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文生
論文名稱: 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相關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Present Miaoli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Literacy about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指導教授: 顏國樑 教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人權教育零體罰國民中學
外文關鍵詞: human rights education,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junior high school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苗栗縣之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兩階段的抽樣方式,共抽取17所學校,第一階段:依學校規模進行叢集抽樣;第二階段:依學校規模進行簡單隨機抽樣方式。以自編之「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正式問卷總計發出510份,回收問卷419份,回收率達82.2%。經彙整檢視後,得有效問卷數389份,佔總回收問卷之96.8%。所得資料輸入電腦後,利用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主要獲致以下結論:
    一、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大部分具有良好、積極的人權教育素養。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在人權教育素養上的差異如下:
    (一)在人權教育素養與「人權教學技能」上,師資養成方式為非師範校院的教師優於師範校院的教師。
    (二)在「人權概念認知」上,最高學歷為學士的教師優於研究所(含40學分班)的教師。
    (三)在「人權教學進修」上,學校規模12班以下的教師高於13〜36班的教師。
    三、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普遍具有正向、良好的零體罰政策態度。
    四、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在零體罰政策態度、「零體罰政策的支持態度」及「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態度」上,男性教師優於女性教師。
    五、國民中學教師之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有關聯性,且有二組典型相關存在。
    六、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能有效預測教師零體罰政策態度。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歸納整理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以及有志於教育研究的同仁繼續深究的參考。


    A Study of The Present Miaoli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Literacy about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literacy about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Employ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study took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wo phases of sampling were adopted. 17 schools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At the first phase, cluster sampling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size; at the second phase, simple random sampling according to school size was adopted. The adapted questionnai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Literacy about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 was used as a tool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The total number of questionnaires issued was 510, and the returned number of questionnaires was 419. The returning rate was 82.2%. By carefully inspection, 389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6.8%.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urvey were coded in the computer, processed and analyzed via SPSS 12.0 for Windows statistical software in t-test, one-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literary analysis, the study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Mos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generally have the literacy about human rights education.
    2.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Miaoli county have different literacy about human rights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s are as follows:
    (1)Teachers from non-teachers collage are superior to teachers from teachers collage in the aspect of literacy about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skills of human rights.
    (2)Teachers who hold a bachelor degree are superior to teachers who hold a Master’s degree (40 credits class included) in the aspect of the cognition of human rights concepts.
    (3)Teachers from schools below 12 classes are superior to teachers from schools between 13-36 classes in the aspect of the in-service training of human rights teaching.
    3. Mos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generally have the positive and good attitudes toward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4. Male teachers are superior to female teachers in the aspect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the support attitudes toward the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 the regulations of student guidance and discipline by teachers.
    5. There were correlations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literacy about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And there were two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m.
    6. The literacy about human rights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had obvious indications on the attitudes toward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s, schools, teachers and the references to future research.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師人權教育素養相關理論 13 第二節 零體罰政策相關理論 34 第三節 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之相關研究 7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9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8 第四節 研究實施 11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1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17 第一節 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之現況分析 11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人權教育素養分析 118 第三節 國民中學教師零體罰政策態度之現況分析 133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零體罰政策態度分析 135 第五節 國民中學教師之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的關聯性分析150 第六節 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之預測分析 1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63 第二節 結論 169 第三節 建議 173 參考文獻 177 壹、 中文部份 177 貳、 英文部分 186 附 錄 189 附錄一 專家審題指導教授推薦函 189 附錄二 專家審題用問卷 190 附錄三 預試問卷 200 附錄四 正式問卷 205 附錄五 調查問卷專家審題意見與修正情形彙整表 210 表 次 表2-1 教師違法處罰措施參考表 66 表2-2 適當之正向管教措施 69 表2-3 國內教師人權教育素養相關研究整理 73 表2-4 國內零體罰政策態度相關研究整理 80 表2-5 國內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之相關研究 90 表3-1 預試學校抽樣分析表 96 表3-2 正式施測學校抽樣分析表 98 表3-3 實施正式問卷學校名稱 98 表3-4 問卷題數分配情形 99 表3-5 專家效度調查名冊 100 表3-6 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量表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101 表3-7 國民中學教師零體罰政策態度問卷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102 表3-8 預試樣本分配一覽表 103 表3-9 「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量表」預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105 表3-10 「國民中學教師零體罰政策態度問卷」預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107 表3-11「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調查問卷」預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110 表3-12 調查問卷寄發與回收情形統計表 111 表3-13 正式問卷教師背景資料 113 表4-1 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之現況分析表 118 表4-2 不同性別之國民中學教師在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上的t考驗 120 表4-3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中教師在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22 表4-4 不同師資養成方式之國民中學教師在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上的t考驗124 表4-5 不同最高學歷之國民中學教師在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上的t考驗 126 表4-6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中教師在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28 表4-7 不同學校區域之國民中學教師在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上的t考驗 131 表4-8 不同職務狀況之國中教師在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3 表4-9 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零體罰政策態度之現況分析表 134 表4-10 不同性別之國民中學教師在零體罰政策態度各層面上的t考驗 137 表4-11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中教師在零體罰政策態度各層面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9 表4-12 不同師資養成方式之國中教師在零體罰政策態度各層面上的t考驗141 表4-13 不同最高學歷之國民中學教師在零體罰政策態度各層面上的t考驗143 表4-14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中教師在零體罰政策態度各層面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45 表4-15 不同學校區域之國民中學教師在零體罰政策態度各層面上的t考驗147 表4-16 不同職務狀況之國中教師在零體罰政策態度各層面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49 表4-17 國民中學教師之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的積差相關 150 表4-18 國民中學教師之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典型相關顯著性考驗摘要表 151 表4-19 國民中學教師之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151 表4-20 教師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變項對「零體罰政策的支持態度」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56 表4-21 教師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變項對「管教的負面影響之態度」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58 表4-22 教師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變項對「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態度」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59 表4-23 教師人權教育素養各層面變項對「正向管教措施的態度」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60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94 圖4-1 國民中學教師之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路徑圖 15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7)。孩子難管嗎?─老師更難。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7年校園體罰狀況調查報告記者會新聞稿。2007年6月3日。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8)。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8年校園教學正常化問卷結果分析─體罰、髮禁、老師校外補習。身體髮膚不可傷害──國中現況調查記者會新聞稿。2008年8月18日。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
    王淑俐(1994)。從「體罰情緒」談情緒控制。師友,324,29-31。
    王鍾和(2004)。國中小教師管教現況、問題與因應。學生輔導,93,46-55。
    王鵬權(1994)。應用軟體的認知及使用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刑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台北:教育部。
    朱賡忠(2005)。臺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何淑暖(2007)。國小師生背景因素與級任教師人權教育知能和班級氣氛的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但昭偉(1993)。我國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1992)。從分析哲學家皮德思的處罰與紀律觀省思體罰問題。高市鐸聲,3(1),39-45。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第二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6a)。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台北:心理。
    吳清山(1996b)。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人權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卷,99。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名詞-零體罰。教育資料與研究,62卷,178。
    李克難、程膺(2003)。高中教師應具備的人權教育素養。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2003年9月20-21日。
    李秀娟(2006)。台北市小學現任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孟倩(2007)。零體罰教育政策對台南縣國小教師因應師生衝突之策略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建興(1996)。處罰是否等於體罰-教師懲戒之我觀。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1),51-55。
    李柏佳(2001)。淺談國民小學人權教育的理念與實務。訓育研究,40(1),38-45。
    李純純(2006)。國小教師對零體罰的認知、接受情形、實踐途徑和困境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鴻禧(1995)。憲法與人權。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8版。
    杜麗君(2003)。洛克之父母教養觀及其實踐。國教輔導,42(3),53-61。
    周怡君(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零體罰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愚文、徐宗林(1997)。教育史(初版三刷)。台北:五南。
    周碧瑟(2003)。人權教育落實於生活中。2003年訓導及人權法治教育中心學校人權教育研討會手冊。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林文瑛(1996)。體罰的迷失。論文載於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121-131),台北。
    林玉体(1993)。西洋教育史。台北:正中。
    林志成(2004)。從系統化的教育理論剖析體罰問題。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教世紀」,211,81-88。
    林秀麗(2006)。屏東縣國小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人權議題教學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金悔(1974)。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與其人格特質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映蓮(2006)。台南市國民小學人權教育實施現況與困境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紀庭(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之認知、態度及實踐狀況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師如(2004)。人權教育研究:教師素養與學生管理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憲聰(2002)。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靜淑(1996)。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榮華、林坤燦(1991)。對國民中小學體罰問題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36,65-116。
    侯佳真(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人權教育知能與班級人權環境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洪依茹(2007)。國民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法規之認知與管教學生情形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台北:東華。
    徐永誠(2000)。洛克的懲罰觀及其教育意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永誠(2002)。洛克管教觀的教育啟示。實踐學報,33,295-338。
    徐宗林(1995)人權與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6 集,19-51。
    徐明珠(2005)。零體罰入法的省思。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2008年6月22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094/EC-B-094-039.htm
    柴松林(2001)。人權教育座談會。訓育研究,40(1),頁2-20。
    秦夢群(2002)。教育人員(二)權利與義務。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台灣師大學報,51(2),121-146。
    張佛泉(1993)。自由與人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初版。
    張京育(1971)。人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素真(1998)。尊重人權是民主政治的體現-人權教育的內涵。新世紀智庫論壇,4期,51-61。
    張德銳(1991)。體罰爭論何時休-淺談合理的體罰的可行性。國教世紀,27(1),2-9。
    張馨丹(2004)。校園人權教育環境之探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a)。人權教育推廣與深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公報(1995a)。242,28。
    教育部公報(1995b)。248,47。
    教育部公報(1995c)。252,49-50。
    教育部公報(1996)。257,29-30。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5)。教師管教學生的權限與問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a)。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96年6月22日台訓(一)字第0960093909號函修正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b)。有關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政策發展沿革。2008年9月24日,取自http://140.111.34.180/develop.php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c)。「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政策形成過程。2008年9月28日取自http://140.111.34.180/policy.php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d)。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2008年9月28日,取自http://140.111.34.180/news_detail.php?code=05&sn=284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e)。「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說帖。2008年9月28日,取自http://140.111.34.180/news_detail.php?code=05&sn=288
    梁榮恩、劉傑輝(1997)。政治教育在香港:理論與實務。香港:玲瓏。
    許佳慧(2003)。國小實施人權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廷嘉(2007)。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64,17-23。
    郭詠菁(2006)。零體罰下的國小教師管教信念及自我效能信念之研究 ―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秀容(1997)。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卷(2),45-56。
    陳冠旭(2008)。近十年來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變遷與教師因應歷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秋雯(2004)。體罰-不當管教?或必要之惡?。學生輔導,93,102-109。
    陳惠倫(2008)。國民中學教師對零體罰政策態度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錦蓮(2003)。新課程中人權教育議題在學校落實之途徑。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2003年9月20-21日。
    陳寶卿(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傅木龍(1999)。讓我們攜手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精神。學生輔導,60,101-113。
    傅木龍(2001)。人權教育之契機與發展。學生輔導,73, 6-19。
    傅木龍(2003)。從破與立建構校園人權新文化。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2003年9月20-21日。
    傅木龍(2008)。教育新希望-校園禁止體罰之實踐。研習資訊,25(1),9-16。
    彭煥勝(1999)。體罰問題的探究-從西洋教育史的角度觀察。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改革理念與做法(73-105)。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湯梅英(1999)。人權教育理論與實務-以教師工作坊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出等教育學刊。第7期,173-198。
    湯梅英(2001)。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學生輔導雙月刊,73期,86-93。。
    程薇(2006)。教育新思維:零體罰深入探討(一)。教育趨勢導報,19,128-139。
    馮莉雅(1996)。高雄市國中教師體罰觀念與教師角色自我觀念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8(3),53-78。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出版社。
    黃翊筠(2006)。台南市國小教師人權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富順等(1998)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默(1997)。人權探討。紐約:中國人權出版。
    黃馨儀(2000)。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權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昌裕(2000)。學生輔導與管教學生的基本觀念。訓育研究,66,77-81。
    楊國樞(1986)。我為什麼不贊成教師體罰學生。中國論壇,22(10),53-56。
    楊國賜(2001)。強化人權教育培育ㄧ流國民。台灣教育,611,2-7。
    當代國語大辭典(1984)。台北:百科。
    廖飛筆(1999)。國中在職教師與未來教師人權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蓋浙生(1995)。我們對教師懲戒權的看法與建言。師說,77,10-11。
    劉秀娟(2002)。偏遠地區學生資訊素養現況探討研究—以台東縣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怡君(2007)。桃園縣中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政策的認知、態度與其「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信雄(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人權教育實施現況與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歐陽教(1989)。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管教學生。收錄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所編「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87-109。
    潘毓斌(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人權教育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蔣興儀、燕珍宜(2001)。人權發展的張力與意涵。學生輔導雙月刊,73期, 72-82。
    蔡英文(2000)。人權之議題:人之主體權利、國家之政治權力與文化差異性。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週年: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研討會。
    鄭石岩(1994)。心裡分析與教育。台北:遠流。
    鄭如安(1992)。高雄市小港區國小教師之權力類型與體罰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0(2),88-11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委員會(2006a)。什麼是有效的正面管教法?《接納、友善學習教室的正面管教法-教師暨教學培訓者指導手冊》之一(李美華譯)。人本教育札記,210,48-5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委員會(2006b)。什麼是有效的正面管教法?《接納、友善學習教室的正面管教法-教師暨教學培訓者指導手冊》之三(李美華譯)。人本教育札記,212,100-106。
    薛玉蓮(2002)。人權教育融入國小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簡茂發(1991)。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教育概論,135-136。台北:師大學苑。
    顏國樑(2000)。從教育法學的觀點談學生的輔導與管教。桃園文教,17,105-119。
    顏國樑(2001)。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內容分析、特色及建議。學校行政,13,89-100。
    饒見維(1998)。體罰:威權與暴力的示範。東海岸評論,121,18-21。


    二、英文部分
    Best, F.(1991).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in H. Starky (Ed)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ondon:Cassell.
    Cranston, M.(1973). What are human right. N. Y.:Taplinger Publishing.
    Davidson, S. (1993). Human rights.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Flowers, N.,& Shiman, A. D.(1997).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human rights Vision.I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rist century.(pp161-19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Fulton.
    Freire P., & Macedo D.,(1987). Literacy: Reading the word and world. Great Britain : Biddles.
    Heater, D.(1984).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school : Concept attitude and skill. Council for Culture Cooperation, Strasbourg(France).DECS/EGT(84/26)ED256642.
    Hunter, C. S. J., & Harman, D.(1979). Adult 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A report to the Ford Foundation. New York : McGraw-Hill.
    Lindgren, H. C., & Suter, W. N.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Montereyo, CA: Brooks/Cole.
    Lister, I. (1984).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human rights. 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9DECS/EGT (84/27).ED261924.
    Luke, A. (1993).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literacy in the primary school, in L.Unsworth(Ed.). Literacy and teaching: Language as social practice in the primary school. Melburne: Macmillan.
    Lynch, J. (1989). Multicul 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London. New York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Norman, B.(1987). Human right and education. Tarrow Pergamon Press:New York, PX.
    Patrick, J. (1989). Human rights in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lightened Citizenry. ED313290.
    Reardon, B. A. (1995). Education for human dignit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Rey, M.(1991). Human Rights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Hugh Starky(Ed.)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London: Cassell.
    Sebaly, K.(1987). Education about human rights teacher preparation in N.Bernstein-Tarrow(Ed.)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Oxford:Pergamon.
    Shiman, D. A.(1993). Teaching human rights. Center forTeach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Denver: Printed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impson, J.A., & Weiner, E. S. C.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ngh(1986). Influence strategries cheory and research a study of teacher behavior. The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
    Starkey, H.(Ed.)(1991).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UNESCO(1994). Preparation of a plan of action for a 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human rights education. General Assembly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