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麗嬈 |
---|---|
論文名稱: |
視覺藝術結合戲劇活動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應用之研究~以三年級學童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淑文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4 |
中文關鍵詞: | 戲劇 、視覺藝術 、藝術感通 、藝術與人文 |
外文關鍵詞: | dramas, visual arts, art perception, art and human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 文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探討視覺藝術結合戲劇活動對兒童學習的影響與成效。本研究選取三年級兒童三十位,進行五個單元二十二節的課程,以了解兒童在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習的改變情形。其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兒童對繪畫、音樂、戲劇、校外藝術活動的參與態度,有正向積極的提升。
二、視覺藝術結合戲劇活動的教學,能夠增進兒童對畫家的認識和繪畫的欣賞。
三、兒童經由戲劇教學,對戲劇產生正向的情緒,可以提升個人的內在知覺,促進社會性成長,增進兒童角色動作表現的能力和態度。
四、兒童經由戲劇教學,可以增進兒童語言表達的能力及音樂表現的能力。
五、以繪畫、想像活動結合肢體律動的藝術感通學習,是很有效的教學模式。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對實務工作方面及對未來研究方面的建議:
一、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要從及早開啟兒童的感覺著手。
二、發展戲劇結合其他領域的課程教學模式,探討其教學成效。
三、能結合校外藝術場所的欣賞與學習,擴大研究的年級與場域,進行縱貫的比較與研究。
關鍵字:戲劇、視覺藝術、藝術感通、藝術與人文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visual arts with drama activities on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field of arts and humani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tudents’ changes in different aspects, this study sampled 30 third graders in a five-unit session, which totaled 22 class tim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followings:
1. Students show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painting, music, drama and out-of- campus art events .
2. Students gain more knowledges about artists and art appreciation.
3. Drama activities help children’s growth in inner perception,socialization, and thus enhance their performances in body movements .
4. Drama activities increase students abilities in learning language and music.
5. The teaching of visual arts with drama weaves drawing, imagining and body movements together. It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odel.
Based up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to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1. The teaching of arts and humanity through five senses should start as early as possible. On-site field trips to museums, galleries and performance centers can also further deepe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2. Integrate drama teaching into other subjects areas and evaluate the effects.
3. A longitudinal study and comparison with different grades and places in the future will be meaningful.
key words:dramas﹐visual arts﹐art perception﹐art and humanity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信(2002)。國小教師實施表演藝術戲劇教學之個案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充(2005)。國小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青山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
王秀雄(1989)。怎樣敎「美術批評」-美術鑑賞教學之研究。美育,5,7-13。
伍鴻沂(2003)。音樂教學研究。載於藝術與人文教育,463-483,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朱光潛(1984)。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文化。
張心龍(1994)。名畫與畫家。台北:雄獅。
呂燕卿(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轉化與實踐。國教世紀,202,5-18。
林炎旦(2001)。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領域共同能力指標分析。國民教育,42(2),29-36。
林玫君(2004)。教師戲劇教學信念轉變歷程之個案研究-從幼兒主導之戲劇課程出發。南師學報,38(1),25-45。
林玫君(2005)。創作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書堯(1983)。色彩學。台北:三民。
吳美如(2004)。戲劇活動融入國小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教學報,16,185-210。
吳靜吉(2002)。戲劇太有趣,很有創意!台北:天下。
吳瑪俐譯(1985)。康丁斯基著。點線面。台北:藝術家。
周淑卿編撰(2004)。藝術與人文。台北:康軒。
胡寶林(1998)。兒童生活世界「舞臺」和行為表現力的互動。師友,372,9-15。
洪嘉璐、盧明(2002)創造性戲劇活動引導技巧之初探-以九歌兒童劇團實施
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433~460。
姚一葦(1984)。戲劇與文學。台北:遠景。
袁汝儀(2001)。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國教天地,143,32-40。
高實珩(2003)。從兒童美術心理發展探討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育的實踐。國教之友,54(4),8-20。
連憲升編撰(1992)。奧利為亞.梅湘。台北:中國音樂書房。
陶東豐等譯(1997)。Winner,Ellen.著。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台北:田園。
陳仁富(2002)。創造性戲劇的課程設計與實踐。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載於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舉辦之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9-245),台北市。
陳亭儒、謝政達(2003,12月)。藝術感通統整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初探。載於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舉辦之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33-47),台北市。
陳淑文(1994)。幼兒節奏教學的理論與實例。奧福教育年刊,1,47-55。
陳淑文(1995)。音樂與繪畫關聯性之研究。台北:樂韻。
陳淑文(2005)深深的期許 輕叩潛在的創造力-拉邦勁力應用在「基礎音樂戲劇」教學之研究。美育,148,18-33。
陳淑文(2006)。基礎音樂戲劇運用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的研究。台北:樂韻。
陳樹熙、林谷芳(1996)。音樂欣賞,臺北:三民。
陳惠齡(1990)。小豆芽的成長,台北:奧福教學推廣中心。
陳惠齡(1990)。成長中小豆芽,台北:奧福教學推廣中心。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載於藝術與人文教育(頁439-462)。台北縣。
郭美女(2003)。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的教學設計。國教之聲,35(1),2-10。
郭香蘭(2000,4月)。活潑多元的「藝術與人文」課程實務探討。載於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舉辦之「藝術與人文」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研討
會論文集(頁90-104),台北市。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黃美序(2001)。戲劇--模仿與創作。美育,121,72-80。
許天治(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許淑虹(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中煖(2005)。我對表演藝術教育的看法。美育,147,2-7。
張文龍(2005)。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停看聽--從全國表演藝術課程實施問卷調查看教學現況。美育,143,78-89。
張振成(2003)。創新「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53,97-101。
張蕙慧(1994)。從教育觀點探討奧福的教學理念。奧福教育年刊,1,29-33。
張蕙慧(2004)。從情感與形式探討蘇珊朗格的音樂沈美論。新竹師範學院學報,10,387-412。
張蕙慧(2003)。奧福教學法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應用。奧福教育年刊,5,1-6。
張曉華(2000a,4月)。音樂、美術教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協同「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舉辦之「藝術與人文」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8-43),台北市。
張曉華(2000b,7月)。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載於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舉辦之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3-44),台北市。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基金會。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
楊文碩(2004)。以「聽覺、視覺與動覺」落實藝術與人文的學習內涵。教育資料與研究,57,86-92。
楊璧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智彪譯(2000)。Valentine, C.著。實驗審美心理學-繪畫篇。台北:商鼎。
廖順約(1999)。戲劇表演藝術在小學。美育,112 ,82~87。
廖順約(2003,3月)。九年一貫藝術人文領域理論與實務對話之表演藝術課程實施之困境與可能的解決方式。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實驗國民小學舉辦之國小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論文集(頁241-252),台北。
廖順約、闕美珍(2003,11月)。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戲劇表演藝術課程發展。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社會變遷與中小學課程教學再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5-151),台北。
劉文六(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音樂教師如何調適。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429-436。
劉砡君(2004)。國小六年級生音樂欣賞後設認知歷程之分析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5。
鄭世興(1967)。近代中外教育思想家。台北:台灣書店。
鄭黛瓊譯(1999)。Juliana Saxton著。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台北:心理。
鄭黛瓊(2000)。「戲劇教學活動」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114,86-91。
蔡永文(2002)。音樂的情緒表達。國教世紀,200,69-75。
謝苑玫(2005)。音樂的創造性思考。國教輔導,44(6),42-46。
謝政達(2002)。以創意戲劇整合「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美育,126,86-90。
謝鴻鳴(2000,4月)。「藝術與人文」音樂學習之內涵與實務。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舉辦之「藝術與人文」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60-76),台北市。
羅明珍(2000)。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研究-以宜蘭縣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建文、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3)。Shaffer, D. R .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二、英文部分
Annarella, L.A.(1992).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391206.)
Beattie, D. K.(1997).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trategies. In Assessment in Art
Education, 12-29.
Goldberg, M.(1982). American Children's Theatre in the '80s. Children's Theatre
Review,31(4),13-16.
Heathcote, D.(1991).Collected Writings on Education and Drama. NY:Evanston.
Kuzniar, M.(1999).Finding Music in Art. Teaching Music,7(3),44-47.
Lewis, B. E.; & Schmidt, C. P.(1991). Listeners' Response to Music 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Typ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39(4), 311-321.
Morry, M.(1989).The Effective use of Role-Play. NY:New York.
Manuela Widmer(2004).Sping ins spiel.Boppard am Rhein:Fidula-Verlag.
Salisbury, B.(1988). Basic Drama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What Is It?
Youth Theatre Journal,3(2),3-5.
Vygotsky, L. S.(1967).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Sovient Psychology, 5,6-18.
三、參考網站
http://art.network.com.tw/ArtInformation/Project/TA.htm
http://content.edu.tw/senior/art/nt_js/html/west1/paint/new_page_16.htm
http://home.kimo.com.tw/csframe/new_page_11.htm
http://dnsback.ymhs.tyc.edu.tw/art/pictureaweek3-2.htm
http://over.tngs.tn.edu.tw/arts/arts-004/arts-004-012/arts-004-012.htm
http://arts.nthu.edu.tw/NewWww/Exhibition/1994-12-19/paint/index.htm
http://www.cmcart.com/ramble/moreinfo.asp?ID=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