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祉頡
論文名稱: 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法進行科學玩具製作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
指導教授: 許春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創造性問題解決法創造力科學玩具
外文關鍵詞: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 creativity, scientific toy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法進行科學玩具製作教學對學童創造力之影響,並比較其對不同學習成就、性別學生之教學成效。本研究對象選自台中縣某國小五年級兩班學生為實驗樣本,其中一班為男生15位,女生15位,共30位當實驗組,另一班為男生13位,女生15位,共28位當控制組,實驗組以Parnes所發展出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法(CPS)五階段教學模式進行為期三個月之科學玩具製作教學,控制組則未特意實施任何創造力有關教學。本研究工具包括:「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作品創意評分表」,分別於實驗教學前、後施測,並以單因子共變數、無母數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分析教學前後學生創造力改變情形。研究結果顯示:
    一、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法進行科學玩具製作教學對於提昇學童的創造力有
    幫助的。
    二、創造性問題解決法進行科學玩具製作之教學適用於各種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就的學生。
    三、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法進行科學玩具製作教學之創造力教學成效不受學生性別差異的影響。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applying CP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to the i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toys making on the creativity of school children and the impact of school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f different genders.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students of two 5th grade class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ounty. One class, composed of 30 students (15 boys and 15 girls), was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other class, composed of 28 students (13 boys and 15 girls), was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i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toys making based on CPS over a 3-month experimental period. CPS was developed by Parnes and involves five stages.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any instruction related to creativity. The adopted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William’s Creativity Assessment” and “Work Creativity Grading Scale”. The tests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 non-parametric and two-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changes in student’s creativity after the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ed:
    1. Applying CPS to the i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toys making was beneficial to the overall creativity performance of school children.
    2. After CPS was applied to the i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toys mak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among the creativity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th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domain.
    3. After CPS was applied to the i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toys making,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gender difference and creativity.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科學玩具 .....................6 第二節 創造力 ... ..................13 第三節 創造性問題解決法.................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29 第二節 研究架構.....................31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工具..................33 第四節 教材設計.....................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6 第一節 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法進行科學玩具製作教學對學童創造 力之影響.....................46 第二節 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法進行科學玩具製作教學對不同自然 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就學童創造力之影響......67 第三節 性別對創造力之影響................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0 中文部份........................ 120 英文部分........................ 125 附錄.......................... 127 附錄一 作品創意評分表................. 127 附錄二 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法進行科學玩具製作教學活動教 案設計..................... 128 附錄三 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法進行科學玩具製作教學活動學 習單...................... 14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仇惟善(2004)。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中資優學生之應用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毛連塭(1987)。資優教育教學模式。台北:心理出版社。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千倖(1999)。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
    教育研究,28,31-39。
    王錦銘(2004)。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素養之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成映鴻(1973)。漫談輔導兒童自製科學玩具。國教輔導,12(8),3-5。
    成映鴻(1997)。兒童科學實驗。臺北市:臺灣書店。
    江雅惠(2002)。科學童玩的認知與設計、製作。國教輔導,352,2-7。
    余岳川(2001)。科學玩具實驗1。台北市:眾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美慧(2001)。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
    情意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吳淑敏(1992)。創造性問題解決之心像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班學生問題解決
    能力、創造力、自我概念及認知風格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與祥(1981 a)。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
    式指導及研究手冊。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 b)。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
    式指導及研究手冊。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靜吉、葉玉珠(1993,10月)。十年前後台灣地區學生語文創造力發展之
    比較研究。論文發表於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之「中國超常兒童研究
    和教育15周年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北京。
    吳靜吉、陳嘉成、林偉文(1998,11月)。創造力量表簡介。論文發表於高雄
    中山大學主辦之「技術創造力特性與開發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高
    雄。
    吳靜吉、丁興祥、邱皓政(2002)。創造力的發展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
    15,15-16。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
    42。
    吳靜吉、林偉文、林士郁、王涵、陳秋秀、曾敬梅、徐悅淇(2002)。國際創
    造力教育趨勢及其對我國創造力教育的啟示。學生輔導,79,80-96。
    吳靜吉(2003,7月)。創造力的評量--4P觀點。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主辦之
    「創造力教育中程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團隊」暑期成長營活動,台北。
    呂素雯(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
    力、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阮元斌(2005)。科學創造性問題解決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態度影響之
    研究。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官美君(2002)。啟動國小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機制之研究-以『彩色光影魔
    術師』教學活動為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
    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智恆(2004)。培育國小學生研創玩具教學活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美嬌(2005)。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在國小生活科技之應用。生活科學教育
    月刊,38(3),62-79。
    柯虹如(2005)。從科學玩具遊戲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的科學相關態度。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川富(2005)。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
    研究。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金洲(2003)。專題本位的教學與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創造力之影
    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紀肇聲(1887)。科學玩具製作。台中:龍山國小。
    張世彗(1988)。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
    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玉山(2003)。虛擬團隊之創造力研究-以師院勞作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玉成(1983)。創造性發問技巧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
    72,56-60。
    張淑慧(2002)。科學玩具遊戲教學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台北:教育部。
    許順欽(2002)。科學玩具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以促進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
    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蓮。
    郭有遹(1989)。發明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騰元(2000)。創意的科學玩具。台北: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威龍(2005)。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科
    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中。
    陳淑絹(1991)。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高中學生創造能力、科學能力及
    科學相關態度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
    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湯偉君、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
    教育月刊,223,2-20。
    曾志朗(1999)。培養創造力:21世紀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台北:遠流。
    曾敬梅(2001)。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
    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信源(2006)。小團體創造性科學活動歷程學生領導行為之研究--以國小
    創造性科學玩具夏令營的觀察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
    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哲民(2006)。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對高一地球科學學習影響之研究-
    以氣象單元為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
    黃麗貞(1986)。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兒童思考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
    之影響。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忠樵(2000)。以「製作科學玩具」輔助國小兒童自然科學習之研究--以
    電磁單元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
    楊智先、詹志禹(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創造力教育的實況條件與政策推
    展。論文發表於台北師範學院主辦之「創造能力課程開發國際學術研討
    會」學術研討會,台北。
    楊瑪利、楊芳儒(2006)。創意變黃金:衝破千分之三機會。遠見,237,
    162-174。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店。
    劉英茂(1974)。托浪思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甲式)的修訂。台北:中國行為科
    學社。
    蔡麗玲(2004)。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及科學創造力之個案研究~以創造性問題
    解決融入自然科教學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花蓮。
    鄭守道(1974)。對科學玩具製作的淺見。國教天地,7,13-16。
    蘇明進(2004)。國小自然科創意教學成長團體發展歷程之行動研究。台中師
    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31.
    Angier, N. (1981). Fun and Learning with Science Toys.
    Discover, 12, 46- 51.
    Daniel, R. R. (1983).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for gifted
    learning disabled.
    (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43270)
    Davis, G. A. (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 Dubuque, IA:
    Kendall/Hunt.
    De Bono, E. (1970). Lateral thinking: creativity step by
    step. NY: Harper and Row.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Boston: D. C. Heath.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Y : Basic Books.
    Galus, P.J. (2002). Toying with Motion. Science Teacher, 69
    (4), 48-51.
    Guilford, J. P. (1956).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Psycho:
    Bull.
    Guilford, J. P. (1971). Creative and its Cultivation N.Y.
    Harper and Row.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Joyce, B.&Weil, M. (1972). Models of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King, K. (2005). Making Sense of Motion. Science Scope, 28
    (5), 22-26.
    May, R. (1959).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In Anderson, H.
    H. (Eds.), 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 NY: Harper
    and Row.
    O'Brien, T. (1993). Teaching Fundamental Aspects of Science
    Toy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3(4), 203-207.
    Osborn, A. F.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 NY: Scribner.
    Parker, J. P. (1978). We All Have Problems… Who doesn't?
    But Can They All Be Solved. Gifted Child Today,
    March/April, 61- 63.
    Parnes ,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Y:
    Scribners.
    Rhodes ,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 305-310.
    Rogers, V. M. (1972). Modifying questioning strategies of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3, 231-235.
    Scheckel, L. (1998). Spearfishing in the Classroom. Science
    Scope, 21 (7), 36-37.
    Senior, T. (2000). Head Noises. Physics Teacher, 38 (1), 30.
    Stein, M. & Miller, D. (1997). Teaching with toys. Science
    Teacher, 64, 22-25.
    Stein, M. I. (1968). Creativity. In Borgatta, E. F.&
    Lambert, W. W.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Chicago: Rand Mcnally.
    Tardif, T. Z. & Sternberg, R. J. (1993). What do we know
    about creativity?In Sternberg, R. J. (Eds.),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4th ed.,pp.429-440.). NY:
    Cambridge.
    Taylor, B. A. P. (1998). Push-n-GO: A Dynamic Energy
    Conversion Lesson. Science Scope, 21(4), 28-31.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Y: Harcourt Brace.
    Williams, F. E. (1972).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creative
    potential.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