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國華
Kuo-Hua Wang
論文名稱: 啟聰學校學生華語句型理解之調查研究
The Sentence Comprehension of the Deaf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曹逢甫
Feng-Fu Tsao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語言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句型理解啟聰學校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調查啟聰學校中學部學生的華語句型理解程度,依受試者背景變項:性別、學齡階段、與家屬溝通時最常使用的語言,從出生到入學前最常接觸的語言、從出生到入學前是否有接受過口語訓練,分別探討受試者是否會因這些變項而在華語句型理解的表現上造成差異。
    所有句型的理解程度未因性別變項而有差異,所有句型中,男生完全了解的有36%,女生有58%,在百分比的表現上,女生的表現上比男生高一點。
    有四個句型因學齡階段變項而有差異,其中兩個句型(2、30),高中高於國中部,另兩個句型(35、36),則是國中部高於高中部,而在所有句型中,國中部完全了解的有78%,高中部的有20%,國中部的表現在百分比上高於高中部。
    有兩個句型(19、40)因最常溝通家屬使用的語言變項而有差異,其中口語的理解程度高於手語及雙語,但在所有句型中,手語有38%的表現高於口語的36%,雙語也有26%的百分比高於其他兩者。
    而從出生到入學前最常接觸的語言變項中,41號句型有存在差異,該句型中,口語的表現高於其他兩者,而在所有句型中,有78%使用雙語的在完全了解程度上高於其他兩者。
    句型32及46,因從出生到入學前是否有接受過口語訓練變項而有差異存在,有接受過口語訓練的高於沒有接受過的,但在所有句型中,兩者的差距不到10%。
    此外,調查也顯示啟聰學校學生在某些詞彙、連結詞、語序、修飾語、分類詞、等有理解上的困難,進而影響了整個華語句型的理解。
    因此,本研究除了發現啟聰學生在華語句型上理解的難處,也支持著「沒有證據可以證實學習手語會影響口語」這樣的論點,因此最後在綜合溝通法的理念下,每一個兒童都應選擇適合的語言溝通方式,儘早習得一種完全自然的語言,以利日後的語言發展。


    For a long time, the sign language has been used in class only in the School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The oral method is adopted in the pre-schooling stage, and in most public hearing-impaired and resource classes. Whether children learning sign languages or oral languages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learning standard Chinese when they grow up. Therefore, the hearing impairment education has been centered on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the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language comprehension of the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as follows:
    1. In the variable of ‘the languag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in fami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oral-language users have better comprehension than sign-language users. The average deviance is about 30%. The oral-language users have bet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bilingual users for about 11% in average. The bilingual users have bet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sign-language users for about 18%.
    2. In the variable of ‘the language mostly contacted in pre-schooling stag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ral-language users have bet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sign-language users. The average deviance is about 11%. The oral-language users have bet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bilingual users for about 26% in average. The sign-language users have bet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bilingual users for about 16%.
    3. In the variable of ‘oral practice from birth to school,’ the average difference is under 10% in all of the options, full understanding, partial understanding, and no understanding.
    Within the ideal of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choose among oral language, sign language, or bilingual according to specific circumstanc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變項 4 第四節 章節組織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聽障兒童的句型理解能力 7 第二節 台灣聽障兒童的語言 15 第三節 華語句型理解的分類基礎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調查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調查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調查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調查實施程序 40 第五節 調查資料處理 41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2 第一節 量化資料的結果 42 第二節 各句型的資料分析 52 第三節 質化資料的歸納 152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 154 第一節 結論 15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58 第三節 後續研究 159 第四節 在啟聰教育上的啟示 160 參 考 書 目     中文部分 162     西文部分 164 附錄一:啟聰學校學生華語句型理解程度問卷 168 表 目 次 表 2-1 : 本研究之句型分類表 25 表 3-1 : 本研究之架構表 36 表 3-2 : 三所啟聰學校受試者之基本資料表 40 表 4-1 : 性別變項在句型的完全理解情形總表 43 表 4-2 : 學齡階段變項在句型的完全理解情形總表 45 表 4-3 : 與家屬溝通時最常使用的語言變項在句型的完全理解情形總表 47 表 4-4 : 從出生到入學前最常接觸的語言變項在句型的完全理解情形總表 49 表 4-5 : 從出生到入學前是否有接受過口語訓練變項在句型的完全理解情形總表 51 表 4-6 : 「爸爸把弟弟放在肩頭上。」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53 表 4-7 : 「衣服被雨打溼了。」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55 表 4-8 : 「我的力氣比你大。」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57 表 4-9 : 「門口有兩個石獅子。」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59 表 4-10 : 「謝謝你的誇獎。」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61 表 4-11 : 「我不但覺得眼睛不舒服,好像連耳朵裡頭也有點兒疼。」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63 表 4-12 : 「要愛惜時間。」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65 表 4-13 : 「我的爸爸是老師。」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66 表 4-14 : 「這個道理是我自己想出來的。」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67 表4-15: 「弟弟很害怕。」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69 表4-16: 「一張一塊錢。」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71 表4-17: 「我什麼都愛吃。」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73 表4-18: 「大家對這件事都很熱心。」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75 表4-19: 「他的兒子在後面跟著哭。」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77 表4-20: 「他們兩兄弟也跟父母住在台北。」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79 表4-21: 「我會給爸爸倒茶。」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81 表4-22: 「大家都笑了。」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83 表4-23: 「大家看得很開心。」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85 表4-24: 「爸爸看報紙。」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87 表4-25: 「我去找弟弟來幫忙。」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89 表4-26: 「我給你一千塊錢。」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91 表4-27: 「出去的時候,交通也很方便。」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93 表4-28: 「好幾次,有朋友向我要錢。」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95 表4-29: 「有一天,一群小朋友在樹下拍球。」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97 表4-30: 「這個禮物,我們一定要自己做。」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99 表4-31: 「那天晚上,我們就住在李伯伯的家裡。」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01 表4-32: 「這學期,我們換了一間新教室。」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03 表4-33: 「有一天,老師叫他起來念一段課文。」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05 表4-34: 「有一天,一個朋友送他一束花。」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07 表4-35: 「一分一秒都愛惜。」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09 表4-36: 「客廳佈置得很漂亮。」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11 表4-37: 「今天一定要寫信告訴您。」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13 表4-38: 「他們飛得好高好遠,穿過白雲,看見藍藍的天空。」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15 表4-39: 「我做了一會兒運動,又看了一些書。」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17 表4-40: 「這朵花不但顏色鮮豔,而且有芬芳的香氣。」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21 表4-41: 「爸爸抓起桌上的十顆糖,交給哥哥。」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23 表4-42: 「人家相信我,我就不應該欺騙人家。」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25 表4-43: 「要是你覺得那個菜太鹹,那可能是放了兩次鹽。」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27 表4-44: 「山是那樣的青,水是那樣的綠。」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29 表4-45: 「你不誠實,我就不喜歡跟你交朋友。」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31 表4-46: 「這次考試的題目不難,所以我都會。」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33 表4-47: 「什麼東西這麼香?」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35 表4-48: 「你賣報紙還是開計程車?」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37 表4-49: 「我們去吃水果,好不好?」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39 表4-50: 「他又喝酒又抽煙嗎?」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41 表4-51: 「天氣變了,學校後面有一大片楓葉林,楓葉很漂亮,我也撿了幾片。」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43 表4-52: 「花很漂亮,我們不要摘下來,除非花已經掉在地上,我們才可以撿起來,請大家要記得!」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45 表4-53: 「我買了一個禮物,是你最喜歡的,讓你猜一猜吧!萬一沒猜到,我就留下自己用了。」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47 表4-54: 「愛迪生小時候,有人認為他將來沒有什麼希望,可是,由於他的努力,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是一個好榜樣。」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49 表4-55: 「好大的樹啊!我哥哥常常在這棵樹下看書,他看得很高興,連我都想來。」之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及卡方檢定 151 圖 目 次 圖 4-1: 「爸爸把弟弟放在肩頭上。」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53 圖 4-2: 「衣服被雨打溼了。」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55 圖 4-3: 「我的力氣比你大。」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57 圖 4-4: 「門口有兩個石獅子。」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59 圖 4-5: 「謝謝你的誇獎。」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61 圖 4-6: 「我不但覺得眼睛不舒服,好像連耳朵裡頭也有點兒疼。」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63 圖 4-7: 「要愛惜時間。」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65 圖 4-8: 「我的爸爸是老師。」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67 圖 4-9: 「這個道理是我自己想出來的。」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69 圖4-10: 「弟弟很害怕。」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71 圖4-11: 「一張一塊錢。」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73 圖4-12: 「我什麼都愛吃。」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75 圖4-13: 「大家對這件事都很熱心。」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77 圖4-14: 「他的兒子在後面跟著哭。」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79 圖4-15: 「他們兩兄弟也跟父母住在台北。」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81 圖4-16: 「我會給爸爸倒茶。」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83 圖4-17: 「大家都笑了。」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85 圖4-18: 「大家看得很開心。」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87 圖4-19: 「爸爸看報紙。」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89 圖4-20: 「我去找弟弟來幫忙。」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91 圖4-21: 「我給你一千塊錢。」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93 圖4-22: 「出去的時候,交通也很方便。」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95 圖4-23: 「好幾次,有朋友向我要錢。」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 97 圖4-24: 「有一天,一群小朋友在樹下拍球。」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99 圖4-25: 「這個禮物,我們一定要自己做。」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01 圖4-26: 「那天晚上,我們就住在李伯伯的家裡。」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03 圖4-27: 「這學期,我們換了一間新教室。」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05 圖4-28: 「有一天,老師叫他起來念一段課文。」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07 圖4-29: 「有一天,一個朋友送他一束花。」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09 圖4-30: 「一分一秒都愛惜。」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11 圖4-31: 「客廳佈置得很漂亮。」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13 圖4-32: 「今天一定要寫信告訴您。」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15 圖4-33: 「他們飛得好高好遠,穿過白雲,看見藍藍的天空。」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17 圖4-34: 「我做了一會兒運動,又看了一些書。」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19 圖4-35: 「這朵花不但顏色鮮豔,而且有芬芳的香氣。」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21 圖4-36: 「爸爸抓起桌上的十顆糖,交給哥哥。」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23 圖4-37: 「人家相信我,我就不應該欺騙人家。」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25 圖4-38: 「要是你覺得那個菜太鹹,那可能是放了兩次鹽。」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27 圖4-39: 「山是那樣的青,水是那樣的綠。」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29 圖4-40: 「你不誠實,我就不喜歡跟你交朋友。」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31 圖4-41: 「這次考試的題目不難,所以我都會。」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33 圖4-42: 「什麼東西這麼香?」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35 圖4-43: 「你賣報紙還是開計程車?」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37 圖4-44: 「我們去吃水果,好不好?」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39 圖4-45: 「他又喝酒又抽煙嗎?」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41 圖4-46: 「天氣變了,學校後面有一大片楓葉林,楓葉很漂亮,我也撿了幾片。」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43 圖4-47: 「花很漂亮,我們不要摘下來,除非花已經掉在地上,我們才可以撿起來,請大家要記得!」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45 圖4-48: 「我買了一個禮物,是你最喜歡的,讓你猜一猜吧!萬一沒猜到,我就留下自己用了。」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47 圖4-49: 「愛迪生小時候,有人認為他將來沒有什麼希望,可是,由於他的努力,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是一個好榜樣。」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49 圖4-50: 「好大的樹啊!我哥哥常常在這棵樹下看書,他看得很高興,連我都想來。」之理解程度與背景變項長條圖 151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丁邦新譯,趙元任著。1987。《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余珍有。1995。《兒童雙語現象與雙語教育》。.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 頁101-105。

    吳信鳳、沈紅玫譯,.Patton O. Tabos著。2002。《一個孩子, 兩種語言, 幼兒教學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岑清美。2001。〈思考手語與啟聰教育〉,《2001手語教學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頁253-26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邢敏華、廖君毓譯,Luetke-Stahlman, Barbara著。2000。《一個母親的故事—教養聾童:由教育家成為家長》。台北:心理出版社。

    邢敏華。2001。《啟聰學校教師口手語並用教學溝通行為研究》。台南:供學出版社。

    林玉霞、曾世杰。2002。〈聾人的語言、讀寫能力及思維教育〉,《特殊教育教材教法與教學文集》。頁65-103。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立。2000。《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秀春、鍾榮富。1993。〈外籍學生中文口試及筆試的句法結構之研究〉,《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組》。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

    林寶貴。2001。〈手語意見調查研究〉,《2001手語教學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頁45-6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姜文閔譯,Dewey, John著。1995。《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洪敏雄。1996。《中文句型—國小學生國語課本中所使用的句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紹勳。2003。《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張蓓莉、曹秀美。1992。《句型理解測驗(甲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蓓莉、蘇方柳。1997。〈從口語聽障學生的表現談未來啟聰教育語言溝通方式的發展方向〉。《1997年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145-15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蓓莉。1991。〈國小聽覺障礙學生句型理解能力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7期,頁87-108。

    張蓓莉。1994。〈台灣地區聽覺障礙學生句型理解能力〉,《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期,頁209-227。

    曹秀美。1989。〈聽障兒童之雙語教育〉,《特殊教育季刊》。32卷,頁40-42。

    許世瑛。1988。《中國文法講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郭令育、林永松、許森彥。2002。〈聽障適應障礙症〉,《聽障者心理衛生與教育溝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陳怡君。2003。《台灣地區聾人手語選用情形與現行手語政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志朗。1997。〈聽覺障礙學生閱讀能力之提升〉。《聲暉雙月刊》。14期。頁4-12。
    湯廷池。1979。《國語語法研究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黃宣範譯,Li and Thompson著。2000。《漢語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楊宗仁。1998。〈美國聾校學生手語說故事能力與英語故事寫作能力之相關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期,頁217-255。

    楊炯煌。2001。〈比較美國手語與台灣手語〉,《2001手語教學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頁253-26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葛樹人。1987。《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靳洪剛。1997。《語言獲得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玉平。2001。〈探索台灣手語〉,《2001手語教學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頁157-16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劉秀丹。2004。《啟聰學校學生文法手語、自然手語及書面語故事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鍾榮富、洪敏雄、林秀春。1997。〈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語法結構的考慮〉。《華文世界》。85期。頁23-32。

    二、 英文部分

    Allen, B. M. (2002). ASL-English Bilingual Classroom: The Families' Perspectives.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26(1), 149-168.

    Ann, J. (2001). Bilingualism and Language Contact. In C. Lucas (Eds.),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ign Langu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rch, S. (2000). In a Different Voice: Sign Language Preservation and America's Deaf Community.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24(4), 443-464.
    Evans, L. (1982). Total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and strategy.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College Press.
    Fischer, S.D. (1998). 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sequence for deaf education, In A. Weisel (Eds.). Issues unresolved – New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nd deaf education, (pp. 9-26).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University Press.

    Foster-Cohen, H. S.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Gannon, J. (1981). Deaf heritage: A narrative history of deaf America. Silver Spring, M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Deaf.

    Goldin-Meadow, S. (1999). The role of gesture in communication and think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3, 11.

    Grosjean, F. (2001). The Right of the deaf child to grow up bilingual. Sign Language Studies, 1(2), 110-114.

    Hasenstab, M., & McKenzie, C. (1981).A survey of reading programs used with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Volta Review, 83, 383-388.

    Hatcher, C., & Robbins, N. (1978).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skills i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Cedar Falls: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Hung, L. D., & Tzeng, J. L. O. (1981). A Chronometric Study of Sentence Processing in Deaf Children. Cogntive Psychology. 13, 583-610.

    Lenneberg, E. (1966). The natural history of language, In F. Smith & G. Miller (Eds.), The Genesis of Language: A psycholinguistics approach (pp. 219-252). Cambridge, MA: MIT Press.
    Li, N. C., & Thompson, A. S.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n, T. H. J. (2001). Light Verb Syntax and the Theory of Phrase Structur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CA.

    Luetke-Stahlman, B. (1998). Language issues in deaf education. Hillsboro, Or.: Butte Publications Inc.

    McGill-Franzen, A. & Gormley, K. (1980).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passive sentences.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25, 937-942.

    Marschark, M. (1993).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deaf children.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schark, M. (1997). Raising and educating a deaf child: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choices, controversies, and decisions faced by parents and educators. NY:Oxfprd University Press.

    Meadow, K. (1968). Early manual communic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deaf child’s intellectual, social,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ing. American Annals of th Deaf, 113, 29-41.

    Moores, D. (1987). Educating the Deaf: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e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eperkamp, S., & Mehler, J. (1999). Signed and Spoken Language: A Unique Underlying System? Language and speech, 42(2-3), 33-46.

    Quigley, S., & Frisina, R. (1961).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sycho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deaf children. In: Council for Except. Children Res. Monogr. Ser. A3, Washington, DC: CEC.

    Quigley, S., Power, D., & Steinkamp, M. (1977). The language structure of deaf children. Volta Review, 79, 73-84.

    Quigley, S., Smith, N., & Wilbur, R. (1974). Comprehension of relativized sentences by deaf student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17, 325-341.

    Quigley, S., Wilbur, R., & Montanelli, D. (1974). Question formation in the language of deaf student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17, 699-713

    Robbins, N., & Hatcher, C. (1981). The effects of syntax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Volta Review, 83, 105-115.

    Ross, M., Brackett, D., & Maxon, A. (1982). Hard of hearing children in regular school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hin, J. D., & Stewart, D. A. (1995). Language in motion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sign.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University Press.
    Stevenson, E. (1964).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of deaf children of deaf parents. California News, 80, 143.

    Stuckless, R., & Birch, J. (1966). The influence of early manual communication on the linguistics development of deaf children.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06. 436-480.

    Trybus, R., & Karchmer, M. (1977). School achievement scores of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National data on achievement status and growth patterns.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Directory of Programs and Services, 122, 62-69.

    Tsao, F. F. (1990).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Taipei: The Student Book Store.

    Webster, L. (1986). Deafness, development and literacy. London: Methuen.
    Xu, L. J. & Langedon, T. (1985). Topic structures in Chinese. Language 61(1), 1-2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