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佩蓁 Yang Pei-Chen |
---|---|
論文名稱: |
網路教材於國小特殊教育課程中使用現況之研究 The survey of the conditions of using web-based materials in elementary schools special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孟瑛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3 |
中文關鍵詞: | 特殊教育 、資訊能力 、教學法 、網路教材 |
外文關鍵詞: | speci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strategies, web-based material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教師搜尋網路教材之資訊能力,及在課程使用網路教材教學之情形。以自編「特殊教育教師使用網路教材與課程結合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寄送,總共寄出問卷306份,回收277份,回收率為90%,得有效問卷共258份,可用率為93%。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蒐集網路教材之資訊能力:每週上網搜尋教材資源3-4小時;軟體能力使用滿意度最高為文書處理軟體;使用網路蒐集教材資源的資訊能力滿意度以能下載、複製、編輯、儲存所蒐集的網路資料最滿意;近三年來參與資訊相關研習活動以1-2次居多,沒有參加研習的教師指出的理由以未得到相關資訊最多。
二、課程使用網路教材之情形:(一)最常下載的網路教材學習領域:
九年一貫課程是語文和數學;啟智類課程是實用語文、生活教育、社會適應、實用數學;發展性課程是社交技巧。(二)最想獲得的網路教材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的語文與數學;啟智類課程的生活教育與社會適應;發展性課程是社交技巧。
三、國小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教師不同背景變項對於希望獲得的網路教材學習領域:男女性教師在想獲得的網路教材學習領域上看法一致。31-39歲教師比較想獲得「休閒教育」的網路教材。資源班教師比較想獲得「數學」、「記憶策略」及「考試技巧」的網路教材。啟智班教師比較想獲得「職業生活」的網路教材。特教年資5年以下的比16-20年的教師希望獲得生活教育的教材。
四、國小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教師不同背景變項與課程使用網路教材搭
配教學法:不同性別的教師在選擇「建構式教學法」及「合作教學法」
來搭配網路教材時有差異。不同年齡的教師在選擇「發現學習法」與
「合作學習法」來搭配網路教材時有差異。不同任教類別的教師在選
擇「發現學習法」、「建構式教學」、「合作學習法」、「精熟學習
法」、「示範教學法」有差異。特教任教年資與教師在課程使用網路
教材搭配教學法上並未有差異情形出現。
五、國小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教師不同資訊能力與課程使用網路教材搭配教學法:不同上網搜尋教材資源時間的教師在選擇「編序教學法」搭配網路教材有差異。自我資訊能力滿意度總分為中組的比高組的有較高的頻率選擇「合作學習法」與網路教材搭配。參加過資訊相關研習的教師選擇「多感官教學」、「精熟學習法」與「示範教學」次數比沒有參加的教師高。
Given the prevalence of using web-based materials in special education today, it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using web-based materials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 The current study surveyed by using random sampling and the self-design questionnaire as research tool. A total of 306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25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gaine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Most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spent three to four hours on searching web-based materials through Internet per week .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between 21 points to 35 points, half teachers are between 24 points to 28 points, it’s implied that most teache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own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ers attend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raining one to two times in recently three year.
2.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he needs of web-based materials among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riables of age、education degree、teaching classification、teaching experience on special education.
3.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using web-based materials with i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classes among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age、education degree、teaching classification .
4.The differ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using web-based materials with i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classes among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of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raining experience、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More results and detailed analyses have given in the pape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perspectiv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一、中文書目
丁郁音(2008):特殊教育網路教材使用意願與教材評選指標分析。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毛連塭(1999):特殊兒童教學法。台北:心理。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
王曉璿(1998):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39(1),7-13
王振德(2002):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1-8。
王國華(2003):從網路IEP系統談資訊科技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台東特教,17,36-40。
王文綺(2001):國小四年級自然科網路教材之設計與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徐享良、胡永崇、陳政見、王亦榮、李乙明等(200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毓雯、張淑慧(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二版)。台北:五南。
王莉婷(2002):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花蓮師院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白慧如(2003):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榮桂(1997):從「測驗電腦化與電腦化測驗」再看網路化測驗。測驗與輔導,144,2972-2974。
何榮桂、陳麗如(1998):Web-Title 之使用者介面設計。資訊與教育雜誌,64,21-64。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
李忠謀、吳正己、林美娟(1999):從「資訊較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之建置談網路教材資源評鑑。竹縣文教,18,21-28。
李翠玲(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教材之發展。國教世紀,207,5-12。
李宗薇(1999):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教法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何志中(2000):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心理。
邱皓政 (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三版)。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林進財(2004):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敏芳(2005):線上評量應用於教學上的現狀與發展。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1),74-85。
林素貞(2001):如何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給特殊教育的老師與家長。台北:心理。
林明達(1998):全球資訊網線上測驗系統之設計與製作。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意晨(2007):桃園縣國民中學數學教師使用資訊融入教學之現況研究。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洪永旭(1996):網際網路的運用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美鈴(2000):直接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教學成效之比較-以六年級自然科為例,教師之友,41(5),58-63。
胡永崇(2005):以教學反應(RTI)作為學習障礙學生鑑定標準之探討。屏師特殊教育,11,1-9。
徐憶嘉(2004):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新竹教育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東光、蔡世璋、孟瑛如(2003):整合IEP教學計畫之分散式資源班elearning系統之探討與實作。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全國計算機會議,台灣,台北。
吳麗花(2002):台北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倩(1998):電腦網路輔助測驗與評量:發展趨勢與研究方向。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5-24。
孟瑛如、吳東光(2001):LDAP-based 學習障礙學生個案管理暨電腦化IEP系統之研究與實作。特殊教育季刊,79,1-10。
孟瑛如(2006):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二版)。台北,五南。
孟瑛如(2007):資訊融入特殊教育。國語日報:特殊教育。2008/11/03取自: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524
黃政傑(1996):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台北:師大。
黃政傑(2006):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光雄、楊龍立(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曉婷(2000): 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a):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實施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b):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2008/11/04,取自http://www.dfes.tpc.edu.tw/cc/cc0000-3.htm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教師自評表發展計畫」成果說明。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a):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b):資訊教育施政成果(2000~2007)。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c):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連俊智(2002):九年一貫課程鄉土教學網路教材發展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
張蓓莉(2002):從特殊教育看九年一貫。載於台北市政府(編),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EAST GO(二)(88-99)。台北:台北市政府。
張蓓莉、洪儷瑜、董媛卿(1993):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習困難資源班訪視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四版)。台北:東華。
許慧貞(2006):國小資源班教師對於教材分享系統之數位學習教材庫使用滿意度調查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慶洋(2001):國中資源班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必備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5):以國語補救教學診斷原住民低成就學童是否為學習障礙:轉介前介入之效度考驗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127-150。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7):轉介前介入在學障鑑定之可行性研究:以原住民低成就國小學童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2),47-66。
陳麗如(2006):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二版)。台北:心理。
陳瑞娟(2004):GameSchool特殊兒童的遊戲小學。2008/11/7
取自:http://speedu.flps.kh.edu.tw/papernews.html
曾瓊瑩(2005):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動機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崔夢萍(2004):應用網路課程本位測量系統於學障兒童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43-74。
溫明正(2000):e世代資訊變革的校園生態。師友,89(10),10-16
溫世仁(1999):未來教育的面貌。台北:聯經。
楊惠甄(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潘裕豐(1998):直接教學法在身相障礙學生教學上之運用,國小特殊教育,25,25-33。
劉鉅棟(2001):高雄市國民中學資源班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窈吾(2002):提昇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正捷、吳芊霈、吳致嘉(2008):教學反應(RTI)之作法與成效探討。台東特教,27,34-39
盧台華(2001):九年一貫課程對身心障礙學生之調整與應用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結案報告(NSC90-2413-H-003-032)。
盧台華主編(2004):九年一貫課程在特殊教育之應用手冊。教育部。
盧正川(2003):多媒體網路教材設計-以資訊豐富理論為基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簡木全(2002):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盈如(2003):國民小學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探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鐘樹椽(1995):落實電腦於特殊兒童學習相關因素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4,3-11。
盧台華、王瓊珠(合譯):Pullen. P.L.著(1999)。有效的教學,特殊教育季刊,71,19-24。
二、西文書目
Anderson, C. L. & Petch-Hogan, B. (2001).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Use in Special Education Field Experience on 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ived
Technology Experti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6(3), 27-39.
Bigge , J. ( 1988). Curriculum based instruction for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
Mountain View ,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Engiert,C. S., Zhao, Y., Dunsmore, K., Colling N. Y., & Wolbers ,K.(2007)Scaffolding the writing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rough procedural facilitation: using an internet-based technology to improve performance,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30,9-29
Fitzpatrick and Dan(2007).An Online Course of Action , THE Journal, 34(7) ,38-40.
Greenwood ,C. R., & Rieth, H. J.(1994).Current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based aseessment in special educ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61(2),105-113
Hoover, J. J. & Patton, J. R. (1997). Curriculum adapt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2nd ed.). Austin, Texas:PRO-ED.
Hoover, J. J., & Patton, J. R. (2004). Differentiating standards-base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verse needs.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25(2), 74-78.
Lipsky,D. K.,& Gartner A.(1997).Taking inclusion into the future.
Educaitonal Leadership,56(2),78
Lee and Vail(2005).Computer-based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20(1),5-18
Sun,K.T.,Lin,Y.C.,&Yu,C.J.(2008).A study on learning effect among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in a web-based lab of science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mputer and Education,50(4).1411-1422
Stecker,P. M., Fuchs,D. , Fuchs,L. S.,(2008). Progress monitoring as essential practice within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Rural special education quarterly, 27(4),10-17
Thomas ,J. A.(1999).The effects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t risk students. Available: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19/51/c5.pdf
Hoover, J. J., & Patton, J. R. (2004). Differentiating standards-base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verse needs.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 25(2), 74-78.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1997).Technology and new professional teacher:preparing for 21st century classroom,Washington D.C:NCATE
Peter F. Oliva(2001).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5th ed.),NY:Addison Wesley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