2014)。跳繩運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台北市立大學碩士班 論文,台北市。
顏永森、胡學誠、柯天盛(2011)。數位學習注意力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T& D飛訊,112 ,1–21。
魏佩怡(2011)。繪本教學活動在提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注意力實施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羅婕予(2011)。正向行為支持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改善課堂行為問題之成效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屏東縣。
羅湘敏(2005)。美國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簡介。屏師特殊教育,10,10-12。
竇卉妍(2013)。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低年級學業低落學童之專注力行為與學業表 現之成效。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蘇明順(2014)。適應體育桌球教學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及手眼協調影 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蘇琲雯(2001)。電腦融入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語句學習成效及其注意力行為之影 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lberto, P. A. & Troutman, A. C. (2006).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for Teachers(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2001).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5th ed.) Washington, DC:The Aut hor.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of reading. In P. D. Pearson (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New York, NY: Long man.
Barkley, R.A.(1997). Behavior inhibi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constructing a unifying theory of ADHD. Psychologi cal Bulletin.121(1): 65-94.
Broadbent, D. E. (1957). A mechanical model for human attention and immediate memory. Psychological Keview, 64, 205-215.
Cantwell, D. P., & Baker, L. (1991). Association between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learning disorders. Journal of Learni ng Disabilities, 24 (2), 88-95.
Cherry, E. C. (1953). Some experiments on the recognition of speech with one and with two ear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 a, 25, 975-979.
Cohen,J.(1988).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Hillsdale,NJ: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Daly, P. M., & Ranalli, P. (2003). Using Countoons to Teach Self-Monit oringskill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5), 30-35.
Deutsch, J. A. & Deutsch, D. (1963). Attention: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Psychological Review, 70, 80-90.
Fagan, B. M. (2004). The seventy greatinventions of the ancient world. London:Thames & Hudson Ltd
Friend, M . (2008). Special educatio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for school professionals (2nd ed.). Boston, MA : Pearson, Allyn, & Bacon.
Hallahan, D. P. & Kauffman, J. M. (1994). Introduction to exceptional children. Boston, MA: Alley & Bacon Co.
Hallahan, D. P., Lloyd, J. W., Kauffman, J. M., Weiss, M. P., & Martin ez, E. A. (2005). Learning disabilities: Foundations, characteristics , and effective teaching.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Inc.
Humphreys, G. W. (1981). Flexibility of attention between stimulus dim- ensions.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30, 291-302.
Kahneman, D. (1973). Attention and effor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lorman. R. (1991). Cognitive event-related postentials in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3), 130-141.
Lerner, J. W. (2000).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Lern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8 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erner, J., & Johns, B. (2009).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new directio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Martindale, C. (1991). Cognitive psychology : 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Mayer, B., & Harris, C. (2010). Libraries gotgame: Aligned learning through modernboard games. American LibraryAssociation.
Mcllvane, W. J., Dube, W. V., & Callahan, T.D. (1996). Attention: a behavioranalytical perspective .In G. R. Lyon,& N. A. Krasnegor (Ed.), Attention,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 (pp.97-118). Baltimore, MD: Brookes
Meichenbaum, D. H. & Goodman, J. (1971). Training impulsive children to talk to themselves:A means of developing self-control. Journal of A bnormal Psychology, 77(2), 115-126.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81-97.
O’Reilly, M., Tiernan, R., Lancioni, G., Lacey, C., Hillery, J. & Gar diner, M.(2002). Using of Self-Monitoring and Delayed Feedfack to IncreaseOn-Task Behavior in a Post-Institutionalized Child Within Regular Classroom Settings. Education and Treament of Children, 25(1), 95-10 4.
Posner, M. I., & Boies, S. J. (1971). Components of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78, 391-408.
Reid, R., Trout, A. L., & Schartz, M. (2005). Self-Regulation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Exceptional Children, 71(4), 361-377.
Rourke, B. P. (1989). 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syndrome and the model.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Simon, H. A. (1973). Perception in chess. Cognitive Psychology, 4(1), 55-81.
Smith, L. R. (1994).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interaction of learner , tsak, and setting (3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