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智琦
Weng, Chihchi
論文名稱: 八○年代小說史脈絡下的鄉土喜劇小說研究
A Study of Hsiang-tu Comic Novel Through The Context of History of Novel in 1980’s.
指導教授: 陳建忠
Chen, Chienchung
口試委員: 楊翠
Yang, Tsui
王鈺婷
Wang, Yut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鄉土喜劇小說鄉土喜劇性八○年代王禎和林宜澐王湘琦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不同的世代,有不同的心靈與想像,臺灣文學一直不乏喜劇特質的存在,作品摻入喜劇性除了表現一種對政府高壓統治的(消極)抵抗外,更是作家看待時代、表現時代的方式,同時,鄉土是形構臺灣文學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不是凝固的框架,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本文以前述兩項作為觀察要點,將習慣上被視為「多元化」的八○年代設定為時代範疇。
    由於該時代的文學史論述大多集中在臺灣本土論述導向的政治文學以及新思潮所帶來的後現代主義文學、都市文學等軸線,反而忽略了鄉土喜劇小說其實繼承了一支臺灣文學戲謔書寫的傳統,並且對於七○年代鄉土文學強調批判與寫實的精神加以繼承、變形。準此,本文以三位作家:王禎和、林宜澐以及王湘琦為例,討論鄉土主題結合喜劇特質的文學作品,目的在於凸顯鄉土喜劇小說在八○年代的文學史中,足以權充感覺結構、時代氛圍的一種表述:氣氛是熱鬧的、意識是批判的,而態度則是詼諧的。
    本文共分五章,在第二章中,首先針對八○年代的鄉土小說分為「懷舊鄉土小說」、「大河(歷史)小說」以及「鄉土喜劇小說」,指出各自指涉、代表了「保守安全的鄉土世界」、「地方史書寫」以及「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雜揉」。第三章以喜劇特質為主要觀察點,進入到鄉土喜劇小說家的作品中討論除了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雜柔美學之外,喜劇特質往往以荒謬感、語言對譯、嘲諷口吻、狂歡來加以呈現,而作家除了以鄉土為主題之外,又另外以喜劇的形式作為文本呈現的舞臺,顯現在文學史意含上的,便是一種文學美學形式的革新。第四章從空間、地方書寫出發探討個別作家的鄉土觀。縱然作家選擇了喜劇為共同的書寫策略,然而鄉土喜劇小說彼此之間仍然充滿歧義性。


    八○年代小說史脈絡下的鄉土喜劇小說研究 目錄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視角與方法 15 第四節 界定「鄉土喜劇小說」 19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 重新將鄉土「問題化」:八○年代的鄉土小說 25 第一節 前言:鄉土作為現代性議題的呈現 25 第二節 過往氣氛的營造:三三集團與懷舊鄉土小說 33 第三節 敘史傳統的延續:大河(歷史)小說 46 第四節 現代主義的現實主義:鄉土喜劇小說 51 第五節 結語 58 第三章 喜劇作為一種舞臺形式:現代奇人的鄉土寫實劇碼 60 第一節 前言:雜揉的美學與時代的延續 60 第二節 當嬉鬧成為一種溫情:王禎和的鄉土喜劇小說 63 第三節 怪誕的想像與暴力指涉:林宜澐的鄉土喜劇小說 71 第四節 失序的理性與知識:王湘琦的鄉土喜劇小說 82 第五節 結語 89 第四章 空間與地方——檢視作家鄉土觀的方式 91 第一節 前言:鄉土作為人類親切經驗的聚合地方 91 第二節 知識份子的自我諧擬:王禎和的鄉土觀 92 第三節 表演一種曖昧性:林宜澐的鄉土觀 99 第四節 城鄉的二元對立:王湘琦的鄉土觀 106 第五節 結語 113 第五章 結論:文學史其內其外 114 參考資料 117

    參考書目

    作家作品:

    王禎和,《寂寞紅》(臺北:晨鐘,1970)。
    王禎和,《三春記》(臺北:晨鐘,1975)。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臺北:遠景,1976.08)。
    王禎和,《香格里拉》(臺北:洪範,1980.10)。
    王禎和,《美人圖》(臺北:洪範,1982.01)。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臺北:洪範,1994.02)。
    王禎和,《兩地相思》(臺北:聯合文學,1998)。
    王湘琦,《沒卵頭家》(臺北:聯合文學,1990.01.01)。
    王湘琦,〈抗爭協奏曲〉,《聯合文學》255期(2006.01)。
    王湘琦,〈阿里布達的落日〉,《聯合文學》255期(2006.01)。
    林宜澐,《人人愛讀喜劇》(臺北:遠流,1990)。
    林宜澐,《藍色玫瑰》(臺北:麥田,1993)。
    林宜澐,《惡魚》(臺北:麥田,1997)。
    林宜澐,《夏日鋼琴》(臺北:麥田,1998)。
    林宜澐,《耳朵游泳》(臺北:二魚文化,2002)。
    林宜澐,《東海岸減肥報告書》(臺北:大塊文化,2005)。
    林宜澐,《晾著》(臺北:二魚文化,2010)。
    李喬,《寒夜三部曲》(臺北:遠景,1980)。
    張我軍、楊雲萍、蔡秋桐著,《張我軍、楊雲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1991)。
    葉石濤,《賺食世家:葉石濤黑色幽默小說選》(臺北:圓神,2001.12)。
    潘榮禮,《覓心記》(彰化:大昇,1968.09)。
    潘榮禮,《招魂集》(彰化:大昇,1974)。
    宋澤萊,《打牛湳村》(臺北:遠景,1978)。
    詹明儒,《進香》(臺北:時報文化,1980)。
    廖蕾夫,《隔壁親家》(臺北:九歌,1991)。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臺北:聯經,1981)。

    中文專書:

    1.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等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08)。
    2. 丁帆著,《中國大陸與臺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2001.05)。
    3. 丁帆著,《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2007.01)。
    4. 孔范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1997.09)。
    5. 王文伶編,《臺灣喜劇小說選Ⅰ》(臺北:新地文學,1993)。
    6. 王文伶編,《臺灣喜劇小說選Ⅱ》(臺北:新地文學,1993)。
    7. 王志弘編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臺北:自印,1995.08)。
    8. 王德威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文化,1986.06)。
    9. 王慶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2003.09)。
    10. 王鐵仙等著,《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2001.04)。
    11. 古繼堂著,《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92)。
    12. 白少帆等編,《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1987.12)。
    13. 向陽著,《迎向眾聲:八○年代臺灣文化情境觀察》(臺北:三民,1993)。
    14. 江少川著,《臺港澳文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2005.04)。
    15. 朱天文、馬叔禮等主編,《一日浪》(三三集刊第6輯)(臺北:皇冠,1977.09)。
    16. 朱天文、馬叔禮等主編,《女兒家》(三三集刊第14輯)(臺北:皇冠,1978.08)。
    17. 何欣著,《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臺北:遠景,1979.03)。
    18. 何欣著,《當代臺灣作家論》(臺北:東大圖書,1983.12)。
    19. 呂正惠著,《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1992)。
    20. 呂曉志著,《中美情境喜劇喜劇性比較研究》(北京:中國電影,2008.09)。
    21. 宋澤萊著,《禪與文學體認》(臺北:前衛,1983)。
    22. 李劼著,《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臺北:秀威資訊,2009.03)。
    23. 吳晟、吳明益主編,《溼地.石化.島嶼想像》(臺北:有鹿文化,2011.01)。
    24. 佴榮本著,《笑與喜劇美學》(北京:中國戲劇,1988.11)。
    25.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
    26. 周慶華著,《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臺北:生智文化,1997.08)。
    27. 於可訓著,《中國當代文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1998.06)。
    28. 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臺北:商鼎,1992)。
    29. 東方白著,《浪淘沙(上)、(中)、(下)》(臺北:前衛,1991)。
    30. 林燿德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臺北:正中,1993)。
    31. 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臺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12)。
    32. 邱運華主編,《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北京:北京大學,2005.08)。
    33. 思想編委會編,《鄉土、本土、在地》(臺北:聯經,2007)。
    34. 查建英著,《八十年代訪談錄》(香港:牛津大學,2006)。
    35. 柯慶明著,《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12)。
    36.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37. 洪子誠著,《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2007.06)。
    38. 洪子誠著,《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2010.01)。
    39. 胡德才著,《中國現代喜劇文學史》(武漢:武漢,2000.10)。
    40. 范銘如著,《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08)。
    41. 范銘如著,《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2005)。
    42. 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1994)。
    43. 高天生著,《臺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1994.12)。
    44.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景,1950.10)。
    45. 張文智著,《當代文學的臺灣意識》(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46. 張永清主編,《新時期文學思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47.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1995.07)。
    48. 張健著,《中國現代喜劇史論》(北京:北京大學,2006.06)。
    49. 張健著,《中國喜劇觀念的現代生成》(北京:北京大學,2005.12)。
    50. 張誦聖著,《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2001.06)。
    51. 許琇禎著,《臺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臺北:五南圖書,2001)。
    52. 陳建忠等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
    53.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臺北:五南圖書,2007.01)。
    54. 陳建忠著,《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臺中:晨星,2007.11)。
    55. 陳惠齡著,《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臺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2010.04)。
    56. 陶東風著,《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三聯,1999)。
    57. 陶德宗著,《百年中華文學中的臺港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04)。
    58. 彭瑞金著,《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03)。
    59. 游勝冠著,《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群學,2009.04)。
    60. 焦桐著,《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臺北:時報,1998.11)。
    61. 黃重添等著,《臺灣新文學概觀》(臺北:稻禾,1992.03)。
    62. 楊照著,《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
    63. 楊照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
    64. 楊澤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臺北:時報文化,1994)。
    65. 楊澤編,《七○年代懺情錄》(臺北:時報文化,1994)。
    66. 楊澤編,《狂飆八○——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臺北:時報文化,1999)。
    67. 葉石濤著,《作家的條件》(臺北:遠景,1981)。
    68.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臺北:遠景,1985)。
    69. 葉石濤著,《葉石濤評論集》(臺北:蘭開,1968.09)。
    70. 葉石濤著,《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初版,1999再版)。
    71. 葉石濤著,《臺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春暉,1990)。
    72. 葉石濤著,《臺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遠景,1979初版,1981再版)。
    73. 趙學勇等著,《新文學與鄉土中國——20世紀中國鄉土文學與西部文學研究》(甘肅:蘭州大學,1993.11)。
    74. 劉康著,《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2005.07二版)。
    75. 履彊著,《履彊集》(臺北:前衛,1992)。
    76. 鄭明娳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臺北:正中,1993)。
    77.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研院社研所,2010.05)。
    78. 蕭新煌,《臺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臺北:立緒文化,2002.04)。
    79. 錢曙光著,《中國喜劇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2005.10)。
    80. 閻廣林等著,《幽默理論關鍵詞研究》(上海:學林,2010.04)。
    81. 閻廣林著,《笑:矜持與淡泊——中國人喜劇精神的內在特徵》(臺北:雲龍,1991.10)。
    82. 閻廣林著,《歷史與形式——西方學術語境中的喜劇、幽默和玩笑》(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5.05)。
    83. 謝旭慧著,《喜劇小品語言幽默藝術》(廣州:暨南大學,2009.06)。
    84. 曠晨、潘良編著,《我們的1980年代》(北京:中國友誼,2006.12)。
    85. 蘇暉著,《西方喜劇美學的現代發展與變異》(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12)。
    86. 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
    87. 艾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2004)。

    英文專書

    1. Yu-lin Lee, Writing Taiwan :a study of Taiwan's nativist literature. Saarbrucken : VDM Verlag Dr. Mueller, c2008.
    2. Sung-sheng Yvonne Chang, 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Edited by David Der-wei Wang and Carlos Rojas.. 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4. 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英文單篇文章

    1. Conrad Knickerbocker, "Humor with a Mortal Sting",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September 27, 1964.

    研討會論文集:

    1. 吳冠弘等主編,《在地與遷移——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6)。
    2. 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臺北:文建會,1996.06)。
    3. 封德屏主編,《鄉土與文學: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臺北:文訊,1994.03)。
    4. 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1994.11)。

    期刊、單篇文章:

    1. Huang,I-min, A Postmodernist Reading of Rose, Rose I Love You[玫瑰玫瑰我愛你] Tamkang Review17:1 (1987.秋)頁27-45。
    2. 王文興,〈立體與平面——評王湘琦的〈黃石公廟〉〉,《聯合文學》58期(1990.02)。
    3. 王浩威,〈地方文學與地方社羣認同——以花蓮文學為例〉,收入封德屏主編,《鄉土與文學: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臺北:文訊,1994.03)。
    4. 王昇,〈提筆上陣迎接戰鬥〉,《女兒家》(三三集刊第14輯)(臺北:皇冠,1978.08)。
    5. 王國安,〈林宜澐短篇小說論〉,《中國現代文學》8 (2005.12)頁49-74。
    6. 王禎和,〈永恆的尋求:談小說寫作〉,《文季文學雙月刊》1:4(1983.11)頁1-7。
    7. 王德威,〈鬼話連篇:評林宜澐的《抓鬼大隊》〉,《中外文學》25:11=299(1997.04)頁64-66。
    8.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
    9. 王德威,〈從老舍到王禎和——現代中國小說的笑謔傾向〉,《從劉鄂到王禎和》(臺北:時報文化,1990.08二版)。
    10. 丘彥明,〈張愛玲在臺灣:訪王禎和〉,《聯合文學》3:5=29(1987.03)頁95-102。
    11. 向陽,〈分立與統合——俯瞰八○年代臺灣新世代小說走向〉,《迎向眾聲:八○年代臺灣文化情境觀察》(臺北:三民,1993)。
    12. 朱雅琪,〈點燃一盞人生愛的燈火——論王禎和的〈香格里拉〉〉,《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9民93.03頁111-130。
    13. 朱西寧,〈中國人:問即是答〉,《一日浪》(三三集刊第6輯)(臺北:皇冠,1977.09)。
    14. 何欣,〈七○年代的使命文學〉,《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臺北:遠景,1979.03)。
    15. 何欣,〈三十年來臺灣的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臺北:遠景,1979.03)。
    16. 何欣,〈三十年來臺灣的文學論戰〉,《當代臺灣作家論》(臺北:東大圖書,1983.12)。
    17. 余玉照,〈王禎和的語言實驗:評 〈人生歌王〉》,《聯合文學》3:8=32(1987.06)頁209-210。
    18. 吳億偉,〈冷眼看人間喜劇——訪小說家林宜澐〉,《文訊》249 (2006.07)頁23-28。
    19. 吳億偉,〈悠緩的人生態度——評林宜澐《東海岸減肥報告書》〉,《文訊》249 (2006.07)頁84-85。
    20. 呂文翠,〈母性與文明的犧牲——王禎和小說新論》,《華夏學報》37(2003.05)頁143-158。
    21. 呂文翠,〈母體的隱喻:離鄉或戀土?——重讀王禎和〉,《在地與遷移——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6)。
    22. 呂文翠,〈花蓮花蓮:充滿否定性的市井家園——論王禎和小說中的「鄉土」〉,《問學集》7(1997.12)頁27-58。
    23. 呂正惠,〈八○年代臺灣小說的主流〉,《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1992.12)。
    24. 呂正惠,〈小說家的誕生——王禎和的第一篇小說及其相關問題〉,《聯合文學》7:2=74(1990.12)頁16-23。
    25. 呂正惠,〈分裂的鄉土,虛浮的文化——八○年代的臺灣文學〉,《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1992.12)。
    26. 呂正惠,〈我的接近中國之路:三十年後反思鄉土文學運動〉,《鄉土、本土、在地》(臺北:聯經,2007)。
    27. 呂正惠,〈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文星》109(1987.07)頁32-36。另收入《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1988.05)。
    28. 呂正惠,〈臺灣文學的浮華世界〉,《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1992.12)。
    29. 李少樵,〈〈從電視到電視〉(王禎和著)〉,《書評書目》56(1977.12)頁115-123。
    30. 李文卿,〈走過殖民:論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之戲謔書寫〉,《文學臺灣》63(2007.07)頁184-204。
    31. 李文卿,〈走過殖民——論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之諧謔書寫〉,《文訊》206(2002.12)頁52。
    32. 李宜靜,〈王禎和小說中以花蓮為背景之研究〉,《康寧學報》1:1(1998.12)頁35-53。
    33. 李宜靜,〈王禎和電影劇本之研究〉,《康寧學報》1:3(1999.12)頁53-68。
    34. 李豐,〈小說家王禎和鬥癌記——為同病者提供他病中掙扎的心路歷程〉,《家庭月刊》58(1981.07)頁12-19。
    35. 李豐楙,〈臺灣鄉土小說中的社會變遷意識——60、70年代鄉土小說的主題:貧窮、命運與人性〉,收入《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
    36. 亞菁,〈王禎和小說人物的造型〉,《幼獅文藝》47:4=292(1978.04)頁131-135。
    37. 吳明益,〈沒有旁觀者的時代〉,《溼地.石化.島嶼想像》(臺北:有鹿文化,2011.01)。
    38. 季季,〈王禎和的〈素蘭要出嫁〉〉,《書評書目》48(1977.04)頁166-168。
    39. 季季,〈餘音繞樑——王禎和〈香格里拉〉(每月短篇小說評介之2)〉,《書評書目》78(1979.10)頁37-54。
    40. 東年,〈美國美國我愛你——鬧劇〈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荒謬寓意〉,《聯合文學》7:2=74(1990.12)頁24-37。
    41. 林世奇,〈從笑謔到包容——試析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中山女高學報》6 (2006.12)頁49-61。
    42. 林秀珍,〈王禎和小說中——食色觀下的人性關懷〉,《臺灣人文(師大)》1(1997.06)頁32-37。
    43. 林宜澐,〈文學創作與鄉土關懷〉,封德屏主編,《鄉土與文學: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臺北:文訊,1994.03)。
    44. 林宜澐主講、李文冰記錄整理〈小說裡的大世界〉,《幼獅文藝》85:6=534(1998.06)頁37-40。
    45. 林明德,〈文學奇蹟——《現代文學》的歷史意義〉,《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臺北:文建會,1996.06)。
    46. 林柏燕,〈評介「嫁□一牛車」〉,《幼獅文藝》31:5(1969.11)頁194-207。
    47. 林啟超,〈最大眾的嚴肅文學——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明道文藝》396(2009.03)頁74-77。
    48. 林燿德,〈80年代臺灣政治小說〉,《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
    49. 林燿德,〈現實與意識之間的蜃影——粗窺一九八○年以前王禎和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7:2=74(1990.12)頁42-50。
    50. 林燿德、孟樊,〈總序:以當代視野書寫八○年代臺灣文學史〉,《世紀末偏航——八○年代臺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12)。
    51. 林豐藝,〈「笑」的反諷與「淚」的含藏——論王禎和小說中的批判與關懷〉,《臺灣人文(師大)》5(1990.12)頁87-103。
    52. 林雙不,〈香格里拉(王禎和著)〉,《書評書目》93(1981.01)頁60-61。
    53. 花村,〈〈嫁□一牛車〉(王禎和著)評析〉,《中華文藝》13:5(1977.07)頁118-127。
    54.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臺北:正中,1993)。
    55. 邱貴芬,〈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鄉土、本土、在地》(臺北:聯經,2007)。
    56.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臺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
    57. 亮軒,〈永不落幕的生命 ﹝評王禎和譯 〈英格麗褒曼自傳〉﹞〉,《聯合文學》2:8=20(1986.06)頁210-211。
    58. 姚一葦,〈我讀〈玫瑰玫瑰我愛你〉[王禎和作]〉,《聯合月刊》35(1984.06)頁92-96。
    59. 姚人多,〈「文學的輪子是向前跑」:日據時代新舊文學論戰中的非文學「化身」〉,《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頁117-150。
    60. 施俊州,〈語言、鄉土小說kap臺語文學史:論王禎和小說符碼轉換e意義〉,《海翁臺語文學》74 (2008.02)頁4-50。
    61. 施淑,〈天真狀態的結束——簡評王湘琦新作三篇〉,《聯合文學》58期(1990.02)。
    62. 施淑,〈現代的鄉土:六、七○年代臺灣文學〉,《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1994.11)。
    63. 施淑,〈想像鄉土.想像族羣——日據時代臺灣鄉土觀念問題〉,《清理與批判》(臺北:人間,1998.12)。
    64. 柯慶明,〈啼笑皆是——為王禎和先生手稿資料展而作〉,《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12)。
    65. 柯慶明,〈臺灣「現代主義」小說序論〉,《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12)。
    66. 洪錦淳,《悲歌兩唱——論呂赫若「牛車」與王禎和「嫁妝一牛車」》,《臺灣文學評論》2:1(2002.01)頁84-95。
    67.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臺灣文學學報》11期(2007.12),頁21-50。後收入《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08)。
    68. 范銘如,〈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型〉,《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4.05.10)。後《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2005)。
    69. 郝譽翔,〈論一九八○年前後臺灣新生代文學的發展〉,《中外文學》28:11(335),2000.04。
    70. 高天生,〈多元社會的豐饒與貧瘠——八十年代臺灣文學脈動和發展芻論〉,《臺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1994.12)。
    71. 高天生,〈朝向更開闊的路——新生代作家的兩難僵局及解脫〉,《臺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1994.12)。
    72. 高天生,〈新危機與新展望——鄉土文學論戰後臺灣文壇發展的考察〉,《臺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1994.12)。
    73. 高天生,〈論臺灣小說的瓶頸及轉捩——試從一個整合觀點析解〉,《臺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1994.12)。
    74. 高全之,〈王禎和的小說藝術-上〉,《幼獅文藝》82:4=502(1995.10)頁84-96。
    75. 高全之,〈王禎和的小說藝術-下〉,《幼獅文藝》82:5=503(1995.11)頁91-100。
    76. 高全之,〈恨鐵不成鋼——王禎和小說的民主焦灼〉,《當代》118(1996.02)頁140-143。
    77. 高全之,〈張愛玲與王禎和〉,《幼獅文藝》83:11=515(1996.11)頁90-97。
    78. 高全之,〈道德詭辯的營建及其超越(上)——「嫁□一牛車」的另一種讀法〉,《幼獅文藝》83:4=508(1996.04)頁92-97。
    79. 高全之,〈道德詭辯的營建及其超越(下)——「嫁□一牛車」的另一種讀法〉,《幼獅文藝》83:5=509(1996.05)頁95-99。
    80. 高惠琳,〈外表冷漠.內心熾熱——記王湘琦〉,《文訊》52期(1990.02)。
    81. 馬淑禮,〈歷史的見證:談『根』兼論鄉土文學〉,《一日浪》(《三三集刊》第6輯)(臺北:皇冠,1977.09)。
    82. 尉天驄,〈消費文明下的屈辱和憤怒——王禎和的〈小林來臺北)),《聯合文學》7:2=74(1980.12)頁38-41。
    83. 尉天驄,〈悲憫的笑紋——記王禎和〉,《印刻文學生活誌》3:10=46 (2007.06)頁198-204。
    84. 尉天驄,〈臺灣鄉土文學的新課題〉,《文學界》第3期(高雄:春暉,1982.07)。
    85. 張大春,〈人人愛讀喜劇——王禎和怎樣和小人物「呼吸著同樣的空氣」〉,《聯合文學》7:2=74(1990.12)頁60-69。
    86. 張素貞,〈王禎和的〈老鼠捧茶請人客〉:綜合國、臺、日語的靈魂告白〉,《中國語文》73:6=438(1993.12)頁38-44。
    87. 張誦聖,〈臺灣七、八○年代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頁275-316。
    88. 章正忠,〈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語言藝術〉,《中國語文》92:4=550(2003.04)頁67-78。
    89. 許俊雅,〈戰後臺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臺北:文建會,1996.06)。
    90. 許素蘭,〈試論王禎和小說風格的流變〉,《文學界》3(1982.07)頁127-141。
    91. 許琇禎,〈多語言的文化衝突——王禎和小說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0(1999.03)頁553-569。
    92. 陳宜伶,〈王禎和筆下原住民女性角色的呈現——以〈夏日〉為例〉,《國文天地》22:9=261 (2007.02)頁60-65。
    93. 陳宜伶,〈論王禎和短篇小說中的寡婦形象〉,《臺灣文學評論》5:3 (2005.07)頁125-139。
    94.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臺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
    95. 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期,(2002.01)頁142-155。
    96. 陳芳明,〈臺灣文學史分期的一個檢討〉,《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臺北:文建會,1996.06)。
    97.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2期,(2001.08)頁136-148。
    98. 陳芳明,〈非鄉土,即張胡〉,《文訊》306期(2011.04)頁10-12。
    99. 陳長房,〈80年代臺灣小說風貌與外國文學〉,《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
    100. 陳建忠,〈文學來自土地:鄉土小說面面觀〉,《幼獅文藝》588期(2002.12)58-70。
    101. 陳建忠,〈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書寫:論鍾肇政《怒濤》中的「二二八」歷史建構〉,《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臺北:五南圖書,2007.01)。
    102. 陳建忠,〈詮釋權爭奪下的文學傳統:臺灣「大河小說」的命名、詮釋與葉石濤的文學評論〉,《文學臺灣》第70期(2009.04)頁307-333。
    103. 陳美靜,〈王禎和〈小林來臺北〉的修辭研究》〉,《應華學報》5(2009.06)頁137-158。
    104. 陳維信,〈一個說故事的人——訪小說作者王湘琦〉,《聯合文學》58期(1990.02)。
    105. 陳瓊琪,〈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的敘述形式〉,《中山中文學刊》4(1998.06)頁54-78。
    106. 陶德宗,〈回歸傳統的鄉土文學〉,收入《百年中華文學中的臺港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04)。
    107. 彭小妍,〈何謂鄉土?——論鄉土文學之建構〉,《中外文學》27:6(318),(1998.11)。
    108. 彭瑞金,〈第五章 回歸寫真與本土化運動(一九七○∼一九七九)〉,《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03)。
    109. 彭瑞金,〈第六章 本土化的實踐與演變(一九八○∼)〉,《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03)。
    110. 游喚,〈八○年代臺灣文學論述之變質〉,《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臺北:正中,1993)。
    111. 焦桐,〈地方文學〉,《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臺北:時報,1998.11)。
    112. 焦桐,〈激昂憂傷的薩克斯風——評林宜澐短篇小說集《惡魚》〉,《幼獅文藝》85:1=529 (1998.01)頁35-37。
    113. 焦桐、林宜澐對談,〈快樂的人怎能與小說為敵?——談小說中的喜劇情境〉,《想像的壯遊:十場臺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7)頁108-141。
    114. 黃武忠,〈小說的方言使用——兼談楊青矗「工廠人」、王禎和「嫁妝一牛車」、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用語之比較〉,《書評書目》72(1979.04)頁56-65。
    115. 黃維樑,〈王湘琦三篇小說讀後〉,《聯合文學》58期(1990.02)。
    116. 楊昌年,〈淺談王禎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9(1977.09)頁43-47。
    117. 楊美紅,〈書評——耳朵游泳[林宜澐著]〉,《幼獅文藝》587(2002.11)頁110。
    118. 楊照,〈「現代化」的多重邊緣經驗——論王禎和的小說〉,《夢與灰燼 :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
    119. 楊照,〈為什麼會有鄉土文學論戰: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解釋〉,《鄉土、本土、在地》(臺北:聯經,2007)。
    120.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臺灣小說〉,《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
    121. 楊照,〈鄉土文學的宿命困境——兼論吳錦發的小說〉,《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
    122. 楊照,〈歷史大河中的悲情——論臺灣的「大河小說」〉,《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
    123. 葉石濤,〈七十年代臺灣文學的回顧〉,《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臺北:遠景,1985)。
    124. 葉石濤,〈八○年代作家的特質〉,《臺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春暉,1990)。
    125. 葉石濤,〈評 〈人生歌王〉﹝王禎和著﹞ 〉,《文訊》30(1987.06)頁215-218。
    126. 葉石濤,〈鄉土文學論戰十年〉,《臺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春暉,1990)。
    127. 葉石濤,〈臺灣的鄉土文學〉,《臺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遠景,1979初版,1981再版)。
    128. 葉石濤,〈臺灣的寫實主義文學〉,《臺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春暉,1990)。
    129. 葉石濤,〈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臺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遠景,1979初版,1981再版)。
    130. 葉石濤,〈論臺灣小說裡的喜劇意義〉,《作家的條件》(臺北:遠景,1981)。
    131. 葉凌毓,〈王禎和作品風格〉,《傳習》9(1991.07)頁83-96。
    132. 葉錦霞,〈王禎和的病誌書寫——「兩地相思」試析〉,《長庚科技學刊》3(2004.12)頁163-176。
    133. 葛浩文,〈「走馬」看王湘琦的小說〉,《聯合文學》58期(1990.02)。
    134. 廖淑芳,〈王禎和與林宜澐小說比較閱讀——以語言運用為主的考察〉,《東華漢學》7 (2008.06)頁217-258。
    135. 劉至瑜,〈臺灣作家筆下的妓女形象——以呂赫若「冬夜」、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和李喬「藍彩霞的春天」為例〉,《臺灣人文(師大)》4(1990.06)頁1-20。
    136. 劉玟伶,〈從同名人物談王禎和的系列小說〉,《文學臺灣》13(1995.01)頁225-242。
    137. 劉恆興,〈臺灣現代文學(9)——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中的諷刺特徵:兼論中國傳統文學的諷刺技巧〉,《國文天地》13:9=153(1998.02)頁76-88。
    138. 劉春城,〈王禎和的文學生涯〉,《聯合文學》7:2=74(1990.12)頁70-86。
    139. 劉春城,〈我愛•我思•我寫:探訪小說家王禎和〉,《新書月刊》7(1984.04)頁11-18。
    140. 劉梓潔採訪,〈專輯:王湘琦,一個小鎮醫生的故事——小鎮醫生的一天〉,《聯合文學》255期(2006.01)。
    141. 蔡芳定,〈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的小說藝術〉,《中國學術年刊》17(1996.03)頁327-348。
    142. 蔡源煌,〈八○年代以來小說生產條件的評估〉,《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1994.11),原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01.12-14。
    143. 鄧與璋,〈道德的選擇——論陳映真的王禎和的「熊掌」和「魚」〉,《文學世紀》5:12=57 (2005.12)頁94-98。
    144. 鄭恆雄,〈外來語言╱文化「逼死」(VS.(對抗))本土語言/文化——解讀王禎和的〈美人圖〉〉,《聯合文學》7:2=74(1990.12)頁51-59,另可見於《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1995.07)。
    145. 鄭雅云,〈王禎和的寫實意識與嘲諷筆法〉,《文藝月刊》151(1982.01)頁111-116。
    146. 鄭雅云,〈喜劇的諷喻:試評王禎和的 〈美人圖〉〉,《文藝月刊》161(1982.11)頁30-39。
    147. 蕭錦綿,〈滑稽多刺的玫瑰——細談王禎和新作〈玫瑰玫瑰我愛你〉〉,《新書月刊》10(1984.07)頁42-46。
    148. 賴秀美,〈是誰叫我辦雜誌?——專訪創刊總編林宜澐談地方媒體的經營〉,《東海岸評論》197(2004.12)頁36-40。
    149. 賴秀美紀錄整理,〈花蓮作家看花蓮文學——林蒼鬱與林宜澐、劉富士的山海對話〉,《東海岸評論》131(1999.06)頁57-61。
    150. 龍應臺,〈王禎和走錯了路——評《玫瑰玫瑰我愛你》〉,《中央日報》10版(1984.10.15)。
    151. 縱燕玲,李臺芳,〈尋找真實的聲音——訪王禎和〉,《臺北評論》1 (1987.09)頁24-29。
    152. 謝育昀整理,〈1987.第1屆短篇小說首獎 王湘琦《沒卵頭家》〉,《聯合文學》252期(2005.10)。
    153. 簡光明,〈小說敘述的黃金比例——王禎和的「抓貓法」〉,《中國語文》96:2=572(2005.02)頁42-45。
    154. 顏訥,〈「善母」與「惡母」:從「女職」與「母性」觀點詮釋王禎和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淡江中文學報》19 (2008.12)頁217-256。
    155. 譚惠文,〈王禎和「美人圖」之修辭分析〉,《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7(1990.03)頁133-160。
    156. 王瑞香採訪,〈開卷人物——王湘琦〉,《中國時報》(1990.03.19,第18版)。

    學位論文:

    1. 李祖琛,〈七O年代臺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臺北: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85)。
    2. 蔡文婷,〈由鄉土小說看臺灣發展過程中的依附現象〉(臺北: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87)。
    3. 蔡碧華,〈從社會語言學觀點剖析王禎和的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臺北:輔仁大學語言所碩士論文,1987)。
    4. 周永芳,〈七十年代臺灣鄉土文學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5. 藍博堂,〈臺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
    6. 李宜靜,〈王禎和小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7. 何永慶,〈七○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8. 劉玟伶,〈王禎和作品論:小說、劇本與影評〉(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9. 洪儀真,〈三○年代和七○年代臺灣鄉土論戰中的左翼思想及其背景之比較〉(談北:臺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6)。
    10. 呂文翠,〈狎昵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11. 王若萍,〈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一九七○年代臺灣鄉土文學的論述與形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
    12. 鄭雅文,〈戰後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13.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臺灣八○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
    14. 耜同俊,〈歷史再現與鄉土召喚〉(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2000)。
    15. 蔡佩熒,〈時代論述的空間線索——以〈七○年代〉與〈狂飆八○〉為例〉(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2000.07)。
    16. 楊曉琪,〈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17. 陳修齊,〈研究臺灣文學的史觀探討——以「寫實主義史觀」為中心的檢討〉(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
    18. 方婉禎,〈從城鄉到都市——八○年代臺灣小說與都市論述〉(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
    19. 賀淑瑋,〈黑色幽默在中國:毛話語創傷與當代中國「我」說主體〉(臺北:輔仁大學比文所碩士論文,2002)。
    20. 林增益,〈王禎和小說創作風格析論〉(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
    21. 李俐瑩,〈臺灣寫實小說中的風塵書寫——以王禎和、黃春明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
    22. 王儷蓉,〈臺灣鄉土小說翻譯——論黃春明與王禎和作品之可譯性及其英譯之等效問題〉(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論文,2003)。
    23. 黃武忠,〈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24. 徐崇嵐,〈「鄉土」如何論戰?一個場域與權力的分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3)。
    25. 楊 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臺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3)。
    26. 董麗芬,〈從鄉土到淨土——蕭麗紅小說的文化意識與宗教情懷〉(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27. 盛鎧,〈歷史與現代性:1970年代臺灣文學與美術中的鄉土運動〉(臺北:輔仁大學比文所博士論文,2004)。
    28. 鄭千慈,〈崩解的自我——現代主義、畸零人與戰後臺灣鄉土小說〉(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29.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30. 沈瑞馨,〈臺灣現代小說中之後殖民論述——以陳映真與王禎和為研究主體〉(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31. 林佳惠,〈臺灣鄉土文學論戰的癥狀結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32. 翁繪棻,〈臺灣當代女作家鄉土書寫研究〉(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5)。
    33. 謝淑媚,〈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語言風格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34. 陳宜伶,〈王禎和小說人物形象析論〉(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35.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07)。
    36. 翁淑慧,〈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臺灣六○年代本省籍現代派小說家的「鄉土」想像〉(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37. 張麗娟,〈從食色書寫到追尋救贖——王禎和小說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
    38. 游涵宇,〈王禎和小說語言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所碩士論文,2007)。
    39. 李南衡,〈臺灣小說中e外來語演變-以賴和kap王禎和e作品作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7)。
    40. 馬翊航,〈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臺北:臺灣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7)。
    41. 詹閔旭,〈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臺灣鄉土文學脈絡〉(新竹:清華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7)。
    42. 魏婉純,〈林宜澐短篇小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7)。
    43. 黎俊宏,〈突圍、質疑與距離──林宜澐的小說世界〉(臺南:成功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8)。
    44. 陳怡臻,〈笑的力量——論王禎和〈美人圖〉與〈玫瑰玫瑰我愛你〉中的鬧劇書寫〉(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45. 高鈺昌,〈臺北的三副面孔——八○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臺北圖景〉(臺南:成功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8)。
    46. 蔡易伶,〈從後現代思想看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的「翻譯」問題〉(臺北:輔仁大學翻譯所碩士論文,2008)。
    47. 于珮婷,〈後山、原鄉、淨土思維的辯證——花蓮地誌書寫與圖像之建構〉(臺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48.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臺灣文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文所博士論文,2008)。
    49. 鄧倩如,〈雙面翻譯——論〈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跨文化與跨語際交換〉(臺北:臺灣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9)。
    50. 吳秀英,〈王禎和小說中的老人書寫〉(臺中:中興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9)。
    51. 林宛儀,〈王禎和小說語言的流動性與在地性〉(新竹:清華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10)。
    52. 林家鵬,〈從主題、形式與風格看王禎和與小津安二郎創作美學之異同〉(臺南:成功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10)。
    53. 陳盈如,〈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中的多音交響〉(嘉義:中正大學比文所碩士論文,2010)。
    54. 吳明珊,〈城鄉辯證、倫理情愛糾葛與悲喜交織——論王禎和的小說與劇本〉(臺北:臺灣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10)。
    55. 李慰祖,〈戰後臺灣文學批評話語轉型試探〉(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
    56. 林昭吟,〈臺灣1980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的過渡與發展〉(臺中:靜宜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