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談「留學生文學」不外乎是「無根」與「放逐」,指出當年的留美學生接觸到異文化衝擊之後,所產生對自我身分認同的迷惘及懷念故鄉的情感,文學作品的基調也在悲涼、滄桑中打轉。然而「留學生」屬於階段性的,一但過了留學的階段,身分也可能從留學生轉變為移民,所以「留學生文學」發展到後期逐漸成為「移民文學」,當年的留學生身分早已轉換成定居在美的華人,文學的內容與形式也脫離了早期留學經驗的書寫。如同王潤華所說,台灣早期的歐美作家逐漸脫離「留學生文學」與「放逐文學」之後,在心理與社會關係上慢慢地疏遠台灣而與僑居地緊密相連,已形成為美國華文文學的時期。
所以不論是「美國華文文學」或是「華裔美國文學」,其中至少包含了兩種文化,若只談其中一種文化是無法全面了解此文類的特色。同樣地,在美國文化的影響之下,若單純以「留學生文學」一類涵蓋六○年代留美作家的文學作品,似乎忽略了美國文化在文學中的影響力,所以若將「留學生文學」放入「世界華文文學」或是「美國華文文學」範疇中討論,似乎就有了重新解讀的可能性。
透過以「留學生文學」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的思考脈絡下重讀「留學生文學」,強調華文創作面對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文化養成,將交織出不同的文學特色,其多元文化的內涵也豐富了文學的面貌。換句話說,不再只強調留學情境與遭遇文化衝擊下產生的徬徨無助感,而是把「留學生文學」放置到華文文學的範疇之中,著重分析不同文化相遇時的複雜情形;並以離散的角度重新閱讀台灣六○年代的「留學生文學」,分析「留學生文學」作家所帶出的離散經驗及面對文化衝擊下所產生的反思,並正視西方文化在文本中的影響,重新發掘「留學生文學」的特質與多元面貌,整合世界華文文學的版圖。
本文將以白先勇、張系國與李永平三位作家為討論對象,此三位作家於六、七○年代留學熱潮下分別前往美國留學。選擇這三位代表作家作為討論對象,主要以出國留學後的作品為範圍,藉由討論這三位作家的作品,將六、七○年代前後華文文學的特殊面貌勾勒出來,以不同文學角度重新討論,開展留學生文學視野,並發掘作品中傳達出的多層次訊息。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走向21世紀的世界華文文學:第九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文選》,北京巿: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
□ 王德威:《小說中國—晩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3年。
□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市:商務,1994年。
□ 王賡武著,劉宏、黃堅立編:《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教授論文選》,美國(USA):八方文化,2002年4月。
□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83年。
□ 白先勇:《寂寞十七歲》,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00年。
□ 白先勇:《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9月。
□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市:正中,1992年。
□ 李君哲:《海外華文文學札記》,香港:南島出版社,2000年。
□ 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臺北:皇冠,1967年。
□ 於梨華:《夢回青河》,臺北:皇冠,1963年。
□ 於梨華:《歸》,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
□ 張系國:《不朽者》,台北巿:洪範,1983年。
□ 張系國:《皮牧師正傳》,台北巿:洪範,1979年。
□ 張系國:《地》,台北巿:洪範,2002年。(純文學出版社1970年初版)
□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巿:洪範,1979年。
□ 張系國:《香蕉船》,台北巿:洪範,1976年。
□ 張系國:《張系國集》,台北巿:前衛,1993年。
□ 張系國:《黃河之水》,台北巿:洪範,1980年。
□ 張系國:《遊子魂組曲》,臺北巿:洪範,1989年。
□ 張系國:《橡皮靈魂》,台北:洪範,1987年11月。
□ 張系國:《讓未來等一等吧》,台北:洪範,1984年1月。
□ 李永平:《拉子婦》,臺北:華新,1976年8月。
□ 李永平:《吉陵春秋》,臺北:洪範,1987年1月。
□ 李永平:《朱陵漫遊仙境》,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 李永平:《海東青》,臺北:聯合文學,1992年。
□ 李永平:《□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臺北:麥田,2003年。
□ 李永平:《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台北:天下遠見,2002年。
□ 張雪媃:《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台北市:正中,2005年。
□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年。
□ 張錦忠:《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南投: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4年。
□ 陳平原編:《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 陳國球編:《中國文學史的省思》,臺北:書林,1994年12月。
□ 陳義芝主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8年12月。
□ 陳賢茂主編:《海外華文文學史》(共四卷),福建:鷺江出版社,1999年8月。
□ 單德興、何文敬編:《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台北市:中研院歐美所,1994年。
□ 單德興:《反動與重演:美國文學史與文化批評》,臺北:書林,2001年10月。
□ 單德興:《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
□ 單德興譯:《美國夢的挑戰—在美國的華人》,台北市:南天,1997年。
□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巿:元尊文化,1998年。
□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台中市:晨星,2000年。
□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台中市:晨星,2000年。
□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年。
□ 趙淑俠:《故土與家園》,台北巿:九歌,1983年。
□ 趙淑俠:《海內存知己》,台北巿:九歌,1980年。
□ 趙淑俠:《異鄉情懷》,台北巿:九歌,1981年。
□ 趙淑俠等著:《美的感動:海外華文女作家散文集》,台北巿:圓神,1993年。
□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7月。
□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 劉俊:《跨界整合—世界華文文學綜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9月。
□ 蔡雅薰著:《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8年。
□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5月。
□ 隱地:《隱地看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3月。
□ 簡政珍:《放逐詩學:台灣放逐文學初探》,台北市:聯合文學,2003年11月。
□ 邱貴芬:《臺灣政治小說選》,台北市:二魚文化,2006年8月1日。
□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Ⅱ》,台北:萬卷樓,2004年。
二、期刊論文:
□ 〈世界華文文學〉專題,《文訊》87號,1993年1月1日。
□ 〈世界華文文學2〉專題,《文訊》88號,1993年2月1日。
□ 〈世界華文文學3〉專題,《文訊》89號,1993年3月1日。
□ 〈世界華文文學4〉專題,《文訊》91號,1993年5月1日。
□ 〈鄉愁的方位—從留學生文學到移民文學〉,《文訊》172號,2000年2月1日。
□ 〈出走與回歸〉專題,《文訊》178號,2000年8月1日。
□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概況〉,《文訊》189號,2001年7月1日。
□ 丁果在:〈第三種文化——海外華人的自我定位〉,《明報月刊》第12期,香港:1997年1月。
□ 尤靜嫻紀錄:<故事新說:我與台大的文學因緣及創作歷程>,《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
□ 王小平:〈「問譜系:中美文化視野下的美華文學國際研討會」綜述〉,《中國比較文學》第3期,2005年。
□ 王智明:〈「美」「華」之間:《千山外水長流》□的文化跨越與間際想像〉,《中外文學》第34卷,第4期,2005年9月。
□ 王智明:〈亞美研究在台灣〉,《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年6月。
□ 王艷芳:〈世界華文文學中的「中國形象」論析〉,《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2年。
□ 白先勇:<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現代文學》,1977年。
□ 朱文華:〈從方法論角度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演進〉,《華文文學》第53期,2002年6月。
□ 朱立立:〈美華文學與台灣作家群〉,《華僑大學學報》第3期,2003年。
□ 朱立立:〈臺灣旅美文群的認同問題探析〉,《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0月。
□ 朱芳玲:《論六、七○年代臺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 江成濤:〈張系國的小說世界〉,《大學雜誌》97期,1976年1月。
□ 吳子衿:〈淺析「昨日之怒」〉,《出版與研究》37期,1979年1月1日。
□ 呂正惠:〈「政治小說」三論〉,《文星》總號103,1987年1月1日。
□ 宋雅姿:〈當文學遇到科學-專訪張系國先生〉,《文訊》總號228,2004年10月1日。
□ 李安東:〈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若干問題討論〉,《復旦學報》第5期,2003年。
□ 李瑞騰:〈鄉愁的方位•前言〉,《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年2月。
□ 李廣均:〈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臺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國立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3期,桃園:1996年5月。
□ 李歐梵:<回望文學少年—白先勇與現代文學創作>,《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
□ 李寶玲:〈魂兮歸來-張系國《遊子魂組曲》上卷六篇初探〉《竹塹文獻雜誌》第18期,2001年1月。
□ 周伯乃:〈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六十年代文學的影響〉,《文訊月刊》第13期。
□ 周寧:〈走向一體化的世界華文文學〉,《東南學術》第2期,2004年。
□ 於梨華:〈三十五年後的牟天磊〉,《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年2月。
□ 林柏燕:〈六十三年短篇小說選評〉,《書評書目》第11期,1974年3月1日。
□ 林翠真:《臺灣文學中的離散主題-以聶華苓及於梨華為考察對象》,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 林聰舜:〈迷茫的現實關懷-論張系國的《昨日之怒》〉,《文星》總號103,1987年1月1日。
□ 林鎮山:〈漂泊與放逐—陳映真六○年代小說中的「離散」思潮和敘述策略〉,《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1月。
□ 林燿德:〈從異鄉客到世界人〉,《中縣文藝》第5期,臺北:1991年10月。
□ 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1年。
□ 林建國:〈蓋一座房子〉,《中外文學》358 期,2002年3月。
□ 林建國:〈有關婆羅洲森林的兩種說法〉,《中外文學》138 期,1998年11月。
□ 范怡舒:《張系國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 柳書琴:《荊棘的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 計紅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常熟高專學報》第5期,2002年9月。
□ 計紅芳:〈對當代留學生文學的再考察〉,《常熟高專學報》第3期,2001年5月。
□ 唐德剛:〈天風吹動海外潮--早期留學生文學與「天風社」〉,臺北:《聯合報》,1989年10月11日29版。
□ 唐翼明:〈記晨邊社,並論留學生文學〉,《文訊》第173期,臺北:2000年3月。
□ 郝明工:〈世界漢語文學?還是「世界華文文學」〉,《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5年。
□ 馬森:〈「臺灣文學」的中國結與臺灣結〉,《聯合文學》第8卷第5期。
□ 張念誠:〈試以「漂泊-歸屬」的思想架構,詮釋張系國《地》《笛》《紅孩兒》的內在義理世界〉,《崑山技術學院學報》第三期,2000年2月。
□ 張錦忠:〈一個「台灣文學複系統」理論芻議〉,《重寫台灣文學史/反思女性小說史國際研討會》,2005年5月。
□ 張錦忠:〈海外存異己:馬華文學朝向「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建立〉,《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
□ 張錦忠:〈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358期,2002年3月。
□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臺灣與旅行跨國性:「在臺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391期,2004年12月。
□ 張讓:〈鄉愁的方位〉,《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年2月。
□ 許擇昌:《從留學生到美籍華人--以二十世紀中葉臺灣留美學生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 陳賢茂:〈海外華文文學不是中華文學的組成部分〉,《世界華文文學》第4期,1999年。
□ 喻大翔:〈全球互動:建構21世紀世界華文文學〉,《當代文壇》第2期,2002年。
□ 彭歌:〈留學生文藝〉,臺北:《聯合報》,1968年12月18日9版。
□ 曾秀萍整理:<白先勇談創作與生活>,《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
□ 覃雲生:〈六十三年短篇小說選評〉《書評書目》第20期,1974年12月1日。
□ 黃娟:〈異國鄉音〉,《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年2月。
□ 黃萬華:〈從美華文學看東西方海外華文文學的差異〉,《文藝理論研究》第4期,2000年。
□ 黃儀冠:〈鄉關何處:論《桑青與桃紅》的陰性書寫與離散文化〉,《政大中文學報》第一期,2004年6月。
□ 黃錦樹:〈文學史錯體〉,《重寫台灣文學史/反思女性小說史國際研討會》,2005年5月。
□ 黃錦樹:〈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
□ 黃錦樹:〈漫遊者、象徵契約與卑賤物-論李永平的「海東春秋」〉,《中外文學》358 期,2002年3月。
□ 黃錦樹:〈流離的婆羅洲之子和他的母親、父親-論李永平的「文字修行」〉,《中外文學》305 期,1997年10月。
□ 黃錦樹:〈反思「南洋論述」:華馬文學、複系統與人類學視域〉,《中外文學》340期,2000年9月。
□ 廖炳惠:〈全球弱裔論述中之新興文化表達與比較文學方向芻議〉,《中外文學》第32卷,第10期,2004年3月。
□ 廖炳惠:〈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海外華人離散社群:視覺藝術中政治與文化公民權的分合〉,《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年9月。
□ 趙淑俠:〈留學生文學的蛻變〉,《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年2月。
□ 趙淑俠:〈從留學生文藝談海外知識份子〉,《文訊月刊》第13期,臺北:1984年8月。
□ 劉秀美:〈略論留外華人小說中主題意識之轉變〉,《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年2月。
□ 劉秀美:〈試論留外華人題材小說之「悲情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0期,臺北:1998年6月。
□ 劉登翰、劉小新:〈五、六○年代臺灣文學的海外影響〉,《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1月。
□ 劉登翰:〈世界華文文學的存在型態與運動方式-關於「一體化」和「多中心」的辯識〉,《東南學術》第3期,2004年。
□ 劉登翰:〈美華文學研究的兩個思路〉,《華僑大學學報》第3期,2003年。
□ 蔡雅薰:〈七○年代臺灣留學生小說析論〉,《中國文學與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0年5月。
□ 蔡雅薰:〈六、七○年代臺灣留學生小說述論〉,《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1998年12月。
□ 蔡雅薰:〈試析移民小說的幾個特質〉,《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六期,臺北:1997年6月。
□ 蔡雅薰:〈臺灣留學生文學到移民文學的發展與近況〉,《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年2月。
□ 叢甦:〈沙灘的腳印-「留學生文學」與流放意識〉,《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年2月。
□ 簡政珍:〈放逐詩學〉,《中外文學》第12卷第6期。
□ 簡政珍:〈張系國:放逐者的空間〉,《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臺北:1995年6月。
□ 饒芃子:〈大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概況〉,《文訊》第189期,臺北:2001年7月。
□ 龔鵬程:〈漂流的世界華文文學〉,臺北:《聯合報》,2002年9月11日39版。
□ 孫梓評:〈真誠等於力量-訪問李永平先生〉,《文訊》218 期,2003年12月。
□ 高嘉謙:〈誰的南洋?誰的中國?-試論「拉子婦」的女性與書寫位置〉,《中外文學》340 期,2000年9月。
□ 黃美儀:《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三、英文書目:
□ Abbas, Ackbar. Erni, John Nguyet Eds. 2005. Internationalizing Cultural Studies:An Anthology.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p.501-603.
-Ping-hui Liao, “introduction” pp.501-510.
-Benedict Anderson, “Exodus” pp.511-523.
-James Clifford, ”diasporas” pp.524-558.
-David L. Eng, “out here and over there: queerness and diaspora in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p.559-568
□ Avtar Brah. “Cartographies of diaspora: contesting ident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 Braziel, Jana Evans. Mannur, Anita Eds. 2003. Theorizing diaspora:a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Daniel Boyarin and Jonathan Boyarin.” Diaspora: Generation and the Ground of Jewish Identity.” 87-118.
-Gopinath, Gayatri. “Nostalgia, Desire, Diaspora: South Asian Sexualities in Motion.” 261-279.
-Lisa Lowe, “heterogeneity, hybridity, multiplicity: marking Asian-American differences” 132-155.
-R. Radhakrishnan, “Ethnicity in an Age of Diaspora.” 119-131.
-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233-246.
□ Chow, Rey. “Writing Diaspora: 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3.
□ Gilroy, Paul. Eds. 1993 “The Black Atlantic”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 U.S.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Hamid Naficy, ”framing exile from homeland to homepage.” Home, exile, homeland: film, media,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 Ien Ang, “Identity Blues”, Without guarantees:in honour of Stuart Hall. Eds. Paul Gilroy, Lawrance Grossberg, and Angela McRobbie.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 2000. 1-13.
□ Lowe, Lisa. “Immigration, Citizenship, Racialization: Asian American Critique.” Immigrant Acts: 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P, 1996.1-36.
□ Ma, Laurence J. C. Cartier, Carolyn. Eds. 2003. The Chinese diaspora:space, place, mobility, and identity. Boston:Rowan & Littlefield P.
□ Mizroeff, Nicholas Eds. 2000. Diaspora and visual culture. London:Routledge.
□ Ma, Sheng-mei. Eds.1998.“Immigrant Subjectivities in Asian American and Asian Diaspora Literatures” N.Y. Press.
□ Ong, Aihwa. ”.Flexible Citizenship: 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London: Duke UP,1999.1-26.
□ Shi-kuo, Chang.”Realism in Taiwan Fiction: Two Directions”,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critical perspectives. Eds. Jeannette L. Faurot.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31-42.
四、網站:
□ 世新大學 世界華文文學典藏中心,世界華文文學資料庫http://ocl.shu.edu.tw/
□ 張系國科幻館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collectio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