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婷允
Cheng, Ting Yun
論文名稱: 建築人王大閎、顏忠賢、阮慶岳的跨界敘事與文學構築 ――以場所相關理論為分析框架
Boundary-Crossing Narrative and Literary Construct in the works of Wang Da-Hong, Yen Chung-Hsien and Roan Ching-Yu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ius-Loci and Related Theories
指導教授: 謝世宗
S.T. Elliot Shie
口試委員: 陳芷凡
Chen,ChihFan
張耀仁
Chang,Yao 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王大閎顏忠賢阮慶岳建築文學場所越界跨界
外文關鍵詞: Wang Da-Hong, Yen Chung-Hsien, Roan Ching-Yue,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Genius-Loci, boundary- overstepping, crossover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化與文學自兩者發展之初即緊密相關,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幾十個世紀下來蔚為常態。創作上的越界跨界情形對於2010,乃至於2000年代,尖銳度不復以往,但領域間的交會混雜則持續不歇。本論文基於近年地理學的文化轉向與文學的空間學研究轉向,特別關注於建築和文學課題的對話特色。具體上,以王大閎、顏忠賢、阮慶岳三位文學成果有所累積的建築人創作為開展核心,分為三章進行不同向度的刺探和演進,並以場所(Genius Loci)的相關概念理論作為跨域研究的發想輔助,也以再詮釋後的場所脈絡權作章節間的串連,各章兼及三人建築及文學兩方面的創作表現,並側重作品之於二領域的屬性差異性與可能的系統推動效果。為避免論述失焦於兩端往返之間,文學課題仍是本論文主要著力處,藉由建築知識系統的涉入,拓展出一塊文學空間學的未竟之地。因而建築人書寫的材料選擇,並不希望因循類型文學的生產路徑,亦無意建構無關乎建築一方,僅偏向次文類主題的建築書寫或建築文學論述,但對於不可避免的類型化現象也一併檢視探討。經由王大閎翻譯、改作、長篇小說和其經典建築國父紀念館、建國南路自宅等理念的相交流通;顏忠賢自體系統落實於建築設計的改革,結合文學形式的鍛造修正;以及阮慶岳深耕兩造領域,中間人的重要位置影響文學和建築創作意義的闡揚。三章節的探索歷程是場所精神世代性、當代共時的發軔、重組和再現,指涉一如科技的軟硬之別,文化的軟硬調和的契機所在。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from the origin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ach other had become normal over numerous centuries. Although it isn't so penetrating to work on boundary-overstepping or crossover in the 2010s and even 2000s, incessant displays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blending and interaction could be observed. On the basis of culture tendency on geography and spatial studies of literatur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conversation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literature. Using the works of three architects Wang Da-Hong, Yen Chung-Hsien and Roan Ching-Yue, all have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core materials, profound investigations are conducted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The perspective of Genius-Loci and related theories benefited this interdisciplinary imaginings, 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oretical context serves as connections among sections. The three main chapters concentrate on the presentation of both architecture and literature creations for each architect, and emphasize their attributions exhibited in different domains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execution effects. Literature was set as the major theme of this thesis to avoid confusion between subjects, and hope to involve in an uncovered field of spatial studies of literary by linking architectural perception.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 among architects’ writing didn't follow genre of literature. This thesis also didn’t attempt to establish sub-genre of architectural writing or architectural literature, even though the unavoidable stylized phenomenon had been studied. The investigating starts from Wang Da-Hong’s philosophy circulated in his translations, adaption, full-length novel, the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and Wang’s own house on Jianguo South Road. Exploration step moves on to Yen Chung-Hsien’s self-organization which is formed from revision of architectural and literature. Discussion for individual then concentrates to Roan Ching-Yue who is deeply involved in both domains, and also acts the role of mediator who could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both. All chapters converges on the epoch variation, and starting, restructuring, reappearance of Genius-Loci, which shows opportunity for harmonization of hard and soft culture, just as the w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perated.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與問題意識 01  第二節 作者與作品簡介與風格內容暨書寫背景 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09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1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6 第二章 場所精神淬鍊到完成――一代文化人王大閎塑像 18  第一節 當代視角的歷時考察:《銀色的月球》裡重寫的翻譯習作 18  第二節 建築的詩意/文學的構成:轉化和被轉化的創作進路 31  第三節 科幻現實:《幻城》的世界性和台灣性 44  小結 52 第三章 場所結構拆卸重鑄――顏忠賢的迂迴實驗 53  第一節 回憶傳統之重:形式界線的爆破工程 53  第二節 邁向軟中心的自組織:理論、媒體與旅行操演 63  第三節 書寫與設計回歸:《寶島大旅社》的倒轉力量 73  小結 82 第四章 場所現象再生――阮慶岳及建築人們 83  第一節 人和自然的現身:建築、文學的連結中介 83  第二節 廢墟建城:場域下藝術建築的書寫視域融合 92  第三節 安居如何可能:小說和展覽的究極關懷 100  小結 110 第五章 結論 111 附錄 王大閎翻譯與小品文創作年表 114 參考書目 117

    一、 研究相關專著
    王大閎。《杜連魁》。台北:九歌,1993。
    王大閎,董敏、蕭梅編。《王大閎作品集》。台北,國立台北技術學院建築系,1995。
    王大閎等,阮慶岳編。《無照駕駛:建築家的私文學》台北:田園城市,2004。
    王大閎。《杜連魁(增訂版)》。台北:九歌,2006。
    王大閎。《銀色的月球》。台北:台兆國際,2008。
    王大閎,王秋華譯。《幻城:phantasmagoria》。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3。
    王丹等。《作家的愛情》。台北:木馬,2004。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2001。
    王俊雄、徐明松。《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台北:木馬文化,2008。
    五十嵐太郎,謝宗哲譯。《關於現代建築的十六章》。台北:田園城市,2010。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編。《第三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台南立文化中心,199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散文卷/小說卷(上、下冊)。台北:聯合文學,2008。
    李清志等。《台北學 : 幸福城市的風格地景》。台北:馬可孛羅,2011。
    杉浦康平,楊晶、李建華譯。《亞洲之書.書.文字.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台北:網路與書,2006。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文學,2007。
    胡錦媛編。《台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徐明松。《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台北:誠品書店,2010。
    徐明松、倪安宇。《靜默的光,低吟的風》。台北:遠景,2012。
    阮慶岳。《紙天使》。台北:漢藝色研,1992。
    阮慶岳。《曾滿足》。台北:台灣商務,1998。
    阮慶岳。《出櫃空間:虛擬同志城》。台北:元尊文化,1998。
    阮慶岳。《男人真好笑》。台北:紅色文化,1998。
    阮慶岳。《青蛙建築師》。台北:田園城市,1999。
    阮慶岳。《阮慶岳四色書》。台北:新新聞文化,2001。
    阮慶岳。《以建築為名》。台北:田園城市,2001。
    阮慶岳。《新人文建築:13人書寫台北空間新美學》。台北:田園城市,2001。
    阮慶岳。《哭泣哭泣城》。台北:聯合文學,2002。
    阮慶岳。《重見白橋》。台北:一方,2002。
    阮慶岳。《十人:台北空間美學第二波進擊》。台北,田園城市,2002。
    阮慶岳。《林秀子一家》。台北:一方,2003。
    阮慶岳。《城市漂流:關於三個城市的十二個建築思考》。台北:田園城市,2003。
    阮慶岳。《凱旋高歌》。台北:麥田,2004。
    阮慶岳。《恍惚:廢墟•殘物•文學》。台北:木馬文化,2004。
    阮慶岳。《一人飄流》。台北:印刻文學,2004。
    阮慶岳。《煙花不堪剪:文學與建築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2004。
    阮慶岳等。《光陰:文建會第三屆台灣文學獎散文得獎作品集》。台北:文建會,2004。
    阮慶岳。《開門見山色:文學與建築相問》。台北:麥田,2005。
    阮慶岳。《蒼人奔鹿》。台北:麥田,2006。
    阮慶岳。《重見白橋》。台北:麥田,2006。
    阮慶岳。《弱建築: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台北:田園城市,2006。
    阮慶岳等,黃健敏策劃。《跟著建築去旅行》台北:聯經,2006。
    阮慶岳。《城市的甦醒》。台北:麥浩斯,2006。
    阮慶岳。《秀雲》。台北:聯合文學,2007。
    阮慶岳。《建築師的關鍵字:東亞都市地景的30種閱讀術》。台北:田園城市,2008。
    阮慶岳。《愛是無名山》。台北:印刻文學,2009。
    阮慶岳等策畫,阮叔梅譯。《7-ELEVEN便利城市》。台北:田園城市,2009。
    阮慶岳。《下一個天際線:當代華人建築考》。台北:田園城市,2010。
    阮慶岳。《弱空間: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台北:田園城市,2012。
    阮慶岳策畫,阮叔梅、陳岳夫譯。《朗讀違章》。台北:田園城市,2012。
    阮慶岳。《聲音》。台北:聯合文學,2013。
    阮慶岳。《開門見山色:文學與建築相問(全新增訂版)》。台北:麥田,2013。
    阮慶岳。《黃昏的故鄉》。台北:麥田,2016。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6。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論評選》。台北:明田,1991。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2007。
    姚瑞中。《廢島:台灣離島廢墟浪遊(再版)》。台北:田園城市,2014。
    高俊宏。《Bubble Love:高俊宏1995-2004藝術紀錄》。台北:高俊宏,2004。
    高俊宏。《陀螺:創作與讓生》。台北:遠足文化,2015。
    高俊宏。《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台北:遠足文化,2015。
    原廣司、槙文彥、黑川紀章,謝宗哲譯。《都市地球學:日本三大建築家的都市論集》。台北:田園城市,2004。
    浦一也,詹慕如譯。《客房中的旅行》。新北:繆思,2007。
    國父紀念館出版社編輯部。《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台北:國父紀念館,2007。
    陳室如。《相遇與對話:台灣現代旅行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陳雪。《摩天大樓》。台北:麥田,2015。
    程紹正韜、謝英俊、廖偉立、阮慶岳等。《黏菌城市:台灣現代建築的本體性》。台北:田園城市,2002。
    張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台北:秀威資訊,2015。
    張元茜、吳宇棠、阮慶岳著,魏安德、鐵鴻譯。《膜中魔》。台北:當代藝術基金會,2005。
    隈研吾,範一琦譯。《新建築入門:思想與歷史》。台北:五南,2014。
    褚瑞基。《讀建築•寫建築:建築文學•文學建築》。台北:田園城市,2000。
    楊選堂。《聯合報五十年:民國四十年至九十年》。台北:聯合報,2001。
    楊小濱。《慾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台北:麥田,2013。
    楊勝博。《幻想蔓延:戰後台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台北:秀威資訊,2015。
    楊凱麟。《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台北:聯經,2015。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1994。
    劉克襄等。《作家的城市地圖》。台北:木馬文化,2004。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新北:立緒文化,2000。
    萬胥亭。《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台北:唐山,2009。
    顏忠賢、林芳怡編。《空間前衛美學創作事件》。不詳:台鳳股份公司,1995。
    顏忠賢。《電影妄想症》。台北:萬象,1996。
    顏忠賢。《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萬象,1996。
    顏忠賢。《老天使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1997。
    顏忠賢。《軟城市》。台北:元尊文化,1997。
    顏忠賢。《無深度旅遊指南》。台北:元尊文化,1997。
    顏忠賢。《遊:一種建築的說書術,或是五回城市的奧德賽》。台北:田園城市,1997。
    顏忠賢、葉滄焜。《巴黎與台北的密談:胖叔叔與虯髯葉魯的書信集子》。台北:田園城市,1997。
    顏忠賢。《不在場:顏忠賢空間學論文集》。台北:田園城市,1998。
    顏忠賢。《世界盡頭:顏忠賢詩建築》。台北:田園城市,1999。
    顏忠賢。《J-WALK:我的耶路撒冷症候群》。台北:田園城市,2001。
    顏忠賢。《J-SHOT:我的耶路撒冷陰影》。台北:田園城市,2001。
    顏忠賢。《時髦讀書機器》。台北:布波族,2002。
    顏忠賢。《軟建築》。台北:田園城市,2004。
    顏忠賢。《明信片旅行主義》。台北:天下遠見,2005。
    顏忠賢。《偷偷混亂:一個不前衛藝術家在紐約的一年》。台北:布克文化,2006。
    顏忠賢。《穿著Vivienne Westwood馬甲的灰姑娘》。台北:麥浩斯,2007。
    顏忠賢。《壞設計達人:寫給未來設計達人的22個故事與66個關鍵字》。台北:印刻文學,2008。
    顏忠賢。《殘念》。新北:印刻文學,2008。
    顏忠賢。《寶島大旅社(上)》。新北:印刻文學,2013。
    顏忠賢。《寶島大旅社(下)》。新北:印刻文學,2013。
    顏忠賢。《阿賢》。台北:田園城市,2013。
    顏忠賢。《刺身》。台北:田園城市,2014。
    謝英俊、阮慶岳。《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木馬文化,2003。
    童偉格、阮慶岳等,葉炫伽譯。《不在 : ____博物館》。台北:大鴻藝術,2014。
    漢寶德。《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台北:天下遠見,2012。
    鄭明娳。《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
    聶偉。《文學都市與影像民間:1990年代以來都市敘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
    羅秀美。《文明•廢墟•後現代:台灣都市文學簡史》。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
    Christopher Alexander,王聽度譯。《建築模式語言:城鎮‧建築‧構造》。台北:六合,1994。
    Christian Norberg-Schulz,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1995。
    Charles Jenc,吳介禎譯。《後現代建築語言》。台北:田園城市,1998。
    Catherine Grout,姚孟吟譯。《藝術介入空間》。台北:遠流,2002。
    Edward W. Said,薛絢譯。《世界.文本.批評者》。台北:立緒,2009。
    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Ignasi de Sola-Morales,施植明譯。《差異︰當代建築的地誌》。台北:田園城市,2000。
    Jean Genet,阮慶岳譯。《繁花聖母》。台北:時報文化,1996。
    Lisa Benton-Short、John Rennie Short,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城市與自然》。台北:群學,2012。
    Lewis Mumford,宋俊嶺、倪文彥譯。《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台北:建築與文化,1994。
    Mike Crang,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
    Mike Savage Alan Warde,孫清山譯。《都市社會學》。台北:五南,2004。
    Oscar Wilde,巴金選譯。《童話與散文詩:巴金譯文選集》。台北:台灣東華,1990。
    Scott McQuire,趙偉妏譯。《媒介城市:媒介、建築與都市空間》。新北:韋伯,2011。
    Sharon Zukin,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譯。《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台北:群學,2012。
    Terry Eagleton,李尚遠譯。《理論之後:文學理論的當下與未來》。台北:商周,2005。
    Victor Marie Hugo,許鈞譯。《海上勞工》。南京,譯林,2000。

    二、 碩博士論文
    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以五〇到七〇年代的台北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杜欣欣。〈格雷群像:文化翻譯視野下的譯本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洪碩鴻。〈論台灣小說的廢人敘事〉。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柯惠珊。〈變奏寫實的文學證道之旅:論阮慶岳小說〉。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家瑄。〈文字圖像經驗下的台北市庶民生活〉。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瑩真。〈從台北異鄉人到台北新故鄉:戰後文學中的台北印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黃仁祥。〈擺盪於神性與人性之間:阮慶岳小說《東湖三部曲》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楊雅儒。〈台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2007。
    楊雅儒。〈身世認知與宗教修辭:新世紀台灣小說的終極關懷〉。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論文,2013。
    蔡淑菁。〈《杜連魁》之「異/譯」性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鄭宜婷。〈1971-1979年《影響》電影雜誌:論迷影現代性的再現〉。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萬玟伶。〈男性作家小說中女性角色形象研究:以《女企業家》、《林秀子一家》、《師身》為討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三、 期刊文章
    王大閎。〈豪宴〉。《綜合月刊》,1971,11,頁47。
    王大閎。〈怎樣利用休閒時間〉。《綜合月刊》,1971,6月號。
    王大閎。〈真是個好主意〉。《婦女雜誌》,1974,2月號。
    王俊雄。〈憂鬱的現代:王大閎與台灣建築現代性1950-70〉。《建築師》,382,2006,頁88。
    王寵。〈從《杜連魁》一書談文學翻譯的時空轉移〉。《中外文學》,9:12,1981,頁116-129。
    毛羽。〈藝術家風格的建築師:專訪王大閎〉。《建築》,14,1998,頁85。
    李志銘。〈建築,作為一首凝固的詩篇:談王大閎《銀色的月球》〉。《聯合文學》,25:5,293,2009,頁132-137。
    李維菁。〈流離為永恆:陳界仁與他的廢墟〉。《藝術家》,366,2005,頁330。
    初安民。〈編輯室報告――平心而論〉。《聯合文學》,112,1994,頁7。
    阮慶岳。〈關於建築的三問三答〉。《台灣建築》,80,2002,頁56-59。
    阮慶岳。〈佇立與回眸:200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建築》,107,2006,頁40。
    阮慶岳。〈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藝術家》,373,2006,頁240。
    呂奇芬。〈後現代巫者的系譜與變貌:九○後華文文學對薩滿文化復興的回應〉。《中山人文學報》,31,2011,頁111-146。
    林欣怡。〈從小鎮到城市的靈魂漫遊:論七等生與阮慶岳短篇小說中的自我與人我關係〉。《有鳳初鳴年刊》,6,2010,頁171-184。
    邱俊達。〈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墟空間〉。《藝術觀點》,42,2010,頁12、15。
    柯喬文。〈基隆漢詩的在地言說:《詩報》及其相關書寫〉。《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2,2008,頁161-199。
    徐明松。〈殞落的記憶:談早期的王大閎〉。《台灣建築》,125,2006,頁60。
    徐明松。〈靜默、原鄉與隱逸:談1953年到1968年的王大閎〉。《建築師》,382期,2006,頁82。
    高麗珍。〈摸索文化地理:在「傳統」與「新」之間〉。《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1,2008,頁52。
    陳大為。〈空間釋名與味覺的錨定:馬華都市散文的地誌書寫〉。《人文集刊》,2,2004。
    陳雪。〈降靈會:我所知的顏忠賢與他的《寶島大旅社》〉。《印刻文學生活誌》,9:12,120,2013,頁92-95。
    陳榮彬。〈重讀《杜連魁》:建築師王大閎與翻譯(小說)家王大閎的對話〉。《中外文學》,41:3,438,2012,頁159-189
    陳嘉宗。〈《杜連魁》(王大閎譯)的譯作感評〉。《出版與研究》,16,1978,頁6。
    陳泰松。〈廢墟、敘事與歷史〉。《藝術家》,366,2005,頁325。
    陳雪。〈我所知的顏忠賢與他的寶島大旅社〉。《印刻文學》,120,2013,頁92-93。
    梁立堅。〈變通的藝術:論全方位的翻譯策略〉。《翻譯學研究集刊》,4,1999,頁209-223。
    梁銘剛。〈初探王大閎的美國時期〉。《建築師》,382,2006,頁78。
    郭肇立。〈台灣光復後的建築專業雜誌〉。《建築師》,4,1983,頁30。
    郭文亮。〈邊緣的徘徊與主體的疑惑――評論「大炁四方」的新銳設計展〉。《室內》, 41,1995,頁174-175。
    莊家瑋。〈愛、流離與家:阮慶岳〈無良人居所〉、〈上兵廖崇基〉、《重見白橋》中的同志敘事〉。《中國文學研究》,36,2013,頁166。
    鳥原學,羅苓寧譯。〈日本廢墟寫真的系譜〉。《攝影之聲》,16,2015,頁54-59。
    游崴。〈人在廢墟――姚瑞中〉。《典藏今藝術》,169,2006,頁269。
    傅朝卿。〈「魁北克宣言」的意義:重新找回場所精神〉。《台灣建築》,158,2008,頁65-66。
    黃以曦。〈當城市成為一落被破解的形式:評《阿賢。計劃:一種偽塗鴉行動》〉。《台灣建築》,210,2013,頁91。
    湯禎兆、阮慶岳。〈交換便利店〉。《字花21:幻吃》,香港:水煮魚文化,2009。
    褚瑞基。〈兩個王大閎〉。《建築師》,382,2006,頁96。
    褚瑞基。〈王大閎由建南自宅到虹盧的空間觀察:內與外的現代思索〉。《實踐設計學報》,1,2007,頁163、164-165。
    褚瑞基,〈懷舊:朱點人「秋信」的文化沉思〉,《台灣建築》,136,2007,頁61。
    張基義。〈城市、建築與社會:第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建築》,107,2006,頁22。
    張晴文。〈城市獨大時代下的逆向思維:阮慶岳策展「樂園重返」參展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373,2006,頁236。
    張隆溪。〈世界文學時代的來臨〉。《二十一世紀》,121,2010,頁26-27。
    曾旭正。〈地點、場所或所在:論“place”的中譯及其啟發〉。《地理學報》,58,2010,頁116。
    鄧名韻。〈「還鄉須斷腸!」:解讀哈代《還鄉記》中的鄉土情結〉。《英美文學評論》,6,2003。
    鄧宜菁。〈倫敦.台北:杜連魁的生與死〉。《中外文學》,41:3,438,2012,頁117-158。
    楊恩達。〈樂園還多遠?〉。《建築》,107,2006,頁47。
    楊雅儒。〈觀看.出入.啟悟:論阮慶岳的「廢墟」敘事〉。《中國文學研究》,33,2012,頁173-209。
    楊凱麟。〈寶島形上學與旅社的時間綿延〉。《印刻文學生活誌》,9:12,120,2013,頁88-91。
    詹宏志。〈硬派的旅行文學〉。《聯合文學》,167,1998,頁98-99。
    劉紀蕙。〈「現代性」的視覺詮釋︰陳界仁的歷史肢解與死亡鈍感〉。《中外文學》,356,2002。
    蔣雅君。〈東方神韻與西方體質之詭譎共生:王大閎譯寫「杜連魁」〉。《城市與設計學報》,11:12,2000,頁207-238。
    駱以軍。〈一座碎裂 暗影 瘋狂 鬼魂與春宮 家族藤蔓之巨塔 的孤獨建築史〉。《印刻文學生活誌》,9:12,120,2013,頁96-103。
    潘鑫宏、吳志衍、楊裕富。〈以建築評論為核心之建築史詮釋模型探討〉。《科技學刊:人文社會類》,19:3,2010,頁237。
    顏忠賢。〈前言與釋義外三篇〉。《聯合文學》,112,1994,頁170。
    顏忠賢。〈電影地誌學總導言:邁向電影空間的理論建構〉。《影響電影雜誌》,76,1996,頁124。
    顏忠賢。〈找尋唐苑賓館的方法〉。《室內》,46,1996,頁120。
    顏忠賢、陳雪、駱以軍。〈寶島大旅社是如何蓋起來的――顏忠賢╳陳雪╳駱以軍。《印刻文學》,120,2013,頁49。
    羅時瑋。〈台北寓言:王大閎在「杜連魁」中的現代性再書寫〉。《城市與設計學報》,17,2007,頁229-246。
    Saint-Die-des-Vosges,鄭勝華等譯。〈法國的歷史暨文化地理學〉。《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0,2013,頁1-19。
    Patrik Schumacher , A New Global Styl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AD Architectural Design, 79( 4), July/August 2009.

    四、 報紙
    丁文玲。〈《書人物》林秀子一家 故事完結 阮慶岳《蒼人奔鹿》為【東湖三部曲】畫下句點〉。《中國時報》,B1版,2006年5月28日。
    王大閎。〈大章魚〉。《聯合報》,9版,1970年4月30日。
    王大閎。〈貞女安妮施的事蹟〉。《聯合報》,9版,1971年10月8日。
    王大閎。〈審判日〉。《中國時報》,12版,1977年04月24日。
    王大閎。〈追求一個漂亮的線條――從劍橋到哈佛〉。《中國時報》,12版,1978年11月8日。
    王大閎。〈大失敗〉。《中華日報》,11版,1984年02月20日。
    王大閎。〈談死亡―追念錢思亮先生,一位最受人景仰的君子學人〉。《中華日報》,11版,1985年5月27日。
    王大閎。〈東西東西〉,《中華日報》,11版,1991年6月5日。
    王大閎。〈胡適的外交手段〉。《中華日報》,11版,1991年08月23日。
    王大閎。〈不要小看了流行歌曲〉。《中華日報》,11版,1992年12月29日。
    王大閎。〈無花果〉。《中華日報》,11版,1993年7月18日。
    高信疆。〈雙璧交輝:也是一種王爾德式的趣味 從「杜連魁」的譯者談起〉。《聯合報》,第37版,1993年3月21日。
    陳克華〈天使的末裔:評顏忠賢《老天使俱樂部》〉。《中國時報》,第42版,1997年5月22日。
    陳克環。〈杜連魁的畫像〉。《中華日報》,1977年7月2日。
    張夢瑞。〈《移花接木》 英國大文豪也寫“台灣的故事”?王大閎譯寫“杜連魁”將王爾德小說人物、背景全搬來台北〉。《民生報》,第29版,1993年4月23日。
    梅家玲。〈懷舊,及其叛離〉。《聯合報》,第47版,1997年5月19日。

    五、 網路資料
    王人英。〈班雅明筆下的新天使密碼〉。世安文教基金會。http://www.sancf.org.tw/SANCF/arts_detail.php?artsid=139&artsyear=2010。
    台灣文學館。〈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2546
    台灣文學館。〈「2014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決審會議會議記錄〉http://award.nmtl.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38:2014-&catid=73:2014&Itemid=131。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閱讀華文台北•華文文學資訊平台〉。http://202.153.189.60/readtaipei/content/writerReward.aspx?n=G0195

    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顏忠賢:壞設計達人〉。http://www.hfec.org.tw/course/data_2.asp?CTID={CEB13666-678A-4690-844F-365F9DB15446}&SubCTID={DF242453-EF40-4641-829D-3D0BBF161744}#Subject
    陳建忠臉書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anthony.chen.1232/posts/624259181002610
    陳建忠。〈老天使的秘語術――揣論顏忠賢書寫風格〉。http://reader.roodo.com/sksen6912/archives/1896148.html
    黃俊銘。〈歷史與理論〉。中原大學建築學系。http://www.arch.cycu.edu.tw/modules.php?op=modload&name=info&file=index&area=6&html=TC1.htm
    雲門基金會。〈雲門2「春鬥2014」節目單〉。
    http://archive.cloudgate.org.tw/archive/02-pr2014041701
    張小虹。〈光塵考古學:陳伯義攝影的流變-廢墟〉。ARTTALKS。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h/2014071701。
    第14屆行政院營建署「中國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獲獎建築師專訪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DTngoRnATM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Forgemind ArchiMedia相簿。https://www.flickr.com/photos/eager/15918808545
    廢墟影像晶體計畫。
    https://sites.google.com/site/ruinimage/
    Jacobus De Voragine, by The Editors of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http://global.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299131/Jacobus-De-Voragine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http://www.pritzkerprize.com/laureates/year
    The Golden Legend, by Blessed Jacobus de Voragine. http://saints.sqpn.com/the-golden-legend-by-blessed-jacobus-de-voragin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