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欣育 |
---|---|
論文名稱: |
土地與認同:美濃地區客家墾拓傳說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胡萬川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4 |
中文關鍵詞: | 土地 、認同 、美濃 、客家 、傳說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探究民間文學的起源和形成,可發現與民族的自我追尋、認同及建構有著密切相關,而共同來源的講述與標舉構成了一個族群的族群想像與族群認同。美濃地區向來被視為標準的客家小鎮,當地居民對於這塊土地具有濃厚的情感與認同,觀之美濃地區的傳說故事,許多在於描述美濃當地的地區發展,此類傳說故事本身便代表了居民對這片土地的共同認知。本文從傳說角度以美濃一地關於地區性發展的「墾拓傳說」為主要探討對象,其中又擇瀰濃地區的「動物聖顯」傳說、龍肚地區的「地形的破壞與再造」傳說以及關於整個美濃地區的「神明救難」傳說三大類,從開基傳說以至於安定發展的宗教傳說,試圖探索當時客家先民們歷經動亂與墾拓的流離而後對這塊土地產生的認知與認同。進而發現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的開墾、生息與發展,歷經動亂侵略後終能安居樂業,實屬不易,除了憑藉先民們的辛勤與堅持,在各類關於地區性發展的傳說中也透露出訊息,人民認為這塊土地是經由上天指示與護佑的福地,居於其間的人民始得以長生久安,此心理機制除了使當地人民對這塊土地凝聚高度的認同,也更珍視所擁有的一切。因美濃地區分屬台灣南部客家六堆地區中的「右堆」,兩者歷史與地理關係皆有著緊密的影響所及,美濃在六堆地區之中,既具有六堆護衛鄉土的高度認同特質,同時本身又以文風特盛著稱,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不斷複製與再造傳說的面貌,一方面維繫了文化傳統於不墜,另一方面卻也造成了傳說的定型與消歇。
一、中文
1、專書
•《今日聖經》,(台北:意譯本聖經會,1981)。
•《美濃鎮誌》,(美濃:美濃鎮公所,1997)。
•八色鳥協會大家來寫龍肚庄誌編輯委員會主編,《大家來寫龍肚庄誌》,(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王金塗、蘇月琴編輯,《高雄縣人物軼事傳說》,(岡山: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頁7-10。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編審委員會編,《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曹族篇•第一冊,(台北:台灣省政府,1952)。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吉田東伍,《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山房,1909)。
•艾柏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伊利亞德(N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伊利亞德(Nircea Eliade)著、黃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新店:桂冠圖書,2000)。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誌》(中譯本)下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江運貴著、徐漢斌譯,《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1996)。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李福清,《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台北:洪葉文化,1997)。
•李允斐等著,《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鳳山:高雄縣政府,1997)。
•李允斐,《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06)。
•吳聲淼,《客家傳說故事》,(竹北: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2003)。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林正慧,《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06)。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臺原出版社,2000)。
•林美容、張珣、蔡相煇主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宗教學會,2003)。
•林朝成、鄭水萍主修,《安平區志》,(台南:安平區公所,1998)。
•邱錦輝,《台灣美濃客家鄉土軼事》,2006.03。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范姜灴欽,《台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06)。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胡萬川總編輯,《大甲鎮閩南語故事集》(一),(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
•胡萬川總編輯,《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三),(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四),(新營:台南縣文化局,2001)。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五),(新營:台南縣文化局,2002)。
•胡萬川總編輯,《外埔鄉閩南語故事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胡萬川總編輯,《東勢鎮客語故事集》(六),(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胡萬川總編輯,《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三),(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
•胡萬川總編輯,《蘆竹鄕閩南語故事集》(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局,2000)。
•美濃愛鄉協進會企劃,《美濃之旅》,(鳳山: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1)。
•美濃愛鄉協進會,《重返美濃》,(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
•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
•高拱乾,《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1984)。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明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1992)。
•莊德仁,《顯靈:清代靈異文化之研究--以檔案資料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
•陳文達,《台灣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文達,《鳳山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國瑛,《台灣采訪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陳運棟,《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1992)。
•張昀浚,《台灣民間風水傳說研究》,(台北: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6)。
•張典婉,《台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社,2004)。
•黃山高,《六堆風雲》,(岡山:高雄縣政府,2004)。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
•曾彩金總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歷史源流篇,(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2001)。
•曾彩金總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2001)。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奧威尼•卡露斯盎,《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
•趙莒玲,《美濃--鍾理和原鄉風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鄭志明,《台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書局,2005)。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台北:大元書局,2006)。
•劉還月,《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2000)。
•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1973)。
•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戴佳靜,《美濃地區民間故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4.06)。
•謝重光,《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簡炯仁,《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1)。
2、期刊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01)。
•李文良,〈清初台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台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06)。
•余秀敏,〈聖俗辯證的體現--伊利亞德的宗教象徵體系之介紹〉,《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第1期(2005.06)。
•吳福蓮,〈台灣民間的交感巫術信仰〉,《歷史月刊》第132期(1999.01)。
•苑利,〈“白馬”、“白雞”現瑞與“金馬碧雞”之謎--韓半島新羅神話與中國白族神話現瑞母題的比較研究〉,《民族文學研究》第62期(1996.04)。
•胡萬川,〈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台敗地理傳說之探討〉,(韓國漢城:第24屆中國國際學術大會,2004)。
•連文希,〈客家之南遷及其人口的流佈-兼論述其開拓奮鬥精神〉,《台灣文獻》第23卷第4期(1972.12)。
•陳壬癸,〈談台灣間習俗「風水」〉,《台灣文獻》第32卷第3期(1981.09)。
•游謙,〈聖顯與台灣的石頭崇拜〉,《新世紀宗教研究》第2卷第2期(2004.03)。
•趙容俊,〈巫術的定義〉,《宗教哲學》第32期(2005.03)。
•鍾沐卿,〈龍山與龍肚湖的故事〉,《月光山雜誌》,1999.07.29,第五版。
•戴文鋒,〈台灣媽祖「抱接砲彈」神蹟傳說試探〉,《南大學報》第29卷第2期(2005.10)。
•戴寶村,〈B29與媽祖:台灣人的戰爭記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2004.11)。
•簡炯明,〈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之再議(下)〉,《台灣風物》第53卷第1期(2003.03)。
•〈香煙繚繞.長伴忠魂-細說義民廟〉,《新竹青年》第61期(1987.03.25)。http://club.ntu.edu.tw/~hakka/about/niming.htm。
二、西文
•Bengt Af Klintberg,“Do the legends of today and yesterday belong to the Same genre”,in “Folklore-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N.Y.:Routledge,2005)。
•Boria Sax,“The Frog King-on Legends,Fables,Fairy-tales and Anecdotes of Animals”,(N.Y.:Pace Univ.,1990)。
•Brynjulf Alver,‘Historical Legends and Historical Truth’,in“Nordic Folklore”ed. By Reimund Kvideland and Henning K. Schmsdorf,(Bloomington:Indiana Univ.,1989)。
•Eric A.Havelock,“The Muse Learns to Write-Reflections on the Orality and Literac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New Haven:Yale Univ,1986)。
•Linda Degh,“Narratives in Society:A Performer-Centered Study of Narration”,(Helsinki: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1995)。
•Richard Bauman,“Folklore,Cultural Performances,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Oxford:Oxford Univ,1992)。
•Robert Atkinson,“The Life Story Interview”,(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
•Ruth Finnegan,“Oral Traditions&Verbal Arts”,(N.Y.:Routledge,1992)。
•Stith Thompson,“Motif-Index of Folk Literature”,(Bloomington & India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