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文玲 Tseng, Wen-Ling |
---|---|
論文名稱: |
影響「做工仔」就業與創業的人生觀----以新竹東勢潭後某陳姓家族為例 The Influence of Outlook on Life on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Workers---A Case Study of the Chen Family in Dongshi, Hsinchu |
指導教授: |
陳中民
Chen, Chung-Min |
口試委員: |
陳祥水
Chen, Hsiang-Shui 何撒娜 Ho, San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6 |
中文關鍵詞: | 命運 、家庭倫理 、黑手頭家 、市場經濟 、國家政策 |
外文關鍵詞: | Destiny, Family Ethics, Entrepreneur, Market Economy, State Polic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選擇了一個可以讓我深度參與觀察的田野,針對我自小的玩伴、摯友陳姐姐家族三代人進行訪談。以他們作為本研究的報導人,是因為好奇於這個家族從第一代創業者陳爸爸即因為貧窮而搬遷到不用錢的「土地公地」住。他們早期是承租公有地的佃農,後期轉做工、再變為小頭家。是什麼樣的「人生觀」,讓一個既沒有自己的土地、教育程度也不高,條件不佳的中下階層的家族,在工業資本主義社會裡應該是努力學做工、有一技之長就好,但是在不同世代裡何以都有人會想要創業、做頭家?
本研究即在探討倫理、價值觀等精神因素對經濟活動的影響。透過這群受傳統文化及信仰浸潤的「黑手頭家」在勞動過程所呈現的觀念加以檢視,並探究以現代化為名而起的社會變遷在國家與市場經濟的雙重運作下,又使此等精神因素產生何種的變化。我將這些報導人分為「就業」及「創業」兩大組進行訪談與觀察,試圖透過他們對工作經驗的描述,看他們怎麼以口中的「命運」來詮釋工作與相關人、事、時、 地、物的互動。從中發掘其在就業或創業的轉折中,看似理所當然、實則含有豐富社會意義的選擇,理解其行為背後有那些社會規範、價值影響他們行動的成功或失敗,並記錄這段大時代裡一些小人物的歷史。
關鍵字:命運、家庭倫理、黑手頭家、市場經濟、國家政策。
I choose the research topic because it allows me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a deep look at my best female friend’s forebears and relatives and understand how they transform themselves from landless tenants to industrial workers as well as small business owners.
My friend’s father was a landless tenant who leased land from the Earth God Temple in the Dongshi area. With little school education, he turned himself first as a factory worker then become an owner-operator of a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 In her generation, some of her siblings and cousins followed his foot step and continued and/or developed their own manufacturing business. Some other siblings and cousins chose to become workers or employees for private business.
What kind of “outlook on life” made this humble family who had neither land nor higher education decided to seek other opportunity other than staying on land and continue to be tenants?
In this thesis I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work ethic and values that affected the decision process of the Chen family members as they transform themselves from landless tenants to industrial workers or even owners/operators of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
Key Words: Destiny, Family Ethics, Entrepreneur, Market Economy, State Policy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東大圖書公司,1989,頁2-56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巨流圖書公司,1988
王溢嘉,《命運的奧義》。野鵝出版社,1994,頁40-49,122-134,227-232
王叢桂、羅國英,〈自我發展與利他服務價值觀的融合:華人工作價值的變遷與發展〉,《變遷社會中的自我轉化》,鄭伯壎 主編。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心理出版社公司,2010,頁3-57
王振寰、溫肇東, 《百年企業.產業百年 : 臺灣企業發展史》。 巨流圖書公司,2011
司馬嘯青,《台灣新五大家族》。玉山社出版公司,2005,頁243-307
江明修,《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
李亦園,《文化與修養》。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李宗榮,〈家族資本主義的興起與鞏固〉,《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李宗榮、林宗宏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7,頁323-339
呂玉瑕、林家萱,〈台灣經濟轉型中小型家庭企業的夫妻夥伴關係與性別動力:女性賦權的探討〉,《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李宗榮、林宗弘主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7,頁384-423
林宗宏、胡伯維,〈進擊的巨人:台灣企業規模迅數成長的原因與後果〉,《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李宗榮、林宗弘主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7,頁230-266
林瑋嬪,《漢人「親屬」概念重探--以一個臺灣西南農村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01 (90期) ,頁1-38
胡台麗,〈臺灣農村小型工業發展的特質及其經濟文化基礎〉,《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瞿海源,章英華主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16,1986,頁209-232
柯志明,《臺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
高承恕,《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聯經出版公司,1988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87
游明潔,《新竹金山面聚落產業變遷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2011,頁89~122
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巨流圖書公司,1988a
黄光國 編者,《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巨流圖書公司,1988b
黃應貴,《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三民書局,2008
黃應貴、鄭瑋寧 主編,《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新北市:群學出版公司,2017:1-64
梁其姿,〈貧窮與窮人觀念在中國俗世社會中的歷史演變〉,《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 主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頁129-162
楊美惠,〈中國根莖式的關係網和民間組織〉,《禮物、關系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系與主體性建構》第8章,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楊婉伶,〈商人家族的遷徙與國家認同-以新竹湳雅吳振利家族為例〉,《竹塹文獻》雜誌,2009年12月號,第44期,頁122-123
楊國樞,〈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為:後儒家假設的一項微觀驗證〉、〈中國人對現代化的反應:心理學的觀點〉,《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桂冠圖書公司,2002,頁293-474
張馭中,《「市場經濟」的批判與共同體經濟的建構---博蘭尼(Karl Polanyi)理論的研究與深化》。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桂冠圖書公司,1997
熊瑞梅,〈社會資本與信任:東亞社會資本調查的反思〉,《台灣社會學刊》,第54期,2014,台北市,頁5-25
瞿海源,〈台灣的民間信仰〉,廿一世紀基金會編,《民國七十八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0,頁23-48 https://www.ios.sinica.edu.tw/ios/fellowAdjunct/heiyuanchiu/ (2018.7.10)
閻云翔,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庄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1997
謝國雄,《黑手變頭家---臺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1990,頁11-52
謝嘉心,《「做師傅就好」:港都黑手師傅的生命、工作與社會流動》。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14,頁85-123
謝斐宇,〈從頭家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1996-2011〉,《未竟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李宗榮、林宗弘主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7,頁346-382
簡忠仁、周婉如、鄭伯壎〈使命型創業家的立命與立業〉,《安身與立命》,王叢桂 主編。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心理出版社公司,2015,頁3-71
龔宜君,〈台商生成於亞洲的新與跨國資本〉,《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 主編,群學出版公司,2008,頁129-186
Clifford Geertz,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14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 程立顯、劉建譯,《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17
瑪克司.偉伯(Max Weber),張漢裕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協志工業書出版公司,1984,6版
Willis,P.,秘舒、凌旻華譯,《學做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繼承父業》。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13